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的自我评价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
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
勤政刻苦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写为残暴冷酷,但实际上,雍正非常勤于政事,平日除却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
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
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
想不到雍正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
雍正初年,发现浙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
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风整俗使。
刻薄残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
钱名世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
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
残酷主要表现在雍正即位后把他的好几个兄弟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厉风行、当机立断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
朴素、严肃《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
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为戒。
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
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
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
雍正七年十月,云南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
清朝十二帝的评价中肯客观!

清朝十二帝的评价中肯客观!说到清朝,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腐朽落魄,所谓的康乾盛世也被一众人认为是伪盛世,特别是清末时期的历史更是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史中最为耻辱与可怜,清朝是野蛮摧毁文明而建立起来的,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发达文明拉开距离的重要时期,因此被后世之人所厌恶。
而说到此处,就不得不说说清朝的十二个皇帝了,他们也是整个大清国276年的缩影。
努尔哈赤1 . 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渐渐的统一女真各部族,给了清朝建立最为直接的奠基基础,他是一个开拓者,很有魄力,敢于挑战,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懂得审时度势,蓄势待发,是一个了不起的君主。
皇太极2 . 清太宗皇太极作为清朝的第二任君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比起其父不遑多让的枭雄式的人物,他的政治上的才能,卓越非常,是一个有远见有能力的君主,如果说太祖给了清朝建立的希望,那皇太极可以说是几乎实现了清朝制度的完善以及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当然遗憾的是其早死了,否则相信入主中原承载天下的不是多尔衮,而是皇太极了。
顺治3 . 清世祖顺治顺治6岁登基,24岁驾崩,虽然在位时间不短,可是算来都是在年幼时期,再加上多尔衮专政,可以说顺治对于清朝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只能说他正好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所以对于他的评价很是一般,不褒不贬吧。
康熙4 . 清圣祖康熙康熙皇帝是人们所最为熟悉的清朝帝王了,他在世时,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格尔丹,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可以说是最有作为有魄力的一位帝王了,但年老时却也因为“文字狱”而株连了不少的仁人志士,而且晚年时的清廷也呈现腐败,国库赤字的情况。
雍正5 . 清世宗雍正雍正是一位铁腕皇帝,给人冷酷无情的感觉居多,就是他当政仅仅13年,就改善了康熙晚年的不少弊政,给有所腐朽的大清国勃勃生机,国库充盈,是一位勤勉一位特别有上进的皇帝,他的朝廷给人是实干的作风,由此可见雍正的实干和脚踏实地的严谨风格。
人生感悟之雍正天命的自觉

