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凡 中国会计何处去

合集下载

蔡锡勇剪影

蔡锡勇剪影

心理障碍 ; 依本文作者设想 , 在讲解和
理解上亦必颇为顺当。 试以括号 中的戏
言, 举例 如下 :
大风 , 几将覆溺” 救 起后得 “ , 类中风之
症 ” 但仍 “ , 力疾 总理 各 局厂 事 务 … 一 , 不遗 余力 ” 终 因 “ 务从 集 , 瘁 过甚 , 百 劳
投资时, : 存 银行存款 , :( 该 老板 的) 资本; 借款时, : 存 银行存款 , :( 该 债主 的) 短期借款;
长 ( 堂督办) 学 重任 。 他渡江前往主持 开学 典礼 途中,“ 不意船至 中流 , 陡起
本来就是当时中式簿记传统的 “ 缴、 进、
存、 ” 用语, 该 之 不但 对 国人而 言 , 有 没
能作二百余字……”
回国后, 锡勇在研 究古今 音韵 蔡 学的基础上 , 写出中国最早的速记著作 ( 音快字 , 86 ( f 强学堂中进行教学。 此后, 其子蔡璋应 清廷征召担任资政院速记学堂总教习, 为中央、 县各级议会培训速记人才。 省、 从清末资政院、 民国北洋政府国会到南
商 务、 条约 、 外洋 各 国政事 , 不详 究研 无 询, 属通 达 事 务, 体用兼 赅 。 臣所见 办理
符号上。 任何一个初学者, 只要试图理
解 “ / ” 便 只 有一 个 “ ” 。 是 借 贷 , 一 晕 字 越
勇) 故此, ) 。 不惜多用些笔墨摘抄, 以飨
读者 。
用功 , 反而越 想不明白, 唯有不去 想它 才能好过 些。 读者诸君扪心 自问, 必然
蔡 锡 勇因此奏 折而 获 “ 赏二品顶
授也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 续 “ 继 以
其昏昏, 使人昭昭” 肯定是在哪里 出了 。

中国会计之父的立信丰碑

中国会计之父的立信丰碑
上 此 后 飞 速 的 发 展 (9 年仅 上 海 一 地 , 业 学 生 即 151 毕
5江 I8 , 苏宜兴人 ) 9 绝
对 是 大 师级 , 名 气 之 大 . 其 无以伦 比。 不 久前 与毛付 根教授
有 l 9千人 .有人批评 立信 ” 性发展 ” .直到到 万 恶 ) I5 5年上海 立信 高级会计 职业 学校 最后改 组停 办时 9 止 , 国各地立信 校友当有 2 万之众 。潘序伦 先生作 全 O 为创始 的校 主 ,理所 当然地 享有尊崇 的地位 ,二十万
岁 月 夕 舄
科 大 学 教 务 主任 兼 会计 系 主 任 上 海 国立 暨 南 大 学 商 学 院 院长 ) 立 成 “ 序伦会计师事务所 ” 潘 .决 心 以此 为终 身 职 业 。 二 年 . 第 取 论 语 》中 “ 无信 不 立 ”之 意 . 为 “ 信 会 民 改 立 潘 师 教 学 的 特 点 之 一 是 翔 实 举 例, 当时 国立 暨 南 大 学 有 位 大 三 学 生 杨 昌 运 收 集 了 沪 上 最 有 名 的所 谓 江 南 八 大 学 的 教 授 的 口头 禅 刊 登 于 申报 》“ 由谈 栏 目 潘 师被 收 录 自 的 口头 禅 是 “o s ne 当时 大 学 Frnt c ”( ia 都 用 英语 讲授 ) .此 后 学 生 注 意 验
粉 丝 “ 汤 鼎 沸 ” 地 弘 扬 潘 学 的 结 果 ,要 想 不 出 名 也 羹
难。
聊天 .总结 出成 为大 师的
两个条件 。
“ 优秀 且长寿 ” ( 张连
起 先 生 也 曾提 过 “ 寿 ” 长 这
因此 , 对于潘 序伦先生 . 从各个 角度 的颂 扬之语 . 都有人说过 了 , 要说 出有新意 的赞颂 之词 . 也不易 。 确 我所能做 的 ,只是对 立信事 业 的发展脉络 作一勾 勒 主要 参考文献则 有 《 潘序伦 回忆录 》 立信史话》和 、《

