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北天门传统文化与习俗
天门渔鼓顺口溜

天门渔鼓顺口溜
摘要:
1.天门渔鼓简介
2.天门渔鼓的起源和发展
3.天门渔鼓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4.天门渔鼓的传承和保护
5.天门渔鼓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天门渔鼓是一种源于我国湖北省天门市的传统民间曲艺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顺口溜的形式,讲述着天门地区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天门渔鼓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据传,当时的天门地区渔业繁荣,渔民们在闲暇之余,以渔鼓为伴奏,自编自唱一些关于渔业、生活等方面的顺口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间曲艺形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天门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
天门渔鼓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独唱、对唱或者合唱;其次,它的歌词内容丰富,既有描绘渔业生产的,也有表现民间风俗的,还有讲述历史传说的;再次,它的曲调优美,既有激昂高亢的,也有低沉抒情的,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听享受。
近年来,天门渔鼓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积极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天门渔鼓的表演、传承和研究给予支持。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举办天门渔鼓比赛、讲座等,以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在当代,天门渔鼓的价值和意义愈发凸显。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天门渔鼓,我们可以了解天门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民间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天门研学实践心得体会

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
2016年,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标志着研学旅行正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有幸参加了天门研学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研学的心得体会。
二、天门研学实践概况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此次研学活动,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天门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研学之旅。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天门古城、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岳飞庙等历史文化景点,并参与了各类实践活动,如陶艺制作、剪纸艺术等。
三、研学心得体会1. 增强了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参观天门古城、岳飞庙等历史文化景点,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古城中,我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在岳飞庙里,我们聆听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这些历史文化景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遗产。
2. 提升了实践能力在研学活动中,我们参与了陶艺制作、剪纸艺术等实践活动。
通过亲自动手,我们不仅学会了这些传统技艺,还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耐心和细致,在剪纸艺术中,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这些实践活动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自身素质。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研学活动中,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为了完成各项任务,我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支持。
在团队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包容和理解。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明白了,团队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4. 激发了爱国情怀在天门岳飞庙参观时,我们聆听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岳飞将军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天门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天门
我的故乡是天门,每每想起它,心中总有一股股暖流流动,天门有悠悠茶香,有让人垂涎欲滴的黄潭米粉和喷香锅盔。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汉江下游北岸,东临汉川,西与沙洋接壤,南与潜江,仙桃市隔汉江相望,北连京山县,西北同钟祥市毗邻。
天门有状元之乡之称,自古文教昌盛,学业发达,特别东乡蒋立镛,金殿夺魁成为状元,成为科举史上一大奇迹。
天门也被称为文化之乡,天门的特色文化更是数不胜数,皮影戏、花鼓戏、采莲船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让天门成为了江汉平原的一颗璀璨明珠。
俗话说:天门美如画,蒸菜香天下。
天门的蒸菜可不是徒有虚名的。
天门的三蒸指的是:蒸肉,蒸鱼,蒸菜,一出炉,香飘万里,吃进嘴中,油而不腻,肉,肥瘦相间,鱼,酸甜可口,菜清淡润滑,妙不可言。
这里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起了舞,一种让人垂涎欲滴的气味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东西湖是天门最有特色的两大湖了,进到西湖,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四周湖水清清,杨柳依依,鱼儿在水中嬉戏,湖边的柳树跳着动人心魄的舞蹈,一阵清风拂过,湖水笑了,荡起一丝丝涟漪。
天门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我为我是天门人骄傲,我爱家乡天门。
描写天门特色的作文

