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起源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药的起源–中医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中医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医经验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中药的起源:早期的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种类和用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医药的发展–古代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并开始有了著作的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帝内经》。

–唐宋时期:中医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的“四诊法”。

–近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相继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学术团体。

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中医药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为基础,将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归纳为相应的五行属性,以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体质与调理–体质分类: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

–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式调理体质,维护身体的健康。

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中药总论:中药是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中药可通过内服、外用、煎汤、熏洗等多种方式使用。

–中药分类:按照性味归类,中药主要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辛散药、苦寒药、甘平药、酸涩药等。

2.针灸疗法–针灸学说:中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理和治疗身体的疾病。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式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学说: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理论之一,通过手法的施加刺激体表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手段,成为了国内外越来越多人们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带您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一、中医药的起源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时期,早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使用植物作为药材,起初更多是通过口耳相传,普及于民间。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最早的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中药治疗方法,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等,奠定了中医药理论基础。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儒家思想盛行,中医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经过了深刻的发展。

这个时期诞生的《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成为后来中医药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分八十一篇,主要描述了总结了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为后来的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神农本草经》则是中药学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之一,至今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等方面仍有很好的应用。

二、中医药的发展在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和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医药从实践经验向理论更加深入。

朱震亨的《格致余论》和李时中的《医学入门》等书,都是中医药理论研究方向的重要贡献,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

同时,中医药也开始与现代医学产生融合,促进了其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医药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药的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领域限制,以及曾经被人们所忽视的临床治疗方案。

从人们的食品药品安全到疫苗接种的安全问题,中医中国的治疗方法都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中医药跨越国界,不仅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欧洲和美洲国家等地,促进了中医药在国际现代医学领域的交流和发展。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它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及人体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主要依靠无意识的本能舒适感及生存本能对外界环境进行反应。

疾病及其治疗却受到神秘思想或神明指示的支配。

由于生存环境的原因,人们不得不思考自然现象的变化,比如月相、日照、天气、气温等,他们认为这些现象对世界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疾病的发生与治愈都有影响。

由此,人们开始将这些现象进行总结与归类,并且形成了一种将它们用于疾病治疗的方法。

这就是中医药学的起源。

历史上必须提到的是荀子、吕氏、扁鵲、张仲景等多位杰出的中医药学家,他们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

1. 古代在古代,中医药学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与总结。

在汉朝时期,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经典。

更重要的是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他不但精通神农、黄帝、岐伯、扁鵲等上古典籍,而且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进行治疗,因而开创了中医药学治疗理论及流派,使“中醫”逐步形成。

2. 中世纪中世纪是中医药学的盛世。

隋朝和唐朝时期,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推广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重要医学著作。

此外,唐朝还创立了太医院,形成了靠近宫廷和皇族的专业机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3. 现代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体系,逐渐成熟。

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中西医合并”政策,将中医药学与西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式。

同时,中国的中医药学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很多国家开始了解并学习中医,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医学中。

中国古代医学中医药在历史中的兴衰演变

中国古代医学中医药在历史中的兴衰演变

政治经济因素对中医药的影响
政治因素:政府 对中医药的支持 和重视程度
经济因素:中医 药产业的市场规 模和盈利能力
社会因素:人们 对中医药的信任 度和接受程度
科技因素:现代 医学的发展对中 医药的冲击和影 响
中医药的困境和挑战
西医的冲击:西医的普及和推广,对中医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药材资源短缺: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部分药材资源短缺 传承困难:中医药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导致传承困难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中医药的发展受到限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原因:古代人们 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需求
发展历程:从春秋战 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到明清时期的《本草 纲目》,中医药不断 发展和完善。
早期发展
起源:神农尝百草,奠定了中医药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华佗等名医的出现,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奠定了中 医药的理论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兴起,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手段
复方研究等
中医药现代化 应用:将中医 药现代化研究 成果应用于临 床实践,提高 中医药的临床 疗效和普及率
中医药的历史 地位和影响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起源:中医药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医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鼎盛时期:在唐宋时期,中医药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 学著作
艾滋病: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 质量。
癌症: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 延长生存期。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降 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阶段:
起源阶段:中医药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最早的医学文献来自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其中记载了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的内容。

经典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医药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它们成为了后世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宋元明清阶段:宋代(960年-1279年)至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理论逐渐完善,医学学派和学说也相继出现。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者,如朱震亨、李时中、张仲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阶段:20世纪初,中医药开始面临现代医学的挑战和影响。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中医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合。

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一些科学验证和认可,逐渐得到国际上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起源、经典、宋元明清和现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和创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

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

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观察实践,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进,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特点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

一、中医药的起源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周代。

根据史书记录,《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被视为中医药理论的典范。

在《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了“阴阳”、“五行”、“经络”等观念,形成了中医药独特的理论框架。

二、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重要总结和系统梳理。

随后,唐宋两代是中医药的黄金时期,许多名医如孙思邈、李时中等纷纷涌现,医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明清时期,中医药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形成了中医学派别的兴盛与发展。

现代以来,中医药在西方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

三、中医药的文化特点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特点。

首先,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的身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次,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外平衡,以保持健康。

