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6《果实和种子》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6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形成过程,以及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果实和种子的实物图片、观察和实验活动,以及相关的科普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果实和种子这个主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可能没有系统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果实和种子的特征,并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果实和种子的主要结构,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植物的繁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形成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

2.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实物,发现它们的特征。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发现。

4.讲授法:教师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实物准备: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样本,实验器材。

2.课件准备: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实验过程的动画。

3.学习材料准备:学生实验手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果实和种子吗?它们有什么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果实和种子的图片,以及实验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植物的繁殖方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1.6《果实和种子》(教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6《果实和种子》(教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6《果实和种子》(教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果实和种子的相关知识,包括果实和种子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对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果实和种子的特点,了解它们在植物生长和繁衍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植物生命周期和繁衍方式的理解。

同时,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素养:通过学习果实和种子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使学生了解植物生命周期和繁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技术素养: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和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3.人文素养:通过学习果实和种子在植物生长和繁衍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健康素养:了解果实和种子的营养价值,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5.艺术素养:通过观察和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外观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教师需要明确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教师还应强调果实和种子的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植物种类的丰富性。

2.教学难点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区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果实和种子的概念,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果实和种子的区别。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苹果、桃子等不同种类的果实,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果实和种子的不同特征。

(2)果实和种子的功能理解学生可能对果实和种子的功能理解不深,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实际作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实验步骤和观察记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果实和种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不够清晰,对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加深对果实和种子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学会观察和描述果实和种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观察其结构特点。

2.实验法: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原因。

4.讲授法:教师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解释种子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果实和种子的图片。

2.实验材料:果实、种子、剪刀、放大镜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果实和种子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重点讲解种子形成过程。

同时,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对实验有所期待。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果实和种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护果实和种子,保护生态环境?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及种子形成过程。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案

第1单元第6课《果实和种子》
科学概念目标
1. 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2. 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2. 在解剖观察植物的果实的过程中认识果皮的作用。

3. 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凤仙花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水果刀、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传承。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果实和种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其内部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传承。

四. 教学重难点1.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

2.图片对比法:通过对比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差异。

3.视频教学法:播放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果实和种子,如苹果、香蕉、花生、大豆等。

2.准备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分析其结构和差异。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果实和种子,感受其质地和形状。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探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并理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物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周围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以及结构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观察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了解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

2.观察并描述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

2.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观察。

2.观察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果实和种子,如苹果、香蕉、橙子、豆子、玉米等。

2.准备观察活动所需工具,如放大镜、解剖刀等。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生长过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果实和种子。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果实和种子,并用解剖刀切开果实,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并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观察和描述果实和种子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描述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果实和种子,并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识别。

2.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如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种子萌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果实和种子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讲解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识别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实验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小测试,巩固学生对果实和种子的认识,检查学生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如何促进种子萌发?”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实验方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果实和种子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喜欢探究。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尤其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知道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果实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实物,了解其结构。

2.实验法:让学生参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的实验,亲身体验。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果实和种子的实物,如苹果、香蕉、花生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放大镜、剪刀、解剖刀等。

3.准备课件,展示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果实和种子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及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果实和种子的构成。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并进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第6课《果实和种子》(1课时)科学概念目标1. 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2. 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1. 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2. 在解剖观察植物的果实的过程中认识果皮的作用。

3. 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凤仙花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水果刀、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综合题1.用毛皮轻轻摩擦气球时,接着带电的气球接触荧光灯管任意一端的触点时,灯管即刻被点亮(如图所示),只是发光不到一秒钟,且灯光暗淡。

(1)在用毛皮摩擦气球时,负电荷从毛皮转移到了气球上,使气球带________(填“正电”或“负电’’)。

(2)灯管被点亮,说明灯管内的灯丝________(填“有”或“无")电流通过。

(3)灯管发光不到一秒钟,且灯光暗淡的原因是.【答案】(1)负电(2)有(3)电荷数量少,电流较小【解析】【解答】负电荷从毛皮转移到了气球,气球就带负电;灯管被点亮就说明灯丝中有电流经过;灯管发光不到一秒钟,且灯光暗淡的原因是电荷数量少,电流较小。