雍正天命的自觉继承大统的胜利者明万历年间(1616)崛起于东北一隅的清朝在太祖一代平定整个东北地区,与人口不啻百倍的明朝相抗衡,战事一直延续到其后的太宗时代,到第三代皇帝顺治帝时,清朝便挺进北京,平定全中国,这的的确确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满族人自己也一定为这意想不到的成功吃了一惊。
在传统的满族思想中,这是在满族的守护神“天帝”的护佑下实现的。
清朝进入北京后便将业已焚毁的明朝宫殿基本依照原样重建,唯一的区别是在位于内廷的坤宁宫深处的院子前,设有祭天的竿子,这被称作“神杆”。
另外,在皇城的东南角建有称为“堂子”的建筑物,这是满洲式祭天最神圣的灵地,在此行祭礼是清朝天子的特权。
在中国人民看来,明清易代是天命所归。
到那时为止,承受上天之命统治中国的明王朝已堕落不堪,天命抛弃明朝转而让清朝统治中国人民。
满族人进入关内,随着汉化程度不断加深,普遍接受了天命思想。
毋庸多言,雍正帝也是其中之一,他对天命深信不疑。
满洲的“天帝”和汉人的“天”毕竟是同一个“天”,在恩惠满族人的同时也必须惠泽汉人。
雍正帝担此大任而践天子之位是在其四十五岁之時。
若是可以相信雍正帝所说的话,那么他此前曾极力避免接触现实政治。
这也是避免深陷于兄弟互相争斗的漩涡而必要的自保之术。
他自己说:[朕向在藩邸,谨守节度,实未留心吏治,亦并未结交一人。
是以践阼之后,] [臣工皆所未识,政务皆所未经。
]完全不知所措。
但此言必须打个折扣再听。
雍正帝表面上没有参与兄弟间的内讧,但并不是完全对此采取超然世外的态度,只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从容不迫地冷眼旁观事态变化罢了。
与此同时,他并不怠于深入观察人情世故。
不受拘束地生活于藩邸的非嫡长子身份,让他也有闲心对父亲康熙帝的施政方针进行冷静的评判。
后来皇帝在给大臣的一封书信的一节中,有一句抱怨颇值得玩味:朕是在藩邸阅历世情四十五年,备尝世间辛苦才成为天子的四阿哥。
朕非生长深宫之主,若怀轻朕之心,恐将来噬脐莫及。
这恐怕是雍正帝的肺腑之言吧!帝位的艰辛从位于官僚群体金字塔顶点的天子宝座的视角,无法轻易发现政治寡头的存在。
雍正是个怎样的皇帝

雍正是个怎样的皇帝雍正是个怎样的皇帝老话说,当家三年狗都嫌,皇帝也不例外。
如果让史学家评选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雍正当然名列前茅。
然而,当初他手下的好多干部,却犯过嘀咕。
对于新君的治吏新政和一系列非常举措,有些人很不适应,嘴上不敢说,内心有看法,觉得他“刻薄寡恩”,严苛得不近人情、不留余地:贪则坐牢砍头,懒则撤职辞退;今晚偷偷搓麻弄点小钱,明早就会受到警告;歌颂皇上讨个好也被骂得狗血喷头,还得去刑场观摩贪官受死。
弄得整天战战兢兢的,当官还有啥意思呀!他们看不到雍正“柔”的一面,那是许多“宽厚”无为的帝王所没有的,正体现了一个大政治家的特质。
雍正十年,河南学政俞鸿图主持乡试期间,违反规定把21岁的小妾带了过来。
小姑娘对付老头子易如反掌,很快套取了试卷内容,然后让仆人出去找买主。
一万多两银子轻松落袋,小妾得意极了,哪里想到这笔买卖是多么划不来。
一看平时根本不学习的“富二代”居然榜上有名,舆情汹涌,社会一片哗然,眼看要闹出群体性事件。
雍正要求从重从快处理,给社会一个交代。
刑部建议判处俞鸿图腰斩,雍正毫不犹豫地划了圈。
清代连上刑场也需要贿赂。
因为是在办公室里直接被捕的,俞鸿图身上一文不名。
刽子手拿不到好处,下刀一再“失误”,给犯人一个慢死。
俞鸿图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了7个“惨”字。
没等主事官员报告完执行情况,雍正连连摆手:别说了、别说了!随即指示:以后轻易不用这种刑罚。
于是,俞鸿图成了最后一名被腰斩的死刑犯。
科举是保证中国封建制度得以延续不变的压舱石,雍正对俞鸿图毫不手软,可谓执法无情。
但腰斩是我国古代最野蛮、最不人道的一种刑罚,敢于废弃始自春秋的老传统,显示出不忍之心,不能说他一味“嗜杀”吧。
许多德才兼具敢担当的干部,更能感受到雍正浓浓的人情味。
比如在他们的报告上,他竟会这样批示:你最近身体好吗?好久不见,很是想念!等你完成任务回来,咱俩好好聚聚。
他关心干部的方式有时出人意料,诚意多于权术。
雍正的个性实在让人很难喜欢

实日子没有填上,可能待查补写的,可是后来疏忽就把摺子送出了。 皇帝看了这份密摺,就在“初”字与“日”字之间画了一个圆圈,并 加写“不必介意,戏圈来的”八个字。虽说是“戏圈来的” ,但令岳 钟琪十分紧张,立即向皇帝说不是,并表示“惶恐万状” 。还有浙江
当然更不堪入目、令人心惊胆寒的是“胡说” “混帐”“孽障”“恶种” “无耻小人”“不是东西”“朽木粪土”“庸愚下流”“看你有些疯癫” “不学无术”“无知小人”“满口支吾”“良心丧尽”等等的批语,都 可以视为雍正刻薄个性的明证。 雍正身后留下骂名, 多少与他的刻薄性情有关。 年羹尧被处死已经足 以证明这位君主的刻毒手段了, 但是在命令他自裁时, 皇帝竟叫年羹 尧的仇家蔡铤去监刑, 让年羹尧在临死还要多一层难堪羞辱。 更特别 的是,雍正载年羹尧死前还颁发给他一道上谕说: “尔自尽后,稍有 含怨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亦不能消汝罪孽也。 ”让
过世七年,但仍令人在他墓前树立一块刻有 “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 之墓”字样的石碑,这种谴责也不近人情。雍正五年因大臣办事不认 真,皇帝命令一些新任小臣每天到圆明园值班, 日未出报到, 日落后 才准回家,这些小臣住在城里,如此折磨,也真是极惨的事。 雍正的喜怒不定与精严刻薄个性, 虽然对他的革新政治有加速以及成 就的作用,但是对他的为人行事却也留下狠毒凶残的骂名。
雍正的个性实在让人很难喜欢
