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影像设备 ppt课件

合集下载

PET讲课PPT课件

PET讲课PPT课件
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血糖水平、药物使用 等
常见疾病PET表现及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肿瘤、癫痫、帕金森病等
肿瘤
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
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鉴别诊断
结合CT、MRI等其他影像学检 查进行综合判断
肿瘤良恶性鉴别及分期评估
01
02
03
良恶性肿瘤鉴别
根据肿瘤对显像剂的摄取 程度、分布特点等进行判 断
与CT、MRI等影像技术相比,PET在功能显像和 代谢显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新型PET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PET探测器技术
采用新型探测器材料和技术,提高PET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 率和灵敏度,进一步提升图像质量。
PET/MR融合技术
将PET与MRI相结合,实现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同步获取,为临床提 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PET讲课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正文引入 • PET基础知识 • PET检查技术与操作规范 • PET图像解读与诊断应用 • PET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正文引入
PET简介与背景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 核医学影像技术,通过检测放射性示 踪剂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来反映生物体 的生理、生化变化。
PET定义及原理
PET定义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一种核医学影像技术,通过检测放射性示踪剂在生 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获得生物体内部功能和代谢信息 。
PET原理
PET利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生物体内发射出 的正电子与周围组织的负电子发生湮灭反应,产生两个方向 相反的γ光子。通过探测器接收这些γ光子,并经过计算机处 理重建出生物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最新核医学成像设备课件简版PPT课件

最新核医学成像设备课件简版PPT课件

加以这些核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检查 时可给与较大的剂量,从而提高图像的对比 度和空间分辨力,因此它所获得的图像是反 映人体生理、生化或病理及功能的图像,被 称为“生化体层”或“生命体层”,比 SPECT的图像更清晰、更真实。
应用特点
②PET不用机械准直器,而是用电子准直的方法,因 此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
2、SPECT的主要特点是:
①可作体层显像,定位准确 ②可用来分析脏器组织的生理代谢变化,做 脏器的功能检查
SPECT图像采集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采集前应仔细摆好病人位置,使被检 查的体层脏器在任何方位都置于探头的视 野内,最好位于视野中心。
②注意采集时间
③还应注意对准直器的选择,一般用平 行孔型准直器,为了补偿空间分辨力损失 以采用低能高分辨力准直器为宜。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1、什么叫电子准直?电子准直有何优点? 2、PET与SPECT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优点? 3、什么叫图像融合?PET-CT有何优点?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PET的基本结构与SPECT的基本结构相同, 主要由探测器、机架、控制台、计算机及外 围设备组成。
❖ 图8-11为全身用PET结构示意图。
三、闪烁晶体
❖ 1、闪烁晶体的作用
❖ 把不可见的伽玛射线或X线转变为

可见光
❖ 2、NaI(Tl)闪烁晶体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防止温度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 SPECT
一、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探测器 三、机架 四、控制台 五、计算机 六、外围设备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1、SPECT与CT有何不同? 2、SPECT通常由哪些硬件组成? 3、画出SPECT的结构框图。
③均匀度好,有利于图像的重建 ④真正的三维探测技术

核医学影像PPT课件

核医学影像PPT课件
核医学影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射线探测 第三节 准直器 第四节 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型
计算机断层原理 第五节 PET及其融合技术
二、放射性制剂
放射性制剂(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诊断治疗
显影剂(imaging agent) RNI影像诊断 NaI中的131I
氟[l8F]脱氧葡萄糖
仅有示踪和辐射粒子作用 性质由其标记物决定
一、核素示踪
两个基本根据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有相同化学性质,在生物体内生物化学变化过 程完全相同,生物体不能区别同一元素的各个同位素,可用放射性 核素来代替其同位素中的稳定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发射射线,利用高灵敏度放射性测量仪器可对 其标记物质进行精确定性、定量及定位测量。
核医学影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射线探测 第三节 准直器 第四节 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型
能量最大的峰(或全能峰) 表示核素的特征
碘化钠(NaI(Tl))晶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射线探测 第三节 准直器 第四节 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型
计算机断层原理 第五节 PET及其融合技术
一、射线能谱
记数率
105
104
103
0
核医学影像
50 100 150
99mTc的射线(k能e谱V)
200 250
特点 (2)核医学影像是一种功能显像,不是组织的密度变
化。
核医学影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射线探测 第三节 准直器 第四节 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型
计算机断层原理 第五节 PET及其融合技术
第二节 射线探测
一、射线能谱 二、闪烁计数器 三、脉冲幅度分析器
核医学影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射线探测 第三节 准直器 第四节 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型

