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地写平庸———福楼拜《一颗简单的心》分析

合集下载

《福楼拜文学书简》读后感10篇

《福楼拜文学书简》读后感10篇

《福楼拜文学书简》读后感10篇《福楼拜文学书简》是一本由福楼拜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楼拜文学书简》读后感(一):福楼拜为什么要力荐福楼拜呢?因为这个名字!我副楼你,拜拜吧!一个关于容忍与放弃的书简,是不是很值得一读呢!提升说我的评价太短了!我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呢!也许,我真想和这个差劲的系统说:副楼你!拜拜《福楼拜文学书简》读后感(二):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每次遭遇失败灰心丧气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一个法国胖胖的男人,面对着无意义的世界,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世界本是荒诞的,自福楼拜起,作家似乎就发现了这个秘密,那时的作家就开始探讨着命运与世界的关系,只不过后来的卡夫卡们更直白罢了。

这样的一本书信集,每每让我想起高中时候,庞大的教室里,每个人都在自习,我还想着邻班的女孩。

那些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月亮,陪着我,述说着逝去的童年。

沈志明的序言稍微长了点,我觉得,写的还好。

有些事,经历过的才会懂。

我爱,我喜欢,福楼拜《福楼拜文学书简》读后感(三):我所了解的福楼拜!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继司汤达、巴尔扎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型中,福楼拜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但他又被誉为现代主义”鼻祖”。

他提倡的”客观化写作”为现代主义叙述中零焦聚的使用提供了范例,出于对现实和历史的厌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描绘平庸的日常生活,这使得其作品在情节构造上出现一种日常化的趋势。

这一创作手法也给现代主义作家很大启发,并最终导致了”淡化情节”这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出现。

文章以客观化写作、情节的日常化为切入点。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文体风格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

从名著中学习肖像描写

从名著中学习肖像描写

从名著中学习肖像描写来源:admin肖像描写的主要功能有:一、反映社会环境她的脸是瘦的,她的声音是尖的。

她在二十五岁上,人家看成四十岁。

她一上五十,就看不出年纪有多大了。

她永远不出声,身子挺直,四肢的姿势有板有眼,好像一个木头人,以一种机械的方式动作。

([法]福楼拜《一颗简单的心》)[赏析]作者描写的全福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的瘦,她的早衰,她的默不作声、逆来顺受,她的机械动作,都形象地告诉读者:社会的压榨夺走了她的一切,惟一给她留下的,只是时时凄苦的“一颗简单的心”。

这段文字与鲁迅在《故乡》中对老年闰土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揭示人物身份四凤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的少女。

她整个的身体都很发育,手很白很大。

过于发育的乳房很明显地在衣服底下颤动着。

她穿一件旧的白纺绸上衣,粗山东绸的裤子,一双略旧的布鞋。

她全身非常整洁。

举动虽然很活泼,因为经过两年在周家的训练,她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她有一双大而有长睫毛的水凌凌的大眼睛。

能够很灵敏地转动……当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

天气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

她很爱笑,她知道自己是好看的。

(曹禺《雷雨》)[赏析]丰满的形体,红润的脸色,很白很大的手,略旧的布鞋,纺绸裤褂的整洁淡雅,活泼大方、爽快爱笑的神情,用手绢揩汗的动作都告诉我们:四凤不同于弱不禁风的大家闺秀,又不是腼腆羞涩的小家碧玉,与缺衣少食、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家少女又有区别,她是个出身于劳动者家庭,在大公馆做工当仆人,美丽纯真但又不谙世事的少女。

三、折射性格特征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杨沫《青春之歌》)[赏析]人物的穿着爱好、气色神态往往是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作者善于捕捉特征,集中一点略去其余,一个“白”字反复出现六次,折射出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纯真无邪、文雅恬静又不无矜持的性格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名著《福楼拜小说》---阅读指导

名著《福楼拜小说》---阅读指导

名著《福楼拜小说》---阅读指导
1. 作者背景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福楼拜小说》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巨著。

