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红高粱》

合集下载

《红高粱》的造型艺术

《红高粱》的造型艺术

《红高粱》的造型艺术
编辑:以沫来源:网络时间:2011-08-25 11:06
《红高粱》追求的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

《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汽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地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颠轿是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寂寥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的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给观众以强烈震动的是“剥皮”的场面,鲜血淋漓,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

“剥皮”是自然主义的展示,有一些暴力美学倾向,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感人造型。

《红高粱》中的这些造型或体现了人的力量、情绪和生存方式,或展示了人的活力、死的悲壮和民族气节。

这些热烈鲜明的造型,增强了电影的形象直观冲击力,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

电影《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电影《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电影《红⾼粱》中⾊彩艺术的运⽤与赏析2019-09-30[摘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彩是其造型语⾔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

影视作品的画⾯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的视觉感受在⼈的感官中最为强烈。

电影《红⾼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部经典作品。

电影中⼀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个以红⾊为基调的“红⾼粱”世界,歌颂黄⼟⾼坡上的中华⼉⼥抗⽇⽣活的电影,⽤来祭奠那些激荡在⽆边⽆际的如⽕如荼的⾼粱地⾥的灵魂。

[关键词] 《红⾼粱》;⾊彩艺术;⼈性;魅⼒⾼粱,象征着狂野的、⾃然的⼈性,它们在风中劲舞,⾃⽣⾃灭,是世间⽣命万物的象征。

《红⾼粱》对红⾊渲染达到了⽆以复加的地步。

红⾼粱,红褂,红裤,红轿⼦,在烈⽇的灼烧下通红的汉⼦背,以及影⽚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既象征了⾯对恶势⼒的践踏,以最本质的⽅式进⾏反抗的原始⽣命⼒,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

《红⾼粱》,以浓烈的⾊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的独特魅⼒发挥得淋漓尽致。

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彩,它颂扬了⼈性的本质及⽣命的不可抗拒,对⼤⾃然⾊彩的运⽤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电影《红⾼粱》的⾊彩艺术效果《红⾼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为基调的画⾯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于作者⾃⾝所注⼊的感情,部分则来⾃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

这正是影⽚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所在。

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彩发挥了⾄关重要的作⽤。

⾊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们通过⾊彩⽽获得的感受。

⼈物的内⼼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

⽽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个⼈的内⼼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美术⾊彩艺术的巧妙作⽤就恰好可以充当这⼀载体。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红高粱赏析ppt课件

红高粱赏析ppt课件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 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 “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 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 报告文学作品问世。 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中国新一辈极具活 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 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先后出版了 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 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 《丰乳肥臀》等,出版有五卷本《莫言文集》。 《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丰乳肥臀》获有史以来奖金额最高的“大家文学奖”. 5
6
小说《红高粱》
作 者 莫 言 成 就 1987年获第四届全国中 篇小说奖
开拓性的意义小说,为90年代以民间立场 表现现代民间史的“新历史小说”开先河。
7
《红高粱》内容简介 《红高粱》的作者离开了历史教科书的立场,从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铺陈中 重新构筑历史场景。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事为背景,突出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 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却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支土匪军队,演绎了以土匪和酒 家女子间的姻缘为核心的民间抗日故事。这篇小说有开拓性的意义,为1990年 代以民间立场表现现代民间史的“新历史小说”开先河。 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 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里野合,两个 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丈夫,正式 做了土匪,也正式地成为她的情人。在红高粱地里,罗汉大爷被日军活活地凌割 而死。在余占鳌和戴凤莲的带领下,他们伏击了日寇的汽车。戴凤莲在送饼的路 上中弹身亡。 《红高粱》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 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这部 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 因和过程;后者由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串起。

电影红高粱色彩分析

电影红高粱色彩分析

电影红高粱色彩分析极致绚烂的红——解析电影《红高粱》的色彩魅力T01114207孙雅玲在我们当代中国众多电影导演里面,对电影画面色彩应用表现较为完美的,张艺谋算是其中一位。

他大量运用色彩来展现、烘托、渲染电影的中心主题,这种手法不但让众多电影观众的视觉神经感到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很好的展现了审美情趣与深刻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让电影画面更有艺术意蕴。

张艺谋所导演的《红高粱》,其中应用的美术色彩不但展现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电影艺术表现风格,还最终征服大批喜爱其电影作品的观众。

视觉, 是人感官的五官之首, 是对客观的最重要的反映。

按照形象化的要求, 色彩词语作为视觉表象的信号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语言、电影语言中。

张艺谋就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词语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红高粱》以独特的电影语言体现出涌动的生命活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首先,在色彩上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渗透着鲜明的意识形态。

红色是激情、正义、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通篇贯穿红色,太阳、血、高粱、高粱酒是组成红色的基本物象,也是主要情节的标志物。

接下来本文将就电影《红高粱》的色彩魅力做出浅显的探讨。

看完《红高粱》这整部电影会觉得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平凡真实的,他们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日本却践踏了这样一个安静的高粱地。

但是张艺谋并没有因此而大写战争,而是用平静来代替激烈,无论是时时唱起的陕北的民歌,作战时响起的唢呐声,还是豆官对着红彤彤的天空唱起的那首童谣都是内心激动的体现。

正如电影名称一样,作品中有很多的“红”,这部影片将绚烂的红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其一大标志。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成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客观描述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但也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象征着强盛的生命力和人类原始的激情。

