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发热是常发生的症状,主要是感冒所致,小儿本身体质差,抵抗力弱,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就容易患病,长时间发热会影响小儿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未进行合理治疗,一旦加重可能导致高热抽搐、脑炎等并发症。

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用退热药物,但鉴于小儿的特殊性,用药需谨慎。

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更安全,治疗方法也更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有效退热。

那么,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刮痧治疗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使用牛角或玉刮拭皮肤,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扩张毛细血管,调节汗腺分泌功能,增加排汗量,降低体温;同时,进行穴位刮痧还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清热、散寒的效果,让患儿的体温逐渐降低。

二、针刺治疗针刺是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中医讲究血汗同源,甚至把出血成为红汗,所以针刺出血等同于出汗,从而改善体温调节功能,达到降低效果。

而且这一方法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经济实惠。

在操作中,耳尖、十宣穴、中冲穴、少商穴等是首选穴位。

穴位确定后先认真消毒局部皮肤和三菱针,手持三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尖,再快速拔出,通过挤压让穿刺点排血,或是穿刺部位自然出血,穿刺点用棉球按压;操作之前要向穿刺部位推按,促使局部充血。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刺前要对穴位区域的皮肤情况做评估;操作手法要快、不要刺入过深,出血也不要过多;小儿容易配合度差,所以要与家属说明情况,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避免因为哭闹无法完成针刺治疗;切忌盲目针刺,要找对穴位;为了预防感染,要严格消毒三菱针和局部皮肤。

三、背部按摩治疗根据中医“推三关、退六腑”的理论,对发热患儿做背部按摩,能达到退热效果。

在操作时先将少量温水喷洒在患儿背部,之后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用大拇指或大鱼际推按背部,持续3-5分钟,到手下有粗糙感或是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四、中药擦浴治疗通过中药擦浴可以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肤,增加药液渗透性,直至病灶,促进汗液排出,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论文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论文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9-01【摘要】目的观察几种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儿童不同发热性疾病88例,根据患儿病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后进行退热效果评价。

结论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极为显著。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治疗发热是指小儿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症均有发热的症状。

小儿发热证可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里证发热。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有许多有效的方药。

在选择用药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情,认真查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

有不少人认为中药退热太慢,其实不然,只要辨证准确,中药完全可以迅速退热的。

发热是小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有许多病在一开始就出现发热。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马上给孩子吃退热药,随即又服上抗菌素。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用抗菌素就能退热。

但是每种抗菌素却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

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用适当的抗菌素。

必须明确指出,抗菌素并不是越贵就效果越好。

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应该说抗菌素是无效的。

如果盲目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素,会渐渐使细菌对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素失灵。

因为抗菌素要杀灭细菌,细菌为了生存也会进行抵抗。

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这种抗菌素就没有作用了。

如果用抗菌素来治疗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或者引发其它不良反应。

另外,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还容易发生“二重感染”。

比如有的孩子在应用抗菌素过程中,突然发生鹅口疮,这就是霉菌繁殖的结果,因此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既安全又有效。

1 病例资料上述88例患儿均来自我院儿科,年龄在2-12岁,男患56人,女患32人,其中扁桃体炎症患者26例,咽喉炎患者18例,支气管炎患者44例。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

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

主要用于风寒 、 风热表证。肺为娇脏 , 位处华 盖 , 主一 身之气 , 然d , J L 肺常不 足 , 易 受外 邪侵袭 。感 受外 邪常 以 风邪为先 , 夹杂寒 、 热、 湿、 燥邪 。小儿为纯 阳之体 , 感邪后
容易化热 , 因此 风热感 冒居 多。如《 幼科发挥 ・ 急惊风有
书》 , 主治感 冒风寒 , 郁 而化热 。小儿 为稚 阴稚 阳之体 , 在
出现发热 。因此 , 治疗上应采用宣肺解表法 。由于d , J L 感 邪后易化热 , 热病 者居多 , 故辛 凉解表 法应用 广泛 。亦有
体, 感邪后易寒从 热 化 , 或热 为寒 闭 , 形成 寒 热夹 杂或 热
证, 单用辛凉药汗出不透 , 单用辛温药助热化火 , 故 常辛温 辛凉并用 。方 中金银花 、 连翘为对药 , 既有辛凉透邪 、 清热 之效 , 又有芳香辟 秽解毒之 功 ; 柴胡 、 葛根辅 助解 肌发 汗 , 达到退热 的目的; 薄荷 既能疏风 清热 , 又能通鼻窍 ; 黄芩 归
每日1 剂, 水煎取汁 1 5 0 m L, 分 3~ 5次服用 。3剂后未再
发热, 鼻塞 、 流涕 、 咳嗽症状消失 , 病愈 。 按: 本例发病在夏 季 , 主 要表现 为发热 , 热 势较 高 , 伴 有 鼻塞 、 流黄涕 、 打喷嚏 、 咳嗽等表 热证 , 结合 咽部情 况及
舌象、 指纹 , 属 于风热表证范 畴。本例 所用银 翘散 为儿科 常用方 剂 , 又为“ 辛 凉平 剂 ” ; 柴葛 解 肌 汤 出 自《 伤 寒 六
效显著 。 参考文献
[ 1 ] 赵文研 . 席汉 氏综合征的整体观治疗探析 [ J ] . 中医药学刊 ,
作者简介 : 王芳 ( 1 9 8 2 一) , 女, 主治 医师 。从事 儿科l 临床工 作。研