2. 小说概述
《福楼拜小说》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查理尔·博鲁埃尔的一生,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小说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的文学作品。

3. 阅读指导
- 理解主题:《福楼拜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呈现了社会的不公、个人的迷茫以及爱情的坎坷等主题。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主题,并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 研究人物形象: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查理尔、埃玛等。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 分析叙事结构:小说的叙事结构复杂而精确,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手法。

在阅读时,要注意理清故事的线索和时间跳转,以便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

- 探究文学技巧:福楼拜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作家,他在
《福楼拜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和美学追求,从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4. 总结
《福楼拜小说》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作品,阅读时要关
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文学技巧等方面。

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巨著,同时也能够对当代社会和人
性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淳朴的心(福楼拜)

淳朴的心(福楼拜)

淳朴的心(福楼拜)淳朴的心福楼拜 (刘益庾译)一提起欧班夫人的女仆费莉西泰,主教桥的太太们眼红了整整半个世纪。

她每年工钱一百法朗,既管下厨做饭、收拾房间,又管缝补和洗烫衣服,还会套马、饲养家禽、炼制奶油,对女主人更是一贯的忠心耿耿; 而这位夫人却不是一个脾气随和的人。

费莉西泰天蒙蒙亮就起床,怕误了弥撒。

接着,她手脚不停地忙到天黑。

吃过晚饭,她收好碗碟,关紧大门,往炉灰里添过木柴,就在炉膛前面打瞌睡,手里还拿着一串含珠。

买东西时,她那股讨价还价的犟劲,没人能比。

要说干净,那些亮锃锃的锅子,能把别人家的女仆活活气死。

她生活节俭,吃饭时细嚼慢咽,还用手指把桌上的面包屑沾食干净。

那面包是专为她烤的,每个重十二磅,够她吃二十天。

一年四季,她总是披着一块印花布方巾,用一个别针扣在背后;她戴一顶遮没头发的软帽,穿一双灰色的袜子,系一条红色的裙子,再在上衣外面加上一条长围裙,象医院里的女护士那样。

她的脸庞瘦削,嗓音很尖。

她二十五岁时,看上去足有四十。

她一到五十,旁人就根本无法猜测她的年龄了。

她沉默寡言,身子挺得笔直,一举一动有板有眼,就象一个木雕的女人,由某种机械支配着她的行动。

二她象别的女人一样,也有过一段恋爱史。

她父亲是泥水匠,从脚手架上跌下来摔死了。

母亲也相继去世,几个姐姐各自谋生去了。

一个佃农收留了她,虽然她年纪还小,也要叫她到田野里去放牛。

她披着破衣烂衫,冻得直哆嗦;她趴在地上喝水潭里的水,平白无故就挨打,最后被冤枉偷了三十个苏①,给赶了出去。

她跑到另一个田庄,在那里饲养家禽。

东家挺喜欢她,所以伙伴们妒忌她。

八月里,有一天晚上(她那时已经十八岁了),他们拉她到考勒镇去参加晚会。

那刺耳的提琴声,树丛里的彩灯,花花绿绿的衣衫,金色的十字架,各式各样的花边,还有那跳跳蹦蹦的人群,马上弄得她晕头转向、手足无措。

她怯生生地闪在一旁观看。

一个模样很有钱的年轻人两肘靠在一辆小车的车辕上抽着烟斗。

他过来邀她跳舞,请她喝苹果酒,喝咖啡,吃点心,还送给她一条丝绸头巾。

木心: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话

木心: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话

木心: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话福楼拜读了莫泊桑的习作,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你这些东西表示有某种聪明,但年青人,记住布丰的话,'天才,就是坚持不懈的意思',用心用力去写吧。

”福楼拜首先要莫泊桑敏锐透彻地观察事物,”一目了然,这是才情卓越的特权“。

福楼拜的”一字说“,当然更有名:”你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它。

决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

“这话是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结果全世界的文学家都记在心里。

我也记在心里。

以我的经验,”唯一恰当的词“,有两重心意:一,要最准确的。

二,要最美妙的。

准确而不美妙,不取,美妙而不准确,亦不取。

浪漫主义者往往只顾美妙而忽视准确,现实主义者往往只顾准确而忽视美妙,所以我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

