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叫魂》
《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叫魂》读后感1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叫魂》这本书,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打开了这本书,但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才体会到这本书的魅力也惊叹于作者的智慧。
在有限的时间只阅读了部分章节,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叫魂》真正的内涵。
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
首先作者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叫魂”的案例及其兴起的`背景、渊源、及民众对其的态度。
让人不禁思考,在后代我们称之为“盛世”的时代也会发生看似荒唐实则必然的事。
“叫魂”看似在冲击着清朝的官僚体制,实则又在维护清朝的统治。
剪人发辫即被视为“叫魂”,而众所周知,发辫不仅是清代人的发型,更代表了满族人对汉族人的统治。
“叫魂”最先兴起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这是很多人诧异的地方。
经济发展快理应思想解放的较快,为何又是这封建迷信的源地呢?密集的商业网络、活跃的交易市场、生气勃勃的经济都是人们评价“盛世”的指标,但在这背后所带来的问题更加难以忽视,快速的人口增长、巨大的贫富差距、迅速上涨的物价都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正是这些流动人口的到来才使得“叫魂”如此风靡。
落后的政治文化跟随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叫魂”一定程度上又展现了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而“叫魂”又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使得政府官员听从普通民众的意见,使得普通民众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利。
当然这只是违背其目的的一个附属利益。
正如书尾所说:“没有什么什么能够伫立其间,以阻挡这种疯狂。
”。
“叫魂”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政治手段,是官员维护自身利益的真实写照。
“叫魂”不仅是在描述过去,更是对当今现时的警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及改进我们的社会及制度体系,避免历史的重演。
《叫魂》读后感2《叫魂》这本书还是自己在上研究生的时候马锋老师推荐的,当时在图书馆借了也就看了一半,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看完,但是当时的一些感受还是历历在目。
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看到民众对剪发辫者的各种行径,完全是失去理智的暴民形象,官员欺上瞒下,或者好大喜功,或者碌碌无为,揭露清代的官场百态。
简评《叫魂》一书中社会架构的历史回响

“盛世”叫魂余音袅袅——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近来拜读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①的一部力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②。
煌煌大作,读来虽有谬感二三,但学知浅薄不敢妄作评论,在此仅以社会学视角对本书评论一二。
通过对叫魂恐慌所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间信仰、大众心态的分析,作者首先带领我们走进18世纪乾隆盛世下的江南各镇,领略那里的世态人情,随后,随着叫魂术成为一件件对簿公堂的案件,随着乾隆皇帝本人的亲自介入,本属民间迷信的社会事件蒙上政治罪的阴影,进而展开全国性的大围剿闹得鸡犬不宁,最后发现案件之始存在的可疑,在高层官僚政治精英的圆场下尴尬收场。
在这一过程中,孔飞力刻画下的“康乾盛世”的广阔社会图卷和政治官僚君主制体系运作过程,给予我们从社会学角度上解读那个时代和这本书的视角切入点。
“招魂”或“叫魂”,两者都意味着“对魂的召唤”。
挚爱孩子的父母和邪恶的术士都在对魂进行“召唤”,一个是要将魂唤回到体内,另一个则是要将魂从体内唤走。
“叫魂”是贯穿《叫魂》一书的主线。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国大面积的妖术恐慌,是指邪恶术士的“偷魂”,作者征引的具体叫魂案件,都是跟“剪辫”以及类似的肮脏行为如偷窃等有着直接关系的。
作案人偷剪他人的辫子或辫梢以至衣襟,“以为厌胜之用”③。
即“剪辫”为了“叫魂”,窃偷他人之魂。
表现为写有姓名符咒的“叫”来的“魂”,不管是以为“稽垫桥桩”厌胜之用,还是把仇人头发植入桥桩后打入河里的厌胜之用,一概都是妖术。
所以,当时以“剪辫”行为为主的“叫魂”,都是妖术。
《叫魂》一书征引的叫魂案例,主要如下:1月22日在浙江,石匠吴东明开始在德清修水门,打木桩人河。
3月25日在浙江,采药人穆方周诱使郭石匠将一纸包植入桥桩。
3月26日在浙江,吴石匠返乡遇沈农夫托他将仇人姓名打桩入河。
6月7日、13日、16日在山东,读书人韩沛显供认曾接连剪人发辫。
7月24日在山东,乞丐蔡庭章供认参与剪辫。
《叫魂》