【分析】根据电路的特点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解决本题。

2.动动手,想一想在连接电路的时候,小灯泡为什么亮起来了?将电路中的导线剪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有什么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答案】当形成一个完整电路时,小灯泡就可以亮起来。

将电路中导线剪断后,便不是一个完整电路,电流无法顺利通过,所以灯泡不亮,可以重新接上完整的电线使灯泡恢复发光。

【解析】【解答】通过实验,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完整导体在整个完整电路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绝缘体主要起到保护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导体。

3.科学探究题。

解剖一朵油菜花并记录下来。

(1)完成下表(3)我还观察了整株油菜,还发现:________【答案】(1)萼片;4;绿色;清香;花瓣;4;黄色;清香;雄蕊;6;黄色;清香;雌蕊;1;绿色;清香(2)油菜花呈旋叠状,辐射对称,花瓣呈十字形排列,雄蕊四长两短,雌蕊由二心皮构成。

(3)油菜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构成,茎生叶,一般是互生,没有托叶。

茎圆柱形,多分枝。

叶大,呈浓绿色,无叶柄及托叶。

果实为长角果,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紫黑色,也有黄色。

【解析】【解答】一朵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解剖时用镊子尖轻轻地夹住花的基部撕下来。

解剖时注意顺序:从外到里,即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顺序解剖。

油菜花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分析】本题主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以及记录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素养。

4.写出串联电路的特点。

【答案】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元件|②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解析】【解答】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同时通过电路中的多个元件,且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特点。

5.说说下图是哪两种电路连接方式,哪一种连接方式的小灯泡更亮。

【答案】第一图是串联,第二图是并联,串联的灯泡比并联的灯泡更亮。

【解析】【解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有小灯泡会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有小灯泡不太亮。

【分析】本题考查并联电路对电流的影响。

6.看图,说说是什么类型的开关。

【答案】解答:第一个是闸刀开关,第二个是家庭中常见的按压开关,第三个也是家庭中常见的选择开关,第四个是拉线开关。

【解析】【解答】开关类型有闸刀开关、按压开关、选择开关、拉线开关等。

【分析】本题考查开关类型。

7.什么是电池短路,短路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答案】当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电池短路。

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解析】【解答】当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电池短路。

当电池使用不当时容易发生,而在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分析】本题考查电池的短路现象。

8.下面是小红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记录表。

(18分)(1)小红共检测了________种材料,其中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有________种,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有________种。

(2)小红预测和实验结果相同的有________项,不同的有________项。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以上所检测物品中,导体有________;绝缘体有________。

(4)你觉得小红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

(5)你会建议小红以后使用电路检测器前要________。

【答案】(1)6;0;6(2)3;3(3)小刀、回形针、铜钥匙;橡皮、纸板、塑料尺(4)电路检测器本身出了故障(5)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会发光【解析】【解答】能够使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做导体,不能使物体通过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分析】本题是对物体导电性的探究实验。

9.实验题爸爸妈妈经常叮我们千万不要用湿手去摸开关,否则容易触电,为什么湿手容易触电呢?是因为水导电吗?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揭开谜底。

实验材料:电路检测器、食盐、一杯纯净水、一个汤勺。

实验步骤:①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放人杯中的纯净水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②向杯中加入一勺食盐搅拌均匀,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现象:没加入食盐之前,小灯泡不发光;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后,小灯泡发出微弱的光。

(1)将实验分析补充完整。

实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纯净水是不导电的,所以灯泡不会变亮。

纯净水________了食盐之后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小灯泡会发光。

人手上皮肤分泌的汗液里有盐分,手上沾水后盐分________在水里,湿手就变成了导体。

因此用湿手去触碰开关容易触电。

实验结论:纯净水是________,加入食盐后就会变成________。

(2)电路检测器是由哪些电器元件组成的?(3)通过这个小实验,请你提出三点安全用电的建议。

【答案】(1)溶解;溶解;绝缘体;导体(2)解:三根导线,一个电池盒,一节电池,一个灯泡,一个灯座(3)解:合理即可,示例:不用湿手去触摸电器;电器使用完后应拔掉插头;不要随意拆卸电路。