经验,越是辛苦不倦找唯一的词,就越熟练。

左顾右盼——来了,甚至这个词会自动跳出来,争先恐后,跳满一桌子,一个比一个准确,一个比一个美妙。

写作的幸福,也许就在这静静的狂欢,连连的丰收。

怎样达到此种程度、境界呢?没有捷径,只能长期的磨练,多写,多改。

很多人一上来写不好,自认没有天才,就不写了,这是太聪明,太谦逊,太识相了。

天才是什么呢?至少每天得写,写上十年,才能知道你是不是文学天才。

写个九年半,还不能判断呢。

司汤达没写《红与黑》时,如果问我:”木心先生,你看我有没有文学天才?“我就说:”谁知道,还得好好努力吧。

“莫泊桑每写一篇就给福楼拜审阅,二人共进早餐,老师逐字逐句评论,一丝不苟。

凡有佳句、精彩处,痛加赞赏,莫泊桑是受宠而不惊。

如此整十年,莫泊桑愈写愈多,而福楼拜只许他发表极少的几篇(中国的武功,练不成,不许下山)。

1879年,某夏夜,六位法国文学家聚会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Les Soirees de Medam)出版。

情节笼罩下的死亡之思——论福楼拜小说中的死亡情节

情节笼罩下的死亡之思——论福楼拜小说中的死亡情节
设 置 悬念 ,某 个 人物 的死 亡 的到 来 很 突然 ,即 死 亡过 程 很 短 暂 ,只 重在 告 诉 读 者一 个 结 果 , 留下 了很 大 的 阅 读空 间 ,如 《 罗伦 萨 的瘟 疫 》 中加 尔恰 之 死 ; 在后 期 的 小 说 中 ,每 个 佛
就在一溜烟的功夫 内;有 的则稍微缓慢一 点,如 《 一 一颗简单 的心 》中,全福从生病到最后咽气,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

回 都 更 模 糊 了 , 更 柔 和 了 ” , 最 后 终 于 “呼 了 最 后 一 口 气 ” 。不论 死 亡 时 间 的长 短 , 也不 管 死 亡过 程 的 快 缓 ,福 楼

人物 死 亡 过 程 的 现 实性
拜笔下的人物死亡都是按照正常的时序。人物死亡的空间也
颜 翔 林在 《 亡 美 学》 中说 : “ 何 一个 死 亡现 象 都 必 不是 天 马 行 空 、稀 奇 古 怪 的 , 而 是 符 合 人 物 身 份 的各 种情 死 任
自杀 和 自然死 亡 。创 作者 会 根 据价 值 取 向, 来选 择 他 认 为合
适 的方 式 。
重说中,不同的人物会因为角色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死亡。有

福 楼 拜 的 小 说 中 ,人物 的死 亡 方式 也 构 成 情节 中的 重要
无 限 延 伸 的 可 能 性
一 一
解读 后 现代 主 义与 大众 文化
实性的死亡过程 会根据具体人 物的性格 、身份 、文本 的需 就 是死 了 ”, 不会 有 复 活 的可 能 , 在 时间 空 间 的安 排 上 ,他 要,把人物安放在适合他的环境或氛 围中死去 。超越性 的死 也尽 量做到客观求实。 亡过程则超越 了客观空间的 自由度 ,放在个人体验空间中,

福楼拜短篇小说文学力读后感

福楼拜短篇小说文学力读后感

福楼拜短篇小说文学力读后感在翻开福楼拜短篇小说集的那一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这个世界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纠葛以及生活的琐碎与真实。

福楼拜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小脾气,也有着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渴望和恐惧。

就像《一颗简单的心》中的那个女仆全福,她的一生平凡至极,却又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细节。

