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堂探究教案 (新版)

鲁教版

1.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

通直流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a 、b 两玻璃管内产生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小,经检验证明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经检验证明是氢气。氢气、氧气体积比约为2∶1。

3.气体验证

b 玻璃管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推断该气体为氢气。a 玻璃管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能复燃,推断该气体为氧气。

状元笔记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可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反应表达式 水――→通电氢气+氧气 H 2O H 2 O 2 5.实验结论

(1)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6.注意事项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

(3)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但不能认为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7.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1.电解水实验的误差分析

在理论上,水通电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应为2∶1,但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实验开始时体积比大于2∶1,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积之比会越来越接近2∶1,原因是反应生成的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2.用微粒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分子(或原子)的种类没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无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3.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直接结合成新物质)。

4.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知识点二水的合成——氢气的可燃性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

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发

烫,内壁有水雾。

2.氢气与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1.氢能是最理想的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①来源广泛,可由水分解制得;②燃烧时放热量高,其热量是相同条件下

汽油燃烧放出热量的3倍;③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因此,氢气是“最清洁的高能燃料”。

(2)推广氢能源需解决的问题:

①如何方便、廉价地从水中获取氢气;②如何储存并运输氢气;③科学家正在研制特种催化剂,在水中加入该催化剂后,在阳光照射下,利用光化学反应分解水,可以廉价地获取大量氢气。

2.氢气的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

3.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如右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并向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知识点三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比较

2.

1.化学反应分类

(1)依据反应的形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②分解反应;③置换反应(以后章节中学习);④复分解反应(以后章节中学习)。

(2)依据反应是否放出热量分为释放能量的反应、吸收能量的反应。

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的释放或吸收。

①释放能量的反应:如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热;

②吸收能量的反应:水通电时,消耗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只适用于物质的化学变化

不要把一些物理变化当成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例如,食盐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不是化合反应;将黄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也不是分解反应。

知识点四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水分子所表现的化学性质和氢分子、氧分子所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

1.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

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由于叙述的语言很相似,在判断时易混淆,应注意区分。

(1)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属性。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常用“能”“易”“会”“可以”等词语加以区别。描述性质时通常使用这些词,描述变化时不使用这些词。如:

铁丝能弯曲——物理性质,铁丝受外力弯曲——物理变化;

木条易燃烧——化学性质,木条燃烧——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酒精能燃烧,因此酒精可作燃料;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金刚石能切割玻璃反映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

鲁教版初三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水分子的变化”是鲁教版化学教材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材通过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不变的实质,凸显学生对“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这一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潜意识中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对比。本节教材仍然以水的变化为例,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两个变化微观实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而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通过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能更早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更有效的的构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化学科学体系。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四大内容: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本质区别,也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从微观的角度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知道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对宏观和微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水除了能发生三态变化外,是否会发生其他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仍然以水的变化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能从宏观和微观认识水的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先从宏观认识关于水的化学变化,再从微观分析其中的实质,逐步构建宏观微观相联系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通过热水“冒白气”的现象,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对比意识。 实验探究: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运用“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水可以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了水,也发生了化学变化;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对氢气、氧气和水的鉴定,初步体会根据现象验证物质的方法。 解惑释疑:通过解决“氢气燃烧”火焰颜色与课本不符的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微观分析:通过对水通电分解和氢气燃烧的微观实质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科学的独有的思维方式。 知识学习:从课本中直接可以获取的知识,如:两个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学习,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教师点拨完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学习知识;必要的内容,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结论,避免接受式教学。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较多,在设计时注意知识的选择,不能面面俱到,一些化学学科的理念,渗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要学习知识以外,更要让学生体会学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二升初三化学第1次课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1、化学引入(生活常识与化学对接)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部分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 2.记忆重点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准确对应(技巧的讲授) 教学过程 1.虽然对于化学比较陌生,不清楚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化学现象。先讲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1)食醋除鱼刺(化学符号,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2)食醋除水垢 2.化学与生活联系,生活处处有化学,但是化学究竟是什么,它究竟研究一些什么,回到前面讲的物质之间反应从而引出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创造新物质。 阅读下面的资料深入的理解化学(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化学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化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候,人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时,发现了火。对火的利用,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铜,又通过炼铜,制得了很多青铜器。再后来,人们又发展到了炼铁,烧瓷,制陶,染布,酿酒等等,但是人们一直都是在使用化学,却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并没有了解。 直到近代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英国的道尔顿,一位是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他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和分子是极其微小的微观粒子,我们只有借助高精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但是通过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分子是会破裂的,但原子不会,而原子又可重新组成形成新的分子。这个就像我们在堆积木。每个小木块是不会再被切分的,但是小木块组成的图形我们是可以拆开,也可能组合成其他图形的。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说到“补铁、补锌、补钙”,铁、锌、钙,我们在化学上称其为元素,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英文单词,但是却只有26个英文字母,只是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组成它们的元素也只有100多种,这些在我们将来都会细致学习。 我们来看,鸡蛋壳、贝壳、大理石,三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的物质,在化学上它们就有联系,组成它们的元素中都含有钙,而且这种物质在化学上我们称为碳酸钙。同学们有时吃的钙片,也是碳酸钙。 还有,像我们熟悉的,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 O 2),呼出的是~(CO 2 ), 还有我们常喝的水(H 2 O),这些英文符号是我们将来会学到的,从这些符号我们也能看出,它们都含有O,在化学上表示的是氧元素。 可见,相同的组成,也会形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元素,更会相互组合,形成丰富的物质世界。 其实,对于元素的发现和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869年,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很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是我们书后的附表,我们将来还会对它进入细致的学习,到时候再看这张表就不再像看天书啦~这张小小的表格中蕴涵了丰富的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分类地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分类的思想,在我们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心总结。规律,说白了就是张法,每个人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资料填空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稿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 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氢气燃烧前需要验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 水的电解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回忆并思考 什么是化学变化? 什么是纯净物?