再次,中医药尊重个体差异,主张因人而异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选择。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起源与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独具特色。

同时,中医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药的智慧与财富,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一、古代中医药的兴起及其发展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中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医学鼻祖—扁鹊,后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问世,秦汉时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香、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和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到了宋代中医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后在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也被誉为“东方达尔文”。

二、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断传入中国。

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非常“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1929年国民政府以“愚昧落后”、“阻碍科学”、“医事卫生障碍”等理由,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政令一出震动了整个医学界。

通过中医界人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留住中医,但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日渐苛刻,中医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从起源、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和全球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与基本理论1. 古代起源中医药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的医药文献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脉络学说等。

2. 基本理论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经络脉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阐述了宇宙与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气血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运行;经络脉络学说强调经络脉络是联系全身各部位的通道。

二、发展历程1. 古代发展古代中医药学主要发展于唐、宋、明三代。

唐代的孙思邈和《备急千金要方》对中药的收集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代的《医学入门正宗》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明代的李时中和《本草纲目》开创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研究。

2. 现代发展现代中医药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迅猛发展。

建立了科学的中医药学体系和规范的中医药学教育体系。

1985年,中医药学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本科学科。

此后,中医药学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赢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赞誉。

三、全球影响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和疗效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患者。

许多国家已将中医药学纳入到其国家卫生体系中,并致力于推广和应用中医药学。

此外,中医药学在非药物治疗、养生保健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通过加强全球合作与交流,中医药学有望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起源和发展
二0一0年九月 一 年九月
内容提示: 内容提示: 中医药学产生、发展、 中医药学产生、发展、起伏的过程和特点 中医药学各阶段历史性成就 中医药学各阶段历史性成就 要求: 要求: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理解和审视中医药
中医药起源和发展
上古~ 上古~周代 ~ 770 B.C. 春秋~ 春秋~秦汉时期 770 B.C. ~ 265 晋~唐时期 265 ~ 960 宋金元时期 960 ~ 1368 明~清时期 1368 ~ 1911 近代以来 1911 ~ 至今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简要总结: 简要总结: 新石器时代: 砭石、 新石器时代: 砭石、骨针 → 针刺疗法 ?时代: 时代: 殷商时期: 殷商时期 ?时代: 时代: 最早文字记载 夏代制陶、商代制铜器皿为中药调剂、 夏代制陶、商代制铜器皿为中药调剂、煎煮提供基础 周代医师分工: 周礼天官》记载有医师、食医、 周代医师分工:《周礼天官》记载有医师、食医、疾 医和疡医的分工 火伤意外治病 → 灸疗 酿酒业兴盛 酒为”百药之长” 酒为”百药之长” 药物治疗: 五十二病方》 药物治疗: 《五十二病方》为目前发现的
上古~周代( 上古~周代(~前771年) 771年
朝代 黄帝 尧舜禹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年代 约170万-前2000年 万前 年 前2100-前1600 前 前1600-前1100 前 前1100-前771 前
创建人 黄帝 尧|舜 舜 启 汤 武王
都城 / 阳城 亳→殷 殷 镐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古代两河流域医药 古埃及医药 古希腊医药 古罗马医药 古印度药物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古代两河流域医药
前3000年~前500年 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 3000年 500年 依年代顺序称为:美苏尔、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亚述… 依年代顺序称为:美苏尔、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亚述… 19世纪 中叶考古:泥板书(美苏尔文字)20000余块 余块, 19世纪 中叶考古:泥板书(美苏尔文字)20000余块, 其中,800余块涉及医药内容 其中,800余块涉及医药内容 橄榄、月桂、桃金娘、鸡尾兰、 藕、橄榄、月桂、桃金娘、鸡尾兰、大蒜等植物 动物脏器、铜、铁、等矿物药 动物脏器、 丸剂、散剂、 丸剂、散剂、灌肠剂等剂型 溶解、煮沸、 溶解、煮沸、滤过等制药方法 空腹、 空腹、饭后服药方法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医源于圣人 医源于巫 医源于动物本能 医源于劳动实践
鹿生病后专吃薇蘅草 病猪爱吃瓦松 埃及红鹤大便干结时会用嘴插入肛门自行灌排 非洲熊用菖蒲治胃病 黑猩猩能用树叶贴伤口以止血 ……
《说文解字》:巫彭始作医 说文解字》 冰河时期的壁画: 冰河时期的壁画:戴动物面具的巫医 山海经》记载许多巫医的名字:巫彭、巫始、巫礼、 《山海经》记载许多巫医的名字:巫彭、巫始、巫礼、 巫盼… 巫盼 甲骨文记载疾病13 13种 殷商 甲骨文记载疾病13种 但没有药物记载 春秋《 100余种 周—春秋《诗经》记载药物100余种: 苍耳、车前草、 春秋 诗经》记载药物100余种: 苍耳、车前草、 桑椹、合欢、益母草、 芍药、栝楼、枸杞、 桑椹、合欢、益母草、艾、芍药、栝楼、枸杞、…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传说故事一: 伏羲制九针 传说故事一:
