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专题训练——选材
[记叙文专题训练一]记叙文立意与选材方法
![[记叙文专题训练一]记叙文立意与选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38b28d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57.png)
[记叙文专题训练一]记叙文立意与选材方法2-[记叙文专题训练一]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训练要点:1、如何立意2、如何选材[常见问题]1、立意不深,甚至出现低幼化倾向。
——立意问题如:所记故事还停留在“儿时与伙伴捉迷藏”、“在草地里寻找蚯蚓”、“幼儿园时代的趣事”等。
2、视野狭窄,所选事情雷同,出现了“撞车”现象。
——选材问题如:08年的一次模拟考试作文,一个考场30份作文,竟有18篇写汶川地震!这样的选材“撞车”,直接导致阅卷老师的视觉疲劳,自然不会给高分。
3、材料陈旧,所写事情“假、大、空”。
——选材问题如:写父母,就是送我上学、接我放学之类的材料;写老师,就是带病给我们上课,深夜加班批改作业之类的材料;写同学,就是借学具给我、教我解不会的题目之类材料。
链接考场作文:镜头一、老师送我就医。
镜头二、老师教我解题。
镜头三、老师挑灯备课点评:该文采用镜头式的结构,条理分明,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遗憾的是:所选的材料陈旧,缺乏新颖。
[写作指津](一)如何立意选材第一、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正确,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落笔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文章中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而且必须按题意要求来确定主题。
如:班里有一学生星期天回学路上,被几个学生模样的社会青年拦路抢去生活费,所以在写《路上见闻》时就大发议论,说当今治安差,社会黑暗;又有一位学生看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在路上,就抨击计划生育害人非浅,造成重男轻女的悲剧。
这样立意显然属思想内容不正确。
假如这两位同学能从同样的题材提炼出正确观点,劝抢劫的学生和弃婴的父母“迷途知返”,不要做“伤天害理”的缺德之事,那就立意无错。
有些文章,从立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从题目的要求来说,则往往偏离了题目,因而实际上是“跑题”,尤其是题意比较含蓄的命题,更应审清题意。
如《校园的文明之花》,要求写记叙文,可有的同学写的是学校某种植物的花,根本不是学校文明之人,写《在校运动场上》却一字不提“运动场”,写《灯下》一字不提及“灯”,而是写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
考场作文指导之——选材和布局

考场作文指导之——选材和布局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一、选材:初中生多写记叙文,写人记事应从身边入手,坚持小中见大的原则,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何才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1、在真实的材料中,挖掘出有新意的情感。
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使其印象深刻或感动的事有很多,这就要求他们学会独辟蹊径,从众多的材料中把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
如《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
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还是、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读后也使人感动。
2、巧妙地选取角度,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位同学在《一碗面条》一文中,讲述的是妈妈生病时照样给“我”准备一碗面条的故事,作者透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写出了一份感人的母爱。
而《一根红头绳》讲述的则是“自己”家庭贫困时,老师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根红头绳作为礼物的故事。
作者通过小小的红头绳,写出了一份让人感动的师生之情。
这些考场作文,选取的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角度小巧,于细微之处写出真情。
二、布局: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
它是在作者掌握了材料之后,对整个文章的构架做一个整体安排。
1、片段组合式。
选择几个不同的材料内容进行片段叙写,然后组合在一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片段组合式在形式上几个片段各自独立,可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隔开,前面最好还要有开头语,如题记之类,后面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或尾声。
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要找到材料的共同点,要统一于一个中心之下。
作文围绕中心选材(要讲的)

确立的中心应具备的特点:
• ①正确:中心思想要积极向上。 • ②新颖:即要求不落俗套,不老调
重弹,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 ③集中:中心始终如一。若有多个
中心,文章就会紊乱,读者就会摸 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底要说什么。
什么是选材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就是根据中心的需要,
• ⑵、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
名。
题目二:《在----------中成长》
• 要求: • 补全题目(如“幸福”“快
乐”“竞争”“挫折”“追求” 等 )。
•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 第一则材料属于“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陈旧材料,
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则材料以幸福写 不幸,以乐境写哀情,反映了教师歧视差生的现 象,视角独特,吸引人耳目。
四、选材要深刻。
• 4、学生以“生日”为话题进行选材。 • 材料一: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送给我梦寐以求的礼物;老师送给我
祝福的话语;同学们为我开生日晚会,远方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 祝福的短信。我感觉到好温暖好幸福。
《我的老师》
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冒雨给学生补课, 深夜批改作业。
《最疼爱我的人》
妈妈晚上冒雨送我去医院看病,陪 了我一个晚上,早上醒来时,她的 双眼布满了血丝。
父母
①刚由小学升上中学的我,经常为提前的上学时间而 抱怨,却忽视了身边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给我做饭 的毫无怨言的妈妈。
②九点才上班的公务员老爸,却从不比我多睡一会, 坚持每天早起按时送我上学。
3.我悄悄把别人的文具盒拿回家,母亲看见了, 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然后要我连夜送回别人 家去。
4.母亲在街上看见一个小偷,不顾个人安危,把 他扭送到派出所去了。
七年级作文系列训练之记事篇——(2)围绕中心选材料