描写天门特色的作文在湖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天门。
说起天门,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特色,且听我慢慢道来。
天门这座小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宁静与祥和。
不像大城市那般喧嚣和拥挤,这里的街道总是显得那么宽敞而整洁。
街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小城的岁月静好。
天门的美食,那可是一绝!首当其冲的必须是天门蒸菜。
这蒸菜的种类繁多,能把各种食材都变成舌尖上的美味。
就说那道“粉蒸肉”吧,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均匀的薄片,用特制的米粉包裹,再加上各种调料腌制。
上笼一蒸,那蒸汽带着肉香和米粉的香气弥漫开来,光是闻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蒸熟后的粉蒸肉,肉片晶莹剔透,米粉软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那滋味,简直绝了!还有“蒸茼蒿”,把新鲜的茼蒿洗净切碎,拌上米粉和调料,蒸熟后,茼蒿的清香和米粉的醇厚完美融合,吃起来清爽可口,仿佛把春天的味道都留在了嘴里。
天门的集市也是一大特色。
每到赶集的日子,那真是热闹非凡。
小商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新鲜的水果,便宜卖啦!”“刚出炉的烧饼,香得很呐!”。
人群熙熙攘攘,大家都在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
在集市的一角,有个卖糖人的摊位总是围满了孩子。
摊主手艺娴熟,只见他舀起一勺糖浆,在石板上飞快地舞动着,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就出现了。
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满是惊喜和期待。
天门的人们,那叫一个热情好客。
记得有一次,我迷路了,向一位大妈打听路线。
大妈不仅详细地给我指路,还怕我找不到,亲自带着我走了一段。
一路上,她还跟我唠着家常,介绍着天门的风土人情,让我心里暖暖的。
天门的田野也是美不胜收。
春天,金黄色的油菜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掀起层层花浪,美不胜收。
田边的小路上,会有一群放学的孩子,手里拿着风筝,在田野里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到了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杆,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农民伯伯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忙碌地收割着稻谷,那场景,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和美好。
天门简介

天门(湖北省省辖市)天门,古称竟陵,为湖北省17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1-2],汉江流域主要的节点城市 [3],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汉江,东临武汉。
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境内天门山得名“天门”;1994年,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127.23万人。
[4]天门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圣”陆羽故里 [1]、国家卫生城市 [5]、国家园林城市 [6]、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7]、中国生态魅力市 [8],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9],已连续十二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 [10-11]、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市 [12]和中国创新创业中小城市百强市 [10]。
201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1.15亿元,同比增长8.2%。
[13] 2018年12月,《湖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将天门列为全省10个大中型城市之一。
[14]地方文化天门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繁育出异彩纷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门民俗文化,使得天门荣膺"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石家河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
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
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9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
2015年11月开始的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湖北天门--中国曲艺之乡

据悉,天门蒸菜历史悠久,制作方法独特,蒸 菜技艺分为粉蒸、清蒸、炮蒸、封蒸、扣蒸、酿蒸 、造型蒸八大类。
天下第一蒸笼
蒸笼展览
汉北河人民作品
茶圣陆羽塑像一览
汉北河人民作品:
湖北史前文化的最高峰 石家河文化
《美丽家乡--湖北天门》系列
PPT创作:汉北河人民
中国棉花之乡
----湖北天门
棉花之乡
棉花是天门的主打产品。"天门棉花"是中国拳头产品。他不 仅是产量全国最高,而且质量最优。品种优良、色白、绒足 、纤维长,质地柔软,集棉花全部优质指标于一身,堪称棉 花极品。 "湖北天门,百里棉海,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基地。"原 国家农业部部长陈耀邦撰专文如是称道。 天门棉花皮棉总产自1976年在全国率先取得百万担好 成绩,至1987年,有11年保持该纪录。迄今为止,这个纪 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天门棉花总产长期居全国县(市 )之首,已为国家贡献200余万吨,全国差不多每100人中 就有一人穿着天门棉花生产的布料,其丰富优质的原棉及副 产品资源,为发展我国棉纺工业和其它行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
历代湖北籍状元
1、杜陟:唐朝状元,襄阳(今襄樊)人。 2、宋郊:宋朝状元,安陆人。宋郊即宋痒,本来考第三,按 中国传统,顶替其弟宋祁而名列榜首,成为状元。 3、冯京:宋朝状元,咸宁人,官至宰相。 4、郑獬:宋朝状元,安陆人。 5、毕渐:宋朝状元,潜江人。 6、任亨泰:明朝状元,襄阳(今襄樊)人。 7、张懋修:明朝状元,荆州人,宰相张居正之子。 8、刘子壮:清代开科状元,黄冈人。 9、蒋立镛:清代状元,天门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0、陈沆:清代状元,浠水人。
三乡宝地
内陆侨都: 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目前有8万多名华侨、华人旅居 在海外44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实业巨子、侨界领袖、文化名流、科技专家 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施展才华。在侨乡文化的熏陶下,“敢为人先、敢 闯天下”的侨乡精神,成为天门人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创业致富的精神 砥柱。 棉花之乡: “湖北天门,百里棉海,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基地”。棉花 是天门的主打产品。“天门棉花”是中国拳头产品。他不仅是产量全国最 高,而且质量最优。品种优良、色白、绒足、纤维长,质地柔软,集棉花 全部优质指标于一身,堪称棉花极品。
天门蒸菜美食的文化底蕴与价值

