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大脑半球肿瘤

合集下载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大脑半球胶质瘤(ICD-10 :C71/D43.0-D43.2)行幕上开颅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ICD -9-CM-3:01.52-01.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依病变所在部位及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肿瘤体积增大或周围水肿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肿瘤位于大脑半球,位于功能区或其附近,可早期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精神症状:主要表现有人格改变和记忆力减退,如反应迟钝、生活懒散、近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差;亦可有脾气暴躁、易激动或欣快等;(2)癫痫发作:包括全身性及局限性发作。

发作多由一侧肢体开始的抽搐,部分患者表现为发作性感觉异常;(3)锥体束损伤:肿瘤对侧半身或单一肢体力弱渐瘫痪。

病初为一侧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继而病变对侧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加和病理反射阳性;(4)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皮质觉障碍,如肿瘤对侧肢体的关节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感觉等障碍;(5)失语和视野改变:如肿瘤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和颞枕叶深部,可出现相应表现。

2.辅助检查:主要依据CT、MRI,多数低级别胶质瘤的CT、MRI检查显示病灶不增强,CT扫描通常表现为低密度,MRI的T1加权像为低信号;一些恶性胶质瘤表现为可被强化,T2加权像为高信号且范围超过肿瘤的边界;胶质母细胞瘤环形增强,中央为坏死区域。

为进一步术前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可行磁共振波谱(MRS)、功能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成像(DWI)、脑磁图(MEG)、脑电图、电生理等检查。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肿瘤类型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肿瘤类型

• 病理特征:典型的假乳头状结构 • 乳头轴心为纤维组织和血管, 乳头表面排列单
层或假复层的小圆形细胞和短梭胶质细胞。乳 头中心血管可有或无玻璃样变性 • 肿瘤中出现胶质瘤组织改变,可呈毛细胞性星 形细胞瘤样改变或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样 • 肿瘤细胞出现神经元方向分化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M,27岁。癫痫发作1次。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 术中见肿瘤血运不丰富,有灰白色瘤结节 • 病理组织学镜下见瘤组织呈典型假乳头结构,
瘤细胞分布均匀,大小相对一致,核圆形,胞 质较少,可见小核仁 •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p53(+<25%), Syn(+),GFAP(灶状+),Ki-67(+<2%), Olig-2(+),MAP-2(+),NeuN(灶状+) • 病理回报:PGNT,WHOⅠ级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 中线部位以第四脑室为中心肿块 • 边界相对清楚,密度/信号混杂,常呈实
性,可部分囊变呈多房分隔状 • 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
CT低密度 • 部分病例可见钙化 • 增强扫描病灶内见局灶性、线状、环形
或散在斑点状强化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钙化。 • 镜下见小圆形细胞和特征性的纤维基质,无假
乳头结构及双向分化的神经胶质细胞。
•CNS肿性肿瘤 • 手术全切,无需辅助放化疗 • 预后良好,最长随访19年无复发及恶变
•CNS肿瘤WHO分类中新出现的 肿瘤类型
• 1998年首次报道 • 2002年被确定为独立的肿瘤实体
•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

