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课文讲解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文章导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
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教法建议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课文。
本文通过对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描写,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对“飞”与“夺”内容的感知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
可以先请学生整体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哪部分内容与“飞”有关?哪部分内容与“夺”有关?然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相关内容。
这是学生独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解决疑惑。
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中能展开画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怎样的艰难赶路?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象读给大家听。
王《飞夺泸定桥》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红军是怎样抢时间的?在抢时间 时都遇到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1.沿途阻击的敌人 2. 饥饿疲劳 3.雨大、泥泞 4.增援敌人 5.天黑、瓢泼大雨 无论遇到 ( 都( ). 击溃 忘记 继续前进 点起火把赛跑 摸黑冒雨前进 ), 红军战士
困难: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 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 人。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 们全身都淋透了。战胜敌 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 饿和疲劳。 阻击的敌人
桥 险
水
急
桥险 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 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 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水急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 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敌狂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 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 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 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
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 着雨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 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冒雨前进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一, 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不顾吃饭
点火赛跑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 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 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飞夺泸定桥
回顾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段(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 泸定桥。 第二段(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 的命令。 第三段(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 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段(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 奔赴抗日最前线。
课文回顾
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 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必须火速 夺下泸定桥。 然而,要想夺下泸定桥谈何容易,红四团从接 到命令到29日夺下泸定桥,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 的时间了,红军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 的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前进。所以抢 在敌人前面,是战胜敌人关键。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案例分析教学背景:《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
文章记叙了1935年红军战士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
教学主题:本文语言生动准确,富有强烈的动感,其中的好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细节:一、教材分析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
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词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会概括课文,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抓住“飞”和“夺”,通过理解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过程与方法:一、创境激情,画面引入。
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炮火的轰鸣,战斗的惨烈,夺桥的壮举,将孩子们带入课文情境。
师: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于是,为攻夺天险,长征中一场最为悲壮的战斗打响了!(直观的画面、声情并茂的导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回顾,问题导读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在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后,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内容抢时间、攻天险部分。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文《飞夺泸定桥》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1.2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五年级,通过学习本课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2 教学难点: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回家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5.2 拓展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通过课堂问答、朗读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回家作业和拓展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飞夺泸定桥课文原文及赏析

飞夺泸定桥课文原文及赏析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接下来分享具体的课文内容。
1飞夺泸定桥课文原文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当阅读了一本《飞夺泸定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课文解析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篇1一、说教材《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其二,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沪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
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沪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夺”中见勇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险”中见勇。
“沪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
北师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飞夺泸定桥》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第一部分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
从时代背景看,1935年5月红军长征必须经过大渡河。
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能不能夺下泸定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地理形势看,大渡河是“天险”,水流湍急,两岸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要想过大渡河,必须夺下泸定桥,这是一个死任务。
从敌我形势看,敌人有两个团防守,还有两个旅增援,而我方只有一个团去完成夺桥任务。
敌强我弱,红军必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红四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的任务的。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围绕“飞”字展开,叙述红军飞速赶到泸定桥的过程。
课文中几个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大致计算“飞”的速度:①二十多个小时急行军二百四十里,平均每小时走十多里。
走的是什么样的路、怎么走呢?是“翻山越岭”,“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摸黑”前进。
②到晚上七点钟,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当然更顾不上休息。
大雨把战士们“全身都淋透了”,红军战士是饥、疲、冷交加。
③沿途还与“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战斗。
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红军终于“抢”在前面,把敌人“抛”在后面,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
“抢、。
课文飞夺泸定桥

课文飞夺泸定桥一、课文背景1. 历史时期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处于长征途中。
2. 战略意义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夺取泸定桥,红军就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打开通往川西的通道,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课文内容1. 起因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国民党军队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