阅读《叫魂》赛麦是个语言学家,新话专家,是一大批正在编辑新话词典的专家之一。
他热情、忠诚,尊敬老大哥,为大洋国的胜利而欢呼,并憎恨异端。
不过,赛麦最终还是“化为乌有”了,他的聪明和忠诚,没有换来在庞大的极权机器下生存的机会。
在《1984》里,赛麦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是与主人公温斯顿有过交流的极少数“同志”之一。
不过,这个人物却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会直接引发一个有趣的思考,为何忠诚换不来极权政治必要的回报?奥威尔借用主人公温斯顿的口给了我们答案:赛麦缺少了一些东西:“谨慎、超脱、一种可以免于患难的愚蠢。
”的确,赛麦太聪明了,作为专家,他知道整个极权机器的秘密和运行逻辑,尽管他忠诚不二,但是,他的“大嘴巴”,以及过分的热情,还是让他时刻处于危险之中,最终也因此而“消失”了。
为了在极权环境中生存下来,“聪明”不是好事,反而是一种危险,而光有忠诚也不够,最关键的是需要“愚蠢”。
在一架庞大的极权官僚机器中,任何人性的灵光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奥威尔是一位天才,其洞察力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他在《1984》中所描述的极权统治的高科技,在他的时代没办法实现。
极权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技术为其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
奥威尔的小说,也正是源自对这样一种“可能”的恐惧。
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尽管暴戾且给世人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但是,从技术上来说,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奥威尔笔下“纯粹”的极权体制。
其中,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于高科技的缺失,而是来自于为极权政治服务的官僚机器的特质所限。
官僚机器本身固有的消极、呆板、麻木不仁,在任何体制下都不会改变。
官僚机构由人所组成的,所以,无论它再怎么“机器”,它也一定会有人性的特质。
正是这种人性的特质,使得官僚机器永远不可能是随意操作的“机器”,在执行极权政治下达的各种命令中,它必然会有误差、怠慢,甚至抵触。
赛麦在奥威尔的小说中“消失”了,但是,现实中,赛麦却可能是任何一架官僚机器中最为普通的一员。
读《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文档资料

读《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摘要】《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是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的力作,在社会史研究领域颇有影响。
他以清代乾隆年间的一起妖术案为载体,运用了多种手法,分析了妖术谣言的社会心理和清代官僚科层制度对处理这一事件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这本著作的主要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分析方法和宏大的学术视野,其方法意义大于其所要探讨的实际内容的意义。
《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是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1933- )的著作,于1990年出版并获得了当年的“李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
陈兼、刘昶两位学者将其翻译成中文由上海三联书店于1999年出版。
《叫魂》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盛世妖术的故事,以乾隆年间一起“叫魂”妖术案为载体,运用了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十八世纪的清代社会做了一个剖面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清代的官僚制度。
下文从方法层面和内容层面对这本书做一个简单分析。
一、在方法和史料的运用方面首先,叫魂这本书是整体史视野下的政治史。
在整体史观指导下,任何事件,包括政治事件和社会实践,其历史意义都是多元的。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单单考察其事件本身的脉络就能考察清楚的。
这本书的前九章,作者显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叙事或者讲述一个并不复杂的悬疑故事(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体会到一些书评中所提到的“惊心动魄”的感觉)。
他把一个本来可以单纯叙述出来的故事,以类似电影的手法将其分散开。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考察了十七世纪的社会经济状况,民众心理,中国文化中的鬼神观念,清代的法律、官僚制度等方面,从而使读者通过“妖术”这一事件对十八世纪的清代社会有一个全景式的观察。
在此之后,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着重探讨了清代的通讯系统以及官僚科层制度,并分析了清代常规权力和专制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史视野下的政治史。
其次,分析的、解释的历史。
《叫魂》背后的乾隆盛世

《叫魂》背后的乾隆盛世乾隆盛世,是中国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和艺术都达到了一个巅峰,国家强盛繁荣。
而远在乾隆盛世时期的文学作品《叫魂》,正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生百态。
这部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乾隆盛世的一幅生动写照。
《叫魂》一书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该书是他在《红楼梦》未完成前所写的第一部作品。
以鬼怪为题材,凸显出国家乾隆盛世时期内心潜藏的各种困惑与纠缠,对世界和人生的探索。
书中的故事以唐代的靖宗起家,谈到十一世孙他杖帝千岁之后,招宝珠入帝荒僻野地,创立一个安宁之地,他也想要在此安息,但为了宝珠,因此不得善终。
这部小说以神鬼传说为线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之处。
在乾隆盛世的时代,社会风气严重腐败,民不聊生,民间暴力和民怨沸腾。
小说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不义,以及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期望。
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与乾隆时代的“盛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乾隆盛世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这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更加频繁,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叫魂》中的“都市鬼故”势必也受到了这一时代特点的影响。
在乾隆盛世时期,城市中巨大的人口流动使社会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叫魂》这部作品中所描绘的鬼怪传说、城市暗黑面的题材,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社会的真实状态。
乾隆盛世时期,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加开放和自由,创作者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情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叫魂》这部小说也得以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叫魂》以其独特的文学性格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乾隆盛世的时代,社会风气阳春。
《叫魂》一书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阴郁和不安。
这种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乾隆盛世的时代,社会有着辉煌和繁荣,却也有着不安和不平等。
《叫魂》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表现了这种社会心理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了乾隆盛世时期的社会气息。
《叫魂》读书报告