第十章核医学成像设备_PPT课件

第十章核医学成像设备_PPT课件
学习目标
1. 掌握γ照相机探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熟悉SPECT和P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021/3/6
1
主要内容
一、核医学成像设备概述; 二、γ照相机; 三、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设备; 四、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设备。
2021/3/6
2
一 概述
2021/3/6
3
一 概述
富含人体内部功能性信息
三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设备
SPECT与CT比较: ①图像重建技术与放射线探测技术相似; ②所探测的放射线性质相同; ③重建图像参数和诊断依据不同; ④图像构成成分不同; ⑤SPECT在扫描层厚选择上优于CT。
2021/3/6
17
四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设备
基本结构:
2021/3/6
18
四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设备
工作原理:
正电子核素注射→与负电子碰撞→产生两个反向γ 光子→湮没符合探测装置
2021/3/6
19
课程小结
一、核医学成像设备概述; 二、γ照相机; 三、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设备; 四、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设备。
请认真阅读本章小结,完成课后思考题。
2021/3/6
20
2021/3/6
8
一 概述
ECT用放射性核素:
①产生中等能量γ射线 ②有合适物理半衰期 ③合适化学价态和较强化学活性 ④对人体无毒无害
ECT用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核素
标记
引入特定化合物 的分子结构中
2021/3/6
9
一 概述
核医学成像特点: ①图像信息多元化 ②早期诊断价值 ③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诊断 ④细胞和分子水平显像 ⑤无创性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8章 核医学成像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8章 核医学成像设备


不足:
空间分辨率、灵敏度、图像对比度和进行动态显像的能力显然不 如专用PET;
进行18F-FDG显像的检查时间较长,无法使用超短半衰期正电子 核素(11C和15O等)。
第一节 概述
(四)PET

结构: 探测器和电子学线路 、扫描机架和同步检 查床、计算机及其辅 助设备。
第一节 概述
(四)PET
第一节 概述
(二)SPECT
不足: 灵敏度低。 衰减及散射影响较大:体内发射的光子碰到高密度物 质(例如骨、准直孔边缘等)发生的散射同样也会使正 常图像叠加上一幅完全不均匀的伪像。这一直是发射 显像明显存在的固有缺陷。 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低:固有空间分辨率为 3~ 4mm半高宽度(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FWHM),重建图像固有空间分辨率为 6~8mm。
主要由孔长及孔间壁厚度决定。
高能准直器孔更长,孔间壁也更厚。
• 厚度0.3mm左右者适用于低能(<150keV)射线探测 • 1.5mm左右者适用于中能(150keV~350keV)射线探测 • 2.0mm左右者适用于高能(>350keV)射线探测
第二节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基本部件
(二)准直器的类型
SPECT/CT
PET/CT
PET/MR
k
H LV V H 1 C
C
第一节 概述
(一)γ照相机


结构: 闪烁探头、电子线路、显示记录装置以及一些附加设备。 优势:
通过连续显像可进行脏器动态研究; 检查时间相对较短,方便简单,特别适合儿童和危重病人检查; 显像迅速,便于多体位、多部位观察; 通过图像处理,可获得有助于诊断的数据或参数。

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PPT课件

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PPT课件

.
25
(五)热成像设备
所有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能量。物体越热,其分子就愈加活 跃,它所发出来的红外线能量也就越多。
热成像设备通过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和体内的微波信号 实现人体成像。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有关,因此又可以说, 热成像就是利用温度信息成像。
举例:1.“慧眼HW-05人体温度红外热图像仪”
在华中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可在1秒钟的瞬间,立即显示人 体热图像和最高体表温度,温度分辨率可达到0.06℃,甚至 牙痛等局部发热的症状也能显像。
只X线管。 3.20世纪10~20年代,出现了常规X线机。 X线管、高压变压器和相关的仪器、设备以及人工对
比剂的不断开发利用,尤其是体层装置、影像增强 器、连续摄影、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电视、 电影和录像记录系统的应用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像仪开发出了一种非血糖值测量的对糖尿病 人代谢功能进行评估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健康人体检中 应用,筛选出糖尿病发病的高危险人群,从而可以进行糖尿 病发病的早期预报,这是目前用其他方法还不能实现的 。
.
26
医用热成像设备一般包括红外成像、 红外照相、红外摄像和光机扫描成像等。
通过调节磁场,用电子方式确定的,因此能
完全自由地按照要求选择层面;②MRI对软
组织的对比度比X-CT优越,能非常清楚地显
示脑灰质与白质;③MR信号含有较丰富的有
关受检体生理、生化特性的信息,而X-CT只
能提供密度测量值;④MRI无电离辐射。目
前,尚未见到MR对人. 体危害的报道。
21
MRI的缺点:①成像时间较长;②植入 金属的病人,特别是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不能进行MRI检查;③设备购置与运行的费 用较高。

