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合集下载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2.2.2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2.2.2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分析:催化剂不会引起平衡移动。
一、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以2NO2(g) N2O4(g) Δ H<0为例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以Fe3++3SCNFe(SCN)3为例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增大压强,向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向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对反应前后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的化学平 衡状态没有影响;
改变压强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没有影响。
【拓展延伸】等效平衡
1.等效平衡的概念 相同条件下可逆反应,不管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 方向开始,或从正、逆反应两个方向同时开始,若达到平衡状 态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相同,则称为
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规律
(1)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体积可变反应:如果按方程式的 化学计量关系转化为方程式同一半边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与对 应组分的起始加入量相同,则建立的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相同, 也称为“全等平衡”。例如:常温、常压下的可逆反应:
分析:K(300 ℃)>K(350 ℃)说明温度降低时化学平衡正向移
动,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3.一定条件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CO(g)+H2O(g) 相比,CO的浓度不变化。( × ) 分析:压缩容器体积时,各组分的浓度都会加大。
CO2(g)
+H2(g),压缩容器体积时,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与原平衡
2SO2 +
① ② ③ 2 mol 0 mol 0.5 mol
O2
1 mol 0 mol 0.25 mol
2SO3
0 mol 2 mol 1.5 mol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主要包括浓度、压强、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的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上述实验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在有些可逆反应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变化。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邳州市第二中学2013年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邳州市第二中学2013年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在恒温、恒容下,加入氦气时,平衡不发 生移动。这种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虽 平衡体系内的压强增加,但因容器的体积不
变,c(N2)、c(H2)、c(NH3)不变,所以平衡
不发生移动。
特别提醒 1.对于离子反应,只有改变实际参加反应 的离子的浓度才会对平衡产生影响。 2.通常所说的加压是减小体积,减压是增 大体积。 3.增大或减小气体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
zxxkw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科.网
课程标准导航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对化 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能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相关化学
问题。 3.能识别有关化学平衡的简单图像。
新知初探自学导引
自主学习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和移动方向
1.化学平衡的移动
由于温度、压强、浓度的变化而使可逆反应 由一个__________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
动。若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
自主体验
1.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平衡体系,采取以下 措施,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加入一种反应物 C.升高温度 ) B.增大体系的压强 D.使用催化剂
解析:选C。浓度、压强的变化对平衡移动
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制,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
影响。
2.反应 2A(g)+B(g)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反应 N2 (g)+3H2 (g) 2NH3 (g) ΔH<0 来说: (1)若体系内的压强保持恒定(容器体积是可 变的)时,加入氦气,体系内压强恒定,体积 必增大,这相当于对原体系中各组分起了稀 释作用, 因而引起 c(N2 )、 2 )、 c(H c(NH3 )变小, 平衡向左移动(相当于减压)。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浓度)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浓度)
红棕色 变深


NO2浓度减小 平衡正向移动 NO2浓度增大 平衡逆向移动
提出假设:其他条件一定时,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活动﹒探究
[ Cu (H2O)4]2+ + 4Br蓝色
[CuBr4]2- + 4H2O
绿色
△H>0
试剂:1mol· L-1 CuSO4 、 1.5mol· L-1 KBr 、 热水 冰水 仪器、用品:烧杯、试管。
绿色
△H>0
标号 1 2
反应条件 室温
(对照实验)
实验现象 蓝绿色
结论
热 水 冷 水
绿 色
蓝 色
平衡右移
平衡左移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 响是通过改变化学平衡常 数实现的。
提出推测:
其他条件不变时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 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 方向移动。
提出推测:
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 的浓度, Q < K,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 的浓度,Q > K, 平衡逆向移动。
初始浓度/mol· L-1 c0(H2)
A B 0.0100 0.0120 0.0010
平衡转化率/% α(H2)
60.0 54.3 65.3 α(CO2) 60.0 65.2 53.3
c0(CO2)
0.0100 0.0100 0.0120
C
结论: 温度一定时,增大一 种反应物的浓度, 可以提高 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质疑
1914年,德国化学家弗雷兹· 哈伯进行实验, 将氮气和氢气直接化合来合成氨气。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N2O4(g) N2(g) + 3H2(g)
T/K K/ (mol· L-1)-1 T/K K/ (mol· L-1)2
298 6.8 473 0.0015
333 0.601 673 2.0 873 100
2NH3(g)
△H= + 92.2kJ· mol-1
通过表格数据结合课本P47思考: 温度能使平衡移动,其移动的本质是什么?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科学对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练习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H2(g)+Br2(g) 2HBr(g) 的 △H<0,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且其它条件不变时: (1)如果升高温度,平衡混合物的颜色 变深 ; (2)如果在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气,化 学平衡 正向 移动,Br2(g)的平衡转化率 变大 (变大、 变小或不变)。
改 变 浓 度 增大反应物 增大c(FeCl3)或c(KSCN) 增大生成物 增大c[Fe(SCN)3]
Q、K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正 向 逆 向
Q <K
Q >K
思考
2SO2(g) + O2(g) 2SO3(g) △H = _ 197.8kJ· mol-1
是硫酸制造工业的基本反 应。在生产中通常采用通 入过量的空气的方法。为什么?
先加5滴0.03mol· L-1KSCN溶 液,再取2滴0.01 mol· L-1 FeCl3 溶液呈血红色 溶液与之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后加深 然后再加2滴1mol· L-1 FeCl3溶液, 观察颜色变化。 先加5滴0.03mol· L-1KSCN溶 液,再取2滴0.01 mol· L-1 FeCl3 溶液呈血红色 溶液与之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后加深 然后再加2滴1mol· L-1 KSCN溶 液,观察颜色变化。