她对主人忠心耿耿,对周围的人充满善意,哪怕生活给了她诸多磨难,她依旧保持着那颗简单纯粹的心。

福楼拜对于细节的刻画简直出神入化。

在《包法利夫人》中,他描写爱玛参加舞会时的场景,那华丽的服饰、璀璨的灯光、悠扬的音乐,仿佛都能透过文字呈现在眼前。

还有爱玛内心的憧憬和不安,那种微妙的情绪被福楼拜捕捉得如此精准,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能触摸到爱玛的灵魂。

还记得读到《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追求爱情的那段经历,福楼拜把弗雷德里克那种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弗雷德里克在爱情面前的笨拙和迷茫,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太像我们自己在面对感情时的样子了。

他会因为对方的一个微笑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对方的一句冷淡的话而陷入绝望。

福楼拜把这种爱情中的酸甜苦辣都展现了出来,让人感同身受。

在福楼拜的小说里,环境描写也不是简单的背景交代,而是与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紧密相连。

比如《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对沙漠的描写,那炙热的阳光、漫天的风沙,不仅烘托出了一种荒芜和孤寂的氛围,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迷茫。

这种将环境与人物内心世界相融合的写法,让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我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段类似的经历。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我走在一条安静的小路上,心情有些低落。

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小小的挫折,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起来。

路边的花朵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娇艳,鸟儿的歌声在我听来也显得有些聒噪。

就在我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时,突然看到一只小猫从草丛中窜了出来。

迷途之中,岂有捷径——短篇小说艺术散论

迷途之中,岂有捷径——短篇小说艺术散论

生活世界与诗性世界的平衡交会短篇小说通常被认为是最难写的文体,但实际上却是每位中国作家尝试最多的文体。

这和我们文学作品的生产机制有关:几乎所有文学杂志的大量版面都留给了中短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

因此,短篇小说虽然难写,却因为需求量的广大,成了最容易发表的一种文体。

我也未能免俗,在我迄今为止发表的作品中,短篇小说也占了很大比重。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短篇写得足够好了,但我确实觉得短篇小说这种文体越来越趁手了,可以迅速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突然迸发的灵感。

我们知道,长篇小说是不需要灵感的,或者说,是不依赖灵感的。

我一开始写作的时候,除了写诗就是写中篇小说,觉得中篇小说的文体难度要比短篇小说弱很多。

我是在写了三部中篇又写了三部短篇之后,才对短篇小说的艺术有了点儿感觉。

个人以为,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完整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有前因后果的事件),而后者并不需要。

后者以一种看似随意的方式,用语言工具剖开世界的侧面,或是在世界身上贯穿几个孔洞,就能呈现出诗性的意味来。

我一直认为,诗性,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旨归,甚至是艺术作品的最高旨归。

诗性,并不独属于诗歌这种体裁,而是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当中、能够击中人类精神与灵魂的那种创造性元素和形式。

正是因为和诗性关系,文学作品才被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诗歌,试图用语言直接“道出”诗性,一旦道不出便成了废话;一类是散文(再细分成叙述性的小说与非叙述性的随笔等),散文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迷途之中,岂有捷径——短篇小说艺术散论王威廉界有着紧密联系,试着用语言呈现生活,再继而发掘出一种更为复杂的诗性。

散文的这种日常性,往往使得很多散文作品止步于生活世界,没有抵达诗性世界,有的甚至忘却了对诗性世界的探寻。

诗人布罗茨基在诺贝尔奖演说中曾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诗句,按阿赫马托娃的说法,的确是从垃圾中生长出来的:散文之根——也并不更高贵些。

”这虽然表现了一个诗人对日常性的蔑视,但也从反面提醒了我们,包括短篇小说的散文作品也需要从“垃圾”中生长出来,而不是停留在“垃圾”的位置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致地书写平庸”:《一颗简单的心》叙事分析《一颗简单的心》1是福楼拜晚年的短篇小说杰作。

据说,受乔治·桑影响,他在其中改变了以往“客观而无动于衷”的风格,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注入了点滴温情。

