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一、结构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结构的主要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二是先后次序,三是层次

感。所谓整体感是指学术论文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论证,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首尾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一定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程序。所以我总是说,写论文就像是做几何证明题,一开始要非常简明地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你提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最后再对开始提出的观点加以强调。开始提出问题时主要是突出论点有别于前人的创新性,结尾主要是突出论点的可信性。如此首尾一致并相互照应,就表现出一篇论文的整体感。所谓先后次序指的是文章纵向结构的把握,也就是指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里论文是强调文章的内在关联性。所谓层次感指的是文章结构的横向把握。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将文章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便读者能够更容易的掌握你要表述的内容。

由于学术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行为,最大的忌讳就是重复前人,所以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术个性,就会有不同的论文结构。因此论文的结构也均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但是一些基本的规则却必须遵守。比如说你是按纵向发展的方式去结构文章的,你就要注意每层内容都要以前一层为前提,层层深入地往前推进;如果你是按照平面支撑的方式来结构文章的,你所列的几个方面一定有一个排列次序,它们是根据什么原则排列的,必须有充足的依据,而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堆积。尤其是各方面之间一定不能有相互矛盾之处。

依照上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术论文常用的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平行结构、纵向结构和纵横结构。二、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的意思是论文的几个部分属于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很难分出轻重与先后,所以称之为平行结构。

设置平行结构最重要的注意事项有两点:一是行文角度的选择。也就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才是证明文章命题最有效果的;二是几个平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的先后排列次序是依照什么原则与理念进行的。下面我们可以举出两篇学术论文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一篇是张少康先生的《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与自觉》(见《庆祝徐中玉教授九十华诞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篇文章共分4个部分,他们的小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形成于西汉”、“汉代专业文人创作的扩大和专业文人队伍的形成”、“汉代多种文学体裁的发展和成熟”、“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自觉”。当然,这四部分之前还有一段总序,主要是追述汉代之前的文学观念萌芽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即西汉中后期中国文学观念的自觉已经完成。最重要的是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与原则。这四个部分是平行的,他们之间很难分出孰轻孰重,而且都是对证明其命题很有效的角度。第一部分主要谈文学与学术的分家,比如说刘歆的《七略》已经专门列出了“诗赋略”一类,这就已经注意到文学的类特征。第二部分文学已经形成一种专业,第三部分说的各种文体已经大致齐备与成熟,第四部分说已经具备了自觉的文学批评意识。这四个方面对于文学观念来说都是至为关键的,只要你承认这四个方面是实事,你就无法否认作者提出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行文角度有效。更进一步,这四个部分的排列次序也是和合乎逻辑的。文体观念决定人们的创作性质,所以摆在第一;作者是文学创作过程的第一要素,所以排在第二;作品是由作者写出的,因而排在第三;有了文学作品才可能进行文学批评,故而列于最后。可以看出,这四个部分是根据文学行为的实际过

程来排列的,你不能说哪个更重要,但却有逻辑顺序,如果打乱这个顺序,文章的结构就没有逻辑性可言了。

再看赵敏俐教授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一期)。本文共分5个部分:1.“魏晋文学自觉说”简述;2.“汉代文学自觉说”

的挑战;3.对曹丕《典论?论文》的重新理解与评价;4.“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的关系;5.不要忘记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这也是属于平行结构,因为它是按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几个部分的。但这又与上篇文章不同。本文的中心是要在文学观念自觉的角度谈汉代与魏晋文学之间的关系。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说魏晋文学正是汉代文学的继续。“由于时代的变迁,原本在汉代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与以功利主义为主的文学形式逐步失去了它的主导地位,而原本在汉代处于支流地位的道家思想和以抒写个人情怀为主的文学形式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汉代文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我们应作如是观。”为了论证此一观点,作者采用了以第三部分为支撑点,前后串连起其他四点的关联方式。第一、二点先摆出前人两种不同文学自觉说,就行成了两个对比的点。然后就检验作为“魏晋自觉说”的支撑文献的《典论?论文》,说明“诗赋欲丽”的观点并不是曹丕首先提出来了的,而是汉代就已经提出的看法。然后又用第四部分说明“功利主义”不能说与文学完全对立,魏晋以后功利主义也没有在历史中消失;第五部分说汉代人也有“个体意识”和抒情文学。经过论证后,得出了汉代与魏晋文学是前后继承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关系。因而本文的行为方式是对比,所以必须以如此的手段来结构文章。

三、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最容易把握的是依时间的顺序来安排行文,我们又把它称为历史的方法。这一般多用于探索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的学术论文。比如冷卫国的《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王廙(YI)等“宣扬盛美”;2.孙绰等“作金石声”及王羲之“赋以布诸怀抱”;3.陶渊明“导达意气”;4.谢灵运“用感其心”与“赋以敷陈”;5.李充《翰林论》、傅亮《文章志》评木华《海赋》。很明显这是以时间为顺序,从而显示每个阶段赋学批评的特点与发展的线索,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东晋赋学批评,我们基本上按照前、中、后三期进行了论述。”当然这其中有两点变通,一是将同属于东晋后期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分成了两部分,二是单独把李充与傅亮列出。前者因为二人均为大家,有足够单列的分量;后者是因为在抒情小赋流行的东晋,善于铺陈的大赋也还没有绝迹,所以单独列出。这也说明每篇文章都应根据不同对象加以变通。