对拟投资公司的现金流诊断

对拟投资公司的现金流诊断

经过 多年的经 营后, 目前它的家 底是否 是注册会 计师 调整的) , 反 过来, 现代管 理会 的投 资界 读 者 不必 看得 太 细, 可以借助 于
“ 殷 实” ? 是已经 有了积累, 还 是 早就 把股 本 计为 了得 到赚 钱的真 相, 又需 要 依 靠 现金 别人的专业 月号 发表 的拙 文 现代
( 赚 钱为王管 理 会计 ( 立信 会 计出版 社 财 务会计 是怎样 造假 的》 中, 通过 对 部分典 如整 个行 业 的发展 趋势 如何 , 该 公司在 行 著 ( 业中的地位 如何, 等等。 除此之外, 还有反 映 2 0 1 4 年6 月) 中介 绍的“ 内账核 算规 程” , 本来 型 业务 会 计 处理 的分析 , 指出在 一 些似 是 围绕“ 资金占用= 资 金 公司“ 过去” 和“ 现 在” 的一系列会计 问题, 也 是 不难得到充分满 足的。 但 是, 投 资者( 或其 而非的理由的配 合下,
是投资者 必须重点了解的, 例如:
它目 前是不 是已经赚钱了?
等式, 通 过在 资金占用方 虚构资 产或 他 利益 相关者) 的普 遍困惑是: 在自己还没有 来 源” 实际投资, 从而 还无权接触 到拟投资公司的 费 用, 同时在 资金 来源方虚 构收入, 两 边“ 同
如果处 于赚钱状 态, 自 己投 资后能得 到 内部核 算时, 是否有 可能先从 外部“ 透视” 其 增同减” 后, 完全可以随意 地虚构“ 未分 配利 多高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 还 处 于亏 钱状 态 , 自己投 资后 , 在 真 实的财务 状态? 润” 。 所 以, 消除造 假的对 策 也很 简单 , 只 要
所以还需 要用资 产负债表上 “ 应付 利息 ” 的 要, 而这印象 可以从“ 当前” 的资产 负债表 上 资 产, 与之对 应的 折旧费 是虚 构的费 用, 虚

浅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浅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浅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基于会计环境的视角郑州大学 莫一帆 张力派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对于减少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促进跨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既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修改与完善之中,也要时刻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演进与嬗变过程。

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四个阶段,其次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其演变发展动因及目前存在的差异,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会计环境 持续趋同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b)-125-04会计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是持续地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包含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双向互动,最终结果是求大同、存小异。

1 会计环境概述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郭道扬,1992)。

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研究会计准则的演进趋势,其意义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只有在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会计环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其会计模式演变的动因;第二,会计环境论可以揭示会计准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第三,也只有在理解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影响和制约的基础之上,才能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正确指导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关于会计环境的影响因素方面,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等。

在这些因素中,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会计准则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并发布的,它的变革方向和力度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其二,会计准则是商业活动下的产物,也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有效手段,它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

