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失眠辩证论治

合集下载

辨证论治失眠

辨证论治失眠
各 2 。 0 g
按:本案患者证属痰火 内扰, 治疗从痰湿论治入手, 方用黄 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中黄连清心肾为主, 清热除烦 以宁心;半夏燥湿祛痰又能和 胃;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 实行气消痰为辅 ; 以陈皮理气燥湿, 佐 茯苓健脾渗湿;加胆南星 以助其清热化痰之力 ;使以生姜 、大枣、甘草益脾和 胃而协调 诸药。 二诊时痰热渐去, 睡眠改善, 纳呆未除, 故减去寒凉之胆南 星, 加神 曲以和 胃消食 、 夜交藤养心安神。 三诊用药后 已能安睡, 纳食亦佳, 嘱守方用药隔 日 1 服药 6 以收全功。 剂, 剂 3 阴虚火 旺 案例 3 :患者, 4 女,2岁, o5年 7月 1 20 7日来诊 。患者 3 个 月前 因琐事与他人争吵后出现不寐, 中多梦, 睡 或彻夜难眠,
伴 见 心 烦 不 宁 , 晚 更甚 , 晕 痛 , 红 潮 热 , 每 头 面 口干少 津 , 服用 曾
2 0 年 4月 2 04 8日三诊 : 服上方 6剂, 睡眠转佳, 梦亦减少, 头晕减轻 , 仍记忆 力差, 诸症基本痊愈 。嘱继服二诊方 1 以 0剂
巩固疗效。
中西药物未能取效 ( 药物不详) 。诊见 :颧红 目赤, 舌红, 苔黄乏 津, 脉弦细数。证属肝郁化火, 阴虚火旺 。治宜疏肝泄热 、养阴
安 神 。方 用 丹 栀 逍 遥 散 合 天 王补 心 丹 加 味 :牡 丹 皮 l , 子 5g 栀
按: 5g 当归 1 , 0g 柴胡 1 , 5g 白芍 1 , 2g 柏子仁 、酸枣仁各 3 , 0g 耗伤气血, 致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 故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方取党 天冬 、麦冬各 l , 2 g 生龙骨 2 。每 日 1 水煎分 2次服。 0g 剂,
官 能症 ” 范 畴 。失 眠 既 是 一 种 症 状 , 可 作 为 疾 病 单 独 出现 , 亦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失眠是指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导致的睡眠障碍。

根据睡眠障碍的症状和持续时间,失眠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

短期失眠通常由压力、焦虑、抑郁、生活变化和旅游等因素引起,但长期失眠可能是由慢性疾病、痛苦和个人睡眠习惯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治疗失眠,中西医学都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主要探讨失眠的中西医诊治。

一、中医诊治1. 中医辨证论治法——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法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

辨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用于了解病人的症状、情况和原因。

然后,中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例如,当临床症状表现为过度思考、易怒、呕吐等情况时,可以采用悬灸和针灸,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消化功能。

针刺督脉和足三里穴、太冲穴也可以治疗失眠。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特别有效,例如安神定志颗粒、归脾丸、益智祛忧丸和逍遥丸等。

2. 中药治疗法——促进睡眠和调节情绪中药治疗失眠的工作原理是调节人体的自然机能,促进健康睡眠,同时改善由失眠引起的心理问题。

很多中药都有很好的睡眠促进作用,例如:当归、茯苓、龙茎等。

3. 食疗法——改善失眠中医食疗也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因胃肠道问题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缓解症状。

瘦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鱼、虾、豆腐、菜花和茭白等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安神作用,而且补益身体,促进健康睡眠。

二、西医诊治1. 光疗法——调节生物钟人体的生物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光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之一,可在傍晚降低家庭照明强度。

晚上在睡觉之前减少时间,增加明显照明时间。

2. 药物治疗法——短期解决失眠问题对于严重失眠的病人,西医通常会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和3-、4-环类药物等。

但是这些药物仅限于短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3. 心理治疗法——帮助改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一种镇定情绪、减少压力和深层治疗条件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失眠问题。

中医辨证治失眠

中医辨证治失眠

中医辨证治失眠摘要】失眠症又称“不寐症”,指的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严重者彻夜不眠。

西医治疗失眠症,主要依靠口服镇静、催眠、抗焦虑之类的药物,常用的如地西泮、硝基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等。