水是纯净物吗,水的三态变化属于那种变化? 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呢? 二、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 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三、学习过程: (一)水的电解 1、Ppt展示水电解的过程: 学生观察现象并完成书上相应的内容 思考:如何鉴别氢气和氧气?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2、ppt展示水电解水分子的变化 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 思考:(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什么?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又是什么? (2)根据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你获得的信息: 练习: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cm~10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往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

201x版九年级化学练习9 水分子的变化

2019版九年级化学练习9 水分子的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本题共36分) 1.“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说明了()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氯化钠、铁B.空气、食盐水C.医用酒精、氢气D.冰水混合物、臭氧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变化不能证明的事实是( )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B.烧煮硬水易生水垢,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C.利用活性炭来净化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净化水的方法有多种,如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5.下列有关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纯净物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单质6.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无空隙D.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 7.洪涝地区灾民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可饮用水,以下处理过程顺序合的是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 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 8.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 ) A、硬水中含污染物,软水中-无污染物 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D.硬水是化合物,软水是单质 9. 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0.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练习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达标自查 1.下列变化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碳酸钙氧化钙+ 二氧化碳 B.碳酸氢铵氨气+ 水+ 二氧化碳 C.氧化钠+ 水氢氧化钠 D.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A.高锰酸钾、氮气 B.洁净的空气、氧气 C.铝、二氧化碳 D.硫粉、氧化镁 3.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 B.水在结冰后体积变大 C.水不能燃烧 D.水在100℃时,可能不会沸腾 4.现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氢气③河水④镁⑤氧化镁⑥空气⑦水。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 是。(填序号) 5.根据右图所示电解水装置中的现象,判断所接电源

的正负极, 图中A点表示极,B点表示极。 6.下列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水是混合物。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3)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水生动植物能在水中获得呼吸所需的氧气。 6.为节约用水,避免浪费,使用自来水后要及时关紧水龙头。但有些人不注意滴漏现象,认为这微不足道。下面通过计算就可知道这不经意的浪费有多大。假若某一个水龙头每秒钟只滴2滴水,20滴为1 mL,试计算一昼液(24小时)中5个这个样的水龙头滴水多少毫升?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山区,平均每人每天饮用水不足500 mL。浪费的这些水可供这一地区每天约多少人饮用。通过这道计算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能力提高 8.市场上出售的纯净水有一些类似蒸馏水,长期饮用对健康有利吗?试说明理由。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收二氧化氮 B、从粗盐制精盐 C、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制取氧气 D、二氧化碳溶于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晶体经加热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B、铁在温度1535℃时变成铁水 C、焦炭跟氧化铁混合经高温加热最后有铁水生成 D、蒸气锅炉爆炸 3、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可能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B、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引自《红楼梦》)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引自明朝—于谦词)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引自毛泽东诗词) 4、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牛奶变酸 C、铜器生锈 D、木柴燃烧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淇淋融化 B、干冰升华 C、水结成冰 D、钢铁生锈 6、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物质 D、臭氧与氧气完全相同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汽油挥发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凉干 E、石蜡熔化 F、点燃煤气 G、弯曲电线 H、剩饭变馊 I、高梁酿酒 J、灯泡发光 K、瓦斯爆炸 L、空调制冷 M、火山爆发 N、酸雨形成 O、苹果腐烂 P、露水消失 Q、海水晒盐 8、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点燃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点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分 类 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区别①由同种元素组 成②不能发生分 解反应 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发 生分解反应 判断依前提是纯净物, 且只含一种元素 前提是纯净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该物质的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 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 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降雨 B. 水分蒸发 C. 煤的分解 D. 药品研碎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A. 制作石器 B. 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使用火药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还原性 B. 状态 C. 硬度 D. 导电性 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分解而成为白色的硫酸铜,工业上精炼铜、 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制法 D. 用途 9.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切玻璃 B. 氢气冶炼金属 C. 天然气作燃料 D. 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金属铜能导电 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11.太和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面食代表之一。下列制作板面过程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擀面 B. 切条 C. 扯面 D. 煮面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1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菜腐烂 B. 煤气燃烧 C. 轮胎爆炸 D. 牛奶变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 一、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化学性质: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氢气收集满。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检验:点燃。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是纯净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证明是不纯的氢气。 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在点燃或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二、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最直接的结论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推论):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水分子的变化习题