叫魂读书报告叫魂亦称“喊惊”、“喊魂”等。
旧时汉族信仰民俗。
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
古代认为,人有疾病将死,魂魄离散,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招魂”之俗。
叫魂隶属于我们现今所指的封建迷信,随着科学进步,叫魂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曾几何时,叫魂一度在全国“风靡”,甚至一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强有力的统治工具。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是著名海外海外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作,《叫魂》一书从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以“叫魂”案为中心,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官僚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其中涉及到了三种社会力量。
有人认为此书有影射历史之嫌,但我不这么认为。
“叫魂”是中国传统封建迷信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人相信,人的灵魂可以与他们身体分离,巫师能够以使用某人的名字或剪辫子的办法盗取灵魂,但恰恰是这一点,触动了古代封建统治。
大清帝国的统治正处巅峰,值丰功盛德的乾隆朝盛世,为二十五岁承大统的弘历御宇第三十三年。
其治下帝国,正是经济生气勃勃,人口快速增长之时期,当时的江南地区正是人口稠密地区,江南地区发生多起叫魂事件,不少陌生人、僧侣和乞丐被指控犯了“叫魂罪”,而且被视为是以推翻清廷为目的的政治阴谋,于是乾隆亲自插手处理此事。
不少地方官很快觉察到许多案例或信手捏造,或道听途说,或屈打成招,其可信度很差。
但乾隆坚持把这一事件扩大化,因为叫魂事件提供了一个整肃官僚系统的绝好机会。
实际上,官僚们并不像乾隆那样关心政治阴谋,而乾隆则利用政治罪作为其随心所欲运用权力的一种藉口,惩制他不喜欢的官吏,加强对官僚系统的控制。
古代,我国推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皇帝权利至高无上,辫子作为满清的代表,叫魂的剪辩触及了封建统治,准确的说是与当时政治体制相违背,剪了辫子相当于谋反,乾隆自然无法容忍该类事件发生,于是出现了叫魂罪,以谋反之罪名打压该类事件的发生,慢慢发展,“叫魂”被乾隆利用为整理官场的好机会,以该罪名整治了当朝官场,不喜欢的官员在此事件中莫名被牵连。
《叫魂》读书笔记

《叫魂》读书笔记历史学2班尹含在中文译本的序言里,孔飞力提出的叫魂案所揭示的一系列历史问题值得更为深入地讨论:1.专制集权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到法律的限制。
2.官僚机制如何试图操纵通讯体系来控制最高统治者。
3.最高统治者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
同时,也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中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清代,普通民众对于政治体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在官方的滥用权力面前,也几乎得不到任何保护。
然而,历史也表明,皇帝与官僚专制在实施权威时还是受到某种限制的。
在这些限制因素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经验对之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
故在第一章里,着重分析“萧山事件”与其所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1.乞僧化缘讨钱却遭小儿信口雌黄,被村民殴打并群押审理。
那么,村民的情绪为何如此激动汹涌,在未听解释前甚至沦为“乌合之众”,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对“叫魂”深信不疑,这样的恐惧又是如何蔓延到群众中来的?2.蔡捕役故意构陷以及衙门随意用刑逼供,俱是在证据尚未确凿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这是否应合了序言中提到的“普通民众在官方的滥用权力面前,也几乎得不到任何保护。
”对此,孔飞力如是解释道:“公众的歇斯底里与卑劣的腐败现象结合在一起,几乎酿成了司法解释上的一桩大错。
公堂上的用刑虽能逼人招供,却往往会因为受到指控的被告在上一级官府翻供而使供词难以作数。
当某件案子达到省一级时,官员们因为远离肮脏的县府大堂上的种种压力与诱惑,对于被告的偏见也小得多。
”3.故,综上(接上)“谁说这是一件涉及妖术的案件?更有可能的是,这是由容易轻信的民众,受到贪婪的地方捕役中的恶棍以及无能的县府官员们的挑动,而造成的又一桩早已司空见惯的丑事。
现在,省里的官员们很乐意于销掉这个案子。
”第二章开篇标题为“盛世”,意为“弘历治下的盛世”及“民众意识中的盛世”。
然而,叫魂案的发生,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后世史学家、现代文艺创作所镀金的繁荣昌盛的图景之中。
当然,就其社会背景而言,却也显示出江南地区人口、资源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劳动力的解放致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等现象。
“叫魂”的预见性——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思考