雍正的个性中还有自信自负的一项特质。他 常对大臣们批说:“你知道什么!”“你非长才之人!”“你的见识朕实 信不及!”“看你伎俩实属特平常! ”“所见甚浅矣!”“你乃穷书生!” “朕实为汝愧之!”等等的话语。 他对满族人总是评论他们秉性固执、 尚气而不圆通;汉军则有“言行相符百无一二”的毛病。他自信一切 比别人强, 无论文章道德,或是办事能力,甚至他的判断也都是比别 人正确得多,这也许与他想作万民之主有关, 他又好胜,当然就要样 样比别人强了。 所幸雍正在若干政策的研制与实行上, 有时还会及时 改正,听从好的意见,这是很难得的。例如丁随地起的赋税改革,山 东巡抚黄炳首先奏请实行,皇帝不但不准,反而责斥他 “冒昧渎陈”, 几乎被处罚越例搜求之罪。 可是后来经过直隶巡抚李维钧等人的呈请, 皇帝认为有益贫民,终于改变初衷,同意改制了。又如甘肃巡抚建议 在该省开炉铸钱, 雍正最初不同意, 后来觉得有禁绝私钱的效用,“钱 法既清,而民用亦裕”,当然准允他铸造了,并且还对石文焯说: “彼 时朕虑未周详,故谕暂缓。 ”皇帝镜承认“虑未周详”,也算难得。这 类的例子也多,我个人以为雍正性急,在不用忍而又自信自负之时, 常作出不尽妥当的主观决定, 但是他有心为国为民服务, 只要于民于 国有益的,也就是对他自己统治权有益的,他会更改,甚至认错的,
雍正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一样的雍正

雍正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一样的雍正由于各种电视剧的热播,人们对清王朝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而对于电视剧创作热点的雍正帝,人们对他的了解应当都不少。
诸如《雍正王朝》、《宫》、《甄嬛传》等等,这里面对于雍正的各种描写,或者有些不同。
有些着力表现雍正的寡情寡义,有些着力表现雍正的阴险狡诈,有些则表现雍正的严肃清正,但对于雍正是一个勤于政事、刻苦敬业的皇帝,却都是认同的。
我们纵观史料,结合史实,都可以得出雍正的确是一个勤奋为民的好皇帝。
但雍正这个人是一个多面的人,对于他严肃冷情的一面,世人多有描绘,但对于雍正的其他面却少有涉及。
今天小编将会结合史实,告诉大家雍正不为人知的一面。
雍正帝一生勤于政务、生活俭朴。
雍正现存仅朱批奏折就达35000多件,其总字数以雍正执政13年相除,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这样一个字数就算是放在最忙碌的高中学生身上都很难达到,更何况一个日理万机的政权首脑?这些奏折充分说明了雍正帝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若是大家一起来看看雍正帝在奏折上批的朱批,就可以知道,雍正不仅是一个亲政的皇帝,也是一个极为亲民的皇帝。
他的奏折实在有些大白话的性质,有些话语读起来还让人忍俊不禁,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帝王之手,还是一个公认呢滴严肃认真的帝王。
1、批李卫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呆皇帝这还是我们眼里那个寡言少语,严肃极了的四四吗?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不是个人笑得了不得严重好奇雍正当时是不是笑抽过去了!3、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亲王都心疼你落眼泪。
阿弥陀佛,好一大险!听听这话,简直温柔的不得了。
要是小编上司能像雍正这般,小编必当士为知己者死!4、批年羹尧折: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
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
不是后世钦慕,而是大批腐女流诞不已啊!还有,珐琅之物尚未暇精制,将来必造可观。
皇帝的自我评价的诗句

皇帝的自我评价的诗句1. 朕乃天子居九重,乾坤在握气如虹。
好比那雄鹰傲苍穹,俯瞰大地朕为雄。
就像秦始皇嬴政,朕心怀壮志统六国,朕之权柄似那巍峨高山不可撼动,朕之功业岂非凡人可及?朕这般自视,自是有朕的底气,朕的天下朕做主。
2. 吾为皇帝吾独尊,四海之内皆臣民。
恰似那繁星绕北辰,众星拱月是吾身。
汉武帝刘彻那般开疆拓土,朕亦能。
朕之决策如那滔滔江水奔涌不停,谁能质疑朕的英明?朕的想法就是天下走向的指南针,朕就该这般自信,莫不是你们觉得朕不应如此?3. 朕坐龙椅掌江山,英明神武非等闲。
像那蛟龙入深渊,朕之力量深无边。
唐太宗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朕也有朕的盛世蓝图。
朕的眼光如同那犀利的宝剑,能看穿世间的一切虚妄,朕所行之事皆为江山社稷,朕难道还不够伟大?4. 吾皇本是天上龙,降临凡间治世中。
仿若那暖阳耀寒冬,朕之恩泽满苍穹。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朕也有朕的治国方略。
朕的胸怀似那浩瀚大海能容纳百川,朕之善念可泽被苍生,你们可懂得朕的苦心?5. 朕称万岁世无双,皇权在握心不慌。
宛如那松柏立山岗,朕之根基稳当当。
元世祖忽必烈横扫欧亚,朕虽未如此,可朕守土亦有方。
朕的威严如同那震耳的雷鸣,能让奸佞之人胆寒,朕这样的自我评价,你们谁敢说个不字?6. 吾为帝君权倾天,德被苍生福寿绵。
恰似那灯塔照航船,朕之指引永在前。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朕也有朕的果敢之举。
朕的智慧像那取之不尽的宝库,能应对任何难题,朕是不是当得起这皇位?7. 朕是皇帝朕最大,天下财富任朕花。
就像那凤凰栖高崖,朕之尊贵无可加。
清圣祖康熙平三藩定边疆,朕亦能保朕的江山安稳。