西药治疗失眠症起效迅速,甚至立竿见影,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目前国家对于该类药物控制严格,患者购买有诸多不便;再者,该类药物也需要长时间坚持用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许多的毒副作用,还可能会引起多种医源性疾病,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辩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144-02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长期失眠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日趋加重的环境下,失眠越来越成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有的人为此而自杀。

失眠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西医在治疗上有诸多不便,而且有很多毒副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成为临床医师的迫切希望。

1.中医辩证施治从中医角度看,笔者将失眠分为五种类型进行施治:1.1 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肝郁化火。

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多梦易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宜清泻肝火、宁心安神。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水煎服,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胆南星、生地、柴胡、郁金、炒枣仁、夜交藤等。

1.2 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

表现为心烦懊恼,入睡艰难,梦多纷扰,头身困重,懒动少言,胸闷多痰,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安神、健脾化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水煎服,药用陈皮、茯苓、半夏、竹茹、黄连、瓜蒌、胆南星、枳壳、白术、炒枣仁、黄芩、夜交藤等。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1 心胆气 虚 : . 6 素体心胆亏虚或暴受惊吓 , 情绪紧张 , 使决 断 无权 , 遇事易惊 , 心神不安 , 除心胆气虚的症状外 , 可见失眠。
1 心 。 交 : 事 过 度 , 血 耗 液 而 致 肾精 亏 虚 , 能 上奉 . 7 肾不 房 失 不
28 心虚胆怯 : . 心神 不安—— 失眠多梦 , 易惊醒 , 胆怯心惊 ,
剂: 黄连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味 。
24 食湿 中阻 : - 困扰心神——失眠 , 心烦 , 闷脘痞 , 胸 纳呆 便
溏, 稍食肥甘油 腻则恶心 呕吐 , 头重身 困 , 舌体 胖大 , 边有 齿
痕, 苔白厚腻 , 脉弦滑 。 治则 : 醒脾化湿 , 和胃安神 。 方剂 : 胃 平
散 合 半 夏 秫米 汤 加 味 。 25 瘀 血 内 阻 : 神 被 扰 — — 失 眠 心烦 , 重 者 彻 夜 不 眠 , . 心 严 头

中医中药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山西 省 临 汾 市 荣 军康 复 医院 (4 O o 0 1o ) 李 莉
失眠是脏腑功能紊乱 、 气血失和 、 阴阳失调导致心神失养
中, 清降痰火 , 重镇安神 。 21 肝 气郁 结 : . 心神不安——失 眠 , 胁肋胀 痛 , 闷不舒 , 胸 善
虚, 母病及子 , 阴亦虚 , 心 血不养心 ; 肾阴精亏 , 精血不能互生 , 水亏不制火。心火 易亢 , 火扰 心神 , 除肝 阳上亢的症状外 , 可
见失眠。
部刺痛 , 夜间尤甚 , 遇事善忘 , 神思欠敏 , 舌质红暗 , 边尖有瘀 点, 苔薄 白, 弦细涩。 脉 治则 : 活血化瘀 , 宁心安神 。 方剂 : 血府
逐瘀 汤加 酸枣仁 。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现在的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都越来越大,工作、生活、学习等各种繁琐的事情让人焦头烂额,在这种重压之下导致很多人的健康都出现告急,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基本上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其中失眠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一旦出现绝对不能轻视。

一个良好的睡眠对于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上人的一生有接近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只有充分优质的睡眠才能够保证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整。

然而深受失眠困扰的人却不在少数。

失眠虽然不是绝症,但是由于常年带给人的伤害和痛苦却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医下的失眠。

1.中医角度下的睡眠在中医中失眠为不寐,是因阳不入阴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

中医古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

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

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

因情志失调、饮食不洁、病后、年迈及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造成的心火炽盛。

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的病理局面。

病位主要在心,并与肝肾脾胃有密切关系。

2.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包括: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心火炽盛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胃气不和证、心肾不交证、瘀血阻滞证。

(1)肝郁化火证: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2)痰热内扰证: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

