流动相的选择

合集下载

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依据及使用注意事项

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依据及使用注意事项

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它使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在不同组分之间进行分配和分离。

在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分离效果、分析速度和结果准确度。

合理选择液相色谱流动相并注意使用时的一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依据1. 样品的性质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选择应考虑样品的性质,包括溶解性、稳定性、挥发性等。

对于极性样品,常使用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对于不容易溶解的非极性样品,可以选择非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

2. 柱子的选择不同的柱子需要选择不同的流动相,以保证分离效果。

对于反相色谱柱,一般使用的是乙腈或甲醇和水的混合物作为流动相;对于正相色谱柱,则需要选用不同的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

3. 分离效果流动相的选择应考虑到所需的分离效果。

对于需要高分离效果的分析,流动相的组成和流速需要进行精细调控;对于一些不需要高分离效果的分析,可以适当简化流动相的组成,提高分析效率。

4. 色谱柱的保护对于某些对色谱柱有损害的物质,可以考虑在流动相中添加一些保护剂,以延长柱子的使用寿命。

二、使用注意事项1. 流动相的配制在使用液相色谱分析时,需要注意流动相的配制。

流动相的配制应准确、稳定,避免在实验中因流动相的质量问题导致结果失真。

2. 流速的控制流速的控制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选择流速时,需要根据分离效果的要求以及柱子的性能来进行合理的设定。

3. 流动相的贮存流动相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受到污染和氧化。

定期更换和清洗流动相的储存容器,保持流动相的纯净度和稳定性。

4. 流动相的回收在实验结束后,应注意对流动相进行回收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回顾: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的选择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选择流动相,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注意使用时的一些问题,可以延长柱子的使用寿命并保护环境。

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柱子的选择以及分离效果来综合考虑流动相的配制和使用。

关于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的选择如何呢

关于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的选择如何呢

关于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的选择如何呢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医药、环境等多个领域。

其中,流动相的选择对于色谱分离性能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流动相的组成流动相是指用于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运载样品溶液,推动样品通过固定相柱的溶剂体系。

一般情况下,流动相由溶剂和缓冲剂组成。

溶剂用于将样品带入色谱柱,而缓冲剂则用于调整流动相的pH值。

在选择流动相的溶剂时,主要要考虑以下因素:1.溶剂极性:色谱柱的固定相特性和待分析的样品特性决定了所需的溶剂极性。

一般来说,溶剂可以选择非极性溶剂、极性溶剂或者两者的混合物,以适应不同的分析要求。

2.溶剂选择:常用的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乙腈等有机溶剂,以及水。

甲醇和乙腈是最常用的有机溶剂,由于它们的极性较低,因此溶解性广泛。

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可以提供更好的分离效果。

3.透过性:一些样品需要在其中一种溶剂中分离,因此选择适当的溶剂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选择缓冲剂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pH值的调整:一些分析需要在特定的pH值下进行,需选择合适的缓冲剂,以维持所需的pH值。

2.缓冲能力:缓冲剂应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以维持流动相的pH值的稳定性,避免pH值对分离效果的干扰。

3.溶解度:缓冲剂应具有较高的溶解度,以便在高浓度下使用,从而提供稳定的pH值。

二、常用的流动相系统1.等相流动相系统(Isocratic elution):等相流动相系统是指流动相组成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保持不变。

这种系统适用于分离度较差的样品,具有简单、稳定、易操作的特点。

2. 梯度流动相系统(Gradient elution):梯度流动相系统是指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来实现样品的分离。

这种系统适用于需要分离程度较高的样品,提供了更好的分离效果。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的选择•采用“HPLC” 级溶剂•避免使用会引起柱效损失或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对试样有适宜的溶解度•溶剂粘度要小•与检测器相匹配水的等级–纯化水–蒸馏水–去离子水因为不纯物的存在,去离子的吸光率较高纯化水中去除了无机和有机的污染物溶剂的等级–HPLC级–优级纯–分析纯都经过蒸馏和0.45u的过滤(除纤维毛,未溶解的机械颗粒优级纯的纯度比分析纯大,但里面含有防腐剂和抗氧化剂HPLC级经过0.2u的过滤,且除去有紫外吸收的杂质溶剂的过滤滤膜类型:聚四氟乙烯滤膜:适用于所有溶剂,酸和盐。