品红加入水中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第二单元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梳理知识要点 一、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水是由______构成的。 常温下水以______态存在,分子排列______(有序或无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运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变气——液态水从外界______能量后,水分子运动______,分子间间隔______,变成气态。 液变固——液态水______能量后,水分子运动______,分子间间隔______,变成固态,水分子排列______,并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 水分子三态变化的实质: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由于水分子本身能量的变化,引起了水分子之间的______和______的变化,水分子的______和______没变,属于______变化。(同种分子的大小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二、水的天然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也是靠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______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实现了水的____________,完成了水资源的____________。 习题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 、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分子的质量和体 积都很小 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娈 B 、“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10mL 酒精和1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三、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静置沉降→吸附沉降(加入______)→_______→加入______(吸附色素和异味)→________→煮沸蒸馏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可以分为两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分方法:宏观——看________种类,微观——看_____________种类。 习题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金刚石 B 、空气 C 、矿泉水 D 、大理石 多选2、下图是同学绘制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澄清的石灰水 B 、新鲜的空气 C 、不锈钢 D 、干冰 水分子在不同温

最新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水的沸腾; 将蓝色块状的胆矾磨成粉末;汽油、酒 精挥发;铁水铸成 木柴燃烧; 铁的生锈;往石灰 石中加盐酸有气体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融化物理变化同时 蜡烛燃烧化学变化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融化,但融化的过程中却不一定燃烧 你认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物理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物理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

初中化学_第三节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备课教师工作单位 备课章节及标题八年级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水分子的变化”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 质。2、理解分解反应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三、1、通过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或微观动画的分析,使学生 能从微观上解释水的分解过程。 2、进一步从分子变化的角度上理解化学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并初步形成微粒观。2、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操作就,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做好电解水的实验,知道水分解的产物;难点: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法、学法教法: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多媒体展示动画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体现合作互动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分析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从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判断物质的两种性质。采用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分析比较——巩固练习等方法。 教具准备水电解器、试管、导线、电池、炭棒等;多媒体(水分解的微观动画)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水分子本身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 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活动天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 思考问题, 进行猜测 听讲并猜想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 事情入手,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 把学生的注意力及 时吸引到新课中来。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水的构成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水的构成 以下是###整理的《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水的构成》,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因为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3)分子间存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动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水准---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但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4、实验结论:

2019版九年级化学练习7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2019版九年级化学练习7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A.水蒸发 B.石蜡熔化 C.干冰升华 D.水通电分解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点燃纯净的氢气,会产生淡蓝色火焰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唯一产物是水,该反应也说明了水的组成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3.下图是水分子电解模型,由此模型所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B.反应物的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物的原子总数C.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下列是汽车尾气处于过程中发生的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碳原子,○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分子个数一定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未发生了改变 D. 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5、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热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C.反应时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降温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6、塑化剂是塑料软化剂,被禁止添加在商品里,塑化剂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粘稠液体B.熔点-50℃ C.有慢性毒性 D.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复习习题

3eud 教育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207431.html,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3eud 教育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207431.html,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下作业 1.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 )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2.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 CuSO 4·5H 2O,胆矾受热时容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 水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没有涉及到的是 ( )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 4.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并能溶 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⑤酒精易燃烧,⑥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⑦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 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填代号),化学性质有_____(填代号)。点燃酒精灯的全过程中酒精 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填文字),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填文字)。 5. (2007·重庆)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红纸剪成窗花 B.泥土烧成瓷器 C.冰块制成冰雕 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6.(2007 ·南京市)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课下作业答案: 1. D 解析:石器是磨制的,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而铁器和青铜器需要矿石进行 冶炼制锝。而塑料制品也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制取。 2. A 解析: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如果变为该物质的气态就是物理变化。但是如果变为别的物 质的气体则为化学变化。如果只说变为气态,则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此题 要抓住关键性词语。 3. .A 解析:蓝色晶体是物理性质;受热容易失去结晶水是化学性质;用来炼铜和镀铜是用 途 4. ①②③④ ⑤⑦ 酒精气化 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B 解析:根据是否产生其它物质来判断 6.B 解析:根据是否产生其它物质来判断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水的组成