朕的统治如同那坚固的城墙,抵御着一切外敌,朕的地位难道不尊崇?8. 吾皇之功高如山,文治武功非一般。
如同那骏马驰草原,朕之风采耀人间。
乾隆帝有十全武功,朕也有朕的不凡之处。
朕的能力像那熊熊燃烧的烈火,能燃尽一切黑暗,朕自认为朕是一代明君,你们觉得呢?9. 朕坐朝堂定乾坤,雄才大略满吾身。
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皇帝简介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
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胤禛诚信佛教,工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
在位仅十三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清理钱粮,摊丁入地,扩大垦田,火耗归公,以银养廉,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等等,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增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有开拓精神,有作为的皇帝。
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
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
勤政刻苦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写为残暴冷酷,但实际上,雍正非常勤于政事,平日除却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
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
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
想不到雍正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
雍正初年,发现浙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
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风整俗使。
刻薄残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
钱名世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
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
残酷主要表现在雍正即位后把他的好几个兄弟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厉风行、当机立断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
朴素、严肃《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
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为戒。
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
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
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
雍正七年十月,云南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
雍正初年年羹尧亦因“祥瑞”篇二:雍正其人及其评价雍正其人及其评价雍正继位之后,社会上就流传着他矫诏篡位的种种说法:雍正是否害死了康熙帝?雍正是否矫诏篡位或假诏继位?雍正是否弑兄?雍正是否害怕年羹尧、隆科多泄露谋夺帝位而杀人灭口?雍正是否因害怕乃父亡灵的谴责而改在易县修建泰陵?而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雍正自己的辩解,又越抹越黑。
因此,雍正即位,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说,雍正作为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历史迈着神秘、凝重、艰难的步伐进人了雍正时代。
首先,雍正是一个敢于改革、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雍正即位,立志“振数百年颓风,为此,针对康熙末年的种种积弊,从恢复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入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然后着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
一方面,他以高压政策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着意于反对朋党的斗争,消除康熙末年夺嫡之争造成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随之而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