中医辨证治疗四季中常见的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四季中常见的小儿发热
3 2 ( 3 ) : 7 0
[ 3 ] Oz k a n M, Of l a z S B , Ko c a ma n N, e t a 1 . P s y c h i a t r i c mo r b i d i t y a n d q u a l i y t o f
s e a s o n s f o r f e v e r i n c h i l d r e n . Ch i l d r e n Wu h a n a n d Ke h a n w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S h a n g h a n a n d T h e We n b i n g . R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i n t h i s a t r i c l e p r o v i d e d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r e a t i n g f e v e r i n c h i l d r e n , i n o r d e r t o r e d u c e f a i l u r e i n c l i n i c .
编 辑:段苏婷
编号 :E A一 1 4 1 2 3 0 3 9 3( 修回:2 0 1 5 - 1 0 1 3 )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四 季 中 常 见 的 小 儿 发 热
T r e a t i n g f e v e r i n c h i l d r e n i n TC M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白 东林 袁 君 茹
( 河南中 医学院 2 0 1 3级硕 士研 究生 ,河 南 郑 州,4 5 0 0 0 8 ) 中图分类 号:R 4 4 1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7 8 6 0( 2 0 1 5 )2 9 . 0 0 4 8 . 0 2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

同病 、 湿 热 内蕴 、 阴两 虚等 证 型 , 或 气 对久 热 、 热 低 病 例 1 翁某 , , ,00年 1 男 3岁 20 1月 2 初 41 3 诊 。午 后 发 热 半 年 。半 年 前 腹 泻 , 发 支 气 管 肺 继
面 色脉苔 观 之 , 为太 阳 中风营 卫不 和 , 夹湿 热 。 辨 兼 热 。药后 汗 出怕 风 , 降未 净 , 热 午后 热升 , 乃表 证 未 罢 , 已传入 少 阳 , 阳少 阳并病 , 改投 柴胡 桂枝 邪 太 故
热邪 恋 , 有汗 不解 , 拟调 和营 卫 , 肌退热 。方 药 先 解 桂枝 汤 加 味 : 枝 3g 炒 白芍 6 g 甘 草 3 g 黄芩 桂 、 、 、
弱, 惟久病正气 已虚, 热深居难透 , 余 加太子参 、 仙
鹤草扶 助正 气 , 助桂 枝 汤 解 肌 透 邪 , 青 蒿 领 邪 外 加 分 析 , 邪 尚流连 于 太 少 两 经 , 选 柴 桂 汤 是 以 柴 病 仍 胡 剂 和解少 阳为 主 , 桂 枝 汤 兼 散 表 邪 为次 , 病 加 使 邪 自少 阳转 达太 阳汗 出而 解 。前 后 服药 9剂 , 证 辨 选方 步步 为营 , 能 热尽 病愈 。 终
锁 , 示 了 中医药 治疗 高热久 热重 症的优 势特 色。 显
关 键词 : 小儿 高热 ; 热 ; 久 中医药辨证施 治 ; 伤寒 与温 病理论 ; 霞芳 经验 王 中图分 类号 :2 2 3 1 7 . 1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6 3— 2 7(0 0) 1 0 1 17 4 9 2 1 0 — 0 5—0 3 出怕 风 , 痛 , 红 苔 薄 白腻 , 细 小 数 。表 证 未 咽 舌 脉 发 热是儿 科 最 常 见 的症 状 , 染 性 疾 病 、 湿 感 风