【解析】【解答】经过实验证明:纯净水属于绝缘体,但是部分物质溶解到水中,就可以导电,变成了导体。

【分析】根据物体能否导电可以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可以使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做导体,不能使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10.研究电路。

(1)小刚按照甲、乙两幅图组装电路(用的都是新电池),发现小灯泡都不发光,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甲图的灯泡有电流通过,乙图的没有B.乙图的灯泡有电流通过,甲图的没有C.甲、乙两图的灯泡中都没有电流通过(2)甲图电路(开关不闭合),它________(填“短路”或“断路”)了,当然不可能亮。

(3)小刚要修改甲图的电路,请帮他完成。

要求:在下图中,用画线代替导线,开关能控制灯泡的亮灭。

(4)乙图中的灯泡没有亮,说明电路出了故障。

请写出可能的故障原因。

(写1个)(5)小刚借助电路检测器寻找乙图电路中的故障,正确的顺序是()。

①电路检测器自检②从故障电路中取出电池③重复检测,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④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被测元件两端,看看检测器灯泡是否发光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答案】(1)C(2)断路(3)(4)开关处导线接触不良。

(5)C【解析】【解答】1.两图的灯泡都不亮,说明两图的灯泡都没有电流经过;2.甲图中开关不闭合,说明电路是断路,灯泡不会亮;3.将开关、用电器用导线首尾相连;4.乙图中的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开关处导线接触不良;5.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的顺序是:从故障电路中取出电池、电路检测器自检、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被测元件两端,看看检测器灯泡是否发光、重复检测,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

【分析】只有电流经过电路时用电器才能正常使用;在检测电路时,最好进行重复测试两次。

11.实验题。

把两个气球摩擦后,相互靠近若分别出现图甲、图乙两种现象,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现象说明这两个气球________(2)图乙中的现象说明这两个气球________(3)用其中一个气球去慢慢接近碎纸屑,纸屑( )。

A.会被吸起B.静止不动C.会弹出去【答案】(1)相互吸引(2)相互排斥(3)A【解析】【解答】题目中的情况属于摩擦起电,甲中的两个气球靠在一起,说明两个气球相互吸引,乙中的两个气球远离,说明两个气球相互排斥。

将起电的气球靠近纸屑,纸屑会被吸起。

【分析】根据静电的原理,可以解答本题。

12.科学探究题。

有一个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小明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柱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答案】【解析】【解答】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电路知识,可知,在电路中,相连接的接线柱才能构成通路,根据对表中所记录的状态可以推出各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关系。

【分析】相互连接的接线柱才能构成通路。

13.下图画的是乐乐同学连接的电路,小灯泡能亮吗?怎样改动才正确?改正后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

【答案】不亮|将C处的一根导线连接到d处【解析】【解答】这个连接的线路是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应该将c处的导线连到d处。

将对应电路中的各个部分画出简单电路就可以了。

【分析】图上c处连接的地方没有使电流流过电池,所以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14.下面的电路连接是正确的,但小灯泡不亮,请写出电路可能出故障的原因。

(至少写出三种可能)【答案】(1)小灯泡坏了;(2)电池没电了;(3)灯座松了;(4)导线没连接好。

【解析】【解答】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小灯泡坏掉了;电池没有电了;导线未连接好,没有构成完整的电路。

【分析】只有构成完整的电路,并且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亮。

15.科学探究题。

如图电路中的小灯泡不亮,请你检测一下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根据出现故障的原因,说说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加以解决。

【答案】小灯泡坏了;有;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小灯泡正常发光后再连接到原电路中;灯座松了;有;拧紧、连接好导线后连入原电路中;导线内铜丝断了;有;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根新的导线正常后连人原电路中;电池没电了;有;更换新的电池【解析】【解答】对小灯泡不亮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得出:当小灯泡坏了是,电路是有故障的,可以采取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小灯泡正常发光后再连接到原电路中的措施;灯座松了,也会导致电路出现故障,解决的方法是拧紧、连接好导线后连入原电路中;导线内铜丝断了,也会使电路出现故障,解决方法是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根新的导线正常后连人原电路中;电池没电了,也会使电路出现故障,解决方法是更换新的电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