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合集下载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2.2.2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2.2.2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分析:催化剂不会引起平衡移动。
一、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以2NO2(g) N2O4(g) Δ H<0为例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以Fe3++3SCNFe(SCN)3为例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增大压强,向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向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对反应前后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的化学平 衡状态没有影响;
改变压强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没有影响。
【拓展延伸】等效平衡
1.等效平衡的概念 相同条件下可逆反应,不管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 方向开始,或从正、逆反应两个方向同时开始,若达到平衡状 态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相同,则称为
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规律
(1)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体积可变反应:如果按方程式的 化学计量关系转化为方程式同一半边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与对 应组分的起始加入量相同,则建立的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相同, 也称为“全等平衡”。例如:常温、常压下的可逆反应:
分析:K(300 ℃)>K(350 ℃)说明温度降低时化学平衡正向移
动,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3.一定条件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CO(g)+H2O(g) 相比,CO的浓度不变化。( × ) 分析:压缩容器体积时,各组分的浓度都会加大。
CO2(g)
+H2(g),压缩容器体积时,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与原平衡
2SO2 +
① ② ③ 2 mol 0 mol 0.5 mol
O2
1 mol 0 mol 0.25 mol
2SO3
0 mol 2 mol 1.5 mol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主要包括浓度、压强、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的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上述实验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在有些可逆反应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变化。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 2.2.2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 2.2.2

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A组1.对平衡CO2(g)CO2(aq) ΔH=-19.75 kJ·mol-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减小压强C.升高温度、减小压强D.降低温度、增大压强解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要使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可以降低温度,同时还可增大压强。

答案:D2.下列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A(aq)+B(aq)C(aq)+D(aq),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常温下20 mL溶液含A和B各0.001 mol②常温下100 mL溶液含A和B各0.01 mol③常温下0.05 mol·L-1 A、B溶液各10 mL混合后,再加水20 mL④常温下将100 mL含A 0.001 mol和20 mL含B 0.001 mol混合溶液混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解析:A、B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答案:C3.COCl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①升高温度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③增加CO浓度④减小压强⑤加催化剂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解析:能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法是在不改变反应物起始量的条件下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①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即正向移动,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各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③增加CO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④减小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⑤催化剂不影响平衡,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参与反应的各组分分压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故①④⑥符合题意。

答案:B4.碘钨灯比白炽灯使用寿命长。

灯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使用过程中沉积在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反应:W(s)+I2(g)WI2(g)ΔH<0(温度T1<T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灯管工作时,扩散到灯丝附近低温区的WI2(g)会分解出W,W重新沉积到灯丝上B.灯丝附近温度越高,WI2(g)的转化率越低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W][I2][WI2]D.利用该反应原理可以提纯钨解析: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灯。

邳州市第二中学2013年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邳州市第二中学2013年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在恒温、恒容下,加入氦气时,平衡不发 生移动。这种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虽 平衡体系内的压强增加,但因容器的体积不
变,c(N2)、c(H2)、c(NH3)不变,所以平衡
不发生移动。
特别提醒 1.对于离子反应,只有改变实际参加反应 的离子的浓度才会对平衡产生影响。 2.通常所说的加压是减小体积,减压是增 大体积。 3.增大或减小气体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
zxxkw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科.网
课程标准导航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对化 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能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相关化学
问题。 3.能识别有关化学平衡的简单图像。
新知初探自学导引
自主学习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和移动方向
1.化学平衡的移动
由于温度、压强、浓度的变化而使可逆反应 由一个__________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
动。若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
自主体验
1.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平衡体系,采取以下 措施,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加入一种反应物 C.升高温度 ) B.增大体系的压强 D.使用催化剂
解析:选C。浓度、压强的变化对平衡移动
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制,催化剂对平衡移动无
影响。
2.反应 2A(g)+B(g)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反应 N2 (g)+3H2 (g) 2NH3 (g) ΔH<0 来说: (1)若体系内的压强保持恒定(容器体积是可 变的)时,加入氦气,体系内压强恒定,体积 必增大,这相当于对原体系中各组分起了稀 释作用, 因而引起 c(N2 )、 2 )、 c(H c(NH3 )变小, 平衡向左移动(相当于减压)。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浓度)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浓度)
红棕色 变深