会计专业本科书单

会计专业本科书单

会计史学知识类1. 郭道扬著.1984.会计发展史纲.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 郭道扬.1999.20世纪会计大事评说.《财会通讯》,1-12.3. 王建忠主编.2007.会计发展史.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4. 文硕.1987.西方会计史(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5. 文硕.1996.世界审计史.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6. 项怀诚主编.1999.新中国会计五十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 杨纪琬主编.1988.中国现代会计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8. 中国会计年鉴编委会.1997~2011.中国会计年鉴(每年1卷).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9. 于玉林主编.2010.会计大百科辞典.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二、会计基础教材类10. 编写组编.会计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版,1979年版,1992年版11. 葛家澍主编.1988.会计学导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2. 阎德玉主编.2001.会计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3. 唐国平主编.2006.会计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4. 许家林主编.2010.会计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5. 阎德玉主编.2002.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6. 许家林主编.2008.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7. 魏明海、龚凯颂等编.2009.会计理论(第3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三、会计专业读物类18. 王秀霞著.2008.跟妈妈学会计.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 陈艳红著.2011.小艾上班记.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 郭永清著.2011.透视公司财报数字.大连出版社21. 刘顺仁著.2010.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2007年第1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2. 汪一凡著.2010.恍然大悟会计丛书——会计可以这样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3. 汪一凡著.2010.恍然大悟会计丛书——会计可以这样教.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4. 汪一凡著.2010.恍然大悟会计丛书——会计那些事儿.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5. 张连起.2001.数豆者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6. 张连起.2004.鸣哨笔记.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7. 张连起.2006.左数字右人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8. 张连起.2008.非常起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9. 张连起.2011.计学撮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30. 于玉林主编.2009.现代大众会计——大众会计与理财指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四、会计专业期刊类31.《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主办32.《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主办33.《会计论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研究所主办34.《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人大复印)、《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中国审计》35.《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会计之友》、《新会计》、《财会学习》和《会计师》等36.《中国会计报》、《财会信报》等五、会计理论知识类37. [美]R.G.布朗等,林志军等译.1988.巴其阿勒会计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38. 王松年主编.2001.国际会计前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39. 葛家澍、林志军著.2011.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3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40. 于玉林编著.2004.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41. 张文贤主编.2010.21世纪100个会计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42. 许家林主编.2004.西方会计学名导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43. 许家林主笔.2010.会计理论发展通论(上、中、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六、会计研究知识类44. 朱青生.2001.十九札.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5. 于玉林主编.2008.财经科学研究、文献阅读与应用写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46. 许家林.2008.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要求: 程序•要素•规范. 会计之友,6:70-75。

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上)

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上)

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上)2012年11月,在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专业应用分会于暨南大学召开的年度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大学汪一凡副教授提交了论文《“大管理会计”时代的目标和任务》,并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其新颖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

他指出:针对围绕“净利润”形成的造假产业,现代管理会计要承担起“拯救”现代财务会计,让会计整体转型的历史使命,“由内而外,先内后外”地引导会计走上科学化道路。

现金流诊断可以先作为企业内部应用,“潜伏”在管理会计里自由自在地发展,该继承的就继承,该“颠覆”就“颠覆”,该创新就自由发挥,最终目标是建立现金版的《大管理会计准则》,这是会计领域的“影子内阁”,很快就要登台唱主角的。

近期,汪教授已完成新书《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的整体构思,希望征求批评与建议,授权本刊将部分书稿连载发表,以飨读者。

董事长/总经理的大局观1980年代的美国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中,有相当大比例是财务人员出身。

这个趋势在1990年代后不太明显了,也许是由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需要比尔・盖茨这样的高技术专家来掌舵,才能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但是,在还没有多少真正“高科技公司”,正在加速发展经济的中国,已经有迹象表明,二三十年前在美国出现过的这种趋势却是很可能重演的。

出于加强公司竞争力和个人竞争力的考虑,很值得探讨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那就是:有大局观者,最适合当老总。

好消息是:现在非财会背景出身的也不必有所遗憾了,作者原创的“现金流诊断”能助您清晰地透视公司的管理全貌。

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常见的电影桥段:两部轿车相向而行,靠近时都停下来,车门大开,各钻出一个扎着马尾,戴着墨镜,穿着黑西装的彪形大汉来。

两人分别打开手中的密码箱,让对方看清箱子里的东西,一个装“白粉”,另一个装美元。

然后交换手中的密码箱,各自钻回车里。

说时迟,那时快,两部车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是最典型的“钱货两清”交易场面,接下来,花开两枝,各表一朵,就看镜头要跟踪的是“得钱一方”,还是“得货一方”的动静了。

中国会计顶级牛人

中国会计顶级牛人

中国会计顶级牛人李志文本科受业于台湾大学,于1966年获商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得台大经济研究所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入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博士班,于1977年获得学位。

李志文为中国教育部特聘“世界著名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及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兰大学弗里曼商学院的“弗里曼讲座”教授兼副院长;中国台湾特聘“国际杰出学者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商学研究院院长孟焰男,1955年8月出生,北京市人。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国内外学习经历:1982年7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硕士学位。

