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学生诗歌《听说》
开展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听说训练

开展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听说训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而在小学六年级阶段,正是学生语言能力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听说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听说训练。
首先,为了有效地开展听说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听力材料、课堂听力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敏感度。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听力训练题目,促使学生通过听力理解来回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和理解能力。
其次,为了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口语练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通过这些口语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口语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歌曲、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训练活动。
这些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在听说训练中的积极性。
除了课堂内的听说训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英语学习网站等进行听说练习。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听说训练,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评估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听说能力的水平,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口语测试、听力测试、口头表达任务等评估方式,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易考题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诗中描写的“河”指(________),“岳”指(________)。
A.长江B.黄河 C.黄山D.华山[3]诗的前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_____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字则突出了山的高峻。
这一句诗表现了。
[4]从第三句的“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_________南望、又一年_________”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5]诗中表达作者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和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B.一个“入”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C.诗题点明了时间是秋季的夜晚。
D.全诗表达了诗人热切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的心情。
[7]末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诗品悟。
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前两句描画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主要写农家的繁忙,句中的“蚕桑”、“插田”分别照应了首句的“_______”“_______”。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教学策略与方法: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策略与方法: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精选语文园地一,是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也是学生们进入小学生涯的一站。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园地一的教学任务便是巩固与拓展。
教学策略与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文将对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教案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帮助语文教师开展更为优质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教学策略: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它通过营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语文园地一》教案中,情境导入往往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的。
例如,在第一单元《故事中的礼物》中,教师通过讲述礼物的故事,引出生日礼物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选择一份合适的礼物。
情境导入可以不仅仅是通过故事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观看影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内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精神。
在语文园地一的教案中,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第三单元《听说读写诗歌》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和创作活动,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课后教学策略:读后感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课后作业,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语文园地一的教案中,读后感作业经常出现。
例如,在第四单元《变化的自然》中,教师通过讲述秋天的变化,引导学生产生对自然变化的思考,并布置读后感作业,让学生写作对季节变化的感悟。
读后感可以不仅限于写作方式,还可以通过口演、画画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原文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原文及教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原文及教案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睡觉还早。
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
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人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
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望远镜XXX是一位美籍华人,她来不及细看自己的故国大地和送行的老将军,就被飞机送上了高空。
她摸了一下那个小皮包,这是老将军送给她的礼物。
她很幸运,作为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和一位纽约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并由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
临别时,老将军听说她要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托了她,这让她感到非常亲切和信任。
然而,为什么这个皮包没有锁?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这到底是什么?甚至连旁边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XXX轻轻拉开拉锁。
奇怪的是,里面是一个破旧的皮盒子。
她打开盒子,惊讶地发现里面是一架望远镜,但是是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
但是,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将军呢?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XXX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飞机在海洋上空飞行。
XXX无意中拿起望远镜,发现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小了。
她突然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或许正需要这架望远镜吧。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美籍华人XXX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高空的天空。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横线上。
形容路途很遥远。
迢迢。
借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完璧归赵。
莽撞;冒失。
唐突。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思考。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XXX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绍兴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绍兴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说
听说,
窗外的梅花已经绽放,
红如晚霞,
溢香满园。
听说,
墙边的玉兰花已经傲立枝头,粉雕玉琢,
洁白似雪。
听说,
远方的油菜花已经盛开,
遍地金黄,
蜂蝶成群。
听说,
小草开始吐出新的嫩芽,
花蕾爬上了果树的肩膀……
可是……
我只能听说。
但是我知道,
春天已经来临,
万物已然复苏。
我多想光着脚丫,
漫步在温暖的街道,
穿过喧嚣,
采一缕阳光,
装进岁月的漂流瓶,
不怕时光荏苒,
春天依然还在。
老师评语: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红梅已绽放,玉兰已俏立,油菜已烂漫,小草已吐芽,春天依然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