NO2浓度减小 平衡正向移动 NO2浓度增大 平衡逆向移动
提出假设:其他条件一定时,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活动﹒探究
[ Cu (H2O)4]2+ + 4Br蓝色
[CuBr4]2- + 4H2O
绿色
△H>0
试剂:1mol· L-1 CuSO4 、 1.5mol· L-1 KBr 、 热水 冰水 仪器、用品:烧杯、试管。
绿色
△H>0
标号 1 2
反应条件 室温
(对照实验)
实验现象 蓝绿色
结论
热 水 冷 水
绿 色
蓝 色
平衡右移
平衡左移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 响是通过改变化学平衡常 数实现的。
提出推测:
其他条件不变时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 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 方向移动。
提出推测:
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 的浓度, Q < K,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 的浓度,Q > K, 平衡逆向移动。
初始浓度/mol· L-1 c0(H2)
A B 0.0100 0.0120 0.0010
平衡转化率/% α(H2)
60.0 54.3 65.3 α(CO2) 60.0 65.2 53.3
c0(CO2)
0.0100 0.0100 0.0120
C
结论: 温度一定时,增大一 种反应物的浓度, 可以提高 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质疑
1914年,德国化学家弗雷兹· 哈伯进行实验, 将氮气和氢气直接化合来合成氨气。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课件

N2O4(g) N2(g) + 3H2(g)
T/K K/ (mol· L-1)-1 T/K K/ (mol· L-1)2
298 6.8 473 0.0015
333 0.601 673 2.0 873 100
2NH3(g)
△H= + 92.2kJ· mol-1
通过表格数据结合课本P47思考: 温度能使平衡移动,其移动的本质是什么?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科学对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练习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H2(g)+Br2(g) 2HBr(g) 的 △H<0,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且其它条件不变时: (1)如果升高温度,平衡混合物的颜色 变深 ; (2)如果在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气,化 学平衡 正向 移动,Br2(g)的平衡转化率 变大 (变大、 变小或不变)。
改 变 浓 度 增大反应物 增大c(FeCl3)或c(KSCN) 增大生成物 增大c[Fe(SCN)3]
Q、K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正 向 逆 向
Q <K
Q >K
思考
2SO2(g) + O2(g) 2SO3(g) △H = _ 197.8kJ· mol-1
是硫酸制造工业的基本反 应。在生产中通常采用通 入过量的空气的方法。为什么?
先加5滴0.03mol· L-1KSCN溶 液,再取2滴0.01 mol· L-1 FeCl3 溶液呈血红色 溶液与之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后加深 然后再加2滴1mol· L-1 FeCl3溶液, 观察颜色变化。 先加5滴0.03mol· L-1KSCN溶 液,再取2滴0.01 mol· L-1 FeCl3 溶液呈血红色 溶液与之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后加深 然后再加2滴1mol· L-1 KSCN溶 液,观察颜色变化。

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

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

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基础之上来学习的。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XX的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

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

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细节问题。

比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放给学生的有些大,如果能把各种情况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还可以多用图表,来简化内容,节省时间。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化学:2.2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完成)

高中化学:2.2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完成)

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概念:可逆反应由一个平衡状态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如果平衡移动的结果使反应产物浓度更大,则称平衡正向移动或向右移动,反之,称平衡逆向移动或向左移动。

3.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及过程(1)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移动的结果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某条件下平衡Ⅰ―――→改变条件不平衡――→新条件下平衡(Ⅱ)v正=v逆v正≠v逆v′正=v′逆Q=K Q≠K Q=K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各组分含量保持一定发生变化又保持一定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B.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浓度商或化学平衡常数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C.平衡移动,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D.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1)对反应2NO2(g)N2O4(g) ΔH<0,升高温度,反应体系颜色加深,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2)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原因:温度改变使化学平衡常数改变。