1997年7月毕业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

1990年5月-1991年8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1997年8月-1998年8月,美国肯塔基州立莫瑞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主要工作经历:1982年7月-1987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助教1987年9月-1992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年10月-1996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副教授1993年5月-2000年5月,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系副主任1996年10月-现在,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1998年12月-现在,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5月-2003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系主任2003年9月-现在,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岳衡老师,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 年被免试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

1997 年毕业之后,先后于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杜兰大学攻读会计博士学位。

七年之后、学成归来之时,他依然选择了北大光华教书育人、成就自己的学术之路。

岳衡老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财务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的应用、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等。

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沿

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沿

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沿作者:李晓青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27期市场价格机制是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信号机制。

而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资源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信号机制。

企业管理会计变迁滞后直接制约着企业组织的发展。

自20世纪8()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会计变迁逐渐得到中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中西方国家学者有关管理会计变迁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介绍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成就、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等方面阐述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一)以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的一般问题为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侧重于管理会计一般问题的论述,当时处于管理会计的引进阶段,多关注目标成本及责任会计。

(1)Thomas JohnSOl2对成本会计以及企业管理控制模式在美国企业中运用发展做了研究。

这项研究建立在Chandl er(1962,1977)在其论著中提到的美国公司的发展基础上。

通过Chandler的研究,我们确定了成本控制以及信息管理对大型交通运输,制造以及物流企业的在1850—1925年这段时期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Littleton,Solomons以及Garner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与革新提出了另外的观点。

Johnson(1972)描述了成本会计系统在Lyman MillS,一个新兴英国纺织公司的运用。

这项系统使得经理们能对原材料转换成成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与评估。

这项系统是以公司的借贷式日记账为基础,为成品的成本定价提供信息,评价工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农作物的布局变化,并且控制棉花的收割利用。

(2)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孟焰、林金炳(1994)论述了经验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借鉴意义,为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杨继良、徐佩玲、周传丽(1997)等人提倡采用案例研究、实地研究来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

王光远、贺颖奇(1997)提出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试图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引入了实地研究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向何处去?——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展望汪一凡2011年10月10日,将迎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

百年前的这一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点,回眸这百年历程,为的是更好地展望未来。

引论早在19世纪后半叶,由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人尝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被迫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变革。

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进程,直到辛亥革命前夜,除了伍联德(星联)之外,对世界学术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人似乎还不多见。

伍联德是英国剑桥的医学博士,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他受命担任大清的全权总医官。

此前世界医学界所知的鼠疫是“腺鼠疫”,只能通过老鼠来传播疫情,他首次发现这一次有所不同,疾病是通过呼吸道在人类之间直接传染的,因此定名为“肺鼠疫”,并采用将病人严格隔离开来的办法,结果在不到四个月内,就彻底消灭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世界医学界的高度认可,1911年的世界(时称“万国”)医学大会也因此是在中国召开的。

梁启超作这样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参见王哲《国士无双伍联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近百年后,2003年“非典”防疫所采用的隔离方法,也不过是当年方法的翻版而已。

但是,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自然科学(或“理工科”)的情况。

中国在这一领域实在落后得太多,被“无限放大”后,摧毁了国人的自信心,误以为我们在所有领域都是落后的、不值一提的,以至于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切成果,“全盘西化”。

凡是中国固有的,大抵被“妖魔化”,弃之如敝履;凡是西洋来的,肯定都是好东西。

其结果是大大扭曲了国人的思想观念。

例如,今人一听“八股文”就会摇头,实际上却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八股文,少有人知道它在测验应试者的智商和创意上所起的妙用,少有人知道“八股取士”远比科举晚期的“策论取士”结果更可靠,也少有人知道西方文官制度直接受益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都是当年“妖魔化”的后果。

于今更甚,一百年来的潜移默化,使当代中国人已经形成在前人和洋人面前都“抬不起头”的心态。

一提起前人,就是当年“大师如云”,今人如何不行;一提起洋人,就是西方有多先进,我们如何落后云云。

其实,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环境和活法,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只有五百人,现在的北大校长管多少人?未必就差到全然不可比。