高尔基曾高度评价它“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其中重要的一点大概即:在精雕细琢、风格化的形式与平淡无奇的主题间创造的反差与平衡。

本文将借鉴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中关于本文、故事、素材的分层方法2,解读其中的叙述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本原是一体,劈成若干分明的层次并不容易。

且为图方便,我将同一或相近文本的不同层面,集中于某一小节分析。

一、本文层《一颗简单的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第三人称叙述者、变换式限制视角,通过诸多平凡琐碎细节的描绘,言简意赅地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作者延续了一贯缺乏故事性的散文化语言,极力避免描写人物对话场景(戏剧性强),连主人公简短的独白也不过几句,如“你们快走啊!”(遇到牛袭击时),“是的,太太”。

不仅突出了其“沉默寡言”“木头女人”形象,且仅几句话就透露出费莉西泰的勇敢和忠诚。

这也注定文中“言语行为的叙述体”数量大大增加,即人物言语没有作为文本,而是作为一种行为被叙述者报道出来。

如:“她诋毁主教桥的风尚风俗,作威作福,伤害费莉西泰的感情”。

这种表达方式起着高度简练和遮盖作用,并拉开了叙述距离,也掺入是叙述者主观思想的隐蔽方式。

唯一的对话出现在她和女主人奥班太太间,为了安慰思念离家的儿子的太太,她说:“而我呢,太太,我已经有六个月没有得到消息了。

”“谁的消息?”女仆轻轻地回答:“嗯……我外甥的消息。

”“哦,您的外甥!”奥班太太耸耸肩膀,继续来回走了起来,意思是说....“我可没有想到他!……而且,我才不在乎呢!一个见习水手,一个要饭的,多了不起啊!而我的女儿……您倒是想想看!……”仍是寥寥数语,将热情与冷漠的对比刻画得入木三分。

值得探讨的是,“意思是说”后面的揣测究竟出自叙述者,还是人物?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福楼拜小说中比比皆是,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运用的开创。

《一颗简单的心》中,如“那么,可怜的孩子将在海浪上颠簸好几个月!”“费莉西泰不懂他为什么要笑,她的知识是那么有限,也许她还想看到她外甥的画像呢!”对此,热奈特说“福楼拜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模棱两可的语言,使得他可以用别人的话语为他自己说话,既不完全受到牵连,又不完全无辜。

”作者多以费莉西泰为聚焦者和行为者,与此相对应,也常交叉地通过奥班太太来感知事件。

在小说中作者经常用“她”同时代表两人,出现叙述视角转变时,则以一句简单的话语作为标志。

有时读者甚至不易做出判断所说的“她”是谁,但只要接着看下去便一清二白。

1本文参考王振孙译本。

2见:[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学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部分。

“叙述本文”是叙述代言人用一种特定的媒介,(如语言)叙述(“讲”)故事的本文。

“故事”是以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素材。

“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或经历的事件。

这种似乎是有意的混淆或许也暗示了主仆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对照:“软心肠”与“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虽然她生过主人的气,“但过后也忘记了”,且“也觉得是人之常情”,直到后来那个“不分尊卑的吻”,从此以后,“他以一种出生的忠诚和宗教的崇敬爱戴她的女主人”。

直到奥班太太去世,她竟以为太太死在自己前头是不能接受的、荒诞不经的。

另外,在这篇小说中,插入了“对主妇始终忠心耿耿”“她的心地越来越善良了”等少量带有叙述者主观评价的话语,也是作者注入温情的表现。

但他仍然不会像巴尔扎克那样让叙述者频频抛头露面、指手画脚,只是这样蜻蜓点水地带过,供聪明且追求艺术美的读者自己挖掘其内涵。

除了对故事情节的概述、人物心理的描写外,作者着重描写了环境和场景,比如他用整整两大段细致描摹了奥班太太的房子,从屋顶、地面到房间里的书桌、版画炉等部分。

最后又巧妙地提到女仆的房间,戛然而止——重新衔接到对费莉西泰习惯性行为的叙述。

直到后文,费莉西泰将鹦鹉的标本藏到自己房间时,叙述者才细细描绘起她那的房间中各种零碎的摆设,件件陈旧的物品让我们想起了已逝的人——这将是“可怜的露露”的房间。

而鹦鹉又是她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整篇小说常常凝练到以一句话构成一段,如第二章开头“她像别人一样,也有她的恋爱故事。

