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药物的吸收1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45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载体媒介 促进扩散 有 转运
主动转运 有
不需要 需要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 无
需要
吞噬作用 无
需要

氨基酸、葡萄糖、
D-木糖、季铵盐类

K+、 Na+、I- 、单糖、
氨基酸、水溶性维生
素、有机酸、碱弱电
解质的离子型

蛋白质、多肽、脂溶
性维生素、甘油三

酯 、重金属等大分 子物质。
三GI.tSrtarcutcture and function of
利用度的方法?

§1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结构
液态脂质双分子 模型
有膜孔
组成: 膜脂 蛋白质 少量糖
小分子药物易通过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载体、受体、酶
性质
1、流动性: 脂质分子层为液态
可变形
2、不对称性:蛋白质、脂类、糖类物质
分布不对称
外周蛋白:膜表面
内在蛋白:贯穿 70-80%
Chapter 2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
特点: 1. 最安全、简便的给药途径 2. 吸收环境复杂
固体制剂吸收过程:
崩解 关注焦点:
溶出
溶于吸 收部位
胃肠粘膜
体循环
体液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胃 肝脏

消化道
血液循环
1、药物跨膜转运机制? 2、生理因素、剂型因素
对吸收的影响? 3、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
--------
3、半透性:允许某些物质通过 脂溶性药物及小
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 细胞旁路通道
1.细胞通道转运:跨膜 脂溶性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

口服给药法ppt课件

口服给药法ppt课件
10月11号
护理目标
保证患者安全, 正确服用药物
口服给药法主要内容
1. 口服给药的优缺点
2. 口服给药的目的 3. 口服给药的操作过程
4.
(评估、计划、实施、评价)
5. 4. 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 6. 5. 口服给药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口服给药概念
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 血,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局部或全身 组织,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口服给药法健康教育
1. 发药前护士应了解病人有关情况,如遇病 人不在、特殊检查或手术需禁食,暂不发 药,将药物带回保管,适时再发或交班; 如病人病情有变化,应暂不发药,及时报 告。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3. 解释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4. 指导服药相关知识,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 禁忌
• 4.【评价】
严格遵守“三查七对” 原则。 • 按要求正确发药,病人达到治疗效果。 • 病人能讲述药物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实用操作流程:
• 核对→评估→告知→准备→实施→观察与 记录
医嘱 患者
要 点 说 明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核对
药物
2、检查药品质量, 不得使用变质或失效的 药物
评估
• 1、患者病情、合作能 力 • 2、用药史、家族史、 不良反应史 • 3、进食能力、方式和 安全性 • 4、药物相关知识的知 晓程度
• 要点说明 • 1、对自理服药能力缺陷 者应协助服药 • 2、有吞咽困难如脑血管 意外球麻痹患者服药时应 防误吸 • 3、呕吐者应在呕吐间隙 期给药,剧烈呕吐者不宜 口服给药 • 4、口服降糖药、降压药 前先评估血糖、血压、必 要时通报医生


药物的作用、方法、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口服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ppt课件

口服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ppt课件

C
D
药物分布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 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2.血液循环系统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4.微粒给药系统(靶向制剂)
药物的代谢
代谢过程
(主要在肝脏)
两个阶段
1.药物分子通过氧化、开环、还原、水 解、异构化等反应,使药物结构中增加 了羟基、羧基、氨基等极性基团,使药 物分子的水溶性增强。 2.结合反应,上述基团与体内的葡萄糖 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增加药物 的极性,使其容易从肾脏排泄,药理活 性通常降低。(有些药物不发生第二阶 段反应)
药物吸收
药物分布
药物代谢
药物排泄
口服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过程与给药途径密切 相关;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stomach)
幽门括约肌
小肠 (small intestine)
肝脏 (liver)
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小分子)
食物
小 肠
细菌
大 肠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因素
分子量 脂溶性 药物酸碱度与体液PH值
分子量越小, 药物越易吸收
酸药遇酸解离少,脂溶增强转运好。 酸药遇碱解离多,脂溶降低转运少。
习题:
1.药物的吸收是指 A.药物进入胃肠道 B.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 C.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D.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 E.静脉给药 2.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 A.解离↑再吸收↑排出↓ B.解离↑再吸收↑排出↑ C.解离↓再吸收↓排出↑ D.解离↑再吸收↓排出↑ E.解离↑再吸收↓排出↓

