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植物的可食部分
实验目的:了解各种植物的可食部分以及它们的营养价值。
实验材料:
1. 红薯、白萝卜、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
2. 西葫芦、黄瓜、茄子等果实类蔬菜
3. 青菜、菜花等叶菜类蔬菜
4. 实验针筒
5. 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 将根茎类蔬菜、果实类蔬菜和叶菜类蔬菜分别切成小块。
2. 将切好的蔬菜放入三个针筒中,并加入冷水、热水。
3. 观察加入冷水和热水后不同蔬菜的变化。
4. 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
实验结果:
1. 根茎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加入冷水后变得更加坚硬。
2. 果实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加入冷水后变得更加新鲜。
3. 叶菜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加入冷水后变得更加新鲜。
实验结论:
不同的蔬菜在加入热水和冷水后的变化不同。
根茎类蔬菜和果实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而叶菜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也变得更加软烂,但加入冷水后并没有变得软烂。
因此,在烹
饪不同的蔬菜时,我们需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各种植物的可食部分以及它们的营
养价值。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在煮蔬菜时需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
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
这次实验让我们更加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和它们对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最终版]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8624b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6.png)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最终版]第一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最终版]一、实验名称:小杆秤的研究实验器材:自主小杆秤、钩码猜测:小杆秤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过程:利用自制的小杆秤称不同数量的钩码,比较秤盘挂绳到提绳,提绳到秤砣挂绳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结合杠杆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改变提绳的位置继续做实验,我们会发现提绳距离秤盘之间的距离越短称重就会越大。
实验的结果:秤盘内放的钩码数量越多,秤砣挂绳距离提绳之间的距离就会越长,但是秤砣的重量并不需要增加。
二、实验名称:轮轴作用的实验实验器材: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1个轴猜测: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然后改变轴上的钩码数量在做实验。
实验的结果:轮上挂的钩码比轴上挂的少,但是仍能保持平衡,说明轮轴可以省力。
三、实验名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器材: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2个不同的大轮、1个小轮、1个轴猜测:轮轴越大越省力。
实验过程: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然后改变轮在做实验。
实验的结果:改变轮的大小,轮越大,轮轴越省力。
四、实验名称:定滑轮作用实验实验器材:1盒钩码、1根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滑轮、1个测力计猜测:定滑轮不能省力。
实验过程: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
然后用测力计做相同的实验,比较测力计的数据与钩码的力大小。
实验的结果: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也改变用力方向。
五、实验名称:动滑轮作用实验实验器材:1盒钩码、1根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滑轮、1个测力计猜测:动滑轮能够省力。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小水滴实验过程、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1. 拿出显微镜,然后调整反光镜对准光源。
2. 拿一个空白切片,沾一滴水放到切片上。
3. 拿起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4. 闭上一只眼,观察切片。
5. 扭动调焦手轮,反复调试,直到图像清晰。
然后再转动目镜,可以继续放大图像,让我看的更清楚。
6. 这时,我看到有很多黑点,还有一个个小气泡。
7. 我观察到了一个小水泡,旁边有一个像牙签一样的条纹,周围还有绒毛。
“牙签”旁边还有一个类似黑色小绒球的东西。
