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两支的蜡烛、 (选填“薄”或“厚”)玻璃板、、白纸、笔、光屏、火柴等.1.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应在较的环境中进行.选用 (透明或茶色)玻璃板.2.将玻璃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这应用了法.3.如图甲,点燃蜡烛 (选填“A”或“B”),从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下同)面可以看到玻璃板面出现蜡烛的像.4.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调整位置,可以看到蜡烛B和A 的像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5.在白纸上分别记下蜡烛和像的位置,用测量出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6.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使实验结论具有.7.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8.实验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小练习:小明身高165cm,他照镜子时,他在镜中的像高 cm,当他从距镜子1m处移动至距镜子3m 处时,他和像之间的距离改变了 m,像的大小.8.由表可知,像与物的大小,像距等于物距.即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玻璃板,像的大小 .10.实验中,玻璃板前后表面各成一个像,如果选用的玻璃板太,会观察到重影.11.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这应用了法.在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在确定像的位置时蜡烛B替代.12.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一木板,透过玻璃观察不到13.如图丙所示,将对应的物和像连线,发现连线与平面镜,结合表格数据,说明物与像关于平面镜 .典例.如图所示,小明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中像的区域最好是在较_______的环境中。
(3)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将_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将蜡烛A点燃的好处是___________。
(4)为了确定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位置,小明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___________。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原理:
照明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从而在平面镜正对面形成它的成像。
其成像原理主要是反射,反射次数多的叫做多次反射,而反射次数为零的叫做单次反射。
即照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经过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从而在平面镜正对面成像。
实验准备:
1. 平面镜一块;
2. 火柴盒一套,火柴头齐全;
3. 等长杯一个;
4. 灯泡一个;
5. 白纸片一张;
6. 线头多个;
7. 水晶石一个;
实验实施:
1. 先在水平桌面上,放上火柴盒准备照明;
2. 取一张白纸片作为反射物,粘在等长杯的壁上;
3. 放上一块平面镜,侧对着纸片,以检验它的反射特性;
4. 再把等长杯移至大灯泡旁,以检验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5. 把多根线头用水晶石固定在桌面,每根线头以不同角度放置,以检验它们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特性。
实验结果:
1. 放置火柴时,照射在平面镜上的直线形火柴光被反射,并在正对面形成它的完全成像;
2. 等长杯向大灯泡旋转时,大灯泡的成像在平面镜正对面的距离和等长杯的距离保持不变;
3. 通过一个多次反射,每根线头被反射出来的角度和发射出去的角度各个相等。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总结:
1.平面镜可以产生火柴光、灯泡光等物体的完全成像;
2.平面镜反射时形成成像距离不变;
3.任意角度入射,平面镜反射出角度与入射角度相同;
4.任意折射无法形成复原成像;
5.反射次数多的光线叫做多次反射,反射次数为零的叫做单次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二、实验目的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虚像特性。
3.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位置关系。
三、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当光线从物体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平面镜上形成一定的角度,从而在平面镜的另一侧形成一个虚像。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四、实验器材1. 平板玻璃板一块2. 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3. 刻度尺一把4. 打火机一个5. 火柴若干6. 白纸一张五、实验步骤1. 将平板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在玻璃板上放置一张白纸,以便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点燃一支蜡烛A,将其放置在平板玻璃板前,用眼睛观察蜡烛A在玻璃板上的像。
3. 在玻璃板后放置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用眼睛观察蜡烛B在玻璃板上的像。
4. 调整蜡烛B的位置,使其在玻璃板上的像与蜡烛A在玻璃板上的像完全重合。
5.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数据。
6. 重复步骤2-5,改变蜡烛A的位置,观察蜡烛B的像是否与蜡烛A的像重合,并记录数据。
7.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蜡烛A的位置如何改变,蜡烛B的像始终与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
2. 实验数据表明,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实验结果表明,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说明平面镜成像具有等大性。
4. 实验数据还表明,平面镜成像的像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
七、实验结论1. 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即像与物体在平面镜两侧对称。
2. 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4. 平面镜成像的像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
八、实验讨论1. 实验中玻璃板的厚度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答案:玻璃板的厚度对实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只要玻璃板足够薄,即可观察到清晰的像。
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如钢尺等)三、实验原理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具有反射光线的能力。
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形成一个像,即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投影。
根据反射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上3.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等于物体与像之间的夹角四、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固定好。
2.将物体(如钢尺)竖立在平面镜前,调整其位置,使其与平面镜的法线垂直。
3.观察在镜中的物体像的特点,记录下来。
4.调整物体的位置,重复步骤3,观察并记录下不同位置的物体像。
5.对观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第一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3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5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5cm2.第二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2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0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10cm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体与其像在镜面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这就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物体与其像在平面镜上的位置和形状是相似的,只是方向相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根据实验结果,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特点: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平面镜成像的这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光的传播过程以及光线与平面镜的反射关系。
而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进行相关计算,求解物体与像的位置和形状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镜子的制作、光学仪器的使用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我们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方向等;3. 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形成的。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法线上的夹角相等,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此,平面镜成像呈现出虚像,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三、实验器材与步骤1. 器材:平面镜、蜡烛、火柴、直尺、白纸、铅笔。
2. 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实验桌上,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作为物体与成像的基准线。
(2)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基准线上,调整镜面角度,使光线能正常反射。
(3)点燃蜡烛,将其放置在平面镜前方,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成像。
(4)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蜡烛的成像位置,并用直尺测量成像与物体的距离。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3和4,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实验现象与分析1. 成像位置:根据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位置在镜面的后方,且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当物体向镜面靠近时,成像也向镜面靠近;当物体远离镜面时,成像也远离镜面。
2. 成像大小:实验中观察到,无论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成像大小均与物体大小相等,即成像不放大也不缩小。
3. 成像方向:平面镜成像方向与物体方向相反。
当物体向上移动时,成像向下移动;当物体向下移动时,成像向上移动。
4. 成像性质:实验中观察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在屏幕上捕捉到。
同时,成像与物体在镜面上的位置关系呈现对称性。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平面镜成像位置在镜面后方,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2. 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放大也不缩小;3. 平面镜成像方向与物体方向相反;4. 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在屏幕上捕捉到;5. 成像与物体在镜面上的位置关系呈现对称性。
六、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在操作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测量精度、实验环境的控制等。
实验0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解析版)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实验步骤】: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体与玻璃的距离(cm)像与玻璃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实像或虚像位置1位置2位置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点方向】: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
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引言:平面镜是由一个平坦的反射表面组成的镜子。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装置:1.平面镜2.物体(例如钥匙、针等)3.实验底座4.实验屏幕5.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6.光源(例如手电筒等)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于实验底座上,并将实验底座固定在平面桌面上。
确保平面镜的反射面整洁干净,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在实验桌上放置一张实验屏幕。
实验屏幕的位置应该与平面镜的反射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方便观察成像效果。
3.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并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使光线射向平面镜的反射面。
4.在反射光线射入平面镜之前的路径上放置一个物体(例如钥匙、针等),作为光线的源点。
5.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注意观察成像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6.选取不同位置的源点,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记录并比较不同源点在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实验原理和分析: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像位置: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光线沿着与入射光线相同的方向传播。
因此,平面镜的成像位置与源点的位置关系为镜面上的成像点与源点关于镜面的法线对称。
2.方向:平面镜成像的方向与实物相反,即左右关系保持不变,上下关系发生翻转。
3.大小: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保持相等。
4.特殊性: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直接被观察到,只能通过实验屏幕等成像介质观察到。
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可以验证以上成像特点。
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来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
选择不同位置的源点,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否与理论分析一致。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成像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