口服给药法ppt课件免费

口服给药法ppt课件免费

代谢产物通过胆汁排泄 。
未被代谢的药物和代谢 产物通过肾脏排泄。
口服给药法的药物动力学
血药浓度
口服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随时 间变化。
吸收半衰期
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所 需的时间。
分布容积
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清除率
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度。
03
口服给药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法的应用范围
适用于一般常见的疾病
口服给药法的吸收机制
01
02
03
04
胃肠吸收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中被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
细胞膜通透性
药物通过胃肠上皮细胞膜进入 血液。
药物稳定性
药物在胃肠道中稳定,不易被 分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食物影响
食物成分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法的代谢过程
肝脏代谢
酶促反应
胆汁排泄
肾脏排泄
口服药物在肝脏中被代 谢。
药物在肝脏中通过酶促 反应进行代谢。
口服给药法的禁忌症与不良反应
禁忌症
有些病人不能使用口服给药法,如吞 咽困难、严重呕吐、肠梗阻等病人。
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如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过敏反 应等。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 止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04
口服给药法的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口服给药法的药物选择原则
有效性
培训目标
提高医护人员对口服给药法的认识和掌握程 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培训内容
包括口服给药法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案 例分析等。
培训方式
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 方式进行培训。
培训时间

[医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医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晶格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膜质在变化 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晶格镶嵌模型:具有流动性的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 布,流动性仅是局部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糖类在膜上的分布全部 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小孔吸收 蛋白质可与药物可逆结合,作为载体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三)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
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被吸收 是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载体媒介转运
2.主动转运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三)膜动转运
细胞外(出胞)的过 程。
入胞作用对蛋白质和多肽类 药物的吸收非常重要
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两种方式
出胞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影响因素 胃内容物体积增加
脂肪类食物 碳水化合物 抗胆碱药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
膜脂(lipid)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蛋白质:分为内在蛋白 与外周蛋白 糖类:大多与膜蛋白结 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磷脂结构式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经典模型
脂质双分子层 两个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形成对称的膜结构,中 间形成疏水区 膜蛋白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 膜上分布有许多带电荷 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一)胃: 胃液:2L / 天,胃蛋白酶、盐酸, 胃液: 胃蛋白酶、盐酸, pH 低(≈1), 面积小, 面积小,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 崩解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二)小肠 面积非常大:200平方米 面积非常大: 平方米 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 毛 pH:5 - 7 :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三)大肠 面积小,吸收差, 面积小,吸收差, pH = 8.3~8.4 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 (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胃: pH = 1.0, , 弱酸性药物 有利于弱酸 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小肠: 小肠:pH = 5~7, ,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大肠: 大肠:pH = 8.3~8.4 pH影响药物稳定性(PG,红霉素、、) 影响药物稳定性 影响药物 ,红霉素、、)
(一)被动扩散
1、顺浓度梯度 、 2、不耗能 、 3、无饱和现象 、 4、无竞争现象 、 5、不受代谢抑 、 制剂的影响
(二)主动扩散
active transport: : 低浓度 → 生物膜→ 高浓度 生物膜→ 载体、酶系统) (载体、酶系统) 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K、Na、葡萄糖、氨基酸 ) 、 、葡萄糖、氨基酸…)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泼尼松片: 泼尼松片: 崩解6’,溶出一半3-6 ’ ,有效, 有效, 崩解 ,溶出一半 6’ 50-150 ’,无效。 ,无效。 溶出度实验: 溶出度实验: 体内相关 可预测吸收 疗效。 相关, 吸收、 与体内相关,可预测吸收、疗效。 45’,75%(药典) , (药典)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定义:(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
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入胞作用(endocytosis) 出胞作用(exocytosis)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摄取的药物为溶解 物或液体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 或颗粒状物
回肠
6.5~7.5 200~350
盲肠/右结肠 5.5~7.5 90~150
左结肠/直肠 6.1~7.5
很大 较小
转运时间 0.5~3 (hr) 6 (sec) 1.5~7(hr)
14~80 (hr)
2020/6/15
17
(一) 胃
• 胃黏膜表面虽然有许多褶壁,但由于缺乏绒毛,吸
收面积有限,酸性药物可吸收。 • 成人每天分泌约2 L胃液。胃液含有以胃蛋白酶为主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paracellular pathway)
-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 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2020/6/15
6
二、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示意图
2020/6/15
7
(一)被动转运
定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是指药物的膜 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 一侧扩散的过程。
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的蛋白质、脂类
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
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2020/6/15
5
(三)膜转运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