”(这句话意味深长,是否暗示着——她的恋爱故事却不像别人那样“修成正果”?)而这几处洋洋洒洒一大段,略显繁琐却匠心独运,与包法利先生的“帽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弥散着“霉臭味”的、充满“美好的年代和已消逝的奢华的回忆”的房子和“像个小教堂和杂货铺”的房间,是否也映照着奥班太太和费莉西泰平凡琐碎的一生?二、故事层米兰·昆德拉说:“是福楼拜让小说走出了戏剧性”,他不再精心设计扣人心弦、离奇夸张的情节,也不常使用错时(追叙、预叙)等手法。

因而对故事层和素材层似乎也显得并不重要,所以在此我将对人物(故事层)的分析也作为叙述策略的一部分在这略显单薄的故事层进行阐述。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开头:在半个世纪里面,主教桥一带的太太小姐们对奥班太太的女佣人费莉西泰十分眼热。

这带有时间跨度的(持续性的)、带有预叙意味的句子让人耳目一新,品砸不尽:人物、时间、地点、甚至主要情节似已一语囊括,激发出读者的无限兴趣。

接连着是奥班太太简短的和费莉西泰详细些的追叙,都是关于恋爱的往事,此后的故事便完全依时间顺序。

在这里,我们发现:恋爱已是往事,只能追忆,往后的故事极少包含情欲(稍稍提到女仆看到布雷先生会“心慌意乱”,也仅此而已)。

默默劳作的费莉西泰既没有包法利夫人超越现实的期望,也没有《情感教育》中国弗雷德里克“美丽”的追求,她没有无穷的欲望要克制,因而也不像《圣安东尼的诱惑》中的痛苦与焦虑。

3她是这样卑微、平淡、孤寂的生命——琐碎乏味是生活的常态,又是生命的本质,人人必须承受。

所追求的一切终究是虚无,这正是福楼拜晚年的悲观情调的流露。

小说第三章维尔吉妮死后(女孩的死是诸多死亡中唯一关乎奥班太太的一次,也是主仆二人消除隔阂的重要因素,只不过不久后女主人也命归黄泉),出现了一段近乎省略的最小概略:后来又过了许多年,一年年都大同小异。

没有生命其他的插曲,除了一些去了又来的重大节日……家里发生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过后想起,也变成了一些值得纪念的日子……(省略处为引者改动)3参考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91页。

反讽的是,这里所谓“重要的事”只是一般人认为的毫无意义的事;而下一段中“七月革命”这样重大政治事件的提及仿佛也只起到说明时间、引出鹦鹉出场的作用。

福楼拜对政治的置身事外众所周知,他反对一切政党、阶级,认为这一切都只是“骚乱”。

这一段“许多年”的概述又何尝不是无限“喧哗与骚动”的人生中虚无单调的剪影?故事层涉及的聚焦者和素材层涉及的行为者问题上节都已提及。

如果说之前对奥班太太和费莉西泰的叙述各占多寡还不甚明显,到鹦鹉死后,聚焦者和行为者几乎就只剩下孤单的费莉西泰了。

尤其是这样两段心理描写扮演着极其概括性的重要作用:这时候,她一阵眩晕,便停住了脚步:童年的苦难,初恋的失意,外甥的离别,维尔吉尼的去世,像浪潮一样一起涌来,一直涌到她的喉咙口哦,憋得她喘不过气来。

……每天清晨醒来时,费莉西泰总是在曙光中看到他,于是她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日常琐事,直至各种细枝末节;这时她心中非但没有痛苦,反而十分平静。