显微手术切除幕上胶质细胞瘤80例

显微手术切除幕上胶质细胞瘤80例

显微手术切除幕上胶质细胞瘤80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颅内肿瘤;胶质瘤;显微手术【关键词】颅内肿瘤;胶质瘤;显微手术0引言颅内肿瘤以胶质瘤最为常见,约占35.26%~60.96%[1]. 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多数位于或邻近脑重要功能区.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如何彻底切除肿瘤,尽量减轻手术损伤、保留脑功能,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一个挑战.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明显提高切除率,并为后续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2-3]. 200404/200605我们共收治幕上胶质瘤80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80(男54,女26)例,男女比为2.07∶1,年龄8~75(平均41. 5)岁. 其多见于29~47岁,约占51. 5%. 病程9 d~2.5 a,平均6 mo. 头痛68例,伴恶心、呕吐52例,癫痫发作26例,反应迟钝、生活懒散、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症状18例,不完全偏瘫13例. CT平扫显示低密度病灶36例,等密度病灶21例,混杂密度病灶16例,高密度病灶7例;有不同程度强化56例,无强化24例. MRI检查: T1加权像肿瘤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加权像肿瘤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囊性变20例;注射对比剂后肿瘤实质部分可见不均匀强化. 肿瘤主要累及额叶者30例,颞叶21例,顶叶17例,枕叶12例,有些瘤体较大,常侵犯几个脑叶,或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1.2方法按肿瘤位置设计皮瓣开颅. 在显微镜下沿瘤周水肿带分离,尽可能全切除. 非功能区的肿瘤可切除肿瘤及周边水肿脑组织;功能区的肿瘤,应严格在肿瘤边缘进行切除. 较大的肿瘤,先行瘤内切除、再沿周边胶质增生带分块切除,以减轻创伤. 血供丰富的肿瘤,宜先在瘤周水肿带分离,将供瘤血管电凝切断后,再整块切除肿瘤.2结果全切65例(81.3%),大部分切除15例(18.7%);出院时恢复良好72例,好转8例,偏瘫2例,无死亡. 56例患者随访6 mo~1 a均生存,6例患者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39例患者已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35例,胶质母细胞瘤19例,少枝胶质细胞瘤8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11例.3讨论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安全切除肿瘤,在安全和全切难以求全时,首先要把保留神经功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 脑胶质瘤特别是低级别者,全切肿瘤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4]. 对于高级别肿瘤,手术全切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5-6].切除胶质瘤需注意:①根据影像学资料,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边界,精确设计手术入路. ②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开颅前30 min使用200 mL/L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 打开硬膜后,应开放脑池释放脑脊液,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 ③明确重要功能区位置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必要时重要功能区边缘的肿瘤可不予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非功能区的肿瘤则应彻底切除,瘤床严密止血,防止术后血肿发生. ④术者应掌握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手术切除肿瘤后,辅以放疗以减少残存的瘤细胞,使其进入缓解期,然后再行化疗进一步巩固疗效. 还可尝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7].【参考文献】[1]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J].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12.[2]陈明振. 脑肿瘤显微手术的进展[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2):85-86.[3]周良辅. 显微外科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和展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8,21(3):161-162.[4]王伟民,施冲,李天栋,等. 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3):147-150.[5] Piepmeier J, Baehring JM. Surgical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benign primary brain tumors and low grade gliomas[J]. J Neurooncol, 2004,69(13):55-65.[6] Schneider JP, Trantakis C, Rubach M, et al. Intraoperative MRI to guide the resection of primary supratentorial glioblastoma multiforme-a quatitative radiological analysis[J]. Neuroradiology, 2005,47(7):489-500.[7] Ferrari M, Cremonesi M, Bodei L, et al. Dosimetric medol for locoregional treatments of brain tumors with 90YConjugates: Clinical application with 90YDOTATOC[J]. J Nucl Med, 2006,47(1):105-112.。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学体现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幕上开颅术

幕上开颅术

幕上开颅术适应证:
1.幕上各部位的肿瘤,包括大脑半球内或外的肿瘤,脑室内的肿瘤。

2.创伤性或幕上血管性疾病致颅内血肿。

3.颅内感染,主要为大脑半球的肿瘤。

4.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颅内缺损,脑脊液漏等。

5.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等。

6.血管性疾病手术。

麻醉方式:
全省麻醉,气管内插管。

手术体位:
有仰卧.侧卧.俯卧.侧俯卧和坐位。

手术切口:
有失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 颞部. 颞顶部。

手术步骤:
1.手术常规消毒,铺巾。

2.切口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

3.骨瓣形成。

4.切开硬脑膜。

5.颅内病灶处理。

6.缝合硬脑膜。

7.缝合颅内骨膜。

8.包扎切口。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常见肿瘤类型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87例临床资料。

结果:颅内常见肿瘤为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听神经瘤、松果体瘤、、结核瘤、垂体瘤;幕上104例,幕下83例。

颅内肿瘤以星形细胞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松果体瘤最为常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为常见。

