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心灵“杀手”—微笑抑郁【文本1】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
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徐行、李晓、等。
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往往以外向开朗、积极阳光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因此突然因抑郁症而轻生,让人更感错愕。
(节选自2018-10-15《快资讯》)【文本2】微笑抑郁症,顾名思义,是抑郁症的一种,在患者不能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他的压力无法得到及时的发泄,并且还需要表露出微笑来面对各种人和事时,这样一来,微笑就如同一张面纱,翠在忧郁的内心面前,长期以来,就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扎普夫发现,掩盖真实情绪、假装友好容易导致抑郁,增大压力,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疾病。
“微笑抑郁症”比一般普通的抑郁症危害更大。
患“微笑抑郁症”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
而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极度自卑的人,甚至会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时候,人的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伤害。
(节选自2019-08-12《微医网》)【文本3】“微笑抑郁症”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人士中,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尤其多。
对很多白领来说,“笑脸迎人”是一种职业素质,也是拉近与顾客距离的最佳途径。
为了维护自己的“能人”、“强人”或“微笑使者”的职业形象,他们不愿向人倾诉自己的负性情绪,内心深处不断积蓄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
许多人的微笑也往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工作、礼节等需要强装出来的。
在社会角色和个人感受之间失去平衡,这是不少人患有微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治疗“微笑型抑郁症”应采取以生物治疗为基础,辅以心理治疗的方法。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及练习课前练习(一)中国瓷器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
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
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
【A】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B】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
【C】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寸之内尽显锦绣乾坤①“方寸之内尽显无限创意,双指之间玩转一纸乾坤”。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
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鲜艳美丽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②准确的讲,剪纸艺术应该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
从有关的出土考古文物当中发现,一批绢布、金属、铜片、陶片上的图案能看出剪纸的图案,可见实际在纸张发明之前,剪纸已经有了他的造型。
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朝时,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
《采胜》诗写道:“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花草鸟虫的美丽效果。
到了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
周密《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有个叫俞敬之的人就专擅名家的字。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和文献资料比前朝都要多。
③在过去,剪纸通常出于农村的妇女和姑娘们之手。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传达她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由于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和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
反映了农民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④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着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频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成锤炼得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
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细可知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
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⑤剪纸艺术能够得以长久广泛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
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求。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说明文阅读。
书香缕缕为何来①打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
纸质书除了能给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③书,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分。
“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黏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
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
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到空气中,成为我们可以察觉到的气味,油墨和胶黏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
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⑥通常来说,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
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
虽然现代的高品质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但是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
这些反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销量很好,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古往今来仍未改变。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试题精编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
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
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
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
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
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
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
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
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
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
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
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
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xx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xx分门别类的进行条理的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列举xx的具体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将xx和xx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楼: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二楼:接着是“靠山崖,傍水漪,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刹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日薄西山。
”三楼:这部是最后,这只是十首送情词中的第一首“派霸”,我上传一幅渔翁图给你们看着。
四楼:多美啊!谁给这幅画起个有诗意的名字呢?五楼:第二首词是“樵夫”,后面还有“头陀”“道人”“书生”“乞丐”等。
六楼:“头陀”什么人啊?七楼:《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好像都是头陀……(1)下文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樵夫的对话。
接着孙悟空还向樵夫打听什么地方?他要干什么事?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闻讯了。
”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2)下文划线的句子是解说“扬州道情”的。
请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道情脱离原先的宗教色彩而回归市井后,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流行。
扬州道情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最著名的就是郑板桥所作的道情词,即板桥道情。
(3)根据示例,从“渔翁”唱词中选一句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写一则回复四楼的帖子。
【示例】我选“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
你看,忙碌了一天的渔翁正面对着夕阳的余晖,纵情放歌呢。
这种画面与“高歌一曲斜阳晚”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1)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扇现在何处?”他要借芭蕉扇。
(2)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3)我选“扁舟来往无牵绊”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
你看,夕阳之下一叶扁舟在河水之处悠闲地划过,平静的水面无遮无拦。
这种画面与“扁舟来往无牵绊”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常考知识点罗列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结构、性质、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做客观的,科学的解说,从而给读者以知识。
因此,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一类是平实说明文,例如:《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的说明文,例如:《看云识天气》。
3、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背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4、说明方法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即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作用: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5、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6、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其它是并列式、递进式等。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答题技巧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答题技巧:1 / 10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及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是什么。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有:(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温馨提示:做此类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文章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二、辨析说明顺序的答题技巧:针对全文顺序的问题,采用排除法即可,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再看是不是空间顺序,最后即可确定是否是逻辑顺序。
根据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
针对段落顺序的问题,要尽量从段与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去揣摩分析,说明文的说明内容和结构上去揣摩。
三、辨析说明方法和作用的答题技巧:回答说明方法及作用的题时,可从如下入手:先答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答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最后答画线句子(或某段,或所选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答题格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温馨提示:找画线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
找某段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的说明方法。
找文章中的一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容易回答的来写。
1、词语类方法指导: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运用上。
可从三方面入手:(1)修饰、限制性语言去掉前后意思对比。
(2)同义词的选择、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
(3)从选文某段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①例如:“××”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②例如:“××”词能否替换为“××”词?为什么?答题方式分四步:(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3)比较: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不能,原文“××”词语的意思是……。
而替换的“××”词语的意思只有……的意思,如换成……词语,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就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
③例如: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式分四步:(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2、句子类方法指导。
(1)回答文章题目的作用时,可看一看题目有没有特征,有特征先答使用了什么特征,再回答题目的作用。
(2)做文中的传说、故事、引用的诗句或史料的作用此类题时,先答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或史料在文章中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再答相关术语的作用。
如果需要从整篇文章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阅读时应以段为单位,相同或接近的内容段落应概括为一个方面。
如果需要从某一段中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应以句子为单位,相同内容的句子合在一起做一个方面来概括。
2 / 10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看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是由个别到一般,还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试题精编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
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
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
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
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
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
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
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
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
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
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
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
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⑧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完全解冻。
应该如何解冻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用凉水。
如果用很热的水,会过度加热食物的外层;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
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速度。
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同,能快速有效的解冻。
⑨总的来说,新鲜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我们手里,那么相对于存放了好多天的“未冰冻”和“一般冰冻”的食物,速冻食品是更好选择,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而且更加安全。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3分)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分)3 / 10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4、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
(3分)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
(二)《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