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 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 90年代初 年代初, 说。 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来天水视 为古成纪题下了“羲皇故里” 察,为古成纪题下了“羲皇故里”的碑 文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 河南周口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 是远古时期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 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 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保存完好的 太昊伏羲陵墓,被称为“ 太昊伏羲陵墓,被称为“天下第一 陵” 数千年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 数千年来, 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绢绘图 三的民间朝祖会, 三的民间朝祖会,无数龙的传人前 来祭陵拜祖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古罗马医药
年开始历史, 前800年开始历史,全盘继承古希腊医药成果 年开始历史
古印度药物 1500~前800年 veda时代 前1500~前800年 veda时代 ayur药物700 700多种 ayur-veda 记载不少医药知识 药物700多种 分为八类: 分为八类:拔除医方 利器医方 身病医方 鬼病医方 小儿医方 解毒药 长寿药 强精药
传说故事一: 传说故事一: 伏羲制九针
帝王世纪》 伏羲" 《帝王世纪》称:伏羲" 味百药而制九针" 味百药而制九针"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先民已经 懂得了可以用石针、 懂得了可以用石针、骨针等物 质器具治病。 质器具治病。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 史记中称伏牺。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 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其人首 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造人,造八卦, 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造人,造八卦,用来 通晓万事万物变化
埃伯斯纸草书—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药物治疗手册之一 埃伯斯纸草书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药物治疗手册之一 抄于前1552 1552年 抄于前1552年,现存放在来比锡大学博物馆 --在宗教 魔术、咒语中混杂着准确的诊断、 在宗教、 --在宗教、魔术、咒语中混杂着准确的诊断、合理的处 方、有效的药物 --700余种药物、800余个处方 700余种药物 --700余种药物、800余个处方 --植物 动物、矿物、人体唾液/ 植物、 --植物、动物、矿物、人体唾液/尿/胆汁等排泄物 例:铜化合物、海葱、醋、蜜混合制成吐剂 铜化合物、海葱、 牛乳、酵母、麻子油制成丸剂: 牛乳、酵母、麻子油制成丸剂:泻下 胡荽子、苦艾、杜松果、蜂蜜、 胡荽子、苦艾、杜松果、蜂蜜、阿片制成头疼药 焙干的牛肝研碎治疗夜盲症 ……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古代中国医药
the three emperors, Fu Hsi, Shen Nung, and Huang Ti, credited with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a scroll by Seibi Wake, Japan, 1798.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古希腊医药
年左右, 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奴隶制国家形成 古希腊文化 年左右 ---《荷马史诗》和《奥德赛》赞美医生、描写许多战伤及疗法: 《荷马史诗》 奥德赛》赞美医生、描写许多战伤及疗法: 拔箭头、用树根粉止血、裹绷带压迫止血 拔箭头、用树根粉止血、裹绷带压迫止血… ---几乎每一个神主宰人类某一种疾病 几乎每一个神主宰人类某一种疾病 诸神的医生是Aporo 诸神的医生是 Acesclepios 被奉为医神:一手拿药、一手持杖: 杖上缠蛇 被奉为医神:一手拿药、一手持杖: ---神庙医学:矿泉水浴、用药、心理暗示… 神庙医学:矿泉水浴、用药、心理暗示 神庙医学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文化对医药学的影响
哲学对医药学影响 宗教(庙堂) 宗教(庙堂)对医药的影响 巫文化对传统医药的影响 “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春秋~秦汉时期( 770~280) 春秋~秦汉时期(前770~280)
朝代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 国 魏 蜀 吴 起止年代 前770-476 前475-221 前221-206 公元8年 前202-公元 年 公元 8-23 25-220 220-265 221-263 229-280 创建人 / / 秦始皇 汉高祖 王莽 光武帝 曹操 刘备 孙权 都城 洛邑 / 咸阳 长安 长安 洛阳 洛阳 成都 建业
春秋~秦汉时期( 770~280) 春秋~秦汉时期(前770~280)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代表性黄成果—《黄帝内经》 代表性黄成果 《黄帝内经》:系统总结春秋战国以 前医疗成就,感性→理性,确立中医药学理论原则,标志 前医疗成就,感性 理性,确立中医药学理论原则, 理性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当时处于世界领先: 当时处于世界领先: 例如:食管: 解剖: : ) 例如:食管:肠 = 1:35 (解剖: 1:37) : 心主身之血脉,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心主身之血脉,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春秋~秦汉时期( 770~280) 春秋~秦汉时期(前770~280)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显著, 背景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显著,学术思想日趋活跃 政治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蜂起,
扁鹊(公元前 ),名秦越人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 — ),名秦越人, (今河北内邱县),战国时期名医,被尊为医祖 今河北内邱县),战国时期名医,被尊为医祖 ),战国时期名医
上古~周代( 前 上古~周代(~前771年) 年 传说故事二: 传说故事二: 神农尝百草
神农山
《淮南子 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 淮南子修务训 修务训》 神农乃始教民, 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由此医方兴焉” 一日而遇七十毒, 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 史记补 三皇本纪》 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 《史记补 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 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世本有疾病, 宋代刘恕 《通外纪》 :“民有疾病,未知药 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 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 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