今人的毛病,前人其实也未能免俗,蔡元培为聘请陈独秀当文科学长,也曾信口编造陈的留学与任职履历,陈独秀居然是北京八大胡同的常客,只是“距离产生美”,现代人淡忘了而已。

至于当年为什么“大师如云”,一位文史专家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一是从清朝到民国的观念剧变,二是西方思想的大举引入,直接结果是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处于“占山为王”的草创时期,谁先进入这一领域,只要做出在方向、方法上没有大错的成果,当然都是奠基性的,都是“大师”,后来者肯定绕不过去,只能在此基础上推进了。

所以,只是当时机会多,现在机会少而已,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和科技发展,新的领域也会不断出现,今人也不是就全无机会了。

盲目崇洋也是不对的,会使我们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学术界一旦有此心态,就只能唯唯喏喏地“跪着思考”,一窝蜂似地争相介绍和吹捧国外成果,跟在后面做些顺水推舟式的小研究,毫无份量,谈何原始创新性!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在他主持下的北大,“长袍马褂”者和“西装革履”者为伍,互为同事,其实恰恰说明他“学术平等”的开放思想,他自己是前清进士,当然知道科举功名的含金量毫不逊色于西洋学位,此种现象自在情理之中。

可惜,这些年下来,我们已经和当年大不相同,自降身份,逢洋必学,以至于缺乏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连“学术垃圾”也一起引进了。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看到报载,居然还有人请美国经济学家来中国传授“过冬经验”,这些人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冬天”正是从美国扩散出来的!百年之后,连八股文都应该重作评价了,何况其他?笔者认为,在倚重思想传承的社会科学领域,西方“全面先进、遥遥领先”只是个假象,反而存在某些有待质疑的重大方向性问题。

例如,对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玩弄数学模型为荣的经济学界集体失语,在“提出预警”上交了白卷,其“全行业价值何在”就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也不是落后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反而还有不少可圈可点的领先成果。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在西方经济学家少有参与的情况下取得的,“中国模式”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受笔者的学识范围所限,本文仅以会计作为分析的样本,开宗明义地表达两层意思,一曰西方会计模式并非完美无缺,有太多的不堪一击之处,甚至可以说,它根本算不上是科学;二曰中国借助于在自有会计文化传统上的原创性成果,可以从总体上解决这些问题。

西方会计的“去科学化”趋势对于会计的发展,“日本学者从会计通史的角度,提出了‘会计世界一周论’,认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14世纪至15世纪为意大利;17世纪为荷兰;19世纪为英国;20世纪为美国和德国。

”([荷兰]海渥著《会计史》“译者前言”,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年9月)。

由于国人识英语者远比识德语者为多,20世纪实际上是美国会计模式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

可惜,美国会计在这百年中,除了确立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和创立现代管理会计这两大亮点以外,在财务会计方面,正如下文所要历数的,既犯了“无意识的错误”,也犯了“有意识的错误”,以其为代表的西方会计模式不但没有先进性可言,反而呈现出“去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每况愈下,处于“趋同”过程中的中国会计也因而深受其害。

第一个重大错误是采用了“应计制”这样的会计计量基础。

办公司当然是为了赚钱,就一个足够长的期间(例如1年)来看,只要经过生产经营,收到的钱多于付出的钱,本期就是赚钱了,这就是“现金收付实现制”的思路:收到就是收到了,付出就是付出了,一点也假不得,堪称科学的方法。

不过,当公司和股东或债权人同期也有现金往来时,要从中分离并计算出“赚到多少钱”,可能是个技术难题。

因此在20世纪上半叶就产生了“应计制”,在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时,有意漠视实际的现金收付,另立主观判断标准,“收入减费用”后的差额叫“净利润”,作为表明公司“赚钱与否”的替代指标,以此来回避“去年公司赚了多少钱”这类简单直白而又回答不了的问题。

然而,科学强调的是“再现”,用会计的行话就是“谁来做账,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由于应计制加进了主观判断,对同一家公司的业务,100位会计师独立地做账,连同CPA的审计结果在内,会得到101套财务报表!会计从此成了“非科学”的行当,真心实意地想让“净利润”看起来不象扯淡的人们,和蓄意利用“净利润”来扯淡以谋取利益的人们,提出各类扯淡的和不扯淡的会计准则,陷入永无休止的无聊论争。