为此雍正镇压和惩处了塞思黑、阿其那集团和隆科多、年羹尧集团,继之又严厉整饬以李绂、杨名时为代表的科甲朋比现象。
与此同时,不放过一切机会,对社会上关于他矫诏篡立的怀疑和攻讦进行反复辩解和打击。
雍正六年,抓住曾静投书谋反案,雍正出奇料理,颁布宜讲《大义觉迷录》,兴起了一场清算吕留良“华夷之辨”的文字大狱。
综观雍正一朝的文字狱,真正因文字获罪者少,而多数是同当时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案件,如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等案即是如此。
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吕留良之狱开始,清朝文字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统治者整治民心风俗,钳制人民思想,进行文化专制的工具。
从此,文字狱与封建专制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从庙堂之上蔓延到了陋巷细民之间。
此外,雍正在思想领域,大搞“神道设教”,推崇迷信,用愚昧来维护统治。
其次,雍正是个典型的政治家。
有人说,雍正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尤物。
他能忍,时时告诫自己戒急用忍,处乱不惊。
他曾说:“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
”他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重大事务中,以坚忍的毅力锻炼耐性。
因此,在康熙末年两废两立太子及众阿哥夺嫡纷争的激流漩涡里,他动心忍性,韬光养晦,很好地掩饰、保护、排解自己的政治欲望,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灵敏的政治噢觉。
对于政治形势、政治气候及其走向,能明察秋毫,审时度势。
他可以不为名声所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他自信果决、雷厉风行;他也阴险、残忍,心狠手辣,富有统治权术。
与雍正即位之谜一样,雍正之死也是一桩历史悬案。
据《清世宗实录》和大学士张廷玉在自撰年谱中记载,雍正死前几天,虽然身体不适,但依然问政不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日,“圣躬违和,犹听政如常”。
二十二日,白天亦未异常,而到了晚上二鼓时分,张廷玉等忽闻宣诏甚急,疾驱至圆明园,人见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子时,“太医进药罔效”,雍正一命呜呼。
由此记载推测,雍正必为暴亡无疑。
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官方文书对此讳莫如深,因而民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雍正死于中风;有人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有人说,雍正是被人刺杀的。
由于史料不足,三种说法至今仍然并存。
说雍正死于中风,完全是一种臆测,没有拿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也没有直接的论据,其根据有三:一为雍正早就对道家的药石感兴趣;二是雍正宫中养过道士为其炼丹治病;三是雍正死后第三天,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便传谕驱逐宫内僧道。
在百事待理之中,乾隆将此事视为当务之急,其中必有大故。
随着清代档案的挖掘和研究,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最大。
说雍正死于被刺,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传说刺杀雍正的侠女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
吕留良案发之后,满门抄斩,吕四娘幸免于难,决心报仇,立志“不杀雍正,死不瞑目”。
吕四娘随大侠甘风池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绝技。
终于扮成宫女,混入宫中入侍,将雍正杀死,又割下了雍正的头。
对于此说,有的史学家认为是可能的,不然就无法解释张廷玉在雍正死前人见时的“惊骇欲绝”,也无从解释自雍正以后,妃嫔侍寝,须先脱去内衣,以长袍裹体,由宫监背入,又将外罩除去,裸体人御的惯例。
因为据清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了贪图肉欲,而是防备裹挟凶器人内行刺。
雍正其人其事,从他即位之日起,直到今天将近三个世纪中,不时为人们所议论和评价。
但是,历史的评说,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公正无偏的。
乾隆即位之后,曾比较乃祖乃父的政治,说是:乃祖,“久道化成,与民休息,而臣下奉行不善,多有宽纵之弊”;乃父“整顿积习,仁育而兼义正,臣下奉行不善,又多有严刻之弊”。
可见,乾隆对他们的评价是有褒有贬。
至晚清民国之时,由于反清排满思潮的需要,演义小说乃至戏剧、影视作品里,都把雍正丑化成一个暴君。
随着时过境迁,对于文艺作品极尽渲染之能事,史学家们不得不站出来为蒙受冤假错案的雍正平反昭雪,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有关雍正的论著。