醋酸纤维滤膜:不适用于有机溶剂,特别适用于水基溶剂。

尼龙66滤膜:适用于绝大多数有机溶剂和水溶液,可以用于强酸,不适用于二甲基甲酰胺。

再生纤维素滤膜:蛋白吸收低,同样适用于水溶性样品和有机溶剂脱气:除去流动相中溶解或因混合而产生的气泡气泡对测定的影响:1)泵中气泡使液流波动,改变保留时间和峰面积2)柱中气泡使流动相绕流,峰变形3)检测器中的气泡产生基线波动脱气的目的防止由气泡的产生引起的故障防止由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量的变动引起的检测不稳定程度1)示差折射率检测器*使折射率变化2)UV检测器(200nm以下)*溶解氧气有吸收3)荧光检测器*溶解氧气有消光作用脱气的方法1. 超身波脱气法2. He清除法3. 使用氟树脂膜的减压脱气法梯度洗脱法梯度洗脱装置:高压梯度:用两台高压输液泵将两种溶剂输入低压梯度:在常压下将两种溶剂(或多元溶剂)混合,然后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输入到色谱柱中。

梯度洗脱:优点:可提高分离度、缩短分离时间、降低最小检测量和提高分离精度梯度洗脱法的注意点●溶剂的纯度要高,否则梯度洗脱的重现性差●梯度混合的溶剂互溶性要好●梯度洗脱应使用对流动相组成变化不敏感的选择性检测器(如紫外吸收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而不能使用对流动相组成变化敏感的通用型检测器(如示差折光检测器)●查看空白实验的数据。

●遵守分析周期。

简述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选择

简述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选择

简述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选择
液相色谱 (Liquid Chromatography, LC) 中的流动相,也叫做溶
剂或移动相,是指样品在色谱柱中流动的溶液。

液相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到流动相的选择和配比的影响,因此流动相的选择是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流动相包括有机溶剂、水、酸、盐酸/氢氧
化钠、醋酸/乙酸盐以及缓冲液等。

不同类型的溶剂或混合溶
剂可以用来分离不同性质的化合物:
1. 极性化合物的分离一般采用水和一些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乙腈等)的混合物作为流动相。

2. 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则需要使用非极性有机溶剂(如正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等)或者混合有机溶剂(如乙醚和正己烷的混合物)作为流动相。

3. 酸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分离用含有少量酸的水溶液(如醋酸溶液等)作为流动相。

4. 离子性化合物的分离则需要使用缓冲液作为流动相。

如果需要可逆电渗析检测器,则流动相需要含有离子对。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流动相时,不仅要考虑其相容性、带电性、缓冲效应等因素,还要考虑其挥发性、毒性和成本等因素。

因此,流动相的选择应该根据需要的分离效果、性质、成本和实验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和选择。

亲和色谱流动相选择

亲和色谱流动相选择

亲和色谱流动相选择
选择亲和色谱流动相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H值:流动相的pH值对于亲和色谱的选择性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亲和色谱介质对于pH值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
的实验材料来选择合适的pH值。

2. 缓冲剂的选择:缓冲剂可以影响流动相的离子强度和离子种类,从而影响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

常用的缓冲剂包括Tris、MES、HEPES等。

3. 配平离子:在某些情况下,添加适量的金属离子、亚金属离子或其他离子可以增强某些亲和色谱介质的选择性和增强吸附效果。

4. 有机溶剂的选择:有机溶剂可以用来调节流动相的极性和溶解性,从而改变样品和固定相的相互作用。

常用的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等。

5. 温度:温度可以影响样品分子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色谱分离的选择性。

一些亲和色谱介质对于温度较为敏感,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实验。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亲和色谱流动相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具体的实验材料进行优化。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选择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选择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选择流动相流动相的性质要求:一个理想的液相色谱流动相溶剂应具有低粘度、与检测器兼容性好、易于得到纯品和低毒性等特征。

流动相选择1:由强到弱:一般先用90%的乙腈(或甲醇)/水(或缓冲溶液)进行试验,这样可以很快地得到分离结果,然后根据出峰情况调整有机溶剂(乙腈或甲醇)的比例。

2:三倍规则:每减少10%的有机溶剂(甲醇或乙腈)的量,保留因子约增加3倍,此为三倍规则。

这是一个聪明而又省力的办法。

调整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峰的分离情况。

3:粗调转微调:当分离达到一定程度,应将有机溶剂10%的改变量调整为5%,并据此规则逐渐降低调整率,直至各组分的分离情况不再改变。

选择流动相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流动相应不改变填料的任何性质。

低交联度的离子交换树脂和排阻色谱填料有时遇到某些有机相会溶胀或收缩,从而改变色谱柱填床的性质。

碱性流动相不能用于硅胶柱系统。

酸性流动相不能用于氧化铝、氧化镁等吸附剂的柱系统。

②纯度。

色谱柱的寿命与大量流动相通过有关,特别是当溶剂所含杂质在柱上积累时。

③必须与检测器匹配。

使用UV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在检测波长下应没有吸收,或吸收很小。

当使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时,应选择折光系数与样品差别较大的溶剂作流动相,以提高灵敏度。

