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合集下载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之一《恐龙无处不有》。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以“板块构造理论”为说明对象,阐述了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印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揭示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科学规律,启示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2、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求知欲较强,但对问题的内在联系的分析,还存在片面、不足等问题,对事理说明文接触较少,根据此学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事理型说明文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注重在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掌握说明方法等要求,以及探究本课的“为何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

我设置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如“鸟臀(tún)目、褶(zhě)皱”等,并灵活运用。

(2)划分文章层次,了解短文说明对象以及说明事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法,掌握“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迁移。

(2)通过讨论法、点拨法,掌握文中的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味其妙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按照逻辑顺开展。

(3)通过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了解恐龙化石与板块构造这两个科学领域之间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其的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说明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因此我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1)“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课件播放视频:《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师:我们简单了解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真相后,内心是否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课文,都好像与恐龙有关,到底是不是都是在讲恐龙呢?亦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我们带着疑问请先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代表作有《新疆域》《基地》等。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2.知识链接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科普”即“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

3.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骨骼.(ɡé)鸟臀.目(tún)俯.冲(fǔ)岛屿.(yǔ)深渊.(yuān)流逝.(shì)携.带(xié)两栖.(qī)覆.盖(fù)铱.(yī)潮汐.(xī)抵.达(dǐ)劫.难(jié)排斥.(chì)趋.势(qū)膨胀.(zhànɡ)追溯.(sù)衍.射(yǎn)二氧化硅.(ɡuī)(2)理解词意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情况,通过研究恐龙化石,科学家们发现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生活过。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激发了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恐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假设、验证等,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的分布情况,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专业术语的理解,科学原理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化石模型、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恐龙的分布情况,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内容,解释专业术语,阐述科学原理。

5.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模型,模拟科学家研究恐龙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分布的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分布•地球各个角落•海洋、陆地、空中2.科学探究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科普文章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 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
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 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 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 许多智慧。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 领域产生影响。
• 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 相传有一年,鲁班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
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 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 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 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 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 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 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 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 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 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 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 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 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 锯就这样发明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
前与亚洲相碰撞……
▪ 3、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 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 适地生活。
拓展延伸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 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 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 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 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 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 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 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 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 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 说家泰斗。
6700万年前的食肉类恐龙模型
古 盗 龙
古代恐龙图
侏罗纪恐龙公园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传奇的康沃尔海怪有着长脖子,很 像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长颈龙。
古代恐龙图
尾 羽 龙
原始中华龙
1、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 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 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
北美洲
欧洲.亚洲
非洲 印度 南美洲
南极洲.澳大利亚
4、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 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 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 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 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 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遗骸( hái ) 褶( zhě )皱 鸟臀( tún)目 两栖( qī ) 追溯 ( Sù) 天衣无缝(fèng)
快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2、之后,作者大篇幅为我 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3、结合大屏幕展示的 图片,复述“泛大陆” 分离七大洲的过程。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打比方 )
▪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列数字)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 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 渊等等.( 举例子)
▪ (二)品味语言
▪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比较阅读《被压扁的沙子》
一. 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 观看有关恐龙的图片,了
解恐龙的种类。
三、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总结)
(分 说)
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 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 究竟是什么?
A、恐龙无处不在 B、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机密相连的。 C、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
块构造”学说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 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
1、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A、恐龙无处不在 B、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机密相
连的。
C、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 “板块构造”学说
▪ (一)说明方法的判断
好冷啊! 冻死我了!
难道是……
No!那只能是……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学习目标:
▪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 、顺序
▪ 2、领新的论据, 得出新的结论。
▪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 力。
阿西莫夫(1920 —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