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呢?
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
竞争
合作
寄生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概念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生物关系。意义 完成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维持群落中物种数量的相对平衡。
捕食关系
狮子捕食斑马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其他植物的生长是否也受阳光、温度、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施肥?这说明农作物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说明农作物的生长还受到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是不是也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皮下脂肪层很厚,具有保温作用。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阳光
土壤
七星瓢虫
麦蚜
老鼠

蚯蚓
杂草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你能把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C

北师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2章 种群与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北师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2章 种群与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的个体数。生物密度低的区域,样方面积可大一些;生物密度高的区域,样
方面积可小一些。
(2)计数每个样方内各物种的个体数,做好记录。
(3)利用步骤(2)数据,计算辛普森指数。
(4)由辛普森指数判断物种多样性高低。
【典型例题】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
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标。某生态
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属于遗传多样性。由题图可知,树木D、E、G属于不同
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辛普
森指数是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越大,物种多样性
越高。
2.生态工作者对我国北方某地草原的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下列
步骤正确的是(
)。
①在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①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
②错开活动的时间。
③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的食性。
(3)应用:指导农林业生产,推行混交套种。
【预习检测】
1.判断正误。
(1)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中,D代表物种多样性指数,S代表群落中所有物种
的个体总数。( × )
(2)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 )
(3)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 )
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70%的酒精溶液可以将土壤动
物杀死并固定,便于保存,D项正确。
【变式训练】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地区
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中考生物复习: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中考生物复习: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有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考点二 群 落
4.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植物起 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 需要而定。
14.(8 分)(2010·台州)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逐渐减少, 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 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鱼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________%最合 适。
11.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 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 点 六 人类与生态环境
12.人口问题: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后果。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鸟类的主要飞行器官是__________,所以其上的羽毛被油污覆盖后,就无法飞行。 (5)墨西哥湾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危及数百个物种的生存。由此可见,保护________ 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6)如果没有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污染物,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 重破坏,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生态学生物主要指各类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自然界的某个或某些生境中生活和繁衍。

环境则包含着生物所处的地理空间、气候、土壤质量、水资源等要素。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调节,对于维持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学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能够固定土壤,保持水源的稳定。

植物还能够改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为其他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境。

2.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调节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数量。

同时,动物还能够通过种子传播、花粉传播等方式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繁衍。

3.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的循环和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还能够抵御有害微生物的侵袭,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二、环境对生态学生物的影响1.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气候是影响生物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不同类型的生物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沙漠地带的植物通常对干旱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2. 土壤质量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优质的土壤富含养分并具备良好的保水能力,有利于植物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会限制植物的生长条件。

3. 水资源对生物的影响水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缺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分布和数量。

例如,水资源丰富的湖泊和河流地区往往拥有较为复杂和丰富的生物群落。

三、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调节1. 生物适应策略生态学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形成了多种适应策略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植物们通过繁茂的树冠和生长快速的特点来抢夺阳光资源,以适应高温多雨的环境。

2. 生物反馈机制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知识点1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种群的特征: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①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特点:相同环境下,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②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总结: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例题精讲例1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的性别应相同B、它们应能相互交配而繁殖后代C、一物种可能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种,也可能不是D、它们一定生活在同一区域中例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例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该种群的密度将会A、越来越大B、相对稳定C、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例4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多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加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例5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B、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环境污染加剧C、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D 、一个地区的人口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无限制的增加巩固提高1、种群有_ _、_______、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其中引起种群动态变化极大的是_______因素;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_____;某个区域内,蚂蚁有500只,一年后统计,蚂蚁繁殖了500只,那么蚂蚁的出生率为_______;2、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青蛙成体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和青蛙成体D、一个池塘3、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C、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D、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年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与往年相比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完全消失D、相对稳定5、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能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A.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年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与往年相比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完全消失D、相对稳定知识点2生物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全部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2.生物特征: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3.生物分布特点: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5.群落中,起主导地位的是植物;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例题精讲例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例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例3森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高到低,属于第二层的是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植物层D.苔藓地衣层例4关于群落中的生物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的关系B.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各自生活,没有竞争D.以上说法都不对例5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成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中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例6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微生物B.动物C.植物D.动植物例7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巩固练习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的总和,称为;3.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蝗虫D.一块稻田中的水稻C.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句诗里所体现出来的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风B.草C.牛D.羊5、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生物进化D、资源利用6、池塘淡水鱼混合放养的依据是A.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B.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C.鱼类对阳光的要求不同D.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知识点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举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的现象;――种内互助,种内斗争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如:花与蝴蝶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如:鸟吃虫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例题精讲例1对自然界中的某个生物个体来说,影响它的生物因素是A、阳光、气温和大气B、土壤、雨雪和风暴C、群落中的异种生物个体D、群落内的异种和同种生物个体例2下列不能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A、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湿度B、柳杉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C、淡水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华”D、枫叶在秋天落叶例3下列各项均是影响沙漠植物的环境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例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例5在北半球,大多数山坡南面的小麦比山坡北面的小麦长势要好,其主要原因是A、阳光充足B、水分多C、空气新鲜D、温度高例6大肠杆菌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收养料,并同时合成维生素B供人体所需;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捕食C、寄生D、竞争例7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增多,会抑制蝌蚪的生长和发育,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共生例8在降雪晚而少的冬季,雷鸟因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适应B、变异C、适应的普遍性D、适应的相对性巩固提高1、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种间斗争C、寄生D、互利共生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影响山寺桃花迟开的主要原因是A、湿度B、温度C、土壤 D 、阳光3、下列不属于寄生关系的是A、虱吸取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B、蛔虫从人体肠中吸收养料C、菟丝子从豆科植物上获得养料D、真菌从腐木、败叶中获取养料4、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可以解释为A、同种作物个体间存在着种内斗争B、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C、种植过密易造成大面积倒伏D、种植过密会阻碍空气的流通5、刺猬遇到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用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有时会把刺猬抛向高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刹那间,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这个例子说明A、适应的多样性B、生存在与竞争C、适应的普遍性D、适应的相对性中考链接2011温州卷11.文成县铜铃山森林公园是温州现有26个森林公园之一,其中有大鲵俗称娃娃鱼、黄腹角雉、五步蛇和连香树等珍稀动植物资源;铜铃山森林公园中所有的大鲵可看作一个A.生物圈B.生态系统C.群落D.种群2010.浙江温州18.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它多种生物;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植被2011.广东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011宁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包括港澳台地区;所有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填“种群”或“群落”;山东威海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都体现了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群落中物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还包括互惠共栖抗生等多种形式

