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案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 了解作者岳飞的生平和爱国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岳飞生平简介。
4.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 岳飞的爱国精神和生平事迹。
3. 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岳飞生平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翻译、作者生平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岳飞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感悟爱国精神。
4. 实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诗歌原文及翻译岳飞(南宋)满江红·小住京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满江红·小住京华》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诗中描绘了作者面对国家的危机,内心的愤怒和壮志。
诗人以“怒发冲冠”形容自己的愤怒,表达了对靖康之耻的仇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还流露出诗人对复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
三、岳飞生平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南宋名将。
他曾参与抗金战争,屡建战功,被封为鄂国公。
由于秦桧等人的诬陷,岳飞被冤枉叛国,最终被杀害。
岳飞以忠诚和勇敢著称,被后人尊为民族英雄。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等,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满江红》是岳飞在南宋末年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憎恨,表达了他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壮志。
1.2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2)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今河南省汤阴县,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岳飞在南宋末年抵抗金朝的入侵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被秦桧所害。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词牌名解释满江红是岳飞创作的一首词牌,以其豪迈激昂的格调而闻名。
满江红共有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四句,每句七字,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2.2 诗歌内容解析第一段:描述了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憎恨。
他以“怒发冲冠”来形容自己的愤慨,用“凭栏处、潇潇雨歇”来描绘自己孤独的处境。
第二段: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复国大业的决心。
他以“三十功名尘与土”来形容自己的功名虚幻,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表达他愿意为国家奋斗的决心。
第三段:描述了岳飞对敌人的憎恨和对胜利的渴望。
他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来警告敌人不要轻举妄动,用“空悲切”来表达他对胜利的强烈渴望。
第三章:诗歌的艺术特色3.1 韵律与节奏满江红这首词采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律,每句七个字,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整首词的节奏激昂豪迈,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3.2 修辞手法岳飞在《满江红》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例如,他用“怒发冲冠”来形容自己的愤慨,用“凭栏处、潇潇雨歇”来描绘自己孤独的处境。
第四章: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4.1 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爱国诗人。
他的《满江红》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憎恨,展现了他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壮志。
4.2 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满江红》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主要体现在岳飞对国家的忧虑、对敌人的憎恨、对复国大业的决心等方面。
他愿意为国家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反思5.1 教学实践在教学《满江红》时,可以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进行。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简介满江红1.1 词的背景解释满江红是一首宋代著名的词,作者是岳飞。
讨论满江红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词的文学特点分析满江红的结构和韵律。
探讨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第二章:词的分析和解读2.1 词的词牌和词题解释满江红的词牌和词题的含义。
分析词牌和词题对词的整体意义的影响。
2.2 词的词语和意象分析满江红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探讨这些词语和意象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3.1 岳飞的生活和思想介绍岳飞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倾向。
分析岳飞的思想如何影响满江红的创作。
3.2 满江红的创作意图探讨岳飞创作满江红的意图和动机。
分析满江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词的翻译和演绎4.1 满江红的翻译给出满江红的现代汉语翻译。
讨论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和选择。
4.2 满江红的演绎介绍满江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绎形式。
分析不同演绎方式对满江红意义的影响。
第五章:满江红的教学应用5.1 教学目的和意义讨论满江红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满江红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理解的影响。
5.2 教学方法和活动给出满江红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
包括阅读、分析和创作等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六章:满江红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6.1 词的语言特色分析满江红中使用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探讨宋代词的语言特色如何体现在满江红中。
6.2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满江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词的表现力和美感。
第七章:满江红的文化意义与影响7.1 满江红与宋代文化讨论满江红如何反映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分析满江红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7.2 满江红的影响探讨满江红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演变。
第八章:满江红的解读与批评8.1 满江红的不同解读介绍学术界对满江红的不同解读和观点。
分析这些解读如何揭示满江红的深层含义。
8.2 满江红的批评分析进行满江红的文学批评分析。
2024年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秋瑾。
2.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生僻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词牌、格律、意象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的亮点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小住”、“京华”、“残阳”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满江红·小住京华》,感受诗歌的韵味。
2.学生默写诗歌,检验记忆效果。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朗读技巧和重点词语。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如把握主题、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
2.分析诗歌中的审美元素,如意境、情感、结构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注释,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审美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鉴赏方法和审美元素。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对你们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园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略诗词中的美好景象,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2. 词的结构和韵律。
3.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词的创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岳飞诗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学生齐读《满江红·小住京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翻译诗句:(1)学生自行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寓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1)学生观察词的结构,了解词的格式。
(2)教师讲解词的结构特点和韵律规律。
5. 品味意象和修辞:(1)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锻炼词的创作能力。
(2)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8. 布置作业:(1)学生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秋瑾的生活时代,以及她所处的政治环境。
1.2 作者简介: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她的文学成就,特别强调她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结构,了解它的韵律和节奏。
2.2 诗歌内容: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词的语言特色:分析《满江红》中的用词和修辞手法,理解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3.2 意象与情感:探讨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第四章:诗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4.1 文化与历史背景:了解《满江红》在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4.2 诗歌的价值:探讨这首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现代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2 教学步骤:设计详细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讨论、活动等环节。
5.3 教学评价: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以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创作手法分析6.1 对比与衬托:分析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6.2 抒情与叙事:探讨诗歌中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诗歌的翻译与演绎7.1 诗歌翻译:提供一种或多种《满江红》的翻译版本,供学生参考和比较。
7.2 诗歌演绎:鼓励学生以朗诵、表演等形式,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八章:相关文学与文化作品推荐8.1 相关诗词:推荐与《满江红》主题或风格相近的诗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8.2 文学作品:推荐与秋瑾或她的诗歌相关的文学作品,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写作活动9.1 课堂讨论:设计有关《满江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 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案

《满江红》教学目标1. 充分朗读词作,仔细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2. 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点拨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木兰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
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巾帼英雄。
(引出作者——秋瑾)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二、读词,识秋瑾1.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拭、蛾眉2.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
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3.读出词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
“秋容如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
(国家破败)“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个人孤寂)4.小结从诗的上阙部分,得知秋瑾是一位深居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的苦闷彷徨的贵妇形象。
三、读词,懂秋瑾1.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封建家庭中做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不好吗?“蛾眉”“身不得,男儿列。
”——词中寻找“鉴湖女侠”——注释与资料辅助进一步引导理解“竞雄”“女侠”——注释资料2.理解秋瑾的“男儿志”。
“强派”“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
——回归词句3.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资料,列一个秋瑾大事年表。
1875年出生1896年结婚1903年寓居北京1904年留学日本1907年去世从这个大事年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①秋瑾年仅32岁。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讨论宋代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
分析《满江红》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情感。
1.2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岳飞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
探讨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忠诚精神。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2.1 诗歌结构分析《满江红》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2 诗歌形式讨论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如忠诚、抗争等。
分析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3.2 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讨论如何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价值。
讨论如何评价和欣赏一首诗歌。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模仿《满江红》的风格。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5.2 诗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讨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与音乐的关系6.1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探讨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了解传统诗词音乐的特点。
分析《满江红》诗歌在音乐上的表现形式,如古代词牌、曲调等。
6.2 诗歌演唱与表演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满江红》或其他相关诗词。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体验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魅力。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传承7.1 诗歌与文化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诗歌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7.2 诗歌教育意义讨论诗歌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章: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8.1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探讨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分析诗歌在绘画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设计
《满江红瑾》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节,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