但是,纵向结构并不是都按历史过程来安排,有时也按先后顺序来做为结构方式。我的论文《梁山泊三易寨主的对比设计与水浒传的创作思想》,是按照王伦、晁盖与宋江三个阶段来设计行文的,这其中尽管也有时间先后的因素存在,但更重要的是三人的个人品格与思想特征所决定的。好的纵向结构一般都更重视其逻辑的先后次序,把每层论述都建立在上一层的基础之上,其论述层次较之平行结构更为严格,不允许有少许的错乱颠倒。

四、纵横结构

纵横结构是将上述两种结构结合起来,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我们有时将它成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

如李道和的《炎帝与关公的历时性传承》(《明代文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从题目看就是一篇按照时间顺序结构的文章,但是当你看到文章的小标题时,却发现是按照逻辑次序设计的:1.炎帝与关公的表层关系;2.炎帝与关公深层关系;3.炎帝与关公传承置换的时空背景。从表层、深层与时代背景看,完全是一种逻辑结构的安排。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全文,就会发现在每一部分内部,又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第一部分作者经过详细考察,发现了一个炎帝、刘

邦、关公的历史承传线索;第二部分则经过认真探索对比,发现炎帝与关公拥有两个突出的共同特征:一是天龙之身,二是火神之职。正是这些共同特征,确定了两个形象之间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第三部分是考察后来的传承原因,作者认为宋代和明代都崇尚火运有关,也和炎帝与关公都属于晋地的乡缘因素有关。这些又都是拥有时间要素的。当然也有反过来设计的,就是说大的框架按时间结构文章,而在各个部分里,又基本按照逻辑平行关系来安排文章。还有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结构设计,这就是在同一个层面将时间的先后与逻辑的平行结合起来。比如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文共分5章:1、李贽所面临的历史前提;2.李贽的人格与心态;3、李贽的哲学思想;4、李贽的文学思想;5、李贽与晚明文坛。第一与第五章很明显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来次序设计的,而中间三章却是按照逻辑次序作平行设计的:人格心态是哲学思想的基础,哲学思想又是文学思想的基础,三层意思每一层都有关联,但又不能说哪一层更重要。也就是说人格心态、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三个方面共同支撑着李贽研究的整体。之所以如此结构文章,是与它的学术命题密切相关的。本文的核心命题用“中介”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如果展开来说,就是李贽的特征带有复杂矛盾的过渡性质,其地位和作用乃是串连起了明代中期与明代晚期文学思想史的发展环节。所以首位两章必须要用“面对的历史前提”与对晚明文坛的影响来做为整体框架。中间三章的内容也主要谈

的是其中介特性。比如说他的人格心态是“出世圣人”与“入世圣人”的双重追求;哲学思想包括了追求超越解脱的佛教性空理论和强调真诚自然的“童心说”;文学思想则包括了既重视自我个性表现同时又不忽视社会教化的两个层面。从追求“入世圣人”、“真诚自然”是社会教化角度讲,他更多地继承了明代中期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这是承前;从追求“出世圣人”、“性空解脱”和“表现自我”的角度,又表现出了新的观念与行为,这些又深深影响了晚明文坛,这是启后。而正

是这种承前启后的特征,突出体现了他鲜明的过渡性质与中介作用。我认为这篇论文只能这样设计,也只有这篇论文的内容才能运用这种结构。由于这篇论文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所以有不少博士生都有意识去模仿它,但说实在话,至今我还没有发现谁的模仿是成功的。因此,最后的结论是:既要掌握基本的结构方式与技巧,又绝对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争取每一篇文章都能寻找到最佳的行文角度与结构形态。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 令人费解的欧化句子(彭馨找的例子) 一、句子的主干成分被远远地隔开了,让人读完了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 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资本论》) 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由于(还存在着)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些灾难还在苟延残喘。 二、关联词搭配不当,实词搭配不当。层次不清,用词哆嗦 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是由于提高劳 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 是由于结合工作日的 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资本论》) 一般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提高生产力的方式有: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扩大生产力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使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 三、欧化的标点符号 “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那末,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 资本主义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设计毕业论文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 (1) 第1章设计资料 (2) 1.1工程概况 (2) 1.2设计标高 (2) 1.3气象资料 (2) 1.4工程地质资料 (2) 1.5抗震烈度 (2) 1.6墙身做法 (2) 1.7门窗做法 (2) 1.8所用材料 (2) 第2章荷载计算 (5) 3.1恒载计算 (5) 3.1.1 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5) 3.1.2 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5) 3.1.3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6) 3.1.4 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6) 3.2活荷载计算 (7) 3.2.1 屋面活荷载 (7) 3.2.2 楼面活荷载 (8) 3.3风荷载计算 (8) 3.4地震作用计算 (9) 3.4.1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9) 3.4.2 框架刚度计算 (11) 3.4.3 结构基本周期的计算 (12) 3.4.4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13) 3.4.5 横向框架弹性变形验算 (13) 第3章力计算 (15)