综观以往史学家的评价,不像文艺界那样几乎是一边倒,一片谴责之声。
如柴萼在《梵天庐丛录》中认为:“清代史事,以康雍乾三朝为中坚,而雍正时之振刷尤为一代特色。
”孟森也说:“世宗承圣祖宽大之后,综核名实,一清积弊”;至于雍正,更是“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如世宗者”。
在历史上,对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古代中国大多以伦理道德来衡量人,以之为大节,把事功往往视作小节,这种观点影响深远,流传至今,人们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它。
如今版《辞海》“清世宗”条就是重视以伦理道德评价雍正的代表。
其论述雍正历史要点是:1、以阴谋取得帝位;2、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兄弟,害死允祀、允唐;3、康熙的亲信多遭贬斥;4、杀戮隆科多、年羹尧;5、改变康熙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笼络政策,屡兴文字狱;6、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7、建立军机处,取消诸王对下五旗军队的统帅权,加强君主专制;8、实行摊丁入亩政策;9、推行改土归流措施;10、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镇压准噶尔贵族骚扰;11、与俄国订立《布连思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
前六点先从伦理道德上作文章,讲雍正刻薄寡思、品德恶劣。
结果先使读者对雍正有了个坏印象,然后再讲他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这就使人们忽视了他的改革事业和顺应、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80年代后,以冯尔康的《雍正传》、台湾学者庄吉发的《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等论著为代表,指出雍正励精图治,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那个时代比较清明的政治,促成国力的强盛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这些论著认为雍正是奋发有为、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之一。
尤其是雍正的改革成就,使他无愧于改革家的称号。
其地位应予以足够的肯定,所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帝的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青史凭谁定是非”。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其中含义之一是说我们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当代人所理解的历史人物,不可能不打上“当代”的印记而只是历史人物本身。
另一方面,史学家品评历史人物,欲还历史本来面目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是因为,为了了解一个人,我们去翻阅史书,以获得对这个人的印象。
但严格说来,这个印象却是史家通过史书给我们留下的,是掺杂了史家情绪因素的、受史家知识水准和独特视角局限了的未必客观的印象。
这印象很难说与真实的历史有多少距离,但可以肯定,它不等同于历史事实本身。
因此,要求史学家在求真求实方面,必须具有更为审慎严谨的态度。
对于雍正,我们只能恪守这样的观点,不必在不知道真假的情况下便匆匆忙忙地去争论好坏,因为我们对于统治者可以随意篡改的所谓正史的不信任,甚至可以超过对于野史的怀疑。
篇三: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10100320104 应用心理系于铎曾经,满清12位皇帝中,雍正是我最不喜欢的,因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黄位,或者说为了夺取皇位,可以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父亲、兄弟痛下杀手;因为他开始大兴文字狱,不知道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多少无故冤死??无疑,我最初对于雍正皇帝的印象,只有“嗜血”“铁血”“刽子手”“冷酷无情”这类词汇。
因为不喜欢他,所以不曾想过要去理解他,不曾想过要去读懂他??后来,直到很多类似《步步惊心》的清穿小说开始疯狂地穿越在中学生的手中,我开始好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本小说中一千个雍正皇帝,那么,这位神秘的皇帝,这位连接了康乾盛世的皇帝,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习惯于用“龙”来描述皇帝,“真龙天子”“龙袍”“龙椅”等等。
但是,在我眼中,对于雍正皇帝,他更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