可见,围绕“应计制”所作的研究,哪怕再显得“高深”,也没有资格号称“科学研究”。

这应属于因解决不了技术难题而“无意识”地犯下的错误;第二个重大错误是引入“公允价值”概念。

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是:原来花了多少钱,先记录在账上,销售以后要和它比较,多出来的才算赚到。

然而,1990年9月10日,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任Richard C. Breeden的证词指出:“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工具的买卖,它们都有一个根据当前市场情况进行价值计量的问题。

其资产应该按当前市价而不应按历史成本入账。

”(汪建熙译)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完成命题作文,更进一步提出“公允价值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当前市价入账,期末市价对比期初市价若有变化,其差额就是“公允价值收益”,是“净利润”的一个新成分。

但是,没卖出去的东西“市价”是多少,谁能说得清楚?无良厂商从此可以随意地决定金融产品的市价,从而随意地报告净利润。

半个多世纪前,在人们无意之中,“净利润”作为替代“赚钱”的虚幻指标,占据了正统地位。

“公允价值”则是为服从强势集团的利益而提出的虚幻指标,根本没赚到钱,却钻了净利润“什么也不是”的空子,在其中滥竽充数,忽悠世人,使会计离科学越加遥远,当属于“有意而为之”的错误。

会计历史上的这两个重大错误,前后遥相呼应,使得全世界都用错了评估公司业绩的指标,直接导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总爆发;第三个重大错误事关合并报表。

现代公司大多参与股权投资业务,在公司集团内部可能产生关联交易,在提供合并报表时必须消除其影响。

但是,可以观察到,西方在合并报表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上,如“母公司观VS主体观”、“权益法VS成本法”和“合并法VS个别法”等等,令人不可思议地都作出了方向错误的选择,使得合并报表乱象丛生,提不出完善应对所有问题的统一模式,实务界只能各行其是地摸索,手工编报,又走上了“由谁来编,结果都不一样”的去科学化道路。

而现代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拥有对外长期股权投资,需要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在落伍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下,连编制者自己都不相信的合并报表,如何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已成证券市场监管的一大隐患。

这应是属于“无意识的”的,由多个次级错误迭加在一起所合成的重大错误。

第四个重大错误是阉割了复式簿记保护资产的功能。

财务会计本是通过对库存实物专设明细账,进行“数量/金额”的双重登记。

所谓“管钱物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物”,并不是说管钱物者就不记账了,而是说为避免监守自盗,他的账要与会计的库存明细账核对后,达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两者如有差异,就要说明理由,才能解脱经管责任。

不幸的是,1990年代以来,外行的ERP设计者在“业务财务一体化”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下,武断地完全取消会计的库存明细账,听任仓库明细账“一账独大”,形成“管钱物的也管明细账,只向会计人员报告总金额”的做法,公然违背内控的基本原则。

结果是仓库管理员明细账加起来不等于会计库存总账,谁错了都不知道,无法有效监控实物“跑冒滴漏、偷梁换柱”等行为,高科技还不如手工账管得好,已令会计界严重蒙羞。

这是因“无知者无畏”而犯下的错误。

限于篇幅,请参阅汪一凡《ERP的致命通病:将会计边缘化》(本刊2007年第11期)和《为什么不该取消会计的库存明细账》(本刊2008年第3期);这一切表明,以美国为“带头大哥”的西方会计模式在20世纪走错了路,使美国提出的所谓“高质量会计信息”口惠而实不至,成为空谈和笑柄。

而且,不仅仅是对外提供通用财务报表的财务会计出了大问题,在应计制盘踞的近百年中,由于原始业务凭证为财务会计所独占,并被处理成漠视现金流的信息,目的只在于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直接结果是面向公司内部的、以现金流信息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成为“信息干旱重灾区”,一直缺乏常态化的数据来源。

没有数据输入,当然无从探讨数据处理,遑论数据输出和表达!以至于只能在文献和教材中“蓬勃发展”,无法落地生根,无法作为公司管理常态而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