结论:ct可以准确定位颅内肿瘤,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颅内肿瘤病变部位、病灶的大小、密度高低、形态及与周围的关系可以推测病理诊断,对颅内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颅内肿瘤;ct扫描;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110.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73-02现将现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经检查和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87例肿瘤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7例经临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

其基本资料见表1。

1.2 临床资料:头痛142例,头晕32例,呕吐74倒,癫痫31例,视力减退22例,听力减退5例,多饮多尿6例;头颅局部凸起7例,头颅增大4例,颅神经障碍20例,眼底水肿56例,肢体感觉障碍l4例,肢体运动障碍25例,引出病理反射22例,共济失调25例。

1.3 方法:用美国ge9000及picker premeir,采用常规水平扫描后, 再加作增强扫描静脉个别病例加做冠状扫描。

2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的密度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1-3],肿瘤囊壁的密度对肿瘤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5]。

2.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多深居大脑半球内,浸润性生长。

良性与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ct表现:良性星形细胞瘤常呈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或钙化,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常不强化或有轻度的瘤边不整齐的环形增强;恶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影,瘤边呈明显的指痕状水肿,有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的影像,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瘤壁呈厚薄不均 (图1)。

幕上恶性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幕上恶性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颅内压升高: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加重,可能伴
有意识障碍
幕上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2
手术治疗
01
手术目的:切除肿瘤,
减轻症状,提高生活
质量
02
手术方式:根据肿瘤
位置、大小和性质选
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03
手术风险:出血、感
染、神经损伤等
04
术后护理:预防感染、
止痛、营养支持等
放射治疗
01
放射治疗原理:利用高能 射线破坏肿瘤细胞
转移性肿瘤:其他部位恶性 肿瘤转移到脑部的肿瘤,占 幕上恶性肿瘤的20%左右
幕上恶性肿瘤的症状
头痛:持续性头痛,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

精神症状:情绪波动、 认知功能障碍等
视力下降:视力模糊、 视野缺损等
癫痫发作:突然发作的 抽搐、意识丧失等
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 异常,如生长激素、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治疗方案:根据 肿瘤类型、分期、 患者身体状况等 因素制定个性化 方案
副作用:可能出 现恶心、呕吐、 脱发等不良反应, 需密切关注并采 取相应措施
幕上恶性肿瘤的护理措施
3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
01
信任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
02
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03
幕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占所有脑肿瘤 的50%左右。
04
幕上恶性肿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 癫痫发作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幕上恶性肿瘤的分类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 胞的恶性肿瘤,占幕上恶性
肿瘤的5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星形细胞瘤(钙化少,位置深,颅骨不受累,低 密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1
女性 28岁
少突胶质细胞瘤-1
女性 28岁
少突胶质细胞瘤-2
男性 34岁
少突胶质细胞瘤-3
女性 45岁
少突胶质细胞瘤-4
男性 48岁
少突胶质细胞瘤-4
男性 48岁
节细胞胶质瘤
儿童、青少年,癫痫 颞叶 WHO Ⅰ~Ⅱ级 CT/MR:囊性病变伴壁结节钙化,占位 效应轻,结节强化或环形强化,也可不 强化 鉴别:

病例2

男,39岁,间断头痛2周。
病理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
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NET)

2007年WHO脑肿瘤分类:
◦ 属于胚胎性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神 经节神经母细胞瘤、髓上皮瘤和室管膜母 细胞瘤,WHO Ⅳ级
婴幼儿 额顶叶多见,较大,位置深,邻近脑室 囊变、坏死、出血、钙化 混杂信号/密度,边界较清,周围有水 肿,明显强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例6

男,48岁,睡眠多伴左侧肢体乏力3个月, 头痛半个月。
病理诊断: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病例7

女,6岁,间断头痛伴恶心呕吐半个月,视 物重影2天。
病理诊断: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
病例8

女,9岁,间断头痛、呕吐3个月,加重3周。
病理诊断:
间变性室管膜瘤(WHO Ⅲ级)