实验结论:水滴里的原来有这么多我们看不见的形状各异的微生物。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速度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细菌的繁殖速度:细菌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过20分钟后就能分裂一次。
一个分裂成两个,再过20分钟二个分裂成四个, 一个细菌24小时后可分裂成272个也就是40多万亿亿个。
如果按10亿个细菌重一毫克来计算,那么一个细菌经24小时后形成的菌体重将达到4千多吨。
实验结论:霉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 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不同的霉实验过程、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一、猜想:面包上的霉会是很小的。
二、实验:1. 调整好显微镜。
2. 沾发霉的面包放到切片上。
3. 拿起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4. 闭上一只眼,观察切片。
5. 扭动调焦手轮,反复调试,直到图像清晰。
然后再转动目镜,可以继续放大图像,让我看的更清楚。
6. 我观察到了一个像牙签一样的条纹,周围还有绒毛。
“牙签”旁边还有一个类似黑色小绒球的东西。
实验结论:原来显微镜能看得这么清楚,霉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细胞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一、猜想:1、细胞一定是很奇特的;2、细胞一定都很小很小。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9)
六年级下册
班级
小组
时间
年月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观察白糖的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白糖的变化
实验器材:白糖20克,长柄金属汤匙1把,药匙1只,蜡烛1支,玻璃片1片,火柴1盒(或打火机1只),手套1副
实验步骤:
1、用药匙将白糖5克,放入汤匙中,
六年级下册
班级
小组
时间
年月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观察铁锈
实验目的:观察铁锈
实验器材:铁片1片、铁锈1块、羊角锤1把、电池及盒1套、导线4根、小灯泡1只、磁铁1只
实验步骤:
1、比较铁和铁锈的外观:铁片的颜色灰白色、有光泽、片上无空隙、手感光滑;
铁锈的颜色红褐色、无光泽、片上有空隙、手感粗糙。
2、实验比较:
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
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
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美丽的晶体
实验目的:美丽的晶体
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30克、碱面20克、味精10克
实验步骤:
1、观察食盐的晶体:用10X的放大镜观察,它的小颗粒是正方体2、观察味精的晶体:味精的晶体是长柱体,长的两端有尖3、观察白糖的晶体:白糖的晶体是合起来的两个梯形,类似长方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漂浮和沉淀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漂浮和沉淀
实验材料:水、砂粒、棉花、玻璃珠、硬币
实验过程:
1.将水倒入实验瓶中,然后将砂粒、棉花、玻璃珠、硬币放入实验瓶中,观察它们的漂浮和沉淀情况。
2.将实验瓶中的水搅拌,观察它们的漂浮和沉淀情况。
3.将实验瓶中的水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它们的漂浮和沉淀情况。
实验结果:
1.砂粒沉淀,棉花漂浮,玻璃珠漂浮,硬币沉淀。
2.砂粒沉淀,棉花漂浮,玻璃珠漂浮,硬币沉淀。
3.砂粒沉淀,棉花漂浮,玻璃珠漂浮,硬币沉淀。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砂粒和硬币的密度大于水,所以它们沉淀;棉花和玻璃珠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它们漂浮。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第一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名称:模拟细菌的繁殖• 实验目的:使学生感悟到细菌繁殖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会计算细菌繁殖的数量。
• 实验材料:8个透明杯子,无数颗豆子。
• 实验步骤:1、将8个同样的透明杯子按1—8编号。
2、在1号杯中放入一颗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3、在2号杯中放入两颗豆子,代表第一代分裂后的第二代细菌•4、以此类推,在其他各个杯中应放入多少颗豆子?• 实验现象:3号杯子放4个、4号杯子放8个、5号杯子放16个、6号杯子放32个、7号杯子放64个、8号杯子放128个• 实验结论:细菌成倍地增长,繁殖相当迅速。