1 / 1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水的组成 课下作业 1.春天里常有春寒来临,在寒潮到来之前,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被冻坏,傍晚往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样,夜间秧田的温度不致降低太多,秧苗不会被冻坏。这主要是利用水的哪一个性质 ( ) A.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 B.水的冰点是0℃ C.水的比热容较大 D.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2.以下每组由三种物质组成,分析把它们放在一组内的理由,然后从备选答案中找出与它们同一类别的物质,将它们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 A.磷 B.硫 C.盐水 D.锰酸钾 (2)氢气、氮气、铁( ) A ·碳 B.二氧化锰 C ·水 D ·高锰酸钾 (3)氧化铜、五氧化二磷、水( ) A.铜 B.氧化铝 C.磷 D.空气 3.在一些重要活动或一些商业庆典时,常悬挂一些氢气球,但有时气球破裂遇到明火时很容易发生爆炸或引起火灾,因此有人用密度稍微比氢气大的稀有气体氦气充填气球,这样既可以使气球上升,又杜绝了安全隐患。请据此简要回答: (1)从以上事实中可以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 (2)用氦气充填气球的优点是: 。 4.(2007·湖北荆州)下列四种物质中,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是 ( ) A.食盐水 B.空气 C.黄铜(铜锌合金) D.液态氧 5.(2007·广西南宁)如右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 回答: ①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a 试管和b 试管中所 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 ②电解水的文子表达式为: 。 课下作业答案: 1.C 解析: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 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 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2.(1)D 解析:都是化合物(2)A 解析:都是单质(3)B 解析:都是氧化物 3. (1)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燃性 (2)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稳定(或没有可燃性) 解析: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其次是氦气。氢气易燃,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氦气是稀有气体,性质稳定,不能燃烧,因此常被用来做氢气的代用品。 4.B 解析:食盐水是混合物,其中的食盐和水都是化合物;空气是由氧气等单质和二氧化碳等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组成黄铜的是两种金属单质;液态氧是单质。 5.2:1 水??→ ?通电氢气+氧气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2.3《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水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的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知道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且化学变化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了解分解反应的特点。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化学变化观。 2.通过对水分解的微观分析,知道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模式。 3.理解文字表达式的意义,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一个化学反应。 4.通过水加热和水电解两个变化的比较,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明白宏观物质的变化都是由微观粒子的变化引起的道理。 二、【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微观分析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 2.通过课堂跟踪巩固练习,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通过课堂达标检测,考察学生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三、【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的调试准备。 四、【教学过程】 学流程

(定义:一②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条件。

五、【板书设计】水的分解 水氢气 + 氧气(分解反应) H2O H2 O2 + 六、【附:课堂练习及达标测试题】 巩固练习一: 1.有人说“用过滤的方法将泥水中的泥沙和水分开是分解反应”,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巩固练习二:

A、B分别表示加热水和电解水两个实验,请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它们的区别。 A B 达标检测题: 1.某课外小组用右图所示装置电解水,则 (1)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是。 (2)检验a试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现象是。 (3)检验b试管中气体的方法是, 现象是。 (4)该反应(释放/吸收)能量。 (5)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2.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 B.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D.氢气 + 氧气水 3.在水电解实验中,变化前的微粒是。变化后的微粒是。因此当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改变/不变)。 4.电解水时,用燃着的火柴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时,可看到气体被点燃。 这是因为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的缘故。请写出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化汞→汞+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CO2 N2 P2O5 KClO3 Fe KMnO4 H2O2 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P47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化合物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混合物 物质

九年级化学《2.2水分子的变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课题: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内容和学情分析:在上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而且对水是有水分子构成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水除了能发生三态变化外,是否发生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的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的分子被破坏,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需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加以理解。 本节教材展示了两种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表达式,另一种是分子结构模型表示法,这是学生最早接触到化学反应表示方法。这两种表示方法虽然都不够科学,但是都能反映出化学变化的一些信息,在学生初学时,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掌握了这两种表示方法,可以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学习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学习建议:1、可用“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来巧妙识记电解水相关内容。 2、仔细观察电解水实验与氢气燃烧实验深入思考总结结论。 3、认真分辨和体会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目标: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2、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变化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通过对这两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3、能够对已知物质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 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 4、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 化学反应。 5、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水的分解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而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变化的分类以及分解反应的含义。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含义及区别与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电解器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及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水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一、水的分解积极回答问题,揭示物 理变化的实质,就新问 题做出自己初步的思 考, 引起思维上的碰撞,同 时也使学生更加明确本 节的探究方向,引导其 深入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