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_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_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 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 3 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 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

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 5 200 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 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 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 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三)控制活动方面
2、 缺乏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 根据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 得进行投机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且企业内部必须建 立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以便对期货交易进行监控。 但是中航油集团对于期货交易既没能从资金权限上控制, 也没有建立严格的通报制度, 使得期货风险无从防范和 控制。 ——确保遵循法令控制活动的缺失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2缺乏和母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事件中集团领导曾表示无人知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权投机反映了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与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从新加坡航油公司获取其经营的相关信息
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例
(一)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 发动机,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 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工作胜任 能力、管理层的经营风格与理念、董事会 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权 责分配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1、缺乏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市场及规 则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期货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 在期货市场中,对风险头寸的计量是衡量 风险的重要指标。随着油价的攀升,中航 油的头寸不断加大,风险和亏损随着骤升。 缺乏充分的期货市场信息和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使得中航油逆市而行,越走越远, 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巨额亏损。
(一)控制环境方面
2)总裁个人权力过大,缺乏有效制衡。 现代公司中的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和经理层的纽带,肩负着协调股东 之间,股东与管理者,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董事会有效运转、最大发挥功能的必要条 件,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关于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角色的分 离,而中航油恰恰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将导致公司领导权结 构的混乱,董事会也将失去应有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无法阻止“败 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为避免以上情况,分离董事长和总 经理的职务是必要的(Fama & Jensen, 1983)。两职分离之后可以 减少代理成本,协调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带来更多的独立决策和更 高的公司绩效(Donaldson & Davies, 1994)。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 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 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很快垄断了中国 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成功实现公司的战 略转型,并且凭借490万新元的年薪登 上新加波中资企业“打工皇帝”的宝座
思考

中航油此次的巨额亏损,有可能是其投机过度
、监管不力、内控失效后落入了国际投机商设 下的“陷阱”。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一个内部 控制缺失的典型案例。监控机制形同虚设,陈 久霖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缺陷及时 予以改进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相 关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
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 递信息,确保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 应的措施,达到管理目的
控制活动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 默许认可 大行方便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总结与思考
中航油投机巨亏 ——“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带给我们什么?
如何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事件回顾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 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 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 合同,每桶38美元。2003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万 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

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

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

透视中航油事件,我们得到的关于内控的启示就是:内控的重心要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随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COSO委员会为了应对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挑战,于2004年10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并且会全面取代内控,从而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 3 . 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 1 . 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 5. 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作者:刘华, LIU Hua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刊名: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年,卷(期):2008,6(3)
被引用次数:10次
1.刘凡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8)
1.高辉吉峰农机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期刊论文]-山东青年 2014(04)
2.刘凡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18)
3.马敏慧,刘彦莉“中航油”事件与巴林银行破产案的比较分析--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期刊论文]-商 2014(19)
4.赵舒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财经界 2015(20)
5.李珂W公司渠道营销的内部控制案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6.李子予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及风险控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7.刘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及其优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引用本文格式:刘华.LIU Hua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期刊论文]-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