高中化学:2.2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完成)

高中化学:2.2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完成)

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概念:可逆反应由一个平衡状态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如果平衡移动的结果使反应产物浓度更大,则称平衡正向移动或向右移动,反之,称平衡逆向移动或向左移动。

3.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及过程(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移动的结果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某条件下平衡Ⅰ―――→改变条件不平衡――→新条件下平衡(Ⅱ)v正=v逆v正≠v逆v′正=v′逆Q=K Q≠K Q=K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保持一定发生变化又保持一定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B.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浓度商或化学平衡常数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C.平衡移动,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D.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1)对反应2NO2(g)N2O4(g) ΔH<0,升高温度,反应体系颜色加深,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2)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原因:温度改变使化学平衡常数改变。

(4)温度改变时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反应类型温度变化K值变化Q与K关系平衡移动方向放热反应升温减小Q>K逆向移动降温增大Q<K正向移动吸热反应升温增大Q<K正向移动降温减小Q>K逆向移动2.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F2(g)ClF3(g) ΔH=268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K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变小C.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F2的转化率提高D.降低温度,ClF3的产率提高1.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左移动。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时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用勒•夏特列解释实验现象。

2.学会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类比迁移,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实验仪器和试剂等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新观念——新问题研讨——点拨引领——变式练习——拓展提升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两个问题【导入】1、某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 H2O+NH2Cl,NH2Cl比HClO稳定。

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这是为什么呢?高一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并且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过渡导入】是否能够改变反应条件使可逆反应向合成氨方向移动以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平衡的移动【设疑】反应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若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体系中产物浓度(或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

【板书】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实验演示】将2NO2(g)= N2O4(g)平衡体系分别置于热水、室温、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从反应速率角度、Q和K的大小关系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温度升高正逆速率增大,但V正<V逆,平衡逆向移动;因条件改变瞬间,Q不变,则K减小。

观察、回答热水:颜色变深,二氧化氮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由于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冰水:颜色变浅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_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特征,引入平衡移动的概念,建构化学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温度、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会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建构平衡思想。

3. 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4. 通过家庭小实验、来自化工生产的思考、来自生活的应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科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知道温度、浓度、压强等反应条件的改变将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不知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如何移动。

本节课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该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对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方面注重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平衡常数等知识对所得结论进行理性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3. 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比较薄弱,通过设置实验及探究活动(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的能力,提升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效果分析1.本节课从生活走进化学,以家庭小实验——花青素变色导入新课,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设置两个实验探究——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针对得出的结论寻找理论解释,从知识上升到方法,交给学生探究的思路方法并应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后续学习,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路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措施:催化剂、加热、加压、增大反应物浓度、 增大接触面积…… 思路2:使反应平衡右移 措施:降温、加压、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 物浓度……
综合措施: 合适的催化剂,适宜的温度
增大接触面积,移走生成物
实验 设计
探究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v的影响
实验 编号
T/℃
① 280
化学反应速率与 平衡移动
浙江省磐安中学 蒋莉莉
身 心 两 安 , 自 在 磐 安
• 汽车尾气引起的环境问题愈发的尖锐 • 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减少汽车尾气中有毒
物质的排放
提出问题
1. 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 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3. 假如你是科学家,从原理上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
减少尾气的排放?
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使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深度思考:
1.对于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 (1)若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吗? (2)若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吗?
题组训练
1.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 反应2CO(g)+2NO(g) ⇌ N2(g)+2CO2(g) △H<0 ,建立化学平衡后,t1改变条件对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 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影响 结果 外界 条件改变
移动方向
新平衡 V正 V逆
△V≠0 增大压强 体积缩小方向 降低压强 体积增大方向
△V=0 增大压强 降低压强
气体体积之和大的反应速率改变的幅度更大。
题组训练
3.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反应2A(g) +B(s) ⇌2C(g) +D(g) △H>0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交点表示建立 平衡时的温度或压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增大C(NO)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图像是 B ,平衡 向右移动。
浓度篇
影响 结果 外界 条件改变
移动方向
新平衡 V正 V逆
增大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方向
增大生成物浓度 逆反应方向
减小反应物浓度 逆反应方向
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反应方向
只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使平衡移动的瞬间曲线是连续的。
题组训练
(5)集气瓶中充满Cl2和H2的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