汉语言文学092班0921110214 王慧琳天门蒸菜美食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天门蒸菜是鄂菜的代表品种之一,与我国的众多的传统佳肴一样,它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物产,独特的民族风味和文化价值等,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一、天门蒸菜的历史底蕴。
天门(古称竟陵)蒸菜,据史书记载,源于王莽时代。
王匡、王凤在竟陵起义,遭到官兵的追击,起义军无以为食,仅靠挖野生荸荠与野菜充饥。
当地农民知道后,踊跃献出少有的备荒粮食。
然而,仅有的粮食不可能填饱义军的肚子。
起义军只好将粮食磨成米粉,与野菜拌在一起蒸食,将难以下喉的野菜变得较为可口,使义军由此度过难关,挥师抢占京山新市。
天门蒸菜由此传开,老百姓称之为“匡凤菜”或“绿林菜”。
历史的积淀赋予了天门蒸菜悠久的历史内涵,天门蒸菜也因此而更加得名。
二、天门蒸菜的物候条件与“蒸”的品种。
天门蒸菜品种非常丰富,这与天门的地理、气候和物产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天门蒸菜用料十分广泛,选料也特别讲究。
其基本原料既有米、面等主食,也有蔬菜等植物性原料,还有肉、鱼、禽等动物类原料。
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动物产品和植物类的蔬菜,都可以作为蒸菜的主要原料,正所谓“无菜不蒸,无蒸不宴”。
天门蒸菜丰富多彩的种类,与天门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形态不同的天门地貌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天门盛产稻谷、小麦、大豆、大麦、蚕豆、荞麦、粟、玉米、薯类、花生、芝麻及各种蔬菜和水果,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荠、菱菜等。
这些都为天门的蒸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
天门境内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众多的水产品,鱼类种类繁多。
天门居民主要肉食是猪、牛、羊、鸡、鸭、鱼,此外还有禽蛋等。
这些产品,都成为了天门蒸菜的主要原料,再加上历史久远、质量上乘的佐料,如横林陶溪潭酿造的白酒和渔薪豆瓣酱及蒋场的豆制品等,使天门蒸菜具备了一套完整的主料、副料、小料和调料。
湖北的习俗