•二、实验名称: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实验目的:植物能量来源于何处实验材料:燃烧匙、酒精灯、淀粉、沙子或湿毛巾•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2、把燃烧匙里放入淀粉•3、用酒精灯给淀粉加热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淀粉会燃烧起来•实验结论:淀粉里含有能量•三、实验名称:常见能量控制装置实验目的:让学生感悟到能量控制装置可以节省能源实验材料:一段铅笔芯、一节电池、几节导线、一个小灯泡•实验步骤:1、把线路连接起来•2、改变铅笔芯的长度3、通过改变铅笔芯的长度从而改变灯泡的明暗•实验现象:当铅笔芯的长度较长时,灯泡较暗•当铅笔芯的长度较短时,灯泡较暗实验结论:改变铅笔芯的长度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四、实验名称: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体现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实验材料: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粒、硬纸剪的兔子或泥捏成的兔子、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实验步骤:1、把学生分成四组。
2、每组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不同的食物。
•3、记下拾取“食物”的数量。
4、每组把拾取“食物”的数量展现给同学。
•5、比较这些数字•实验现象:用不同的工具拾取不同的“食物”,拾取的数量不同。
•实验结论:鸟喙的多样性使得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观察和⽐较不同镜片实验材料:放⽐镜、平⽐镜、近视镜⽐实验过程:观察放⽐镜(凸透镜)、平⽐镜、近视镜⽐),说说它们的特点?实验结论:放⽐镜中间厚边缘薄、平⽐镜中间边缘一样厚、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实验名称: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材料:两个凸透镜实验过程:1.取⽐个凸透镜1放置在放⽐镜架上,观察较⽐的⽐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
2.在第⽐个凸透镜下增加⽐个凸透镜2,上下移动凸透镜2,看看能不能使⽐字图像放的更⽐。
3.保持两个凸透镜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凸透镜2,⽐较所看到的图像。
实验结论:两个凸透镜组合后能够将物体放得更大。
实验名称: 放大镜下的昆虫实验材料:放大镜、蝇子、蟋蟀、蝴蝶等动物的标本1套实验过程:1、观察昆虫的触角:发现触角不是一根直的,而是一节一节的;2、苍蝇的眼:发现不是一个,网格状的分布着几千个小眼;3、蝴蝶的鳞片:彩色的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4、蟋蟀的外壳:光滑的外壳上,还有许多“小刺”;5、苍蝇的脚:脚的底端有“吸盘”,所以可以在天花板上倒立。
实验结论:知道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肉眼观察不清楚的细微部分实验名称:制作洋葱内表⽪细胞玻⽪标本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和盖玻⽐、镊子实验过程:1.“擦”,⽐纸⽐把载玻⽐和盖玻⽐擦拭⽐净;2.“滴”,把载玻⽐放在实验台上,⽐滴管在载玻⽐的中央滴⽐滴清⽐;3.“撕”,洋葱鳞⽐叶的内表⽐⽐⽐⽐切个⽐形,⽐镊⽐从内表⽐撕取⽐块薄膜;4.“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中央的⽐滴中,⽐镊⽐轻轻的把⽐滴中的薄膜展开;5.“盖“,⽐镊⽐夹起盖玻⽐,使它的⽐端先接触载玻⽐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6.“染”,在盖玻⽐的⽐侧滴加碘液,另⽐侧⽐吸⽐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由很多细胞组成实验名称:观察更多种类的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细胞标片实验过程:1 .取3种细胞标本,⽤显微镜观察,把我们观察到的细胞⽤图和简单的⽤字记录下来2.查看微⽤物卡⽤,了解更多细胞。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

六年级【2 】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空造就皿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锈点
清水里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锈点锈面增大锈面又大
食盐水里无变化有锈点有锈点锈面增大锈面占半几乎全锈
结论:我以为在有水有空气的情况里,铁钉要生锈,越是腐化性强的,铁钉生锈越快.
指点教师:评定等级:★优良☆优越□合格
○待改良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黉舍年级六年级试验者
时光2016.05.11 试验名称建一个“星座”模子
试验器材:硬纸板.尼龙线.橡皮泥.直尺.铰剪.投影仪及屏幕
我的猜测:构成星座的各个星星,大小不一,没有接洽,看到的星座只是在地球上不雅察的外形
步骤:1.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按图打上7个小孔【图一】
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cm.12cm.15cm.17cm.27cm.
27cm.14cm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雷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图二】
图一图二
3.用投影机的光从侧面照耀它们,不雅察记载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
不雅察到的现象:会看到形成的影子是我们在地球上不雅察到的“北斗星”
的外形;从不同的侧面照耀,形成的影子会不同;在其它星球上不雅察
“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就会不同.
