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标题: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
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江河景色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否听说过古诗《宿建德江》?知识讲解: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包括作者杜牧的生平背景和写作动机。
2. 诗歌分析:解读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活动实践:1.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古诗进行朗读,并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以体现古诗的意境。
2.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进行表达。
总结反思: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分享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2. 思考提问: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或者新的发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拓展延伸:1. 探究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例如杜甫、白居易等,让学生拓宽对古代诗歌的认识。
2. 创作古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某个场景或者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
教学资源:1. 古诗《宿建德江》的课文材料。
2. 音乐播放器及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
3. 绘画工具、纸张、笔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合作朗读、情感表达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价学生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的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创设情境、知识讲解和活动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古诗《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3篇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3篇《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加深对诗人的了解,感悟诗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山水田园诗呢?二、介绍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三、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赏析《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二)赏析诗歌1、初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如:渚zhǔ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句。
(1)词语解释(2)基本解读:先解释每句话地意思,再解释整体的诗意。
(3)思考讨论:①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②“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③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3、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三)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五、作业设计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篇2一古乐入境,直入课题一段优美的民乐为教室增添了古香古色,也把我们带到了“古诗诵读”天地。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详细版)

2、《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风,解诗题。
1、我们先来猜一位诗人,这位诗人是唐朝诗人,家住襄阳城,世称孟襄阳,请问他是?孟浩然,孟浩然的古诗,你们会背吗?(春晓过故人庄……)我们不难发现,孟浩然,他的大部分诗都是写山水田园,所以他被成为哪个派别的诗人?山水田园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另外一首古诗,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强调:“德”字,不要忘记中间的这一横2、会读课题吗?我表示怀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我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老师给你们一个小的提示,建德江,是浙江省一条江水的名字,你来读,会读了吗?一起读一读,对了,再读一读。
我们划分节奏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来划分,对吗?读懂题目了吗?我依然表示怀疑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苏轼住宿的意思,诗人的身份是什么?游子二、读全诗,悟诗情。
1、(1)想读一读这首诗吗?PPT出示整首诗,谁来试一试?你可以读得字正腔圆吗?一生读。
师评价:确实是字正腔圆,特别是有一个非常难读的词,他读得很对,这个词语是“烟渚”,谁知道“烟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掌握了一种学古诗的重要方法。
诗经里面是这样说的:“江有渚,之子归。
”“渚”是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上的注释,“渚”的意思是预备起!看一看图片,那“烟渚”就是,烟雾蒙蒙的水中的小块陆地。
(2)谁还想再读一读。
你能读出节奏吗?确实有节奏,谁还想再读一读?你对自己的读有什么要求吗?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你的要求是?有感情,有节奏,字正腔圆。
学生读,果然名不虚传,掌声送给他!(3)你想表现出什么感情呀?孤独,谁还想再读一读,我想请咱们班同学平常读书,有一点点困难的同学来读。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韩愈的生平和作品背景;2.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通过韩愈的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掌握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4.进行韩愈的诗歌创作,写作一篇与《宿建德江》相关的作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2.品味韩愈的诗歌,感受其胸怀壮志和豪情顿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观看与江河相关的图片,并问学生对江河的印象是什么?二、温故知新(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宿建德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2.询问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导读《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逐段讲解(25分钟)1.讲解诗歌的第一至第三段,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讲解诗歌的第四至第六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讲解诗歌的最后一段,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抒情情感和自我表达。
四、诗歌赏析(15分钟)1.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景抒怀、形象描写、意象运用等;2.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感悟和认同。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整理对诗歌的感悟和反思,然后展示给全班;2.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评测,选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篇,并说明理由。
六、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以《宿建德江》为题材,也可以自拟题目;2.要求学生运用诗歌创作中所学的基本功,如形象描写、对景抒怀等;。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2.了解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保护措施;3.掌握一些保护宿建德江生态环境的方法;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2.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3.宿建德江的保护措施;4.保护宿建德江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理解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掌握保护宿建德江生态环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引导学生对宿建德江进行地理、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的全面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引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宿建德江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认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重要性和特点。
3.探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了解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保护措施。
4.学习:通过展示宿建德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案例,让学生掌握保护宿建德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意义。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宿建德江的保护措施和提出自己的环保行动计划。
6.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环保行动计划,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鼓励他们落实行动。
7.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保护宿建德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2.学生理解程度:通过答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3.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表现出的环保行动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七、教学资源1.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的多媒体展示;2.宿建德江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的图片和文字介绍;3.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平台。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宿建德江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宿建德江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宿建德江”、理解词语意义;2.能够理解课文并复述故事内容;3.能够理解主人公梁山伯的心情变化,并借鉴其实现自己梦想的方法;4.热爱生活,崇尚英雄,坚定自信。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前后读音;2.课文理解及复述;3.主人公心情变化及其启示。