七年级作文系列训练之记事篇——(2)围绕中心选材料围绕中心选材料――七年级系列之记事篇2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文题要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抗震救灾英雄事迹你听说了吗?学习英雄少年,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
找出你心目中崇拜的英雄。
以学英雄,见行动为主题的作文。
作文指导】这里所说的中心,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也有人称为主题或主旨。
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做立意。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
在一篇记叙文中,确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
清朝作家姚鼎说过:诗文美者,命意必善。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确立得好,写出文章才能有神。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
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
这篇短文写了一位海外的旧时同窗托付作者从家乡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
文中写了这位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垂柳、睡莲、假山石、凉亭、白塔,以及他对家乡枣树的怀念、托带枣核的用意。
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中心,即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
文章很短,却非常感人。
杨朔的《荔枝蜜》写了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从小时候见到蜜蜂的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到喝了荔枝蜜后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再到听老梁介绍蜜蜂的习性后对蜜蜂的赞叹;直到文末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一系列的描述和渲染,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赞美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品质,并通过这一赞美,歌颂了像蜜蜂一样默默无闻做奉献的劳动者。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要有发光的思想。
一篇感人的记叙文在思想见解上总要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立意要立得好。
作文选材专项训练《学会围绕中心选材》ppt课件

1、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这种材料用的人太多了, 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2、需挖掘材料深度。若想 得高分,须在细节描写 上下功夫。
3、偏题,审题不清,内容 欠妥。
4、材料鲜活,有时代气息, 且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
选材要求三:新颖、独特
以《送别》为题的作文材料:
学生A :我每天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表现她对 我的关心。
(2)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 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 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 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 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
主题 (中心) :先生的无私教诲,我对先生的感激之 情。
示例2:朱自清 《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 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 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 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 “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 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 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三)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家是 思念和牵挂;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家是归宿和温馨。家,是关爱,是包容, 是浪漫,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风雨中的一 把小伞,茫茫荒漠上的一篇绿洲……
作文训练之选材篇

榜样
炎炎夏日。学校大操场。我们班正在上体育课。同学们没精打采的, 显得松松垮垮。只有班长王志强认真地按照体育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套活 动身体的动作,看他那标准的姿势和壮实的身躯,你想不到他的学习成 绩会是我们班里数一数二的。 下午第4节,自修课。班主任李老师布置了几道题目后匆匆离开了教 室。维持纪律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王志强的身上。“调皮鬼”姜明明坐 不住了,找借口想要开溜。王志强说:“姜明明,作业完成了再走,否 则,班主任怪罪下来,你自己负责。”姜明明只好悻悻地回到座位上, 那些想“逃”的同学见状也只好打消了念头。一节自修课安静地过去了。 305号寝室,夜里10点,周为国同学得了急性肠炎,要送医院急诊。 王志强等几个把他送到医院,看完病之后又送他到医院病房挂盐水。忙 完这一切已经是晚上12点了。王志强劝其他同学回校休息,自己陪了周 为国一夜。 期末,学校大礼堂。主席台上陈校长用洪亮的声音宣布:“高三(3) 班被评为本年度市级先进集体。请班长王志强上台领奖。”台下轰动, 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人们把目光投向王志强,因为他是这个班真正 的榜样。
选材要求 紧扣中心(准)
作文训练——选材