六年级科学试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州市辰龙希望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 选做实验目的: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份,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馒头发霉了》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2 选做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实验器材: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实验步骤: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分析: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1 必做实验目的:点燃蜡烛,将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材料:每组准备: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分析: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物质——烟。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实验名称:鸡蛋与醋反应实验 2 必做实验目的:将鸡蛋放入醋中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鸡蛋一个、烧杯一个、醋实验过程:1.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2.将鸡蛋放入醋中实验结果:1.有气泡产生2.鸡蛋皮变软实验分析:蛋放进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实验名称: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 3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小勺、盘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过程:1.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分析: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六年级上册第六课《食盐和水泥》实验名称: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 4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水泥变化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杯子、火柴、盘子、小勺、盘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
实验过程: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把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实验分析: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铁生锈》实验名称: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3 选做实验目的: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实验类型:分组(根据其他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是演示)实验材料:汽水瓶4个,酒瓶塞2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实验过程:1.将4个汽水瓶分别编号为ABCD。
2.用电吹风将A瓶内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铁钉,并立即用酒瓶塞将瓶口塞住。
将蜡烛融化后封住封口的缝隙,使其与外部的空气无法接触。
3.在B瓶内装入一满瓶煮沸后的水,使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用酒瓶塞将瓶口塞住,并用相同的方法用蜡烛将瓶口的缝隙封住。
4.在C瓶内装入少量纯净水,使铁钉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但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5.在D瓶中加入少量的纯净水并加入少量食盐,将铁钉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气中,也不封口,使其与外部空气接触。
6.四个试验瓶放在家中观察一周。
实验分析:AB中瓶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者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C瓶既有氧气也有水,但没有盐,而铁生锈,说明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只是水和氧气。
对比D瓶,其铁生锈的速度比C瓶快,说明盐在铁生锈的过程中起到加速生锈的作用。
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
2.在有盐的情况下,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铁生锈》实验名称:衣服去锈方法研究 4 选做实验目的:研究衣服去锈的方法实验类型:分组(根据其他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是演示)实验材料:每组准备:草酸溶液,冷水,带铁锈的衣服实验过程:1.先把有铁锈的地方用冷水浸湿。
2.蘸上草酸溶液轻擦。
实验结果:铁锈会慢慢去掉。
实验分析:草酸溶液可以去除衣服上面的铁锈。
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牛奶的变化》实验名称:观察牛奶的变化 5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牛奶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实验过程: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1.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变成絮状。
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六年级上册第九课《静止和运动》实验名称:静止和运动 6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静止和运动相对性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墨水瓶、课本、橡皮、铅笔实验过程: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
2.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相对于课本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本为参照物呢?实验结果: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的。
六年级上册第十课《距离和时间》实验名称:步测实验 7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米尺、钟表实验过程: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10米,测出你用了多长时间。
2.用正常的步伐走5秒、10秒,量出你走的路程。
3.比正常步伐走的慢一点,测出走5米、10米用的时间和走5秒、10秒的路程。
4.然后,比正常步伐走得快一点,测出走5米、10米用的时间和走5秒、10秒的路程。
5.思考:你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图表的方式把你的发现画出来。
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验名称:惯性实验 8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后的变化实验类型:演示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过程: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结果:鸡蛋会掉进鱼缸里实验分析: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验名称:击打棋子实验 9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后的变化实验类型:演示实验材料:棋子、尺子实验过程:把五个棋子摞起来,然后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面棋子的运动。
实验结果: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向远处,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
实验分析: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向远处,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
说明上面的棋子具有惯性。
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白天与黑夜》实验名称:昼夜变化的原因 10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实验类型:演示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实验过程: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上、正午和傍晚?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时是早晨,正对着“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四季更替》实验名称:探究四季的成因 11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四季更替的成因实验类型:演示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过程: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
4.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这与四季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验分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实验名称: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12 必做实验目的:探究月相实验类型:演示实验材料:电灯、皮球实验过程: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
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是全黑的,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光明的,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到背着地球时,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渐减少。
实验分析: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发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