◦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少见,钙化少)
节细胞胶质瘤-1
女性 6岁
节细胞胶质瘤-2
女性 15岁
节细胞胶质瘤-3
男性 27岁
节细胞胶质瘤-4
男性 10岁
脑膜瘤
40~60岁 大脑半球凸面、大脑镰旁、额底 脑外肿瘤 CT/MR:等密度/信号,宽基底,边界 清,皮层受压移位,邻近颅骨骨质增生 、破坏,均匀明显强化,脑膜尾征

脑膜瘤-1
男性 54岁
脑膜瘤-2
女性 43岁
脑膜瘤-3
女性 15岁
脑膜瘤-4
女性 47岁
转移瘤
40~70岁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灰白质交界处 肺癌、乳腺癌 多发 结节肿块型、环形强化型、囊型、出血 型、钙化型、特殊类型 鉴别:

◦ 感染性肉芽肿、胶质母细胞瘤、脑脓肿
转移瘤-1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20~40岁 额颞叶 WHO Ⅱ级 CT/MR:脑白质内低密度影/长T1长T2信号, 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无出血,不强化或轻 度强化 鉴别:
◦ 脑梗死(血管分布区,灰白质,突发,老人) ◦ 肿瘤样病毒性脑炎(多发,不强化,发热)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
男性 38岁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
间变性(恶性)脑膜瘤
病例5

男,7岁,右额占位。
病理诊断:
间变性室管膜瘤(WHOⅢ级)
间变性室管膜瘤
属于室管膜肿瘤,WHOⅢ级 幕上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实质 部分囊性型:青少年 —— 多见 完全实质型:50岁左右 额顶叶,较大,囊变显著,钙化常见, 水肿轻 实质部分呈等信号/密度,不均匀,边 界清,不均匀强化
◦ 淋巴瘤(均质,明显均匀强化) ◦ 转移瘤(多发,水肿显著)
胶质母细胞瘤-1
男性 27岁
胶质母细胞瘤-2
女性 65岁
胶质母细胞瘤-3
男性 63岁
胶质母细胞瘤-4
男性 61岁
胶质母细胞瘤-5
女性 29岁
少突胶质细胞瘤




35~40岁,男性稍多 额叶 WHO Ⅱ级 CT/MR:钙化多见(条带状、脑回样),混 杂密度/信号,向皮层扩展,颅骨内板侵蚀性 破坏,出血少,水肿轻,轻中度强化,边界 清 鉴别:
病例9

女,60岁,间歇性失神发作2年。
病理诊断: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幕上大脑半球肿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 侯欣怡
大脑半球
侧脑室
鞍区 松果体区 桥小脑角区
小脑及四脑室区
椎管内
大脑半球肿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节细胞胶质瘤 脑膜瘤 转移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PNET、血管外 皮细胞瘤、黑色素细胞瘤、淋巴瘤、生殖细胞 瘤… …

病例3

女,73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麻木2周。
病理诊断:
恶性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
原发淋巴瘤(B细胞)/继发淋巴瘤 室周、灰白质交界处、胼胝体 单发/多发 等信号/密度,边界欠清,水肿、占位 征较轻,DWI弥散受限,均匀明显强化

病例4

男,46岁,头痛1月余。
病理诊断:
男性 66岁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3
男性 31岁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3
男性 31岁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4
男性 37岁
胶质母细胞瘤




>50岁 额叶 WHO Ⅳ级 CT/MR:混杂密度/信号(出血、坏死),钙 化罕见,蝴蝶样形状,水肿明显,占位效应 ,明显不规则环形强化,卫星病灶,脑脊液 播散 鉴别:
男性 60岁
转移瘤-2
男性 72岁
转移瘤-3
男性 57岁
病例讨论
病例1

男,42岁,间断抽搐3年余
病理诊断: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 (DNET)
属于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 胶质肿瘤 ,WHOⅠ级 儿童、青年,癫痫 皮层及皮层下,楔形低密度/长T1长T2 信号,呈“泡泡样”改变,无占位效应 ,多数不强化,少数结节样 /斑片样轻 度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