浅谈小儿食积发热临床辨治

浅谈小儿食积发热临床辨治

何 老师 根据 临床 表 现 、 质 差异 和食 物 质 量不 体 同 , 此病候 分为 三型 , 将 辨证 施治 , 现分述 如下 。 2 1 食积发 热 . 多见于学 龄前儿 童 。 体温 多在 3 8C左右 。 纳差 、
腹胀 、 卧不 宁、 夜 口臭 、 大便不 通或泻 下恶臭 , 口味 和
任 医师 , 承 了刘 老之 经验 , 合 自己的 临证所 得 , 继 结 论 治此候 , 现试述 如下 。
1 临 床 特 点
皮 、 骨皮 、 地 大腹皮 、 玉片 、 曲、 神 陈皮 、 连翘 、 黄连 、 山
栀、 草) 甘 。
2 3 冷 积 发 热 .
此证 多为 贪凉饮 冷 , 食之不 当时令 。 或 体温 多在
闷痛伴 纳差 7d 因贪冷 饮过量 , 出现 纳差 、 。7d前 即 发 热 , 温多 在 3 ℃左 右 , 闷痛 不 舒 。查 神 疲 力 体 8 头
倦、 少气懒 言 , 胖嫩 苔 白腻脉 缓 。何 老师 辨证 为冷 舌 积发 热 , 以“ 方 清热利 湿汤 ” 减 。3d后 复诊时 已同 加
别z J戏 闹 。 J L ,
大 便多有 酸腐 味 ; 舌红苔 自厚 而腻 。
何老师认 为此类 只要 积食 清除 , 热 自退 。 发 治疗 以消食 化积 为 主 , 以 “ 方 三仙 丹 ” 厚 朴 、 实 、 斛 、 ( 枳 石
黄芩 、 山栀 、 三仙 、 生 甘草 ) 。 2 2 食 积热甚 . 多 在食积 后 3 。体 温多在 3 . ~5d 85 C以上 , 以 夜 间尤甚 。以腹 部症状 为主 。 腹胀 痛 , 口干 , 汗 , 盗 大 便 干结难 下 , 舌红 苔干 白厚或黄厚 糙 , 数 。何 老师 脉

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

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

2020年7月 第13期综 述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刘惠平,侯靖萱,侯颖跃,袁泽焕,杨锐锋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小儿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机体危害较大。

中医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常见发热,见效快,安全,非常值得推广。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小儿发热的病因,六个小儿推拿流派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治疗小儿发热病症方面的手法。

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帮助患儿解除痛苦。

【关键词】小儿发热;推拿;流派;综述[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3-0192-02中医在临床上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气虚发热4种。

小儿推拿作为治疗小儿发热的重要外治法之一,具有简单易掌握、方便操作、价格低廉、起效迅速的特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将中医学一些流派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综述如下。

1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三字经推拿流派创建于1877年,创始人徐宗礼,曾撰写《推拿三字经》[1]。

1.1该流派的学术特点 为重视纯阳之体、以清法见长;重脾胃、调中土,消补结合,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取穴少而精且善用独穴;推拿时间长、速度快[2]。

1.2该流派在小儿感冒方面辨证施治 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则解表祛风寒。

通过揉一窝风,以平肝清肺;治疗风热所致感冒发热,采取解表邪祛风热治则。

根据穴位作用取穴以达平肝、清肺、清天河水的治疗功效;若患儿感冒挟痰,采取解表祛风热兼宽胸理气化痰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患儿感冒挟滞,采取解表祛风热兼理气化积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清补脾;患儿挟惊,治则为解表祛风热兼安神镇惊。

取穴应加重平肝、清肺、加重清天河水、捣小天心[3]。

2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曾撰写《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小儿推拿学概要》。

该流派主要特点为:重视望诊;以治本为要治则,坚持“补泻兼治”或“补虚扶弱”的法则。

张汉臣将小儿推拿总结为“一掌四要”[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

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1伤风发热:由外感风邪而引起。

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

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

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伤寒发热:由外感风寒而引起。

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

法当解表散寒。

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

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风温发热: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

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

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

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

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伤暑发热: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

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

法当清暑解表。

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

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

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伤营发热: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

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

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

方以清营汤加减。

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湿温发热: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

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方以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黄疸发热: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

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

法当清热利湿退黄。

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

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8泻痢发热:由于饮食不洁兼外感风邪而引起。

其症发热无汗,腹泻腹痛,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数次或十余次,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法当解表清热利湿,调气行血。

方以葛根芩连汤、香连丸加味。

药用葛根、黄芩、黄连、广木香、白芍、银花、连翘、焦楂等。

9麻疹发热:由于麻疹病毒、天行疠气感染所致。

其症初起发热、咳嗽、喷嚏、目赤流涕,随之耳后、前额、全身出皮疹,唇赤舌质赤,苔白厚,脉浮数。

法当辛凉宣透,清热解毒。

方以银翘散加减。

药用芥穗、防风、银花、连翘、葛根、蝉衣、牛蒡子、玄参、鲜芦根、桔梗、甘草、芫荽等。

出疹期,身发高热,咳嗽气急,全身皮疹稠密,疹色鲜红或暗红,唇干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洪数。