4.1恒荷载作用下的力计算 (15) 4.2活荷载作用下的力计算 (18) 4.3风荷载作用下的力计算 (21) 4.4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力分析 (23) 第4章力组合 (27) 第5章截面设计 (28) 6.1梁的配筋计算 (28) 6.1.1 边跨梁配筋计算 (28) 6.1.2 中跨梁配筋计算 (29) 6.2框架柱配筋计算 (29) 6.2.1 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计算 (29) 6.2.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2) 第6章楼板设计与计算 (37) 7.1屋面板计算 (37) 7.1.1 荷载计算 (37) 7.1.2 按弹性理论计算 (37) 7.2楼面板计算 (38) 7.2.1 荷载计算 (38) 7.2.2 按弹性理论计算 (38) 7.2.3 截面设计 (39) 第7章楼梯设计 (41) 8.1梯段板计算 (41) 8.1.1 荷载计算 (41) 8.1.2 截面设计 (41) 8.2平台板计算 (42) 8.2.1 荷载计算 (42) 8.2.2 截面设计 (42) 8.3平台梁计算 (42) 8.3.1 荷载计算 (42) 8.3.2 力计算 (43) 8.3.3 截面计算 (43)

浅谈桥梁工程与结构力学

浅谈桥梁工程与结构力学 梁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班 2011级 摘要:桥梁工程的发展与力学的进步是紧密相联的,而且是互相促进的:随着经济的发 展,建筑材料、设备、建桥技术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加 快了人们对桥梁力学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桥梁力学的发展;同时,桥梁力学的研 究成果也使桥梁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桥梁、力学、发展、现状 一、引言 在原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桥梁,那时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虽然还不具备造桥的能力,但已经知道利用桥梁为生活创造方便。在17世纪以前,桥梁一般是用的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分为石桥和木桥。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酸性转炉炼钢和平炉炼钢技术的发展,钢材成为重要的造桥材料,钢的抗拉强度大,抗冲击性能好,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钢板和矩形轧制断面钢材,为桥的部件在厂内组装创造了条件,钢材应用日益广泛。因为只是凭经验修桥,曾使19世纪80-90年代得许多铁路桥发生重大事故;从那时起,正在发展中的结构力学理论得到了重视,在它的静力分析理论完全确立并广泛普及之后,桥梁因强度不足而造成的事故大为减少。到了现代,桥梁按建桥材料可分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但其价格却远低于钢材,为了增加其抗拉能力,设计了钢筋混凝土这类复合建筑材料,使其既能承受拉力,又能承受压力,但限于混凝土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力学性能,将其作为梁式桥结构用材,跨度仍远逊色于传统的拱桥结构。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尽管有受力钢筋在承载,但在受拉区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裂缝,若对钢筋施加一定的张力作用,可以克服此弊端,即通过张拉预应力筋,使得受拉区事先储备一定数值的压应力,当外荷载作用时,混凝土可不出现拉应力或不超过某个临界值的拉应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进而导致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出现。 二.桥梁建设简述与发展趋向 1、国外桥梁建设简述和发展趋向 纵观国外桥梁建设发展的历史,对于促进和发展现代桥梁有深远影响的,是继意大利文艺复兴后18世纪在英国、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兴起的工业革命。它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桥梁建筑技术方面空前的发展。 1855年起,发共建造了第一批应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拱桥。法国谢儒奈教授在拱桥结构、拱圈

_数据结构_教学与教材研究_张乃孝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2期 86 张乃孝,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数据结构”教学与教材研究 张乃孝 摘要:本文回顾了著者三十多年来从事“数据结构”教学与研究的主要经历,重点介绍了对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指出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地编写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和关键。 关键词:数据结构;算法;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教材 一、前言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早期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处理的对象是“无结构”的数据(例如整数和浮点数),它们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根据计算机指令系统编写的代码)都采用二进制表示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程序设计语言”研究,改变了原始的使用机器语言编程的方式,语言的“使用手册”给计算机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级的“虚拟机”,使得程序员可以方便快捷地描述需要的数据和处理数据的程序;然后通过语言的“编译器”把它们成功地转换为计算机内部的二进制代码。高级语言的研究成果,打破了计算机只能进行科学计算的限制。“语言编译系统”通过计算机成功地完成从高级语言的模型到计算机硬件语言模型的转换,打开了计算机系统软件研究的大门;同时也提出许多相对比较复杂的结构化数据的需求(例如栈、散列表和二叉树等),促进了数据结构的研究和发展。 “数据结构”的概念最早是由C. A. R. Hoare和N. Wirth 在1966年提出。大量关于程序设计理论的研究表明:为了系统而科学地构造大型复杂的程序,必须对这些程序中所包含的数据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1968年,美国教授D.E.Knuth在他的名著《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第1卷基本算法第二章信息结构)中首次系统地研究并整理了当时经常使用的主要数据结构与相关的算法,为数据结构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本人也因此书的成就,在1974年获得计算机界最高科学成就奖“图灵奖”)。 自20世纪70年代起,“数据结构”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被普遍列为计算机本科的必修课程。 二、不同时期的教材 1978年著者已有10年从事系统软件开发的丰富经验,参加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筹备和创建。在担任数据库教研组组长期间,按系主任张士龙教授的安排,负责“数据结构”等新课的建设。从此围绕数据结构开展的工作,包括学习与研究、讲课与编写教材等,三十多年一直没有停息。其中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编写了下面4本教材(以8种不同版本出版)。 1.第一本教材:《数据结构》 1979年教育部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算机系教学大纲研讨会,著者带着起草的“数据结构教学大纲”和“数据库教学大纲”与系主任一起参加了会议。会上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并建议我们分工负责编写数据结构教材。根据这个大纲的修改稿,著者组织教研组内的老师共同编写了第一本《数据结构》讲义。1980年起,这本讲义在校内外(包括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广泛试用,三易其稿。198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1992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奖)。 2.第二本教材:《数据结构基础》 1985年,“北京市自学考试委员会”开设计算机专业。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考试委员,著者邀请杨冬青和邵维忠两位老师共同编写了这本自学考试教材。199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年台湾儒林出版公司用繁体字出版。 3.第三本教材:《数据结构——C++与面向对象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面向对象的语言和方法开始流行。