苔腻而黄,脉滑数。

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

(3)阴虚火旺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舌红,脉细数。

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

(4)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

陈家杨中医治疗失眠症辨证论治经验

陈家杨中医治疗失眠症辨证论治经验

服药 5剂烦躁 已除 , 睡可达 5小时 , 入 服药 1 4剂可 以正
常睡眠 。
躁, 自汗出 , 惧夜 晚 , 恐 曾两 次企 图 自杀 。舌淡 红苔 白, 脉象
浮弱 。既往 , 溃疡病多年 ; 经常服安 眠药 ; 次先后 : 阴 阳, 营卫。 调 和
立法 : 心血 , 养 安心 神 。 方 药 : 子 参 2 g 丹 参 1g 元 参 1 g 麦 冬 1g 五 味 子 太 0, 0, 0, 0,
21 0 2年 9月 第2 4卷 下 半 月 第 l 8期
中国民康 医学
Me i ̄ J u dc o m ̄ o h n s e p e s He h fC ie e P o l at
Sp 2 1 e .0 2
Vo . S 124 HM No. 8 1
【 中医与 中西医结合 】
受到迫害 , 留有 高 血 压 、 眠 症 ; 失 中西 医 治 疗 多 年 , 多 次 休 并 养治疗 , 果不佳 。 效 立 法 : 肾水 , 心 火 , 通 心 肾 。 益 清 交
精神 、 神经疾病研 究治 疗 , 出《 写 实用 中医精 神病 学》和《 实 用 中医神经 病学》 。她 早年从 师 于近代 名 医赵树屏 先生 , 为
失 眠症 是临床 常见 病 , 中医辨 证 、 证颇 有难度 。陈家 认 杨 主任医师长期研 究精 神 、 神经 疾病 的 中医治疗 , 对失 眠症 治疗 经验丰富 , 辨证论治严谨 , 分型清晰 , 疗效确切 。 陈家杨主任 医师从事 中 医临床 工作 5 0年 , 力 于 中医 致
症状 : 烦躁不安 , 卧不安席 , 夜欲外 出, 甚则撕衣揪发 , 恶 闻声音 , 怕待人 , 惧 舌红少苔或舌尖 红刺 , 脉象细数 。 病例 : 患者 男 , 1岁 , 6 干部 。初 诊 日期 18 9 0年 4月 1 8 日。烦躁 , 眠 , 失 恐惧 夜 晚 , 不 能寐 , 则 整 夜在 外 散步 。 夜 甚 昼夜头痛 , 情绪 急躁 。舌 红无 苔 , 象沉 、 脉 细数。既往文革 中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的方案。

辨证分型中医将失眠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 肝郁气滞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等导致肝郁气滞。

治疗方案包括调节情绪、舒缓压力、促进气血运行等。

2. 脾虚湿阻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脾气虚弱、消化功能差,导致体内湿气滞阻。

治疗方案包括调理脾胃、减少湿气等。

3. 心火亢盛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心火旺盛、思虑过多,导致心神不宁。

治疗方案包括清热降火、安抚心神等。

4. 肾精亏损型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是由于肾精亏损、脑髓不足,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治疗方案包括补益肾精、调养脑髓等。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 中草药调理:根据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草药组合进行调理,如柴胡、黄芩、白术等。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改善失眠症状。

3. 中医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等特定部位,促进气血循环,舒缓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 饮食调理:根据辨证类型,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取养血安神的食物。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专业医生指导:中医辨证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疗方案。

2. 长期规律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失眠需要坚持长期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不可急于求成。

3. 生活调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和作息规律,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个体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并长期坚持治疗以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张俊华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观察[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裴春阳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现代思维[D].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失眠辩证论治
?對失眠辩证论治
前文《老天垂怜坚强的人》介绍过一个失眠呃逆的病人,后来又治了一个中耳炎兼失眠腹胀的患者,因此,我一直想写一篇专门的文章来详细探讨一下失眠。

失眠的人,一般来讲都是阳盛阴虚,也就是阴虚不能潜阳。

昼为阳,夜为阴,人到了晚上应该阴气盛,这样眼睛容易闭上而睡的安。

如果入夜后反倒是阳盛,阳胜阴,阳气不能往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会合,反而往上涌,阴阳不能互根,心肾不能相交,人肯定烦扰而不得宁,所谓虚则夜争也。

由此可见,人能睡着,赖于阳气的潜藏,人睡不着,由于阳气的浮越。

究其浮越的原因,是因为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

兼有惊悸者,是由于用心过度,心热耗血,因热生痰。

由于血液因热暗耗,阴虚不能潜阳,所以睡不着;痰停心下,火畏水刑(心属火痰属水),所以出现惊悸。

伤寒论里对失眠辩证论治,讲得很清楚的。

少阴病热烦于内而不得眠者,宜用黄连阿胶汤(栀梅柴草芩姜豉竹叶)。

有汗下太过,阳气暴虚而不得眠者,若无热症,脉沉微,不呕不渴,昼不眠,夜安静,宜用姜附汤以退阴复阳。

汗出鼻干,不得卧者,邪在表,用解肌汤。

若胃有燥屎,大热错语,及大汗胃中干,不得眠者,邪在里,用大承气汤下之。

《素问?逆调论篇》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饮食失节,填塞中宫、气满胸痞,以致升降之机失调,阴阳之气不交,反复颠倒不能入睡,纵尔偶一入睡,也恶梦特多,经常梦见进饮食或入厕,此与其它证之失眠有别。