治宜辛凉宣透,清热解毒凉血。

方以白虎汤、三鲜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药用鲜茅根、鲜芦根、鲜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玄参、生石膏、蝉衣、牛蒡子、紫草、银花、连翘等。

高热不退而烦躁者,加用紫雪散。

10烂喉痧发热:由于猩红热病毒所致。

其症发热,咽干咽痛,发热1~2天后,周身弥漫性皮诊,境界不明显,压之退色,口唇苍白,舌质赤苔少,脉浮细数。

法当辛凉解表、清热凉血、解毒利咽。

方以银翘散、导赤散加减。

药用薄荷、竹叶、玄参、生地、赤芍、丹皮、蝉衣、桔梗、甘草、山豆根、银花、连翘、生石膏、芥穗等。

11痄腮发热:由于温毒外袭而引起。

其症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咀嚼更甚,身发高热,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或有呕吐,舌苔薄黄或厚腻,舌质红,脉浮数。

法当清热解毒消肿。

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

药用板蓝根、蒲公英、连翘、夏枯草、柴胡、黄芩、龙胆草、苦丁茶、玄参、桔梗、牛蒡子等。

壮热不退加生石膏、紫雪散;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元胡;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等;肿胀甚者,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或醋调外敷,日换一次。

12疖肿发热:由于热毒内蕴而引起。

其症一处或多处生长疖肿,身发高热,局部红肿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薄,脉洪数。

法当清热解毒消肿。

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

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芷、当归、甘草、花粉、炮甲、皂角刺、制乳没等。

13咳喘发热:由于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犯肺而引起。

其症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色黄稠,气促发憋,甚则鼻煽,口唇青紫,舌质赤,苔黄腻,脉浮滑数。

法当解表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药用生麻黄、炒杏仁、生石膏、甘草、炒苏子、炙冬花、陈皮、姜半夏、瓜蒌仁、川贝母、黄芩、银花、连翘等。

高热甚者加用牛黄散、紫雪散;痰多者加鲜竹沥汁或天竺黄等。

14少阳症发热:由于外感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

其症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数。

法当和解表里。

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药用柴胡、黄芩、南沙参、姜半夏、生姜、大枣、陈皮、甘草、银花、连翘、焦三仙等。

15阳明发热:由于外感表证失于宣散,化热入里所致。

其症高热烦躁,有汗或大汗出,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厚津少,脉洪大而数。

法当辛凉重剂以清解气分之热。

方以白虎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知母、甘草、黄芩、豆豉、银花、连翘、花粉。

正气虚大汗出者加南沙参或西洋参;高热不退者加用紫雪散等。

16阳明腑实发热:由于邪热入里,热结大肠所引起。

其症身发高热,烦躁如狂,腹部胀满拒按,渴喜凉饮,大便燥结,或数日不大便,舌质赤,舌苔老黄无津,脉沉实有力。

法当泻热通便,釜底抽薪。

方用三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化裁。

药用炒厚朴、枳实、生大黄、元明粉、生地、玄参、麦冬、甘草等。

(二)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由于病久阴津已伤所致。

其症身发潮热,午后为甚,口渴而饮不多,有汗而热不退,纳差,神倦乏力,舌质赤,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法当滋阴清热。

方以青蒿鳖甲汤加减。

药用青蒿、制鳖甲、生地、丹皮、南沙参、知母、白薇、银花、连翘、豆卷等。

若低热不退而伴咳嗽气喘者,方以泻白散加减,药用桑皮、地骨皮、银柴胡、黄芩、南沙参、知母、川贝母、银花、连翘、甘草、桔梗等。

2虚劳发热:由于久病阴虚体弱而致。

其症潮热,羸瘦,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身倦乏力,纳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法当滋阴退热。

方以秦艽鳖甲汤加减。

药用秦艽、制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知母、南沙参、麦冬、乌梅肉、石斛、玉竹、青蒿、焦三仙等。

3血虚发热:由于血虚卫外不固所致。

其症常有发热,忽高忽低,头晕,神倦乏力,纳呆,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少,脉细弱无力。

法当益气补血退热。

方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生芪、当归、白芍、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大枣、焦三仙、白薇等。

4症瘕发热:由于劳伤而引起气滞血瘀所致。

其症时发潮热,胁肋阵发性疼痛,腹胀满,肋下有症瘕积聚(即肝脾肿大),触之有压痛,纳差,消瘦,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细弱或涩等。

