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木构架形式

合集下载

清朝建筑雍和宫赏析

清朝建筑雍和宫赏析

清朝建筑雍和宫赏析清代建筑特点清代建筑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清代建筑技术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所改变。

经济的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艺术风格上的装饰主义十分盛行,由日用生活品开始向建筑上推移,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

清代建筑彩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臼,官式彩画发展成为三大类: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

详细分析尚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大点金旋子、小点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黄玉、金琢黑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墁苏画等的区别,分别画在不同建筑的不同部位上。

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更使建筑外观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

门窗类型在清代明显加多,而且门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与明代简单的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

在清代,许多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即两种图案相叠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龟背锦式等。

江南地区还喜欢用夔纹式,并由此演化为乱纹式,更进一步变异为粗纹乱纹结合式样。

浙江东阳、云南剑川等木雕技艺发达地区,有些民居门隔扇心全为透雕的木刻制品,花鸟树石跃于门上,完全成为一组画屏。

内檐隔断也是装饰的重点,除隔扇门、板壁以外,大量应用罩类以分隔室内空间。

仅常见的就有栏杆罩、几腿罩、飞罩、炕罩、圆光罩、八方罩、盘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师壁等亦为室内隔断形式。

丰富的内檐隔断创造出似隔非隔、空间穿插的内部空间环境。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
3、角梁 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
檐角起翘:南北方的作法不同; ⒈北方以官式建筑为主,檐角起 翘不大,平稳庄重;
⒉南方建筑檐角起翘大,轻盈灵 巧,形如飞翅。
挑尖梁
21
9.1 大木作
22
9.1 大木作
檩(桁)、椽 1、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 之大木用檩。
23
9.1 大木作
彩画 清式彩画,与宋式明显不同处是,游廊仍用绿柱,建筑中
2
9.1 大木作
二、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大式建筑首先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的大小(依斗口宽窄
分十一等)和出跳的多少。由于每攒斗栱宽度(即两攒斗栱中至 中的距离)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三斗口,所以可以计算 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深。
十一斗口
三斗口3
9.1 大木作
一等斗口
二等斗口 三等斗口
庑殿(四阿)建筑 处理屋顶的一种特 殊方法。由于立面 需要将正脊向两端 推出,从而四条垂 脊由45度斜直线变 为柔和的曲线,并 使屋顶正面和山面 的 坡度步架距离都 不一样长
X
X/10
X
X/10
X
X
X XX X
原脊檩
10
9.1 大木作
歇山收山
确定歇山建筑山面山花板位置 的法则称-“收山法”。
清官式建筑“收山法”规定, 歇山建筑由山面正心桁轴心向内 收一桁径,定为山花板外皮位置。
三、各构件的权衡 各构件的权衡尺度的作用:确定建筑空间比例关系协调,确保
大木架和木构件承重合理。
16
9.1 大木作
17
9.1 大木作
厢栱
昂 十八斗 翘
槽升子
厢栱 正心万栱
正心瓜栱

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
(四)、斗拱的类别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平身科—补间铺作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根据做法(清式)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
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
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
(五)、斗拱中的模数
宋代的材分制
清代的斗口制
宋代的材分制宋代材分(fèn)制:
因建筑的等级要求不同,脊高和构件的组合处理也有所不同,唐宋建筑正脊一般用瓦条垒砌,两端多有生起。明清建筑则为通直线。琉璃瓦屋面其正脊多采②垂脊
为在屋顶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如庑殿屋顶正面与侧面相交的屋脊,也称庑殿脊,垂兽位于角梁的端头,歇山、悬山、硬山前后两坡从正吻沿博风下垂的屋脊,也称排山脊。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class=link>斗。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草的区别。
挑山檩:
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排山之外的檩。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xx、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
随xx、穿插枋
面阔方向:
如图所示
(1)xx(xx称阑额)
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出跳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 3.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 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减震:吸收震波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 8.模数作用
宋式铺作的分件分为:斗、栱、昂3类。 斗是斗形的木垫块,细分为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 栱是弓形的短木,分为前后向的华栱和左右向的横栱,横 栱又按所处位置,细分为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 昂是斜木,分为下昂、上昂.
·支摘窗
多用于住宅,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 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 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 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一、柱
类型: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 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 柱、盘龙柱等。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 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 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 举势定其长短,以下檐柱为则。”
·窗(槛窗、支摘窗)
(一)构成 框槛:上槛、中槛、下槛 槅扇、横披。 (1)槅扇、槛窗式:多用在较大或较为重要的建筑上。 (2)槅扇、支摘窗式:多用在住宅和较为次要的建筑上。 ·槅扇 可做对外的门,窗,也可内部的隔断。 槅扇由棂心、绦环板、裙板、边挺、抹头组成。 1.充分适应开间的宽窄变化(显调、微调); 2.适应高矮的变化。 槅扇的高低由抹头和绦环板的数量来调节。