(4)温度改变时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反应类型温度变化K值变化Q与K关系平衡移动方向放热反应升温减小Q>K逆向移动降温增大Q<K正向移动吸热反应升温增大Q<K正向移动降温减小Q>K逆向移动2.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F2(g)ClF3(g) ΔH=268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K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变小C.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F2的转化率提高D.降低温度,ClF3的产率提高1.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左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 (1)温度改变一定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而浓度 和压强的改变不一定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不一定,当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化学平衡右移时,生成物 的浓度减小。
1.可以作为判断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是(双选)( ) A.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 B.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改变 C.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改变 D.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发生改变
增大
Q<K
减小
Q>K
平衡移 动方向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正向移动 逆向移动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变化
Q值变化 Q与K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反应物浓度增大
减小
Q<K
生成物浓度减小
反应物浓度减小
增大
Q>K
生成物浓度增大
正向移动 逆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方程式中 气态物质 系数变化
增大
减小
不变
3.平衡移动的结果 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改变,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或 百分含量)发生 改变 ;最后达到新条件下的 新平衡状态 。
4.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1)根据速率判断
①若v(正) ﹥ v(逆),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正) = v(逆),则平衡不移动。
③若v(正) ﹤ v(逆),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答原则 以可逆反应 aA(g)+bB(g) cC(g)为例说明。 (1)“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 的意义三个量,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 线的关系和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 关系。
(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状态, 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如下图A所示)或表示的压强 较大(如下图B)。
图A表示T2>T1,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图B表示p1<p2,A是反应物,正反应为气体总体积缩小的 反应,即a+b>c。
解析:由如左图图所可示知为,可压逆强反为应p:1时m达A(到g)+平n衡B所(g)用的时xC间(g比) 较Δ短H=,Q即
p1>kpJ2/,mo选l。择在两不压同强温下度的、平压衡强下状反态应,物由Ap2→的转p1,化A率的的转变化化率情增况。大下, 即增列大对于压反强应,的平热衡效正应向Q移和动反,应故方m程+式n>Ax、;B由、右C 的图系可数知的,判升断高中温, 度,A的转化率下降,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正反应放热 Q<正0,确故的选是D( 。 )
(2)原因:浓度的改变导致 浓度商Q 的改变。
3.压强的影响 (1)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 气体体积减小 的方向移动; ②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 气体体积增大 的方向移动; (2)原因:压强的改变导致体系中各成分浓度的变化,从而 使平衡发生移动。
三、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1)恒温、恒容下,加“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
(2)恒温、恒压下,加“惰性”气体,平衡向气体序数 增大的方向移动。 (3)如果气体序数相等,加“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
(1)通常所指加压即是缩小容积,减压即是增大容积。 (2)增大(或减小)气体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 应,v(正)和v(逆)增大(或减小)的程度相等,平衡不发生移动。 (3)压强对液体和固体的浓度无影响,若平衡体系中无气体, 则压强变化不能改变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4) 使 用 催 化 剂 后 , v( 正 ) 和 v( 逆 ) 同 倍 数 的 增 大 , v′( 正 ) = v′(逆),平衡不发生移动。
A.增大 X 或 Y 的浓度 B.增大压强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答案: D
3.在某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A(g)+B(g)
xC(g)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T1>T2 C.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答案: A
B.压强:p1>p2 D.x 的值是 2
4 . 如 图 中 的 曲 线是 表 示 其 他 条件 一 定 时 , 2NO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小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容器体积的扩大,Y 物质的浓度不 断减小,若平衡不发生移动,在某温度时,容器为 2 L 时 Y 的浓度应为 1 L 时的12,
答案: C
三、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题思路及原则 1.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答思路 (1)看图象:一看面(即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 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 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 度变化、温度变化)。 (2)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 衡的影响规律。 (3)作判断:根据图象中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作 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答案: C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CO2(g)+C(s)
2CO(g)
ΔH>0,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及平
衡如何变化:
(1)增加 C 的量,平衡_不___移__动__,[CO]____不__变__。
(2) 减 小 密 闭 容 器 体 积 , 保 持 温 度 不 变 , 则 平 衡
的化学反应为:
2NH3(g)+NO(g)+NO2(g)
180 ℃ 催化剂
2N2(g)+3H2O(g)
ΔH<0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 率减小 C.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2.理解温度、浓度、压强的 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掌握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 用。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由一个 平衡状态 变为另一个 平衡状态 的过程。 2.原因
条件的改变引起反应速率的改变,使 v(正)≠v(逆) 。
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2NO2 B.3O2
N2O4(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O3(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H2(g)+I2(g) 2HI(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NH4HCO3(s) NH3(g)+H2O(g)+CO2(g)(正反应 为吸热反应) 解析: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物质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答案: C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答案: AC
2. 反应 NH4HS(s)
NH3(g)+H2S(g)在一定温度
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下,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双
选)( )
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 SO2 气体
B.移走一部分 NH4HS 固体
C.容积不变,充入氮气
D.充入氮气,保持压强不变
答案: BC
3.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平衡
A.Q>0,m+n>x C.Q<0,m+n<x
答案: D
B.Q>0,m+n<x D.Q<0,m+n>x
2. 反应 X(g)+Y(g)
2Z(g)正反应
为放热反应,在 t1 时达到平衡,t2 时由于 体系条件的改变,平衡受到破坏,到 t3 时 再次达到平衡。如右图所示为上述变化的
物质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则 t2 时刻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 原因是( )
压强变化 Q值变化 Q与K关系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不变
Q>K Q<K Q<K Q>K
Q=K
平衡移 动方向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正向移动 逆向移动
不移动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加入“惰性”气体, 如果反应物的浓度发生改变,则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如果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则化学平衡不移动。
______向___逆__反__应__方___向__移__动______,[CO2]____增__大__。
(3)通入 N2,保持密闭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则平衡 __不_移__动__,[CO2]__不__变____。
(4) 保 持 密 闭 容 器 体 积 不 变 , 升 高 温 度 , 则 平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O]_增__大____ 。
(2)根据浓度熵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判断
①若Q ﹤ K,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Q = K,则平衡不移动。
③若Q ﹥ K,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 类型
温度变化
放热 反应
升温 降温
吸热 反应
升温 降温
K值变化 Q与K关系
减小
Q>K
增大
Q<K
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
反应mX(g)
nY(g) ΔH=Q kJ/mol。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
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容器体积/L
c(Y)/mol·L-1
1
2
3
温度/℃
100
1.00 0.75 0.53
200
1.20 0.90 0.63
300
1.30 1.00 0.70
升温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
答案: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