某六层框架结构学生宿舍楼设计毕业论文

某六层框架结构学生宿舍楼 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建筑设计说明 (6) 第三章结构设计计算 (7) 第一节梁、柱截面及柱高的确定 (7) 第二节重力荷载计算 (9) 一、屋面荷载(不上人) (9) 二、楼面荷载 (10) 三、卫生间荷载 (10) 四、墙体重力荷载 (11) 五、梁柱重力荷载 (11) 六、女儿墙重力荷载 (11) 七、门重力荷载 (12) 八、窗重力荷载 (12) 九、墙体自重 (12) 第四章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力和侧移计算 (18) 第一节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 (18) 一、梁的线刚度 (18) 二、柱的线刚度 (18) 三、柱的侧移刚度 (18) 第二节框架自振周期的计算 (19) 第三节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位移验算 (19) 第三节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力的计算 (20) 第五章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力计算 (25) 第一节横向框架计算单元的确定 (25) 第二节竖向荷载计算 (25)

一、恒载计算 (25) 二、活载计算 (27) 三、力计算。 (28) 第六章横向框架力组合 (33) 第七章截面计算 (42) 第一节框架梁设计 (42) 第二节框架柱设计 (45) 一、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 (45) 二、A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6) 三、B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8) 第三节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51) 第四节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 (53) 一、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 (53) 二、楼层受剪承载力计算 (53) 第五节基础设计 (56) 一、已知条件 (56) 二、尺寸的确定 (56) 三、桩身配筋 (57) 四、桩基承载力 (58) 五、桩身承载力 (60) 第六节板的计算 (61) 一、AB跨间板的计算 (61) 二、屋面板的计算 (61) 三、楼面板的计算 (63) 结论 (64) 致谢 (66) 参考文献 (68) 附录:外文文献翻译 (69)

工程力学论文

Hefei University 论文题目:工程力学论文 年级专业: 13级化工卓越工程师之班姓名:王俊 学号:1303022043 老师姓名:胡淼

摘要:工程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涉及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各种工程与力学结合的领域,分为六大研究方向:非线性力学与工程、工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应力与变形测量理论和破坏检测技术、数值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工程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动力学与工程爆破。学制一般为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就业面相当广泛,可以继续读博、从事科学研究、教师、公务员,或到国防单位工作,去外企等等。总的来说,工程力学专业具有现代工程与理论相结合的的特点,有很大的知识面和灵活性,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历史、研究方向、应用、学习心得 一、工程力学简介 工程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 力学的研究成果改进工程设计思想。从工程上的应用来说, 工程力学包括: 质点及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粱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粱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

结构力学专题论文

结构力学专题论文 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分析与计算 一、 概述 弹性设计方法及其许用应力设计法的最大缺陷是以某一截面上的max σ达到[σ]作为衡量整个结构破坏的标准。事实上,由塑性材料组成的结构(特别是超静定结构)当某一局部的max σ达到了屈服应力时,结构还没有破坏,还能承受更大的荷载。因此弹性设计法不能充分的利用结构的承载能力,是 不够经济的。 塑性分析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性质,其强度要求以结构破坏时的荷载作为标准: max []Pu P p u F F F k ≤= 其中,Pu F 是结构破坏时荷载的极限值,即极限荷载。u k 是相应的安全系数。 对结构进行塑性分析时仍然要用到平衡条件、几何条件、平截面假定,这与弹性分析时相同。另外还要采用以下假设: (1) 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其应力与应变关系如图所示。(图1.1) 图1.1 (2) 比例加载:全部荷载可以用一个荷载参数P 表示,不会出现卸载 现象。 (3) 结构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都很小。 从应力与应变图中看出,一旦进入塑性阶段(AB 段),应力与应变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有了解全部受力变形过程才能得到结构的弹塑性解答。但塑性分析法只考虑结构破坏状态时对应的极限荷载,所以比弹塑性分析法要简单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塑性分析只适用于延性比较好的弹塑性材料组成的结 D s σσ