《医学影像技术》ppt课件

《医学影像技术》ppt课件

超声检查方法与技巧
检查前准备
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探头和检查模式,调节仪器参 数等。
检查方法
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涂耦合剂,轻放探 头,避免过度加压或滑动。
检查技巧
掌握不同部位和病变的扫查方法和技巧,如纵切、横切、 斜切等;注意探头方向和角度的调整;观察病变的形态、 大小、边界、内部回声等特征。
多模态融合
将不同模态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融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
智能化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医学影像技术前沿动态
光声成像技术
结合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的优点,实现高分辨率、深层组织成像 。
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
利用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对细胞和组织进行精细观察和分析。
科研与教学
医学影像技术为医学研究 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和工具。
医学影像技术分类及应用领域
X射线成像
包括普通X射线、CR、DR等, 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系统等领域的检查。
超声成像
包括B超、彩超、三维超声等, 主要应用于腹部、妇产、心血 管等领域的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
包括MRI、fMRI等,对软组织 分辨率高,广泛应用于神经系 统、肌肉骨骼系统等领域的检 查。
MRI检查方法与技巧
1 2
检查前准备
核对患者信息,询问病史及过敏史,去除金属物 品,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检查方法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线圈和扫描序列,设置 相关参数,进行预扫描和正式扫描。
3
扫描技巧
针对不同部位和病变选择合适的扫描体位和角度 ,优化扫描序列和参数,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 确性。

医学影像设备介绍PPT

医学影像设备介绍PPT
量和安全性。
数据采集与存储
按照操作规程采集医学影像数 据,并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地
存储。
医学影像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清洁与除尘
定期对设备表面进行清洁,去 除灰尘和污垢,保持设备整洁