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才能继续北上。
2. 经过行军红军接到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路程却有120公里。
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冒雨行军。
他们克服了饥饿、疲劳等重重困难,与敌人的援兵赛跑。
战斗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桥身木板被敌人抽掉,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
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毫不畏惧。
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伍,手持短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后面的战士们则边冲边铺木板。
敌人在桥头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阻止红军,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经过激烈的交火,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3. 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向川西进发。
三、人物形象1. 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红军战士们在面对泸定桥险恶的环境和敌人强大的火力时,毫不退缩。
22位勇士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明知冲在前面危险重重,却毅然决然地攀着铁链冲向对岸。
坚韧顽强: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山路崎岖、饥饿、疲劳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夺取泸定桥而努力。
团结协作:突击队员在前面冲锋,后面的战士则忙着铺木板,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四、写作特点1. 情节紧凑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接到命令、急速行军到激烈战斗、夺取泸定桥,情节一环扣一环,没有多余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气氛。
2. 描写生动环境描写:对泸定桥的描写,如“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种机……发生在65年前的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 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战争史上惊动天地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困难和 挫折作斗争过程中谱写的最为壮丽的英雄诗篇。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象征 中华威、民族魂,它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畅言教育
课外拓展
畅言教育
畅言教育
第五单元 · 桥
飞夺泸定桥
本课时编写:韩村中心学校 周磊老师
畅言教育
课文导入
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 出发,历时368天,日均行军37公 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 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 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 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 围,最后达到了陕甘宁的吴起镇。
,红军却
。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战士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摔倒在泥泞的路上时…… 实在走不动了…… 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时…… 豆大的雨点打在人脸上觉得像刀割一样疼时……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红军战士在夺取泸定桥时,同样遇到了重重困难:
①从接到任务到夺下泸定下只有
时间。
算
②红四团平均每小时行军约
公里。
一 算
③晚上七点前,平均行军约
公里。
④晚上七点后,平均行军约
公里。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条件恶劣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 身都淋透了。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畅言教育
课文导入
泸定桥又称为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泸定 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 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 立御牌。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 独有。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 (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 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 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 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自清 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力量悬殊
敌军——两个团、两个旅增援。 我军—一个团。畅言教育课文讲解
红 军 遇 到 的 困 难
时间紧; 路遥远; 路难行; 天气恶劣; 敌人增援。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默读4、5小节,完成练习:
(1)在漆黑的夜里,敌人
,红军也
。
(2)在隔岸相望时,敌人
,红军则
。
(3)在雨越下越猛时,敌人
畅言教育
课文导入
飞夺泸定桥
畅言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初 步学习总结中心思想;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 4、感受、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畅言教育
字词积累
键击胆 杀革余
畅言教育
阅读思考
1、红军为了北上抗日,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遇到了种种困难。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呢?
2、找到描写困难的句子。 3、概括地说出遇到哪些困难。 4、在此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时间紧迫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 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 后面了。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重要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 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交代了为了顺利北上,红军必须在29日 早晨夺下泸定桥的原因。
第二部分:(4-7自然段)生动再现了红军“勇”夺泸定桥的激战场 面。
第三部分是:(第8自然段)写红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
畅言教育
字词积累
关键 天险 激战 搏斗
妄想
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 浩浩荡荡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险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 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 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 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 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1、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
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
剩下铁链。
桥险
2、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
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展开想象说话: 最令人敬佩的是二连的22位英雄,攀爬铁链
时,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 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 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畅言教育
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表现了红 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水急
3、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
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敌狂
畅言教育
课文讲解
填空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 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 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畅言教育
推荐课外读物
《山水狂飙》(作者:伍近先)(发资料) 《草地龙虎》(作者:陈宇) 《长征丰碑——长征路寻胜》(作者:元麟)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或《西行漫记》(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畅言教育
课外拓展
介绍影片《长征》 一场悲壮惨烈的湘江之战拉开了影片的序幕,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 迫撤出江西苏区,突围西征,此次由于湘江之战的重创,中央红军从86,000人锐减为3万余人。在 这危急时刻,已被剥夺军权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力挽狂澜,经过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终于促成 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再越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接 着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夺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巧妙地摆脱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 翻越大雪山后,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共同北上。到达西康阿贝地区后,张国焘恃兵 自重,公然分裂红军。面对危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果断率红军继续北上。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东部胜利会师完成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导演:翟俊杰主演:唐国强、刘劲、马晓伟、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