构,而不适用于脆性材料组成的结构,也不适用于对变形条件要求较严的结构。 二、 相关概念 1、极限弯矩 (1)屈服弯矩 随着M 的增大,截面最外层纤维处的应力达到屈服应力s σ时,截面承受的弯矩称作弹性极限弯矩或者屈服弯矩。 e s M W σ= 式中,W 是弹性弯曲截面系数。 (2)极限弯矩 M 不断增大,整个截面的应力达到屈服应力s σ时,截面承受的弯矩称作极限弯矩。 u s s M W σ= s W 是塑性截面系数,其值为等截面轴上、下部分面积对该轴的静矩。 可见,纯弯曲时,M 只与材料的屈服应力s σ和截面的几何尺寸、形状 有关。剪力和轴力对M 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塑性铰 2.1 概念 当整个截面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保持极限弯矩不变,两个无限靠近的截面可以发生有限的相对转动,这样的截面称为塑性铰。 2.2 塑性较的特点 (1)塑性铰可以承受极限弯矩。 (2)塑性铰是单向铰。 (3)卸载时塑性铰消失。 (4)随着荷载分布的不同,塑性铰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3、破坏机构 结构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由于出现足够多的塑性铰而形成的机构叫做破坏机构。 破坏机构可以在整体结构中形成,比如简支梁;也可以在结构上的某一局部形成,比如多跨连续梁。同一结构荷载不同时,破坏机构一般也不同。 静定结构在弯矩峰值截面形成一个塑性铰后,就形成破坏机构而丧失承载能力。对于超静定结构,因为有多余约束,要形成足够多的塑性铰才能丧失承载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做结构时,要设计成超静定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判定极限荷载时的一般定理

数据结构之线性结构

数据结构之线性结构(一,表结构) 作者:冲出宇宙 时间:2006-10-24 修改:2006-11-3 转载请注明作者。 作者主要参考了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807746.html,上面的资料(因为wikipedia上不去)和部分较新学术论文(一般来自于acm, IEEE和springer),如果有什么疑问,您可以参考以上资料,我会努力的把重要的论文罗列在文章里面。 本文主要介绍了线性数据结构部分,线性数据的分类来自于wikipedia,见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807746.html,/topic/list-of-data-structures。 1 线性数据结构的分类 线性数据结构的分类如下: .表(List) .数组(Array) .位图(Bitmaps) .图片(Images) .数字高程模型(Heightfield) .动态数组(Dynamic array) .平行数组(Parallel array) .向量(Vector) .集合(Set) .链表(Linked list) .松散链表(Unrolled linked list) .Xor链表(Xor linked list)

.可变表(VList) .联合数组(Associative array) .散列表(Hash table) .跳跃表(Skip list) .栈(Stack) .队列(Queue) .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 .双向队列(Deque) .间隙缓冲(Gap buffer) 2 表(List) 表是一个抽象数据结构(ADT, abstract data type,它表示的是一种接口,而不是实现),它表示的是一个有序实体集合。但是,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接口。比如,可变的表会包含4种操作: 1,建立空表; 2,测试表十分为空; 3,在前端插入一个数据到表里面去; 4,返回一个新表,包含了除了第一个元素(也可能是最后一个元素)以外的其它所有元素。 在现实中,表通常由数组或者链表实现,因为它们都和表具有一些共同点。通常人们会把表当成是链表的别名。序列也是表的另外一个名字,它突出了实体之间的顺序关系。 2.1 数组(Array)

学术论文基本结构及学术规范

1、论文标题 文字概括精练,一般要求不超过15-20个汉字;单行题目要居中,双行题目上行要长于下行题目; 英文题目要求不超过12个词或100个书写符号;题目不用缩写词或者简化词;尽量不用标点符号 2、摘要 【摘要】论文摘要又称文摘、提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组成。目的部分应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及重要性;方法部分应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数据是如何取得的以及经过何种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部分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叙述要具体、准确,并需给出结果的可信值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结论部分应简要说明、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极其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值得推荐或推广等。摘要的内容是对题目的扩充,是全文的高度概括。摘要一般不分段,不列图、表以及化学结构式,也不引用参考文献。摘要的长短,一般为正文字数2-3%。国际标准组织建议不应少于250个词,最多不超过500个词。摘要虽然居于全文前首,但在写作上却是论文完稿后写的。

3、关键词 【关键词】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和词组,并按照一定顺序逐次排列出来的。其标引质量直接影响到二次文献的收录与利用,便于对全文的检索。一般要求一篇论文要有3-5个全文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和词组,并按照一定顺序逐次排列出来的。其标引质量直接影响到二次文献的收录与利用,便于对全文的检索。一般要求一篇论文要有3-5个全文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 4、引言 引言(前言、概论、序言、绪论、绪言、导言、导论)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相关的课题,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创新论点,使读者对论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起读者阅读论文的兴趣。一般稍多于摘要的字数。要求该部分的写作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与摘要雷同,也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不用图表和公式来论述问题,但至少应该有观点的罗列,同时一定要把作者的创新点明确表达出来。引言部分应以阿拉伯数字“0”作为该级层次的前置编号。 引言内容:如需编序号,用圆括号序号,段前空两个字的间空。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土木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常州市某培训中心实训大楼 指导教师: 2013-1-1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 析等) 毕业设计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系统地融汇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本教学环节,要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有关单位工程建设从方案制定到施工组织的全过程系统性的训练。通过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有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着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感性和理性知识去把握整个建筑的处理,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外观和结构两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学术动态,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也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的必要的准备。 一、研究现状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土木工程在我国可以分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给水和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深知土木工程设计范围之广,以及和社会生活联系之密切。我们在校只是学习了土木工程这一个