众所周知,在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人认为红色能够给人带来喜庆欢乐的精神感受,到后来,红色也逐渐含有积极、向上、正确、正义的寓意。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红高粱》作品讲解ppt

《红高粱》作品讲解ppt

电影《红高粱》
导 演 演 员 张艺谋 我奶奶——巩俐
我爷爷——姜文
成 就 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 节金熊奖
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 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 1988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金熊奖; 1988年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 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 1988年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 阿特拉斯金奖; 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 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 1989年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抗日 大背景守护家园
《红高粱》的创作动机
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据他所述来源 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故乡的游击队在胶 莱河桥头上打一场伏击战,消灭了日本鬼 子一个小队,结果他招来了日本军队的报 复,把附近村庄的100多个老百姓杀死, 并烧毁了村子里的所有房屋.
《红高粱》叙事视角
一个是孩子“豆官”的 第三人称 “祖宗=子孙“的叙事结构 一个是成人“我” 的 第一人称

用 《 红 高 粱 》 里 的 话 说
他是“最美丽最丑 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 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 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 的人.
:
人物分析——戴凤莲
裹小脚,看似传统,却敢于为命运做抗争, 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 机智聪明、懂得自卫 会感恩、善良

符号式的象征环境: 生命的神圣
爱情 生在此、死在此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

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电影《红高粱》赏析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

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

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

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

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

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红高粱》之“红”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影片中最让人深刻的是它的“红”,它“红”得炽热、“红”得血腥、“红”得愤怒、更“红”得生机勃勃,带来了无尽的视觉冲击和对生的渴望。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早期影片,该片充分体现了导演的风格特色,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创作者对敢爱敢恨的西北儿女的讴歌,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谴责和鞭挞。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它是以自身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而影片中的“红”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红,炽热的情感。

黄土地,黄沙漫天,轿夫的肤色、衣着都被风沙侵蚀成了土黄色,连太阳也仿佛灰突突的。

此时,一顶大红花轿映入眼帘。

这看似格格不入的大红既预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也反映了轿中人将是一个能改变或试图去改变不幸生活的人。

接下来,由巩俐扮演的女主人公九儿以大红的形象出现。

这时,红盖头、红嫁衣、红轿子成为了影片开篇的一大亮彩,也为影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即九儿与姜文扮演的轿夫在高粱地的“野合”。

影片一开始,导演采用与整个画面形成强烈反差的大红开场,象征着九儿炽热的情感。

至于情感的对象设置,又用一
个主观视线模拟镜头给了观众答案。

至于后来,这象征着情感的红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男女主角共处的地方,反映了鲜艳的红色为男女主角带来的炽热的情感。

红,残酷的血腥。

剥皮、拆骨、大片大片的鲜血,有正在被剥皮的动物的血,有被枪杀的人们的血,有的已经发暗,有的还是鲜血淋淋。

灭绝人性的日本人要求屠夫将反对日本统治的中国人活生生地剥皮!罗汉大哥死了,剥皮!就在屠夫举起刀的那一刻,镜头迅速切换!满身是血的屠夫瘫坐在一滩血泊之中,满眼的惊恐的红!映衬着血色残阳,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惧感之中。

红色的地,红色的人,红色的天,是血染红了一切。

这红,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他们杀人剥皮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的控诉。

红,是血腥,是残酷,更是一个民族、一群人种无法言语的切肤之痛。

红,燃烧的愤怒。

罗汉大哥惨死,象征仇恨的红覆盖了整个烧酒窑。

人们点起盆火,倒上一碗碗红色的高粱酒。

火,剧烈地燃烧,火焰迅速地跃起,手捧红高粱酒的人们的脸倒映在这火红的酒中。

是的,是愤怒!是的,是复仇!至此,红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

人们的怒火已经点燃,再不可能轻易熄灭。

复仇吧,让愤怒的火花熊熊燃烧。

九儿与妇女前来送酒,前面是身穿红肚兜奔跑的孩子,后面是挂着笑脸、正在谈话的九儿与酒窑妇女(她们的脸也红扑扑的)。

突然,日本人来了。

此时,孩子的紧张惶恐、九儿的悠闲自得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这里,导演用极其夸张的镜
头方式表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枪响了,九儿中枪倒地,成坛成坛的红高粱酒应声落地。

酒染红了九儿的衣裳,染红了高粱地,也激发了大家的仇恨之情。

刹那间,枪声、破碎声、哭喊声、爆炸声此起彼伏。

血流成河,无数人倒在了红色的血泊之中。

颤抖的镜头为我们再现了那场场面的激烈。

死了,都死了,幸存的只有九儿的轿夫和儿子。

此时,画面呈现了强烈的红色。

红色的天地人混为一体,分不清彼此。

这红,红的刺眼,红的残酷,红的悲愤。

影片到结尾,“我”的爷爷再次唱起了以前为奶奶唱的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红,强烈的红色是燃烧的愤怒。

《红高粱》用它的“红”尽展了美,真实而神秘,粗狂而震撼,而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手法,更是一种社会的告知。

它以它的色彩来展现民族的热血,以它的色调来倾述它的热情,更以它的“红”来让人怦然心动。

《红高粱》的红是一团火,熊熊地燃烧着。

起初这让生于南方的我难以接受,它刺眼、灼热,毫无江南的柔情,我还曾责怪过导演为何如此不尽人情。

但我渐渐发现我错了,那份热那份红逐渐窜入我的心、甚至灌入我的灵魂,我懂得只有那样地红,才唤得醒我们内心的那团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