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含作业)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江南春》。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诗人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
二、回顾方法,初解诗题1、师:在学这首古诗之前,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生回答: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解诗题。
“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
(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3、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一)初读古诗1、指名朗读古诗。
2、纠正字音,指导书写。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全班齐读古诗。
(二)理解前两行诗意1、交流理解前两行诗意。
前两行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2、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②学生读,全班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理解古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如“壁”、“涧”等字词的古义。
-鉴赏古诗的深层意境,尤其是对诗中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将古诗的韵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朗读和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在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难点在于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和“思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2.语言建构与应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
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
)4.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在钟山的邻居。
了解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
主要作品有《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
读准生字“畦、闼”的读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指名读。
(3)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2)结合注释理解“苔”“畦”“排闼”这几个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
(“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一间茅屋”。
(4)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湖阴先生的朴实、勤劳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
(简朴的茅屋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5)指导朗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第1 页共13 页。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涯”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展开想象,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
3.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4.了解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题材涉猎广泛,尤其以咏史诗为人称道。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黄河视频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黄河,体会诗中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势。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准多音字及生字:曲(qū)。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好古诗的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读,齐读。
(2)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九曲——黄河弯;万里沙——黄河长、沙很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①第一句:想象黄河曲折悠长、蜿蜒漫长的画面,重读“九曲”“万里沙”。
②第二句: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全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浪淘沙》教案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一)直接揭题:浪淘沙(二)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三)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三、抓字眼,明诗意(一)初读,理解词义。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二)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三)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 江南春》教案

《江南春》教案设计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20.7.27.2.202021:1521:15:24Jul-2021:15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日2020年7月2日星期四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21:157.2.202021:157.2.202021:1521:15:247.2.202021:157.2.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7.2.20207.2.202021:1521:1521:15:2421:15:24
5、三军可夺帅也。
Thursday, July 2, 2020July 20Thursday, July 2, 20207/2/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9时15分9时15分2-Jul-207.2.2020
7、人生就是学校。
20.7.220.7.220.7.2。
2020年
7月2日星期四二〇二〇年七月二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
21:1521:15:247.2.2020Thursday, July 2,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含赏析答案)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抓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朗读诗歌,预习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一、二句要读出壮阔的气势,语调要激昂舒畅。
三、四句要读出憧憬的语气和豪迈的气概。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浪淘沙》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似一座大厦有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地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
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创作背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
1.,浪淘风簸自天涯。
2.,水村山郭酒旗风。
3.茅檐长扫净无苔,。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朗读《古诗三首》,完成练习。
1.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万里黄沙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家做客。
2.“,。
”这两句诗写的是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讽刺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
3.“,。
”这是《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组对偶句。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课外搜集描写山水田园的古诗,准备参加班级举行的“爱我祖国,颂我河山”古诗词朗诵会。
参考答案一、1.九曲黄河万里沙2.千里莺啼绿映红 3.花木成畦手自栽二、1.黄河牵牛织女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三、略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重点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3.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难点:1.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2.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九曲黄河浩荡奔流,辽阔江南春景如画,田园山水中也蕴含着无穷乐趣。
山水永恒,美景无限。
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对自然风光的吟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诗,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节奏。
三、学习《浪淘沙》。
1.知诗人,解诗题。
学生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交流了解。
全班汇报。
师相机指导。
学生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师相机补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学生汇报对诗题“浪淘沙”的认识。
出示: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浪淘:波浪淘洗。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分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理解一二句:弯弯曲曲的黄河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
理解三四句:既然你是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牵牛织女家里做客吧。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思考:诗句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课件出示一、二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学生朗读思考:从这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想象:结合“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想象黄河的曲曲折折;黄河泥沙之多,将水都染黄了;黄河风号浪吼,汹涌澎湃的景象。
学生观看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万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沙多,两个数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一望无际。
一二句动静结合,写出了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指导朗读:用你们的声音展现黄河的雄伟壮丽吧。
(2)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三四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小结:作者想啊,我要迎着这从天涯而来的黄河浪潮,溯流直上,到达银河,和银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补充资料:古人以为,黄河是和银河相通的,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
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
骞还。
关于“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据说,汉武帝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前。
交流: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怎么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美好、浪漫、诗意、豪迈、夸张)指导朗读:你会怎么读这两句呢?前:高昂气势后:宁静轻缓(3)诵读悟情。
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介绍写作背景: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虽回京,不久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历任和州刺史,被贬生活长达二十余年。
本诗大概作于821—824年间,正是刘禹锡被贬时期。
结合写作背景,学生交流感受。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诗人的积极乐观)诵读全诗,领悟思想感情。
全诗意在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
前两句颂黄河的气势宏大,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后两句运用典故,用浪漫的想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熟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齐读古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生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板书诗题:江南春生齐读、联想。
师:关于江南,你能想到哪些诗词?“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学生回忆、背诵展示。
师:杜牧笔下的江南之春,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学习《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