结构力学论文

结构力学论文

————————————————————————————————作者: ————————————————————————————————日期:

成绩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结构力学论文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 论文题目: 浅谈位移法 任课教师: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7 年 1 月 1

日 浅谈位移法 摘要位移法是超静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变位法或刚度法,通常以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数。位移法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应用基本结构列出典型方程进行计算,另一种是直接应用转角位移方程建立原结构上某结点或截面的静力平衡方程进行计算。 关键词基本原理典型方程超静定结构 一、简介 位移法以广义位移(线位移和角位移)为未知量,求解固体力学问题的一种方法。位移法的思想是法国的C.-L.-M.-H.纳维于1826年提出的。 位移法是解决超静定结构最基本的计算方法,计算时与结构超静定次数关系不大,相较于力法及力矩分配法,其计算过程更加简单,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可以应用于有侧移刚架结构的计算。此外,对于结构较为特殊的体系,应用位移法可以很方便地得出弯矩图的形状,位移法不仅适用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也适用于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所以学习和掌握位移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计算种类 1.典型方程法 位移法可按两种思路求解结点位移和杆端弯矩:典型方程法和平衡方程法。下面给出典型方程法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1.1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建立: 欲用位移法求解图a所示结构,先选图b为基本体系。然后,使基本体系发生与原结构相同的结点位移,受相同的荷载,又因原结构中无附加约束,故基本体系的附加约束中的约束反力(矩)必须为零,即:R1=0,R2=0。 而Ri是基本体系在结点位移Z1,Z2和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按叠加原理Ri也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如图c,d,e所示)产生的第i个附加约束中的反力(矩)之和。于是得到位移法典型方程:

《数据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数据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1 课程的一般信息 1.1 教学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 1.2 课程名称 《数据结构》 1.3 课程教材及分析 1.3.1 中文教材及分析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11.11。 该教材为国内关于数据结构最知名的教材之一,受到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广泛的认可。 1.3.2 教材选取的背景 选取本教材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本人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驱动,在该课程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4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为计算机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二年级第一学期) 1.5 教师的基本信息 肖冰,1981年生,博士,讲师,计算机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等。博士毕业后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了《计算机基础》、《ACCESS 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等课程。在Pattern Recognition(SCI二区)、Neurocomputing(SCI三区)、Signal Processing(SCI三区)、电子学报(中、英文版)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9篇,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一篇。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基金各一项,以第三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授权专利三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一项。 2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 2.1 单元内容概要 第9章查找 第3节哈希表

一般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

一般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 论文的结构一般由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或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学位论文的结构稍复杂一些,一般包括:题目、署名、目录、摘要、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部分。以下就学术论文的主要部分加以说明。 (1)题目。题目是论文内容的概括,向读者说明研究的主要问题。标题有多种形式,可以明确点题,也可以只指出研究问题的范围,或是以问题的方式表述。一个好的学术论文题目应当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文字简练、新颖,范围明确,便于分类的。 (2)内容摘要。在重点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论文一般应写出论文摘要。摘要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的简介,作用在于使读者通过这段概括简洁的文字,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从而决定是否值得读全文。一般研究报告的摘要在二百字左右,学术论文的摘要可在五百字到一千字之间。 (3)前言。前言(序言、导言或绪论)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目的、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等。投稿论文的前言部分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长篇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前言则可详细一些,甚至自成一章。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除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之外,还可以增加历史回顾、背景材料、文献综述、所涉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4)正文。正文部分占全文大部分篇幅。这部分必须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一般学术论文的论述方法有两种类型:一是实践证明,即用作为实践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检验、证实某种理论的可靠程度;一是逻辑证明,即用一个或几个真实判断来论证、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逻辑证明由论题、论据和论证三个部分组成:论题,就是需要加以证明的问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题的一些判断;论证,是论题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证明方式。撰写一般学术论文,必须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和逻辑证明,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写作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使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用观点去表现主题,使观点与主题相一致。 (5)结论与讨论。结论是经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结论应指出所得的结果是否支持假设,或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有的学术论文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有的论文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论文不专门写一段总结性文字,而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部分。 讨论是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评论,对研究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并将结果与有关的研究相比较,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同时,讨论也需要指出结果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6)参考文献。这部分包括参考的文章、书目等,附在论文的末尾。

某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 (4) Abstract (5) 绪言 (6) 计算书主体部分 (7) 1 设计任务书 (7) 1.1工程概况 (7) 1.2 设计的基本内容 (7) 1.3 设计资料 (8) 1.3.1气象条件 (8) 1.3.2地质条件与抗震设防 (8) 1.3.3屋面及楼面的做法 (9) 2 结构类型 (9) 3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11) 3.1梁柱截面、梁跨度及柱高确定 (11) 3.1.1初估截面尺寸 (11) 3.1.2梁的计算跨度 (12) 3.1.3柱的高度 (12) 3.2荷载的均布恒载 (13) 3.2.1屋面的恒载 (14) 3.2.2屋面的活载 (15) 3.2.3楼面的均布恒载 (15) 3.2.4楼面均布活荷载 (15) 3.2.5梁柱的自重 (16) 3.2.6墙体、门窗自重的计算 (16) 3.2.7各层荷载组合 (17) 3.3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的侧移验算 (18) 3.3.1横梁的线刚度 (18) 3.3.2横向框架柱的线刚度及侧移刚度D值 (18) 3.3.3横向框架自震周期 (19) 3.3.4横向地震作用计算 (20)