P298:
大式做法与小式做法的区别:

各个朝代古建筑的特点

各个朝代古建筑的特点

各个朝代古建筑的特点10月16日 21:20 | 阅读原文 - 发到微博已分享(取消) - 发给好友 - 收藏取消 - 加标签 | 更多古代建筑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我们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一、清代建筑的通则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 全文↓作者:赵KELLY | 来自:赵KELLY古代建筑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我们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一、清代建筑的通则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

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

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1、面宽与进深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

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

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

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

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

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木构架二(卯榫技术)

古建筑木构架二(卯榫技术)

(2)先确定面宽:事先确定单间的面宽,或 确定通面宽和单间数,反求斗口的大小。 如面宽5米(15尺)明间取4攒斗拱数(加 一柱头科斗拱共五攒),确定斗口大小。 计算方法: 15尺/5攒=3尺/每攒;3尺/11份≈2.7寸 此 情况取斗口尺寸为3寸或2.5寸,由于斗拱攒 当不是斗口的整11倍数,可调整横拱子的长 度(与则列中规定的6.2斗口、7.2斗口、9.2 斗口略有出入)。仿古新建筑可以用厘米计 算(清代营造尺寸1尺=32厘米),但要考虑 现有木材料的规格,以防用料浪费。
面 阔 与 进 深 平 面 示 意 图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多个单间面 宽之和)。 通进深:建筑物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多 个单间进深之和)。 (一)面宽的确定 1、大式斗拱建筑面宽的确定 通常用两种方法: (1)按斗拱攒数定面宽:每攒档斗拱尺寸取十一 份斗口数。如斗口取二寸五,每攒斗拱尺寸为二 尺七寸五分。 面宽=斗拱攒数×平身科每攒档斗拱尺寸+2×0.5 柱头科每攒斗拱尺寸 明间取偶数斗拱(即空当坐中),次间收一攒 斗拱(或为明间的8/10),梢间同次间或再收一 攒斗拱。
2、小式建筑面宽确定:考虑使用功能和材 料尺度,面宽尺寸不能大于大式建筑。 (二)进深的确定 首先考虑使用功能,其次考虑用材合理, 还要考虑空间比例适当。进深的确定也分 为大式和小式建筑。 大式斗拱建筑按面宽的两种方法确定进深, 庑殿、歇山山面通进深取二至三间房进深 不等。 小式建筑常取五檩四步架进深尺度,七檩 梁架常通过设前后廊解决进深问题。
(二)下出:即台明出沿,由檐柱中心延出至 台明外沿边的长度称下出。 小式建筑:下出取4/5上檐出或檐柱径的2.4 倍;台明高取柱高的1/5或2倍柱径。 大式建筑:下出取上檐出3/4。台明高取挑 尖梁下皮至台明上皮高的1/4。 (三)回水:下出小于上出,二者之间的差叫 回水。

清代斗口制

清代斗口制
11斗口
(二)抬梁式构架的梁架形式
明清时期,用于大式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是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抬梁式使用最广,全部官式建筑都使用抬梁式 构架,北方民间木构建筑基本也都是抬梁式。穿斗式主要 用于南方民居,南方地区的大型寺观和重要建筑仍然用抬 梁式。
新知识 步架
清式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称为"步架"。
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 (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 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卷棚顶: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 相交处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
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 有明显的正脊,具有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卷棚 顶形式活泼美观,一般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及小型建 筑上。
勾连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屋顶前后檐相连,连成一个屋顶。
大 式 无 斗 拱
大 式 有 斗 拱
(二) 大木 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
1、间架:大式建筑可用9间11架,特例用到11间13架,小式不 得超过5间7架; 2、出廊:大式可用各种出廊,小式不可用周围廊; 3、屋顶:大式可用各种屋顶形制和琉璃瓦件,小式只能用硬山、 悬山及其卷棚做法; 4、大木构件:大式分为带斗拱的大式和不带斗拱的大式两类,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5、梁架构件:大式增加了飞椽、扶脊木、角背、随梁枋等构件, 小式不许用。在节点做法上,大小式也有复杂构造和简易构造 的区别。
台基分类: 1、普通台基:有角柱石、阶条石、台明高2 /10——3 /20柱 高,明间设踏跺、垂带。
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
台基分类: 2、须弥座: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演 变而来,最早见于北魏石窟,造型简单;隋唐使用渐多,成为 宫殿、寺观等高级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逐渐复杂华丽。