读到这里,涌上读者心头的多半也并不那么平静,而是莫名的感伤,如福楼拜在1876年6月,给翟迺蒂夫人的信中解释道:“《一颗简单的心》的故事,质直地叙述一个隐微的生命,一个乡间的穷女孩子,虔笃而神秘,忠诚而不激扬,而且和新出屉的馒头一般柔和……你以为有所反嘲,一点也不,而且正相反,非常严重、非常忧郁。

我想打动慈心的人们,令其唏嘘不已,犹如我自己,便是其中的一个。

”到奥班太太去世后,叙述者便再也没有通过她大段地、清晰地、频繁聚焦。

我们难以直观了解费莉西泰临死前的所思所感,只是看到:“她不时地在和一些虚无的人说话(谁?已故之人?)”“脑门上冷汗直淌”……直到最后“她的嘴唇露出了笑容”“仿佛在天空的缝隙中,看到有一只鹦鹉在她的头上飞翔、盘旋。

”没有人真正了解她最后一刻想的是什么,她只是这样孤独凄凉地走向死亡,门外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屋内和屋外的场景交相进行,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包法利夫人》中罗道尔弗与爱玛初次约会时,是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文本表现。

这样一个无意义的假设倒是很有趣:如果电影技术早些普及,福楼拜会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导演?他笔下客观而冷静的叙述者多么像一台摄像机,恨不得不放过所扫之处的每一个细节?三、素材层小说分为五章,若从结构上概括可以说是由接二连三的死亡构成素材的框架。

没有爱情的滋润,没有知识的熏陶,费莉西泰所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隐匿的热情寄托在身边的一个个人上。

然而外甥维克托尔得黄热病死了,维尔吉尼得肺炎死了,连并不熟识的科尔米什老爹也因肿瘤而死……这时鹦鹉出现了——它是象征着某种上帝般圣灵,“露露几乎成了她的一个儿子、一个情人”。

可怕的是,后来它竟也莫名其妙地死了,费莉西泰决定将它制成标本,虔诚而崇敬地保存,跪在它面前祈祷、哀告。

之后又暗中跳过十几年,奥班太太也因肺炎而死。

最后她也该死了,陪伴她的还有圣坛上化作青烟的鹦鹉标本。

对于这所有的死亡,福楼拜的用语几乎都只是简单的一句:“他死了”“她刚才去世了”“她咽气了”,别无其他。

唯一漫长的只是主人公费莉西泰,从“胸闷加剧,体温升高”“咳嗽越来越厉害了”到“气越喘越急……”“呼了最后一口气”。

除此之外,他似乎都刻意避免了描写人物死前的状态,而是关注死后的狰狞面貌:“死者的眼睛变黄了,嘴唇发紫了,鼻子收缩,双眼下限”。

作者不添加任何道德或审美意味的词语,而是用接近法医验尸时的专业术语,冷若冰霜地叙述个体生命的消亡。

4且诸多死亡,没有一个死于突发事件,全是自然死亡,更没有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普遍的英雄式牺牲。

生与死都只是命运的走向,不可抗拒,也毫无意义。

正如左拉指出:“与晚,美无暇的文体学家与狂热的修辞学家并存的,还有一个哲学福楼拜。

这是我们文学中有过的最伟大地否定者。

”如果说,前文对日常生活琐碎细节不厌其烦的描述消解了浪漫的激情和诗意的理想;那么这一串串毫无意义的死,便是对崇高理想主义的主题、异乎寻常的虚构的彻底反抗。

正如福楼拜说:“我一点也不爱生命,我一点也死亡。

”每一次死亡看似都是情节的转折点,却直接导向了下一次死亡。

而费莉西泰也不断地为一个个亡者伤心哀悼,外甥的恶讯传来后:她把一堆衬衣扔在岸上,翻起袖子,拿起捣衣杵;于是附近花园里都响起了她有力的捣衣声……她强忍心中的悲痛,直到傍晚来临,她还是很坚强地;可是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她边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