三、教学内容1. 预习:引入本课生字词通过观察一幅图画,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生字词“宿建德江”。
教师可以问学生宿、建、德、江这四个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意义。
2. 感受课文:听、读、理解学生听老师读《梁山伯与祝英台》课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1.课文讲了哪个故事?2.梁山伯为什么要放下兴趣,去学佛?3.祝英台的父母为什么不同意他们相爱?4.梁山伯最终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老师可以在边上帮助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词语分析:学习本节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宿建德江”这几个字,分析其读音和义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相关的解释和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字词。
4. 反思主题:学习梁山伯变化通过观察主人公梁山伯的心情变化,引领学生思考自己的夙愿或梦想,探究实现梦想的方法。
5. 总结:梁山伯的故事和所借鉴的经验通过梳理梁山伯的故事和所借鉴的经验及方法,让学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生活中的困难。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平衡,懂得珍视背后的意义,更好地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口头讲述、示范演示等方式进行生字词和课文学习与理解;2.问答法:针对性地提问,引领学生思考和理解课文;3.总结法:通过总结故事及其启示,帮助学生理解、模仿和运用梁山伯所借鉴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1.当堂测:让学生口语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以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并阅读其他有关英雄梦想的故事,并撰写大纲(包括概述、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往甚密。
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然集》中。
(2)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
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
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
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
(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讲一讲)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门山隐居。
他天性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但也并非没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相传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访王维,不料玄宗皇帝亲自到这里来视察了。
本来,省中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维就让孟浩然暂时藏在床底下——因为工作人员有时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
等到皇帝来了以后,王维一想:我把他藏起来,万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之罪。
于是他马上就向玄宗禀报说:“今天我有一个朋友孟浩然来这里了,他知道本不该来,不敢见您,所以藏在了床下。
”玄宗说:“我也听说过孟浩然,这人的诗写得不错,叫他出来好了。
”等孟浩然出来后,玄宗就让他念一首诗给自己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是指北方的朝廷。
因为他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
他说:从此以后我不要再上书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隐居到我的草庐之中。
我这个人真的是没有什么才干,所以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
因为我体弱多病,老朋友们也跟我疏远不来往了。
现在,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催促着我一步步走向衰老了。
春天已经来到,和暖的阳气逼走了旧年的寒冷。
我心中有一种长久的怀思向往,这使我不能成眠。
晚上辗转床榻间,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树的影子,只觉得一片空虚。
这本来是他贫穷、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骚话,结果皇帝听罢就说:“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当初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不参加科举考试,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所以玄宗很不高兴,而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又失败了。
预设:《宿建德江》一诗中满含“客愁”,教师可不用详细讲解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因本诗重在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
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对孟浩然特殊的生活经历可简要介绍,以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德。
“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
“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ó和pō,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课文插图)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教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诗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
那么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我想大家应该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是孤独、寂寞、冷清的。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生齐读)B.理解“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泊”,指停船夜宿。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C.理解“日暮客愁新”。
①这句诗中的“客”指谁?(诗人)②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愁)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
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过渡:孟浩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他虽然没那么执着于做官,但回顾自己的一生,除了诗文,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
诗人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游历四方,壮志未酬,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学生读诗句)◆背景知识拓展:行旅诗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
古人写行旅的诗文极多,同学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可是古人的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古代的文人总是形迹匆匆,有的是求学,有的是赶考,有的是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
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一个任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
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
那个时候,没有公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
动辄数月,多则数年,许多人的生命是在行旅中度过的。
有名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可以说都是逝于行旅的。
所以,身在异乡的诗人在行旅之中生出种种愁绪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D.教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①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②第一句描写远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第二句描写近景,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呢?明确: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与人接近了。
③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明确:就字面意义来说,“近”确实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与人接近。
但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诗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
这种理解是提供一种思路,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实指天上的月亮。
在这次讨论中,结果其实不重要,而要引导学生在争论之中能提出疑问,分析、争论、感悟,从而加深对诗的认识。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小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第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⑤学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
朗读指导:注意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种安慰。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
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
同学们,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背诵。
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2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