④粘度要低(应<2cp)。

高粘度溶剂会影响溶质的扩散、传质,降低柱效,还会使柱压降增加,使分离时间延长。

最好选择沸点在100℃以下的流动相。

⑤对样品的溶解度要适宜。

如果溶解度欠佳,样品会在柱头沉淀,不但影响了纯化分离,且会使柱子恶化。

⑥样品易于回收。

应选用挥发性溶剂。

流动相的pH值采用反相色谱法分离弱酸(3≤pKa≤7)或弱碱(7≤pKa≤8)样品时,通过调节流动相的pH值,以抑制样品组分的解离,增加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并改善峰形的技术称为反相离子抑制技术。

对于弱酸,流动相的pH值越小,组分的k值越大,当pH值远远小于弱酸的pKa值时,弱酸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对弱碱,情况相反。

流动相的选择技巧

流动相的选择技巧

流动相的选择技巧
一、关于流动相的选择
1.1合适的流动相类型
(1)气体:气体液体混合体可用于多组份溶剂及中等温度、中等压力的重金属的测定。

(2)液体:液体可以用于溶解有机物、金属离子和微量的有机物,以及溶质有特殊极性的物质,液体还可以溶解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物质。

(3)溶液:液相色谱常用溶液来作为流动相,其中常用的溶剂有水和甲醇等,也可以使用乙醚、氯仿等极性溶剂,也可以使用正己烷、乙腈等非极性溶剂。

(4)固体杂质:固体杂质是液相色谱的主要流动相,固体杂质可以形成可溶性的悬液,可以促进待测试样品的分离和层析。

(5)介质:介质可以用于空气、水、酸和碱以及金属溶液中的分析。

(6)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于增强溶剂效果,并可以用于高精度的分析。

1.2合理的流动相组合
流动相的组合非常重要,在多组份溶剂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合理及其组合是否正确是影响液相色谱试验结果的关键。

有些溶剂可以共存,但其相容性可能不高。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的选择

1、对于一般的反相柱,用甲醇/水或乙腈/水作流动相。

甲醇/水作流动相时,如果得到的色谱图出的峰分的不完全,可以加大水的比例。

如果出的峰太靠后而分离效果又不错,可加大甲醇的比例,可使出峰变早。

对于一些难分离的物质,要选用乙腈/水作流动相。

2、秘诀1:由强到弱:一般先用90%的乙腈(或甲醇)/水(或缓冲溶液)进行试验,这样可以很快地得到分离结果,然后根据出峰情况调整有机溶剂(乙腈或甲醇)的比例。

秘诀2:三倍规则:每减少10%的有机溶剂(甲醇或乙腈)的量,保留因子约增加3倍,此为三倍规则。

这是一个聪明而又省力的办法。

调整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峰的分离情况。

秘诀3:粗调转微调:当分离达到一定程度,应将有机溶剂10%的改变量调整为5%,并据此规则逐渐降低调整率,直至各组分的分离情况不再改变。

3、含缓冲盐的流动相最好当天用完,不要留置过夜,用不完也要倒掉,这是为了保护好机子起见,流动相的保存期限与缓冲盐的浓度有关系,越浓越不宜保留,总之,我认为缓冲盐溶液都不宜保留超过24小时,HPLC用缓冲盐时,由于泵头内的缓冲盐溶液存在高压析盐现象,析出的细小盐粒非常坚硬,它附着在蓝宝石活塞杆上,随着蓝宝石活塞杆的往复运动,容易产生划痕,并磨损密封垫,造成漏液等故障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最近在做三甲基-喹噁啉二羧酸,但在用甲醇和水(水分别含5%和10%的甲酸),乙肼水做流动相,都没有分开,峰形呈严重拖尾,都是这样,各位大侠能否给点建议,最好应有点依据。