法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以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柴胡、制香附、郁金、制鳖甲、当归、赤芍、丹参、生牡蛎、红花、桃仁、京三棱、枳壳、黄芩、党参、焦三仙等。

5食滞发热:由于暴饮暴食而致饮食停滞。

其症腹胀腹痛,时有潮热,五心发热,烦急,或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沉滑有力。

法当消食导滞清热。

方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

药用枳实、陈皮、炒白术、茯苓、姜半夏、莱服子、连翘、焦三仙、熟大黄、青蒿梗等。

6疳积发热:由于久伤乳食、脾虚食积而致。

其症形体消瘦,低热盗汗,或手足心热,腹胀肚大青筋,爱吃泥土,两眼烂赤,鼻痒,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滑无力。

法当清热消积,补脾助运。

方以健脾消积汤(自拟方)。

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使君子、青陈皮、胡黄连、芦荟、焦三仙、制鳖甲、炮山甲、银柴胡等。

一、小儿发热的临床类型发热表热:一般外感疾病,病邪在表,如伤风发热,或伤寒发热等,皆为表热。

里热:一般内伤疾病,病邪在里,如肠胃不调,睡眠不安,惊热风痰等表现发热者,皆为里热。

虚热:一般气血不足,形体赢弱,睡眠露睛,夜间多汗,神倦乏力,经常发热等,皆为虚热。

实热:一般头昏面赤,肚腹胀满,小溲赤涩,大便干燥,烦渴有汗等,皆为实热。

壮热:一般血气壅实,表里俱热,突发高热,甚至惊厥者,属于壮热。

潮热:发热时起时伏,发歇有时。

实证虚证。

都可出现潮热。

食热:手足心热,腹部发热,日轻夜重,不思饮食,为积食化热。

血热:每日午前发热,夜间身凉,便血,面色潮红者,属于血热。

烦热: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唇红舌红,口鼻生疮,口渴发热,饮水不止,属于烦热。

余热:病邪未尽,药后尚有微热,精神、眠食仍未复元者,为有余热。

1.心经虚热小儿掌心发热,心烦不寐,善惊,胸部多汗,舌破咽干,神识呆滞,脉弱,舌质淡。

治以益气清心,方用生脉散加味:人参,麦冬,五味子,远志肉,云茯苓,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

地骨皮。

2.心经实热小儿心火七炎,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赤涩,脉数,舌质红。

治以泻心导赤,方用导赤散加减:生地,麦冬,黄连,栀子,木通,青黛,儿茶,连翘,竹叶,甘草,灯心。

3.肝经虚热小儿面青目肿,胸腹满闷,两胁及少腹疼痛,四肢困热,欲作惊痫。

咏弦细,舌质干,苔薄。

治以清肝和血,方用柴胡散加减:云茯苓,银柴胡,青皮,鳖甲,炒丹参,白芍,黄芩,知母,甘草,地骨皮。

4.肝经实热小儿发热烦躁,目赤眼肿,睡中惊恐,耳中疼痛,脉弦数,苔黄。

治以疏肝散风,方用泻肝汤加减:白菊花,冬桑叶,青皮,山栀,夏枯草,钩藤,白蒺藜,龙胆草,草决明,生甘草。

5.脾经虚热小儿面黄肌瘦,长期潮热,口渴或不渴,汗多,腹胀,大便时干时溏,脉细数,苔黄。

治以扶脾和胃,方用参苓散加昧:人参,茯苓,白术,陈皮,柴胡,青蒿,鳖甲,鸡内金,淮山药,白芍,甘草。

6.脾经实热小儿面黄口干,夜热,手足心热,腹胀肠鸣,口臭,大便干,小便短黄,脉数,苔黄。

治以导滞行脾,方用达原饮加减:厚朴,槟榔,草果仁。

黄芩,知母。

焦三仙,熟军,青皮,甘草,藿香。

7.肺经虚热小儿面白气短,经常低热,容易感冒,咳嗽多汗,胸中肩背胀痛,脉虚数,苔薄白。

治以益气补肺,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南沙参、麦冬、茯苓、五味子、紫菀、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甘草。

8.肺经实热小儿咳嗽气急,发热,多汗恶风,口渴,痰稠。

脉数,苔黄。

治以清肺泻火,方用苇茎汤加味:杏仁,桃仁,瓜蒌仁。

冬瓜仁,桔梗,知母,黄芩,枳壳,栀子,桑叶,甘草,苇根。

9.肾经虚热小儿体瘦,嗜睡善惊,口干,饥不欲食,耳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