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说课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2. 《望洞庭》: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诗意:描述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重点字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日边来- 《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诗意: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重点字词: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描述其意境的短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领略自然之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李白及《望天门山》的创作背景。
2. 词语解析:解释“天门山”、“楚江”等词语的含义。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意,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4. 诗歌意境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豪放与壮阔。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 学具: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天门山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意。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诵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教师指导纠正。
5. 总结: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诗歌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重点词语:天门山、楚江、断、开、流- 诗句解析:山断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望天门山》。
- 选做题:续写或绘画《望天门山》的情景。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望天门山》的内容,感受了古典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一些抽象词语的把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同时,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重点细节:诗句解析与诗歌意境体会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诗句解析与诗歌意境体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望天门山》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正确规范书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理解“断”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开、回”感受长江的汹涌澎湃及天门山的高大雄伟,通过理解“相对出、日边来”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的理解:本单元主题为“祖国的壮丽山河”,着重培养学生借助关键字词理解一句或者一段话的意思,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古诗三首》是部编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美景。
在本组以“祖国壮丽山河”为专题的学习中起到开篇入题的作用。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表现)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能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为读为主线,读中解意;层层深读,步步引入。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文言共生,体会诗情。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的朗读与背诵。
2. 古诗《望天门山》的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
3. 古诗《望天门山》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4. 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与节奏,要求学生背诵古诗。
3. 作者与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描绘古诗的意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作者与背景介绍: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教材分析: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3.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巩固学习成果。
5. 欣赏: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甫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诗歌意境: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欣赏文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察图片、朗读古诗、讲解诗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天门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的朗读与背诵。
2. 古诗《望天门山》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解释。
3. 古诗《望天门山》的诗意讲解。
4. 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
5. 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并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古诗的诗意。
2.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的理解与解释;对古诗诗意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天门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 讲解诗意:教师通过讲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诗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共同寻找答案。
5. 总结:教师总结古诗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望天门山》。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作者:李白3. 重点词语:天门山、楚江、开、断、流、回、出、来4. 诗意讲解:天门山的美景、楚江的壮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业设计1. 背诵《望天门山》。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3. 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投影仪
-白板
-教学PPT
-纸质教材《望天门山》
-打印机(用于打印相关资料)
课程平台:
-校内外网络教学平台(如学校自建的OLE平台)
-电子教材和阅读软件
信息化资源:
-与《望天门山》相关的视频资料
-古诗朗读音频文件
-字典或在线词典工具
-古诗学习网站或在线课程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望天门山》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掌握了基本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汉字认读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这些已有知识的运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的内容,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深化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1.在导入新课时,虽然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提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望天门山》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望天门山》的重要性和意义。
-拟人:如“碧水东流至此回”,拟人化江水似乎有意识地绕道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造氛围,激发学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