湖北的习俗
湖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省份,融合着汉、蒙、满、回、壮、苗、彝、佤、布、侗、瑶、羌、土家等民族的文化,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中有大量共同及当地特有的习俗,能够反映出湖北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一、仪式习俗
每逢春节,湖北人家家户户都会举办传统的家庭仪式,以表达对家庭的祝福。
一般在事前,家人会购买礼品和特色食品,并在岁首当天一大早拜访亲友;还会在屋内挂上对联,放置气球、春联,还有早饭宴会,最后在大年三十那天守夜,以此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
湖北的婚礼也是一个家庭仪式,传统的婚礼仪式包括家里吃饭、家里拜年、关系方拜堂、金鸡叫唤、结婚仪式、结婚宴会等内容,还会送别朋友、发放红包等。
二、节日习俗
湖北人待节日也极为重视,比如中秋节,人们会准备团圆饭等,晚上还要全家团圆发烟花,看月亮,吃月饼;还有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熬粥,给客人布糖,喝艾草水,吃豆汁等。
此外,湖北人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叫“剪纸”,它是一种作为祝福的艺术形式,以剪花形状为主,剪纸可以用来装饰家里或是作为礼物送给客人。
三、民间习俗
湖北的民间习俗也很丰富,比如说春耕,当地人会做好农事准备;
还有农家乐,大家围着火堆跳舞,赶走凶煞;又或者结婚时的彩衣传统习俗,新郎和新娘穿上多彩的衣服去拜堂;另外,小偷被抓之后也要穿着彩衣去乡村受审。
湖北习俗就是这样丰富多彩,它让湖北文化显得格外独特。
它不仅展示出湖北人的热情、活跃,更是展示出湖北人的传统风俗,更保留了大量的古老的文化,令人佩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湖北天门传统文化与习俗
我的家乡位于美丽的鱼米之乡——湖北天门。
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是中国棉花高产县市之一,位于省境中部,汉江北岸。
天门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历史文化有:填补历史空白的"石家河文化"、名扬海内外的陆羽茶文化、"敢为人先、敢闯天下"的侨乡文化、声名远播的"状元"文化。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繁育出异彩纷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门民俗文化。
天门蒸菜、天门曲艺、天门民歌、天门花鼓戏、天门渔鼓、天门皮影和天门糖塑等民间民俗文化韵味独特,堪称文化瑰宝。
天门糖塑、天门民歌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荣获"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下面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天门特色文化。
(一)天门饮食文化
湖北菜(鄂菜)是中国十大名菜之一,常用的烹饪方法有30余种,以蒸、煨最具特色。
如果说“味在四川”,那么“鲜”在荆楚,而这“鲜”,能很好地用“蒸”表现出来。
提起湖北天(天门)、沔(仙桃)等地的蒸菜,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起源于江汉平原的蒸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从2005年天门石河镇出土了东汉陶甑可佐证。
(二)天门戏曲文化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文化底蕴丰厚,艺术表演形式和流派繁多,然而,最具地方特色还是曲艺。
“天门曲艺”种类较多,历史悠久,富地方特色,其演唱风格和表现手法自成流派,主要曲种有天沔小曲、
天门渔鼓、天门歌腔、天门说唱、三棒鼓、莲花落、道情等。
这些曲种大多发源于明清时期,天门说唱《石磉磴还田》、戏曲小品《心灵的密码》参加湖北省第十届“楚天群星奖”评奖,荣获金奖和银奖。
2007年,小品《虾缘》获湖北省“春满楚天”春节联欢晚会原创节目一等奖。
2010年12月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天门市“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据《天门县志》记载:同治年间,天门艺人陈登洲携儿带女靠唱渔鼓,打三棒鼓到了乌克兰一带。
欧洲其它一些国家也有天门华侨当时靠打花鼓到国外谋生的
(三)天门的文人与文学
竟陵派是天门继茶圣陆羽之后的又一文化名人,中国诗文一大流派。
晚明时朝,继江汉平原公安派(公安三袁即袁宏道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了较大影响。
因钟、谭二人是湖北竟陵(今天门市)人,故被称为竟陵派。
还因为钟惺年长谭元春十二岁的原因,钟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竟陵派诗风在明末乃至清初盛行一时,其影响要比公安派来得更久远。
明清时,天门县内曾立有“钟谭合祠”,坊上题书“天下文章”四字。
天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更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天门人,我为天门文化感到自豪。
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理解并喜欢上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要坚守优良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发展天门文化,让天门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