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考试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质量分析报告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不得半点宿命论思想。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了,不管完成的好与坏,我们都要及时总结,好的要更好,不好的须改进,因为学生成才是我们的梦,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是我们的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我们的中国梦。所以,我坚信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

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完成自己后阶段的语文教学和复习任务,我对这次我校的高一语文成绩进行粗略分析,以期找出考试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并查找原因,就下一步的工作制定整改措施,寻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下面就由我向各位领导、老师作一下简单汇报,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本次高一语文测试卷自己命制。命题科学,以课外材料为主,突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合理,符合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分Ⅰ、Ⅱ卷两部分,Ⅰ卷为阅读题,Ⅱ卷为表达题。

整套试题紧扣高考考点设题,客观题较多,题目由浅入深,难易适中,呈现一定的梯度,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从宏观上看,与近三年的高考试卷一样,社会功能明显,人文性突出,越发关注国计民生,关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关注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状态,真正印证了“文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面镜子”这句话,这也同时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和中国梦的实现者,当代中国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微观上看,基础知识的考查变化不大,只是将字音字形与标点符号放到作文中考查;科普类文章阅读,依然考查学生阅读文字的速度与提取筛选信息的效度;文言文阅读不局限于唐宋史,更具开放性;名句填空涵盖高一所学古典文学之精华,强化背诵与理解;诗词鉴赏为一首相对比较生疏的唐诗,赏析有一定难度;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针对性强,学生可在维护民族尊严和与自己休戚相关的教学改革中任选其一;作文取材平凡世界,彰显人性魅力,材料重点突出,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较明确的主旨和范围,便于学生写作和自由发挥。亮点是开放性题目的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做到各种知识的整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夯实基础,还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文本意识以及答题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紧扣文本的同时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做到举一反三。

其题型及赋分情况如下表:

二、学生答题情况

从学生的答卷来看,简单作以下分析:

(一)、Ⅰ卷阅读题之必考题

1、现代文阅读部分。严格来说这是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手段之一,也考查考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理解、分辨、筛选、抽取、推断和整合。其中第1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B 选项的信息源在原文第三段,由相关内容可知其并非“人会迷路”的原因,只要学生审清题干,不难作答。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原文第四段相关表述可知,B 选项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只要在阅读原文时做到“时时在意,步步留心”,此题容易找见准确答案。第3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中有些说法要么太绝对,缺乏依据,要么因果倒置,学生要对原文进行通盘考虑,做到纵横联系方能得到要旨。从阅卷情况看,这三道题的正答率在0.7左右,还是达到了命题的预期目的。

2、古诗文阅读部分。《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其中第4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如C 选项中的“狱”在此为“案件”的意思,若按照现代汉语理解为“监狱”,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放到原文中根本讲不通。第5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用排除法。第6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当然也是对学生阅读文言文细心与耐心程度的考验。第7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为原则,并注意特殊句式的调整。此题学生可以达到一般要求,对句意理解能到位,但依句意推断重点词义欠佳,往往抓不住得分点,因而失分较多。

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层级为B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 。在考查以上三种能力的同时,也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试卷第8第9题分别鉴赏和分析晚唐诗人马戴《楚江怀古》颈联的表现手法与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不分,专门术语乱用,触及情感类的题目,不能纵观全诗,不能做到“三看”,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不能仔细理解景物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诗句分析不到位,不恰当,对诗人在诗中渗透的情感不知从何角度评价分析把握,失分无法避免。

“名篇名句”主要指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主要采用默写的方式,能力层级为识记A 。学生对本题中的六个名句大多都记住了,但没记住一些

板块 科普文阅

读 文言文阅读 唐诗赏析 名句填空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语言文字运用 写作 分值

9 19 11 6 25 25 20 60

关键的字词,卷面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就是错别字太多,导致失分严重,甚至有些同学六句都填上了,可没一句是完全正确的。

阅读古诗文,学生本来就先天失衡,再加上莫名的畏惧心理,要想在此有较大突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说大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个浩瀚的世纪工程。故这七道题的正答率在0.5左右,我们乡下的师生还需为此付出更大的精力。

(二)、Ⅰ卷阅读题之选考题

此大题让学生在小说和传记中任选一题作答,但要求基本一致,就是要学生能根据命题者设计的题目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所得用符号要求的语言形式组织起来。分值较大,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尤其是第四小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允许见仁见智,这将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之一。

1、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本题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小题其实最终考查的是小说开头在文中的作用和对“S小姐”的理性认识,后者比较好把握,因为E 选项的说法“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就有点臆想,关键看前者。开头常有的作用有: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为塑造人物服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本文的开头部分是小说的序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背景,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第二小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概括,要依据“我”的情感主线和情节的发展,第三小题紧扣上一小题,只有“我”这个个体自立自强,才会获得别人的认同,第四小题是要学生结合标题说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唤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几道题的设置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贯穿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理念。学生在作答时答案尽管不够全面详尽,但都未偏离小说的主旨,所以正答率约为0.6。我校高一百分之六十的学生选择了第三大题来作答。

2、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本题同样设置了四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如做第二小题时,我们首先要在文中找出相关问题的出处,之后再在文章的前后找出相关的信息,之后再逐一整理,要尽量做到简明、全面。作答第三小题应通观全文,逐段筛选,采用“去同存异法”——相同的方面保留一个,不同的方面全部保留,之后再归纳总结即可。第四小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虽然设问比较开放、灵活,但结合前两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便不难得出相对准确的答案。第四大题的正答率与第三大题基本持平。

(三)、Ⅱ卷表达题

不管是正确使用词语、句子还是最终的写作,都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巧,也就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以致用,学习是前提,会用、用好知识才是关键,觉得好用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

1、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其中第13题考查学生准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题主要犯了用词不当这种错误,且和正确词语间差别较大,凭语感就能判断的出。第14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其D选项既识见不清,经不起推敲,又成分残缺,可谓“病”的不轻。第15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衔接和连贯能力。做这类题,一般情况下,我们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分别找出总领性、过渡性以及总结性的句子,也就是得充分考虑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第16题考查学生逻辑严密、语句表达以及仿写的能力。解答本题,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还要注意字数、修辞手法、句式、情感等方面的一致与协调,难度系数较大。第17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近几年这类题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内容多涉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也出现了体现亲情、歌颂亲情的人文色彩浓厚的素材,而本题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