中国建筑史-16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建筑史-16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清式营造则例)
以使角椽随之翘起;
翼角檐椽的布置(立面)
翼角檐椽的布置
翼 角 檐 椽 的 布 置
北 方 的 翼 角
⒉南方建筑檐角起翘大,轻盈灵巧, 形如飞翅:有两种作法:
⑴.水戗发戗:屋面檐口平直,檐 角不起翘,只将戗脊的下端做成向上 的曲线翘头,形似而构造简化.
水戗发戗的效果
⑵.嫩戗发戗:仔角梁(嫩戗)以 120──130度的交角座于老角梁 (老戗)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 箴木、扁担木联结,起翘很大。
下廊 出 深 面阔(宽)
面阔(宽)
面阔(宽)
面阔(宽)
廊 面阔(宽) 深
下 出


通面阔(宽)
廊深
通进 进深 深
廊子
梢 间
廊深
檐柱
廊子
金柱







间 廊子
廊子
平面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隔 断金 墙柱
扇面墙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角柱 槛墙
⒈平面的柱有五种:中国建筑中的主要
常用数据如下表:
檩 数 飞檐 檐步架 下金步架 中金步架 上金步架 脊步架 (小式)
5檩 三五举 五举 七举
(大式)
7檩 三五举 五举 七举 九举 9檩 三五举 五举 六五举 七五举 九举 11檩 三五举 五举 六举 六五举 七五举 九举
注:脊步另加平水; 平水高度:大式4斗口; 小式檩径减一寸。
柱头科挑尖梁头
平身科耍头
鼻子
耳 腰 底
④.〖柱头科 坐斗(大斗)〗: 整攒斗栱最下 层,在翘与栱 之下的斗形木 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密檩穿斗式:檩距很密, 部分柱子不落地,插在下层 穿枋上.是不完全的檩柱支 承,部分穿枋充当拉结与受 弯的双重职能 穿 • 疏檩穿斗式:檩距较稀, 每个檩子都直接搁在落地柱 上.是完全的檩柱支承体系, 穿枋只起拉结联系作用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明清时期才出现
大式有角背
小式无角背
大式有随梁枋
小式无随梁枋
大式节点构造复杂
小式节点构造简单
第二节 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二、斗栱的组成 三、斗栱的出跳 四、斗栱的类别 五、斗拱中的模数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
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
4. 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叉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叉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厢栱:最里、最外的

单材瓜拱 正心瓜拱
单材万栱 正心万拱
厢拱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艺术加工方法
四瓣
三瓣
五瓣
栱的卷杀
4. 昂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 清代做假昂。
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极少出现,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 斗栱里跳之上,不去考虑。
宋式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
求比较高 • 常见的几种形式
抬梁式
梁 柱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五架梁的尺度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 有两种做法:
密檩穿斗式 疏檩穿斗式 • 优点 • 局限性
穿斗式
柱 檩
穿 挑
穿斗式的两种做法
清式
5. 枋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檐檩 挑檐枋:承挑檐檩 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里拽 外拽
宋清时期枋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正心枋——柱头枋
挑檐枋——撩檐枋
井口枋——平木其枋
拽枋———罗汉枋
宋式斗拱1
宋式斗拱2
四铺作斗拱
八铺作斗拱
三、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 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踩,踩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踩,出两跳—五踩,出三跳—七踩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二、斗拱的组成(清代)
1. 斗 2. 升 3. 栱 4. 昂 5. 枋
宋、清时期斗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斗 坐斗————————————栌斗
十八斗———————————交互斗 斗
升 槽升子 没有对应关系
齐心斗
檐柱:前后檐处除 了角柱以外的柱 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 柱子
金柱:其余的称金 柱
山柱
童柱(瓜柱):没 有落地的柱子
太和殿梁架示意图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 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大梁(大柁):大小、长 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 准,如承九檩为九架梁, 依此类推。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陵 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 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 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
清式斗拱正面
清式斗拱侧面
1. 斗:双向开口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 下的构件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十八斗
坐斗
2. 升:单向开口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 固定栱垫板.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才 升
槽升子 三才升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第一层次交融:正贴式、边 贴式分别用两种构架
第二层次交融:在穿斗式正 贴中,渗入局部抬梁做法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1. 柱 2. 梁 3. 檩 4. 枋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 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 角柱等等
角柱
3~5间 3~7架 无周围廊
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可用各种屋顶形式 可有可无
不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 无斗栱
有飞椽、随梁枋、角背、 无飞椽、随梁枋、角背、扶脊木 扶脊木
节点构造比较复杂
节点构造比较简单
大式有斗拱
小式无斗栱
大式有飞椽
小式无飞椽
大式有扶脊木
小式无扶脊木
扶脊木:被脊桩固定于檐桁上,截面为六角形
宋、清时期栱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瓜栱—————瓜子栱
正心瓜拱——泥道栱
横栱 万栱—————慢栱
横栱

正心万拱——泥道慢拱

厢拱—————令栱
翘———————————————华栱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短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 的叫正心瓜拱
万栱:长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 的叫正心万拱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 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小式区分标志
间架
出廊 屋顶
斗拱 构架细部
大式做法
小式做法
间:5~11开间 架:5~11架,13架 四种情况均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