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传播》教案-最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传播》教案-最新
声音的传播
第( 三 )单元 第_2课
课题
2.声音的传播
作课时间
11月18日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不同的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3.能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4.能通过动手实践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教学反思
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和声音为什么能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学生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桌面的声音。
3.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装什么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学生活动
一、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1.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比较。
2.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铃声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吗?
3.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研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提问: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
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
5.教师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四、做“土电话”并使用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6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6篇)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则应该如何写教案呢?下列是我收拾的《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异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下、产生的缘由等根底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索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识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究,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索、学习奠定感性根底。

学情分析1. 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示例,声音的高下。

2.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稳固即可。

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而我设计了试验,通过试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 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1、过程与办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报,并设计试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试验打算,认真观看,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准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学问:通过试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相同;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学会安宁地做声学试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试验证实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过程与办法●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若,并设计相应的试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试验打算,认真观看,仔细比拟。

2、科学学问●通过试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速度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对声音传播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声音的传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运用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的传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传播介质(如空气、水)、测量工具(如米尺)、计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声音传播相关的情景,如电话通话、两个人交谈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温度等,并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

实验内容包括:a.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用米尺测量声音传播的距离。

b.尝试在不同温度下传播声音,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c.引入水作为传播介质,观察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情况。

4.巩固(5分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c.温度对声音传播有什么影响?5.拓展(10分钟)介绍声音传播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声纳、无线通讯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声音的传播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声音的传播 教科版

《声音的传播》教案一、教学内容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二、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五课。

教学是在前四课对声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知道了“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声音有音高音低及强弱之分”等,对声音单元的学习引发了足够的兴趣。

本课的任务是在学生足够的兴趣基础上,重点解决一个概念抽象性问题“声波”的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上能传播但效果不同。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通过土电话的活动和音叉引起的水波来建立声波的概念,第二是通过不同材质的传音活动来理解不同物质的传播声音效果是不同的,并通过月球上的对话和玻璃钟内的闹钟来强化空气是传播声音重要音质。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通过本课的实验教学活动让他们逐渐理解。

三、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基本遵循教材的编写顺序,但教材安排的不同材质传音效果的对比实验加以了调整。

教材安排的活动学生难以操作,并且老师在课前自行的感知操作中,难以区别声音效果,因为本身物体在和音叉接触后就阻止了音叉的振动,传到耳朵只是“扑扑”的断声。

为此对实验加以了调整,用不同的电话线来制作土电话,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来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也不同。

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真空不能够传播声音,以及宇航员的太空是怎样传递声音的,同时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简单设置。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传播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2.讲解法: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鼓等)、接收器(如耳朵、手机等)、介质(如水、气球等)、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声音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固体、液体、气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实验结果,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特点。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一样。

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通过公平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合作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四种材料都能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效果不一样。

难点:理解声音伴随着物体的振动进行传播。

【教学准备】学生:相同长度、粗细的钢条、木条、塑料绳、棉线各一根;音叉一个;1、2、3、4卡纸一张;记录单一份教师:音叉一个;真空仪一个;土电话一个【教学过程】一、土电话导入展示(土电话)T:这是什么?S:土电话。

T:玩过吗?S:玩过。

T:今天我们来一个更高级的玩法,我需要两个小助手谁来。

请两位同学拉紧绳子,听筒都放到耳朵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T:我用音叉的末端贴到绳子上。

(把听筒拿掉)这样他们还能听到声音吗?拉紧、耳朵贴在绳子上,另一只捂住。

你们听到声音了吗?T:那你们呢?是怎样的?T:声音是怎么传到他的耳朵里的呢?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声音,他们又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我们来看看大家之前的想法。

T:出示几张图片,(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想法)。

这是谁的?能解释一下吗?S:……T: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认为声音靠很多物体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真的都可以吗?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出课题)二、不同材料声音传播效果的研究T:刚才我们实验用的是棉线,好像能传播声音。

如果换成钢条、木条呢、塑料绳?他们也能传播声音吗?传播声音的效果一样吗?T:这是你们的猜测,如何证明?T: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实验更加公平呢?S:材料同样长、同样粗、敲击的力度相同、音叉和耳朵的位置相同。

实验材料和记录单都在抽屉里。

(学生实验)【学生汇报】1、通过今天的实验和记录,这四种材料都能传播声音吗?S:不是,塑料绳不行T:能具体说说吗?S:因为……T:有不同的看法吗?S:我们这一个小组发现虽然绳子很弱,但还是能听到。

第5课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5课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出示景海鹏、陈冬两位宇航员照片)这两位叔叔同学们认识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2、等到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他们就可以开心的谈话聊天了,你说那有多好呀!3、(学生提出异议)引出课题《声音的传播》(板书:声音?传播)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一)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1、老师说话的这个声音,它是靠什么传播出去的?2、空气是一种气体,它能把声音传播出去,其他物体也能传播声音吗?3、声音到底能不能在这些物体中传播呢?4、介绍材料超市中的物品,每组可以选择两种材料进行研究,小组内先讨论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材料,准备如何研究?5、小组汇报实验计划,其他小组提建议或想法。

6、小组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7、根据大家的汇报结果,你能总结一下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教师小结板书(声音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二)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能力不同1、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一样吗?2、请你根据材料超市中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实验、记录4、实验交流汇报。

5、教师补充(ppt)这是一份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快慢的数据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三、声音的传播形式1、坐在这个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2、那么声音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呢?3、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泡沫小球)4、通过观察,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呢?5、教师课件补充(声音的传播仿真实验)6、请同学们打开书54页一起读读教材中是怎样讲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Nhomakorabea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课题
3.5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能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学生认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掌握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3.初步了解一个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4.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的温度。

5.培养学生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方法:演示,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每组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

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出示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温度计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

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教材45页的插图和方法。

(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归纳:(1)——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自主、合作、探究)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最准确。

盛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开始吧,及时将数据记录下来。

要求:没拿温度计操作的同学,监视其他同学的操作,提醒操作错误的同学。

(温馨提示:温度计要小心拿放,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


水温测量记录表
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温度计自身产生的差异、测量错误。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得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水温越高,温差越大,温度下降得越快。

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
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指名汇报,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师小结并板书: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学生阅读。

7.推测水温的变化。

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把水放进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三、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巩固测量水温的方法。


2、你还想了解些什么知识?(为探索水结冰作铺垫。


板书
测量水的温度
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物体温度下降——热量减少
物体温度上升——热量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