光和热
(6)铁片与稀硫酸制取氢气时,滴加少量CuSO4溶液,可加快产生
H2的速率。
原电池
题组训练
6.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数据如下:
N2(g) + 3H2(g) = 2NH3(g) 起始浓度/mol·L-1 1.0 3.0 0.2
② 280
③ 350
NO初始浓度/ mol·L-1
1.00×10-3
1.00×10-3 1.00×10-3
CO初始浓度/ mol·L-1
3.60×10-3
3.60×10-3 3.60×10-3
催化剂的比表面 积/ m2·g-1 82
124
124
控 制 变 量法
预测实验结果
数形结合
问题解决
1. 加快反应的方向移动
深度思考:
2.研究表明,NO和CO 反应比较难得到反应产物,请你 试用碰撞理论来解释原因?
增大反应物 浓度
单位时间
升高温度
单位体积 内活化分 子数增加
单位体积 有效碰撞 次数增多
活化分子 百分数 增加
增大气体 压强
反应速率加快
催化剂
题组训练
5.下列事实中,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
2.下图表示可逆反应,2CO(g)+2NO(g) ⇌ N2 (g)+2CO2(g),
当增大压强时,平衡由a点移到b点,正确的曲线是( B )
v
V正
av
bva
v
b
V正
V正
V逆
b V逆
a V逆
V逆
ba
V正
P
P
P
P
A
B
C
D
若换成可逆反应H2(g) + I2(g) ⇌ 2HI(g),请你画出曲线图
压强篇 2CO(g)+2NO(g) ⇌ N2 (g)+2CO2(g)
温度篇
2CO(g)+2NO(g) ⇌ N2 (g)+2CO2(g)
△H<0
影响 结果 外界 条件改变
移动方向
新平衡 V正 V逆
升高温度 吸热方向
降低温度 放热方向
吸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变化幅度更大
题组训练
4.
催化剂
产 物
使用催化剂


0 t1 t2
t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它能同等程度地改
变正、逆反应速率,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所需 的时间。
适宜的温度 合适的催化剂
用三效催化剂和电子控制发动机系统,可使碳氢化合物 和一氧化碳排放减少90%--95%,氮氧化物减少80%--90%, 使汽车尾气得到很大的治理与净化。 增大接触面积
催化剂做成网状结构,或者“蜂窝煤” 结构,增大接触 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问题解决
2. 平衡移动
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将CO2和N2转移出去,可以考虑在尾气排放装置
2 s末浓度/mol·L-1 0.6 1.8
1.0
4 s末浓度/mol·L-1 0.4 1.2
1.4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下列
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A、2 s末氨气的反应速率=0.4mol/(L·s) B、前2 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0.4mol/(L·s)
C、前4 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0.3mol/(L·s) D、2 s~4 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0.2mol/(L·s)
加上一个小型风扇,加速尾气排放,生成物减少, 反应正向更彻底。
问题解决
3. 延长反应时间
1. 增大排气管,即增大排气管截面的面积,面积越大 催化越完全。 2. 将排气管做成螺旋状,增加了长度,延长反应时 间,催化反应更完全,减少尾气排放。
(1)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大小相同的锌片和镁条,产生气 体有快有慢; 反应物的性质
(2)融化的KClO3放出气体很慢,撒入少量的MnO2后很快有气体产
生了;
催化剂
(3)锌粉与碘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当加入几滴水时,立即有紫红 色蒸气产生; 催化剂
(4)无色的KI晶体与白色的HgCl2粉末混合时,无明显现象,若将其 加入水中,立即有红色的HgI2生成; 溶剂
小结: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影响化学平衡的 移动; 2. 只有当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幅度不一样,才会 发生平衡移动; 3.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必然改变。
原平衡 条件改变 V正=V逆
原平衡 被破坏
V正’≠V逆’
自发
新平衡 V正’’=V逆’’
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实质是“叛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