群落中物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还包括互惠共栖抗生等多种形式

种群增长特征
指数增长模式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 增长速度(G)与个体数量 (N)成正比,也就是说, 个体数量越大,增长速度 越快。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 想的状态。
种群增长特征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细菌实际增长曲线分为三段:最初的阶段,个体数 量的增长在加速;减速阶段 ;动态平衡 种群生长限制因子、环境限制因子
植)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有的时间和空
间位置以及该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称为该种 群的生态位。如:老鹰和猫头鹰;乔木和草本 等
生物之间的关系
• 种间关系 • 有利关系:互助(蜜蜂采食花粉花蜜)、 共栖(绿毛龟)、共生(白蚁与多鞭毛 虫) • 有害关系:寄生、抗生(相克)、竞争 (争斗)、捕食(动物吃植物,动物吃 动物,植物吃动物)
群落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 两种微藻同时竞争利 用某一种营养盐时可 能出现的结果
由于对资源不平等的 利用,两个物种竞争 的结果会导致竞争利 用资源能力较弱的物 种种群数量下降,激 烈的竞争甚至可导致 一个物种从该区域完 全被排除
群落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捕食也是群落中普遍存 在的种群间的一种相互 关系
种群增长的调节
环境对一个物种的承受容量决定于这个物种对环境 的需求和该物种繁衍的各种决定因素;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种群个体的数量基本都是稳定 的,种群的数量在环境承受容量K值上下波动; 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变化与其天敌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的结构和增长
地球上每20 min,人类就增加3 500个新成员;同样 这20 min内,地球上便有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绝灭
研究野生动物种群结构的采 样技术: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3课时 群落的结构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3课时 群落的结构

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2.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内容、形成原因及其意义。
考点一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提醒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意义
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5.群落的季节性
(1)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
①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延伸应用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 生物受到环境中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3.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现存的生物 普遍能适应环境 4. 生物个体受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表 现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生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捕食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 生物要适应环境
生物的生存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 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 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受了环境中什么 因素的影响?

阳光
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什么因素的 影响?
水分 、阳光
阳光与动物的 生活习性也有密切 的关系
夜行性动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花鹿
红腹角雉
日照长短的变更会影响动物性腺的发育,进 而影响其生殖器官的成熟以及相应的性行为。
温度对植物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冬眠和夏眠
松 叶 横 切
沙漠狐
极地狐
环境中的空气、温度、阳光、水分、 食物等因素会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 生物的生命活动会影响环境吗?
生物对环境影响 1.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了土壤又增加 了土壤的肥力。 2.植树造林既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防 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存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 生活方式。
叶变为刺,茎肉质
虫媒花(鲜艳、甜) 风媒花(干、轻、多)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与环境色 彩相似的体色
拟态: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 非常相似
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
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个体会受到其他 生物的影响吗?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1.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2.种间关系
• 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 间协作 如:花与蝴蝶 • 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如: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 • 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 如:水 稻与杂草 • 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 如:鸟吃虫 • 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 如:蛔虫寄生 于人体内、莬丝子寄生在豆类植物上、病毒寄 生在细菌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