部件更换与维修
及时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部件, 定期进行设备维修和保养。
校准与调整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准确。
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对于与患者直接接触的部 件,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学影像设备的环保要求与废弃物处理
节能环保设计
医学影像设备应采用节能环保设 计,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
响。
废弃物分类处理
对于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 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 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辐射屏蔽措施
在设备周围设置适当的辐射屏蔽措 施,如铅玻璃、铅板等,以降低辐 射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医学影像设备的生物安全性
生物安全性能要求
医学影像设备应具备生物 安全性能,确保在检查过 程中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 成额外的伤害或感染。
清洁与消毒
设备表面应易于清洁和消 毒,以减少细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传播数字成像的转变,数字化 技术提高了图像质量和设备性能,推动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快 速发展。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设备正朝着智能化、多功能 化、高分辨率和低辐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有助于提高诊断准 确性和效率。
MRI设备利用强磁场和高频电 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 发生共振,再通过计算机处理 后形成图像。
MRI设备主要用于脑部、脊髓 、关节等软组织的检查,具有 无辐射、分辨率高的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年Herz首先在兔进行碘[128I]半衰期(半 衰期T1/2 25分)的甲状腺试验,以后被131I(8.4 天)替代。
反应堆
费米Fermi
1942年Joseph Hamilton首先应用131I测定甲状 腺功能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946年7月14日,美国宣布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进 行临床应用,开创了核医学的新纪元 ;
第七章 现代生物医学影像设备
第四节 ——核医学影像设备 姓名:<杨亚军>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核医学概念
(1)核医学:即原子(核)医学,是研究同位素 及核辐射的医学应用及理论基础的科学。核医学就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 的学科。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提供身体内各组 织功能性的变化,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 早期,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
核医学显像特点:具有简单、灵敏、特异、无创 伤性、安全、易于重复、结果准确等特点。
核医学影像设备概念
(2)核医学影像设备:X射线和超声成像设备都 是从外部向人体发射某种形式的能量,根据能量的衰 减或反射情况来成像,表征组织情况;核医学影像设 备则是向人体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俗称同位素药物), 使带有放射性核的示踪原子进入要成像的组织,然后 测量放射性核在人体脏器内的分布成像,以诊断脏器 是否存在病变和确定病变所在的位置。
4、γ射线能谱
测出γ射线能谱可以用来鉴定和分析放射性同位素 。
利用γ闪烁能谱仪可测出γ射线能谱,其探头内接 收γ射线的闪烁体通常是碘化钠(铊激活)晶体NaI(Tl) 。 γ射线射在NaI(Tl)晶体上可以产生光电子、康普顿 散射电子等次级电子,这些电子都会在γ闪烁能谱仪中 形成计数,从而获得脉冲高度分布曲线,就可以确定γ 射线的能谱。
1、相机的基本组成及原理
相机主要由探头、电子线路和显示系统三部分组成:
重点:不知道不行!
1、相机的基本组成及原理
工作原理:受检查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后,
1951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卡森(Cassen)研制 出第一台扫描机,通过逐点打印获得器官的放射性分 布图像,促进了显像的发展。
最早的摄碘试验
最早的扫描机
1957年,安格(Hal O. Anger)研制出第一台γ照 相机,称安格照相机,使得核医学的显像由单纯的静 态步入动态阶段,并于6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
1898年,马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 同发现了镭,此后又发现了钚和钍等许多天然放射 性元素。
1923年,物理化学家Hevesy应用天然的放射性同 位素铅-212研究植物不同部分的铅含量,发现了某些 元素受X光照射后会发出独特的射线,为X-线射荧光 分析法奠定了基础;后来又应用磷-32研究磷在活体的 代谢途径等,并首先提出了“示踪技术”的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70年代单光子断层仪的应用和80年代后期正电 子断层仪进入临床应用,使影像核医学在临床医学 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
1972年,库赫博士应用三维显示法和18F-脱氧 葡萄糖(18F-FDG)测定了脑局部葡萄糖的利用率 ,打开了18F-FDG检查的大门。他的发明成为了正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 机断层显像(SPECT)的基础,人们称库赫博士为 “发射断层之父”。
核医学影像优势:核医学影像检查ECT与CT、 MRI等相比,能够更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 核医 学显像属于功能性的显像,即放射性核素显像。 是五 大医学影像之一,是核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2、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 时发现,铀矿能使包在黑纸内的感光胶片感光,这 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也是后来人们建立 放射自显影的基础。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 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射线的计数率;
(2)检定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药物,例如混杂定量计算。
7.4.2 闪烁相机
1、 相机的基本组成及原理 2、 相机定位网络的设计 3、 相机成像原理 4、 相机的性能指标
• 7.4.2 闪烁相机
相机是将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分布快速、一次 性显像和连续动态观察的设备,它不仅可以提供静 态图像,而且可提供动态图像,了解血液和代谢过 程,图像中功能信息丰富,是诊断肿瘤及循环系统 疾病的重要设备。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3、核医学成像设备分类:
按照放射性示踪剂不同,分为两大类: (1)单光子成像设备,有γ相机,SPECT,这类放射
性示踪剂具有稳定的射线放射性,如锝同位素 99mTC、碘同位素131I和123I及镓同位素67Ga, 寿命长,半衰期约为几个小时至几天; (2)正电子成像设备,有PET,为采用正电子发射能 力的示踪剂,如碳同位素11C,氮同位素13N,氧同 位素15O,氟同位素18F,寿命很短,只有几十分 钟。
1926年,美国波士顿内科医师布卢姆加特( Blumgart)等首先应用放射性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 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在人体内第一次应用了示踪技 术,有“临床核医学之父”之称。
赫维西
1934年 Enrico Fermi发明核反应堆,生产第一 个碘的放射性同位素。
1936年 John Lawrence 首先用32P磷治疗白血 病,这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疾病的开始。
由于同一能量的γ射线 在NaI(Tl)晶体中产生的次级 电子,其能量各不相同,因 此即使对于单能γ射线,γ闪 烁能谱仪测得的脉冲高度谱 也很复杂,如图所示。其能 量最大的峰对应140keV。 在γ射线能谱中能量最大的 峰称为光电峰,是表示核素 特征的峰。
测出γ射线能谱对于临床医学的意义:
(1)脉冲计数器中测得某种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定能量γ
1959年,他又研制了双探头的扫描机进行断层扫 描,并首先提出了发射式断层的技术,从而为日后发 射式计算机断层扫描机—ECT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50年代,钼[99Mo]-锝[99mTc] (99Mo-99mTc)发生 器的出现。
最早的伽玛相机
钼[99Mo]-锝[99mTc] (99Mo-99mTc)发生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