作文训练——选材作文训练——选材作为高中生,我们的写作能力将会在未来的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选材则是最为关键的,因为选材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和深度。
因此,本文将着重就选材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从多个方面分析选材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文的核心,文章中每个段落都应紧密围绕中心思想展开,选材必须与中心思想相呼应,这样读者才会有连贯的阅读感受,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因此,选材时一定要先确定中心思想,然后再寻找适合的素材。
二、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晦涩的中心思想,适当引入例证或真实事例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并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但是,选材时一定要注意引用的例证或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并且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
否则,该材料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会削弱文章的整体品质。
三、流畅的语言表达一个好的作文必须具备简洁、明了、连贯的语言表达,因为这是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关键。
因此,选材时要选择习惯表达清晰的素材,以免因选材不当引起读者混淆,造成概念不清等问题。
四、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有些话题可能已经被讨论过很多次,而这时候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选材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或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来写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也能让文章更具有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五、合理的篇章结构选材时还要考虑篇章结构的合理性,要尽可能地让所选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这样阅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图。
在确定了中心思想后,应该按“开头、发展、结尾”的思路来构思文章结构,避免出现杂乱无章的写作方式。
六、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一个优秀的作文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时候选材就要更加体现情感因素,可以尝试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素材,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亲和力,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情感。
当然,情感表达肯定要在保证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让文章失去重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专题训练《选材组材》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专题训练《选材组材》练习题(附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春游南山》这篇习作在写作时应该选用哪些材料?选择最合适的三则材料,把字母填在括号里。
( )(15分)A.天亮起床,梳洗,做准备。
B.队伍候车近一小时。
C.坐车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D.来到南山公园门口,顿觉秀色可餐。
E.按游览顺序描写南山美景。
F.一个同学不慎跌倒,手擦破了点皮。
G.登到山顶,极目远眺,不忍离开。
H.回来的路上,同学们有些疲劳,多数人在车上睡着了。
二、下面的材料各表现了怎样的中心?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材料后的括号里。
(24分)A.工作负责B.关心集体C.认真学习D.学习刻苦E.关爱同学F.爱好体育1.一天放学后,李欣看到教室里很乱很脏,就主动留下来,不声不响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 ) 2.一天,轮到曹明值日,他身体不舒服,孙丽帮他做好了值日。
( ) 3.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丽丽的手被划破了,血流了出来,赵莹主动陪她去卫生室,包扎伤口。
( )4.每逢单周的周五下午,中队宣传委员薛米总是认真地办好中队的黑板报。
( ) 5.郑文上课时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回家后,作业写得十分认真,总是得“优”。
( ) 6.小佩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每星期都坚持参加三次游泳训练,即使在数九寒天也不中断。
( ) 7.郭飞从小就爱写毛笔字,他坚持练习,即便是严寒酷暑也从不间断。
有一次生病了,他还伏在桌上练毛笔字。
( ) 8.一天中午放学时,天下起了大雨,王乐没带雨伞,正愁不能回家吃午饭。
这时范敏主动走上前,把王乐送回家。
( ) 三、下面是一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所选用的部分材料。
读后,请你分析一下,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的打“√”,不真实的打“×”。
(16分)1.暑假的一天,我的爸爸到田里去锄草。
只见田野的麦子绿油油的,远远望去,大地像是铺了一条绿色的地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选材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4.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
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训练了作文,有一个同学的拟题、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虚构的材料,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选材。
二、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
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
一味的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三、引导学生掌握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选材”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选材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材料方面要求很高。
如重庆“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岗“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多加1—3分”。
材料之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远远不止于此。
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照优秀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小组学习,对照例文,分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走进
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
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
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
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
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
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
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手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
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
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
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
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
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
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
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
”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
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
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
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满分点: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
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
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
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
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二是材料的情感美。
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
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
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
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
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
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
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五、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具体方法是认真思考,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
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
六、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苦与甜是相对的,苦与甜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些从小肯于吃苦的人,往往三十而立,因为有了真本事,后大半生便可以享受相对甜美的生活。
而从小泡在蜜罐里不肯吃苦的人,且不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甜,更重
要的是因为没有真本事,一生也摆脱不了心灵上的苦难。
正如俗话所说:“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
”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以“苦与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亲人或朋友“苦尽甘来”的故事,展开时,对“生活之苦”要“泼墨如云”,对“生活之甜”则可以一笔带过;写议论文,则可以以李时珍、李世光等人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作为素材,提出“在苦难中走向成功”的主题,为充实文章,写作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格言,让观点水到渠成。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取材,有句话说得好:“自讨苦吃会增加生命的高度,历尽忧患方能挥洒生命的昂扬。
”从反面切入,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七、学生互改。
八、教师点评。
九、总结: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材料丰富,精当具体”。
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打坚实,打得富有新意。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认真精心构思,构建个性化的结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