3.3.5横向框架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 (21) 3.3.6纵向框架柱的线刚度及侧移刚度D值 (22) 3.3.7纵向框架自震周期 (23) 3.3.8纵向地震作用计算 (23) 3.3.9纵向框架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 (24) 3.4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25) 3.4.1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计算 (25) 3.4.2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27) 3.5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29) 3.5.1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29) 3.5.2荷载计算 (30) 3.5.3用力距二次分配法计算框架弯距 (33) 3.5.4梁端剪力及柱轴力的计算 (39) 3.6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 (40) 3.7内力组合 (42) 3.7.1框架梁内力组合 (42) 3.7.2 框架柱内力组合 (46) 3.8截面设计 (48) 3.8.1承载力抗力调整系数 (48) 3.8.2横向框架梁截面设计 (49) 3.8.3柱截面设计 (59) 3.8.4框架梁柱节点核心节点设计 (67) 3.8.5构造要求 (67) 4 现浇板设计 (74) 4.1设计荷载 (74) 4.2四边支承板的内力及截面配筋计算(按弹性理论) (74) 4.2.1区格A (74) 4.2.2区格B (76) 4.2.3 区格C (76) 5 楼梯设计 (77) 5.1楼梯段板设计 (78)

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导(精)

论文正文组织结构 (论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学位论文是专门供专家审阅以及供同行参考的学术著作, 必须写得简练、重点突出, 不要照抄罗列叙述书本上较多的常识性内容。同时应注意使论文各章之间密切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一般包括如下六章。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设计开发系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微调。具体如下: 第 1章绪论 1.1 系统开发背景 1.2国内外研究技术开发状况 1.3解决的主要问题 1.4本文的主要工作 1.5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 2章需求分析 2.1系统概述 2.2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2.3系统需求获取模式 2.4系统需求问题描述 2.4.1系统功能性需求 2.4.2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第 3章系统架构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网络架构、安全架构、系统逻辑、部署架构、实现架构、数据架构等几个方面,作者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撰写。 3.3 系统功能架构 第 4章系统详细设计 4.1系统建模 4.1.1系统的静态结构图 4.1.2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2系统数据库设计 第 5章系统实现与测试 5.1系统总体实现 5.2-5.n具体关键实现 5.n+1系统测试 5. n+1.1系统测试的环境与方案 5. n+1.2系统测试数据与过程 5. n+1.4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第 6章结论 论文主要内容写作说明 中外文摘要

中文摘要: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一般为 1000字左右,或者 A4纸张一页半为好。中文摘要应以最简洁的语言对自己的论文及工作进行全面的介绍, 包括课题的背景,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工作和方法,以及项目实施后的效果,是全文的一个高度概括摘要主要是对自己独立工作的总结,用 3~4自然段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清楚。摘要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用句应精炼概括。 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 (3-5个 ,之间用分号相隔。关键词应体现论文的主要内容,词组符合学术规范。 外文摘要:外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一致, 要语句通顺, 语法正确, 准确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并在其后列出与中文相对应的外文关键词。 1. 绪论 绪论简要说明系统设计开发的背景、从国内外相关领域以及用户角度介绍有关的开发技术分析, 采用技术的原因, 需要多查询一下资料, 可以是专业知识知名网站, 以及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论文的重点工作等。每章节抽出几个核心的工作,一般通俗的有关技术知识,在绪论中不必赘述。 为了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所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 对研究开发方案作了充分论证设计, 绪论应单独成章,列为第一章,并用足够的文字叙述,一般为 10000字左右。 2. 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主体内容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系统详细设计以及系统的实现与测试等 4个部分,该部分是论文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便可读。 2.1需求分析 在系统需求分析章节中,主要是为作者设计开发的一个新系统定义业务需求, 主要回答的是“系统开发设计的用户需要什么?通过作者开发设计的系统用户得到什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一、结构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结构的主要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二是先后次序,三是层次 感。所谓整体感是指学术论文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论证,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首尾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一定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程序。所以我总是说,写论文就像是做几何证明题,一开始要非常简明地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你提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最后再对开始提出的观点加以强调。开始提出问题时主要是突出论点有别于前人的创新性,结尾主要是突出论点的可信性。如此首尾一致并相互照应,就表现出一篇论文的整体感。所谓先后次序指的是文章纵向结构的把握,也就是指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里论文是强调文章的内在关联性。所谓层次感指的是文章结构的横向把握。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将文章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便读者能够更容易的掌握你要表述的内容。 由于学术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行为,最大的忌讳就是重复前人,所以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术个性,就会有不同的论文结构。因此论文的结构也均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但是一些基本的规则却必须遵守。比如说你是按纵向发展的方式去结构文章的,你就要注意每层内容都要以前一层为前提,层层深入地往前推进;如果你是按照平面支撑的方式来结构文章的,你所列的几个方面一定有一个排列次序,它们是根据什么原则排列的,必须有充足的依据,而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堆积。尤其是各方面之间一定不能有相互矛盾之处。