谢谢!
分析一个样品,不是一拿来就试着用各种流动相来分离,而是首先要分析样品着手。

是否为高分子化合物、粘度大、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分子、有些或全部的样品成分是否可电离(根据这样条件可选择色谱柱、流动相、柱温、流速、离子对试剂、是否需要预处理等等)......
具体分析:首先应了解样品的溶解性质,判断样品分子量的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分子结构及分析特性,最后再选择HPLC的分离模式,以完成对样品的分析。

样品的溶解度,由样品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大小,初步判断样品是非极性化合物还是极性化合物,进而推断用非极性溶剂戊烷、己烷、庚烷等,还是极性溶剂二氯甲烷、氯仿、乙酸乙酯、甲醇、乙腈等来溶解样品,并通过实验判断。

若样品溶于非极性溶剂,表明样品为非极性化合物,通常可以选吸附色谱法或正相分配色谱法、正相健合色谱法进行分析。

苦样品溶于极性溶剂或相混溶的极性溶剂,表明样品为极性化合物,通常选用反相分配色谱法或更为广泛应用的反相键合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若样品溶于水相,可首先检查水溶液的pH值,若呈中性为非离子型组分,常可用反相(或正相)键合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若pH呈弱酸性,可采用抑制样品电离的方法,在流动相中加入硫酸、磷酸调节pH=2~3,再用反相键合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若pH呈弱碱性,则可向流动相中加入阳离子型反离子,再用离子对色谱法进行分析。

若pH呈强酸性或强碱性,则可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分析。

由于除去固定相中的离子对试剂较慢,当改变流动相时,有时需要长时间的平衡;再由于离子对试剂纯度问题,使离子对中的基线波动问题和干扰问题现象比较常见。

优化条件在于最终色谱图中能产生出最多可分开的谱峰。

了解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知道是否存在酸或碱,当流动相的pH值=混合物的平均pKa值或接近时,可能会使分离较好。

先优化K;随着容量因子的增加,谱峰会展宽,峰形变矮。

(当所有谱峰符合1<K;<20的范围时,其流动相已接近最佳了;再α(≥1.05);最后优化N,不同微粒的柱子均有一个最佳流速,流速再高会降低N值;如果降低流速,则会增加工作时间,但分离度会更好。

当流动相粘度增加时,N值也将降低;因此尽可能使用低粘度的溶剂。

用最小RS法,另加常识(数一下峰!),在大多数情况下将是最佳方案。

至于谱峰拖尾影响因素是很多的,可解决的办法有:
在缓冲不好或离子强度过低的分离中,也会出现保留值重现性差和峰拖尾。

增加缓冲浓度(与样品大小相匹配)能大大改善此情况。

柱子变得严重拖尾,甚至出现双峰,通常是进口滤板发生了部分堵塞或柱进口处出现塌陷(可将空隙填满接着反相冲洗柱子)。

柱子出现峰展宽、拖尾则标志着样品中有保留性极强的“污物”在柱子的进口处堆集起来。

样品在柱子上超载能引起峰展宽、拖尾(或伸舌)。

通常减少进样量或提高检测器灵敏度。

早出的峰拖尾最甚是仪器存在柱外效应的最好佐证。

要排除柱外效应,这不用我来说了吧!
分析酸性或碱性组分,一般必须采用缓冲液流动相。

流动相中无缓冲液,样品组分在柱内形成谱带的哪一部分会引起流动相pH增加或降低,样品组分改变了电离程度,产生峰拖尾。

缓冲液除了能改变峰形外,还能改变峰的保留。

一般用中等偏高的浓度有利于减少峰拖尾(0.05~0.1mol/L)。

可加适量的修正剂!
反相色谱的流动相通常以水作基础溶剂,再加入一定量的能与水互溶的极性调整剂,如甲醇、乙腈、四氢呋喃等。

极性调整剂的性质及其所占比例对溶质的保留值和分离选择性有显著影响。

一般情况下,甲醇-水系统已能满足多数样品的分离要求,且流动相粘度小、价格低,是反相色谱最常用的流动相。

但Snyder则推荐采用乙腈-水系统做初始实验,因为与甲醇相比,乙腈的溶剂强度较高且粘度较小,并可满足在紫外185~205nm处检测的要求,因此,综合来看,乙腈-水系统要优于甲醇-水系统。

在分离含极性差别较大的多组分样品时,为了使各组分均有合适的k值并分离良好,也需采用梯度洗脱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