“叫魂”的预见性——读《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思考任多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目前关于《叫魂》有众多的赞誉之词,学者们从各方面阐述《叫魂》,即使离最初出版已过去了30多年,但是书中的学术观点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论者对孔飞力在文中所提及的“预见性”观点颇为感兴趣,因此将从此观点出发,结合文本及当今现状梳理预见性观点的呈现。
关键词:叫魂;孔飞力;预见性《叫魂》是哈佛大学研究中国的专家孔飞力的力作,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众多的关注。
孔飞力站在1768年这个时间维度,去探寻“叫魂”一案,对乾隆统治下的中国展开了多维度分析,从而揭开了“叫魂”背后的真相。
从书名上,孔飞力就抓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在神秘不安的“叫魂”中,揭示出1768年春天开始,在中华大地弥漫了近三个月闹剧背后的力量,它已然预见“叫魂”事件的悲剧。
1幽灵“叫魂”的预见强烈敏锐的学术触觉,让孔飞力在北京档案馆收集清政府内部通讯对实际运作的影响的相关资料时,就意识到“叫魂”事件的重要性。
“1984年,当我来到北京开始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时,全然不知道最终会写出《叫魂》这样一本书”。
[1]1《叫魂》的出现是孔飞力的偶然之作,以点触面层层剥析了清政府统治下的各种力量的对峙,揭示出乾隆盛世下的另一幅景观。
“叫魂”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贯穿于中国古代百姓的普遍生活中,人们对它极为恐惧,于百姓而言,魂魄的存在与生命息息相关。
“叫魂”这种神秘民俗形式的存在,让百姓身怀畏惧。
孔飞力以1768年的“叫魂”妖术事件展开叙述,也是洞察到了“叫魂”下隐藏着的种种相悖的现象。
他的阐述是从中国的内部变化上去分析悖论现象,倘若不读到最后一页,“叫魂”的历史剧本将永远尘封。
孔飞力将1768年喻为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既暗示了案件的悲剧,又预示着这是中国最后的浮华。
孔飞力是如此描述妖术的出现的,“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孔飞力《叫魂》历史书写
一、前人研究:集中在史实的分析,少数涉及到本书反应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强
调《叫魂》整体史、自下而上的史观和历史叙述主义以及人类学的影响,但大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全面具体的分析,也没有学者常使用新文化史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和解读《叫魂》
二、历史叙述主义的影响(结合《马丁·盖尔归来》,“叙事史的复兴”)
三、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吉尔兹的“深度描述”和“地方性知识”(结合《屠猫记》、巴厘斗鸡,文本的阐释,文化的解释)
四、史料的多样化:1、文学资料的运用,如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2、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人种学研究,民俗、宗教学研究;2、建筑书籍:中国古代关于建筑风水的书籍《鲁班经》;3、来往的信件《朱批奏折》;4、法律汇编和审判记录:《大清律例》《刑案汇览》《读例存疑》
(与《奶酪与蛆虫》《马丁·盖尔》《蒙塔尤》《催眠术》都使用的史料相比较)四、微观史的研究视角:以小见大、“从下往上”,透过“叫魂”这件不起眼的小事,窥视清中期潜藏着的统治危机(结合《马丁·盖尔归来》、《蒙塔尤》)
五、历史的文学性:注重心理分析,允许猜测和历史想象、推理(结合戴维斯对贝特朗、假马丁的心理分析和想象)
六、结语:《叫魂》是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产物
硕士论文:
《超越文化转向——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研究》2011.4黑龙江大学
《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学思想研究》2010.6东北师大
《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2010.5山东大学
《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2010.5安徽师大
《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2008.5东北师大
《皮埃尔·布尔迪厄对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的影响初探》2008.5浙江大学
《在新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戴维斯妇女史研究探析》2008.5中国社科院《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2008.4山东大学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编纂学》2008.4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