饮食所伤之失眠,舌上常白苔厚积,口腻而多涎,《张氏医通》言:“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

”此乃“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故宜撤热和胃。

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吐下后心中懊憹不得眠,用栀子豉汤。

汗后虚烦不得眠,用当归温胆汤。

阳协阴,狂言不眠,乱梦,心烦气乏者,用酸枣仁汤(人参、枣仁、桂心、石膏、茯苓、知母、甘草、生姜)。

阴协阳,惊悸昏沉,大热干呕,错语,呻吟不眠者,用犀角地黄汤、温胆汤。

少阴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停水也,用猪苓汤。

少阴二三日,心烦不得眠,热烦喘冒不能眠者,有燥屎,用大承气汤。

中风汗出,脉濡而弱,厥而且寒,躁不得眠,用小建中汤;烦躁,用竹叶石膏汤。

瘥后饮酒,烦恶干呕,口渴呻吟,错语不得眠,用犀角解毒汤(犀角、大青、元参、甘草、升麻、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总之,治则宜清肝火、生肝血、降胃气、滋胃汁、有痰的化痰,血虚的养心安神。

现在临床上失眠的病人大多兼有消化系统的慢
性疾病,也就是胃肠有毛病,有的腹胀,有的大便干燥拉不出来,有的呃逆,前文所述病人只要一扎针紧张就打嗝,呃逆的病人可以考虑用大柴胡汤,提高芍药的用量,可以加到60克,大黄用少一点,3克,再加点儿麦芽,15克左右,少量郁金,10克就行,这样可以缓急止痛解除痉挛。

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的合方加减,主治少阳证阳明腑实轻证合病,少阳初入阳明,用比较慢性的,排出病理产物的方法,缓解症状,减少痛苦。

针灸治失眠,我觉得一定要“针方相对”,这种针法是很高明的,内科基础越强,针灸疗效越强。

失眠用针灸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是立刻见效,当天即见效。

三间穴与合谷穴的中点有一个奇穴,治疗失眠极为有效。

我们知道三间可以治疗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疗中焦病很有效。

失眠的时候常常会有心烦、胸闷,心胸之间很烦燥,就该取用三间与合谷中间的穴位来治疗会很有效,按照全息的对应法来讲,因此穴和心胸一带对应,约等于栀子豉汤之治疗虚烦胸中窒懊憹,所以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四关穴治疗失眠症,也就是合谷配太冲效果也不错,四关穴能疏肝,有消遥散的意味。

四关穴又有镇静、镇痉、镇定的作用所以治疗失眠很好,近年来又改成上述奇穴配行间来使用,行间在太冲之前,为肝经之荥火穴,能泻肝火,我把此奇穴和行间配合叫做前四关穴,这种配伍有丹栀逍遥散之意味在,故治失眠甚效。

针灸治失眠用风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是什么道理呢?风市穴是一个镇静止痛作用很强的穴位,对神经系统的病都有治疗效果。

风市位在胆经,透过心与胆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热扰心,风市也可以透过肝胆表里来治疗肝火旺的失眠,在这里就有温胆汤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

至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则可针肾关+漏谷+三阴交,即有归脾汤之意味在。

中医说久病多有瘀血,但凡是慢性病老病我一般都先给病人服自制的铁骨散以活血化瘀,久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很有效,同理也可在背部点刺刺血治疗失眠也很有效,现在我都只在耳尖点刺泻血治疗失眠就见大效,甚至不用再扎针当晚就可睡眠很好。

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但《素
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因此在此针刺有黄连阿胶汤交济水火的作用,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大家知道血府逐瘀汤治疗久年失眠甚效(见《医林改错》)。

在耳尖刺血,也有血府逐瘀汤之意味。

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

总之,耳尖刺血可以镇定袪风、交通心
肾、活血化瘀,因此它是治疗失眠最特效的穴位,是治疗失眠第一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