依照上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术论文常用的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平行结构、纵向结构和纵横结构。二、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的意思是论文的几个部分属于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很难分出轻重与先后,所以称之为平行结构。 设置平行结构最重要的注意事项有两点:一是行文角度的选择。也就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才是证明文章命题最有效果的;二是几个平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的先后排列次序是依照什么原则与理念进行的。下面我们可以举出两篇学术论文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一篇是张少康先生的《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与自觉》(见《庆祝徐中玉教授九十华诞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篇文章共分4个部分,他们的小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形成于西汉”、“汉代专业文人创作的扩大和专业文人队伍的形成”、“汉代多种文学体裁的发展和成熟”、“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自觉”。当然,这四部分之前还有一段总序,主要是追述汉代之前的文学观念萌芽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即西汉中后期中国文学观念的自觉已经完成。最重要的是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与原则。这四个部分是平行的,他们之间很难分出孰轻孰重,而且都是对证明其命题很有效的角度。第一部分主要谈文学与学术的分家,比如说刘歆的《七略》已经专门列出了“诗赋略”一类,这就已经注意到文学的类特征。第二部分文学已经形成一种专业,第三部分说的各种文体已经大致齐备与成熟,第四部分说已经具备了自觉的文学批评意识。这四个方面对于文学观念来说都是至为关键的,只要你承认这四个方面是实事,你就无法否认作者提出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行文角度有效。更进一步,这四个部分的排列次序也是和合乎逻辑的。文体观念决定人们的创作性质,所以摆在第一;作者是文学创作过程的第一要素,所以排在第二;作品是由作者写出的,因而排在第三;有了文学作品才可能进行文学批评,故而列于最后。可以看出,这四个部分是根据文学行为的实际过

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结构 硬件设计类型 第 1 章绪论 1.1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相关技术基本理论 描述与论文题目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 第 3 章系统的方案设计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系统设计的原则等。 第4章系统硬件设计 单片机或者主控制芯片的选型。 各个分系统的电路设计。 第5章系统软件设计 总系统的软件流程、各个主要功能块的软件设计流程等 第 6 章系统软硬件调试与测试 详细介绍实验的环境、实验系统结构、实验过程,以及记录实验结果。 结论 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归纳毕业设计

的特点,并展望后续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注:其中第3章的内容如果太少,可以并入第2章 软件或算法研究类型 第 1 章绪论 1.4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5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6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相关理论基本知识 描述与论文题目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 第 3 章所研究的算法详细设计 通过比较现有的一些算法的优缺点,提出拟采取的算法; 算法提出的理由,或者目的; 算法的详细原理 第4章算法软件设计 用MATLAB等软件仿真算法,可以简要描述仿真环境、仿真的条件,系统背景等,设计软件流程以实现所研究的算法。 第 6 章仿真结果分析

详细记录仿真过程与仿真结果,以图、表等方式详细描述。可以通过此章反映第3章中讲述的各种算法的优缺点的对比,从而体现本文所采取的算法的优点。 结论 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归纳毕业设计的特点,并展望后续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结构力学模拟试卷

结构力学(一)(75分) 一、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有多余约束的体系一定不是几何不变体系。 () 2.图示简支梁在A点的支座反力为M/l 。() R A 3. 温度改变、支座移动和制造误差等因素在静定结构中引起内力。 () 4. 图a所示桁架的N1影响线如图b所示。 () 5. 图a对称结构可简化为图b结构来计算。 〔 ) 二、选择题(将选中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图示组合结构中杆AB的轴力为( ) A.-qa B.qa C.2qa D.-2qa 2.图示结构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结点A的约束力矩(不平衡力矩)为(以顺时针转为正)

( ) A.-3Pl/16 B.-3Pl/8 C.Pl/8 D.3Pl/16 3.力法典型方程表示的是() A.平衡条件 B.物理条件 C.变形条件 D.图乘条件 4.图示结构某截向的弯矩影响线已做出如图所示( ) A.P=1在露时,C截面的弯矩值 B.P=1在C时,A截面的弯距值 C.P=1在C时,E截面的弯矩值 D.P=1在C时,D截而的弯矩值 5.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有()未知量。 A.1 ;B.2;C.3;D.4 三、填空题(将答案写在横线上,本大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1.图所示拱的拉杆AB的拉力N AB=______。 题1图题2图 2.图所示桁架的零杆数目为______。 3.两个刚片之间用四根既不变于一点也不全平行的链杆相联,组成的体系为________。 4. 图所示多跨度静定梁截面c的弯矩值等于,侧手拉。

题4图 四、分析与绘图题(本小题10分,共30分) 1.对下图进行几何构造分析。 2.绘出下图主梁Rc、M K的影响线。 3.绘制图示刚架的弯矩、剪力图。 五、计算题(本大题13分) 1.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图,各杆EI=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