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数字海洋》及答案.doc
安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02
考点·透析
考点分解二 理解重要句子 解析 答案
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 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 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 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 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 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数字海洋建设带来 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一句位于段首,此句和 后面的句子构成了解说关系。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了。C项中“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 了海洋管理任务”错误,原文说“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 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不是“完成了”。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02
考点·透析
【真题探究】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教辅P131)
考点分解一 理解重要概念 解析 答案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 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 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 是一个哲学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不符合“生态文明” 概念的内涵,“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概括不当,文章第一句 就指出“生态文明”是“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C“生态文明” 的目的不仅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还包含人与自然等内容。 D“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哲学问题”不是因果 关系。
2009年全国高考江苏语文试题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⒈【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â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 ān 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 D.pǐ yuâ/lâ píng/bǐng⒉【参考答案】C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解析】命题者还是将第2题留给了病句考查,这与之前出炉的诸多模考卷取向不同。
可考查的成语似乎已“弹尽粮绝”,模拟卷又不停地“围追堵截”;病句可灵活采用新鲜语料,对学生表达能力考查要求又较高,“去成语留病句”的命题思路当在情理之中。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⒊【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word文档)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word文档)新高考新题目2009-06-09 1209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表达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籍中的空缺部分。
(6)(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古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2)-----------------------,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等高))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亭怀古))(3)峰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赋》)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张自新传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浙江省2009年高考信息题3

浙江省2009年高考信息题3新高考新题目2009-05-29 20505cc149a20100dd44三、现代文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4.文本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5.文本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观点的分析和概括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8.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鉴赏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情感的把握和评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
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
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
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
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
“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
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
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
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微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
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
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
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
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
09届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09届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一、(9分,每小题3分)1、C(A篡改文意,原文是“研究小组的论文第一次表明”B修改判断,原文是“可能”;D偷换概念,原文是“珊瑚礁”)2、C(这是艾布拉姆的观点)3、B(A珊瑚礁只是使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的一部分,故说“才会”不对;C赤潮又称红潮,通常是指海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不能说是“一种海藻”。
D见第六段是“营养物质以烟尘的形式”使周围的环境变得营养丰富,不能说是“烟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4-6题,每小题3分,第7题10分)4.B(A 濡:使……湿C取:选取或推举 D 爇:烧)5. D (A.向/在 B. A.或者/并且 C. 况且/尚且 D.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 C (文中的“布衣”是作者对自己的称呼,说明宰相完全可以适时举荐自己,而非应该举荐贫民百姓)7.(1)译文:阁下大概也听到并见到了,您是跑过来帮助我让我活下来呢,还是安坐一旁不救我呢?(2)译文:如果说所谓的时机,本来就是在上位的人所创造的,决不是天所创造的。
参考译文一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谨地再次拜谒上书宰相阁下。
我听说过:遭到水火灾害的人请求别人救援,不限于是自己慈爱的父兄子弟,热后才呼叫着期待他们;如果有处在他旁边的人,虽然是憎恶怨恨他的人,只要是不至于想他死的人,那就将大声地急切地呼喊,希望那个人对他施以援手。
那个处在他旁边的人,听到他的呼救,看到他的遭遇,也不限于是他慈爱的父兄子弟,然后才上前搭救他;即使平常对他有些憎恶怨恨,只要是不至于想他死的人,就将会狂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打湿手脚,烧焦头发,救他而不退却。
象这样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形势的确很危急,而当时的情景的确很可悲。
我奋发学习、努力实践已经有很多年了。
我没有考虑过道路的艰险或平坦,不停地往前走,以致陷于贫穷饥饿的水火之中,情况既危困又紧迫,我大声而急切地呼喊。
高三语文六年高考三年模拟精华汇编:现代文阅读之自然科技文

现代文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09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
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
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
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
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
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
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
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
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
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
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
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
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5.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应是D项。
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海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200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掉色/角色游说/ 说服巷道 / 街头巷尾B.殷红 / 殷切遗产 /遗赠削皮/削足适履C.跻身 / 脐带强横 /强制菲薄/日薄西山D.俳句 / 悱恻仿佛 /佛教屏风/孔雀开屏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哈尔滨大冬会在开闭幕式门票和短道速滑项目的比赛门票销售一空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在为开闭幕式的安排工作做充分准备,并组织了多次实战演练。
B.2009年1月18日,经历了22天战火折磨的加沙地带终于迎来了停火。
这22天不堪回首,加沙的夜晚如同白昼,恐惧、杀戮和破坏无处不在。
C.2月15日中坦举行会谈,有关人士指出,中方愿同包括坦桑尼亚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继续为加快非洲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
D.在第59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阶段,观众将欣赏到一部名为《食品公司》的重要影片,它对食品行业的非正常运作进行了揭露,其程度与金融危机不相上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生老病死,人不能免。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当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发生在伟人身上就不同凡响了。
B.《南京!南京!》没有像以往那样,矮化日本兵,而是还原了日军的蓄谋已久,导演陆川说“我想让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C.经典翻拍总会引来争议,“红楼梦中人”的选秀便将导演胡玫逼到了“罢拍”的地步。
而此时一部手机系列短剧《I踢红楼》却火中取栗,准备高调面世,让人不禁为之捏一把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数字海洋》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
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
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
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学习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
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
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
二是信息网格集成。
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
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
三是知识综合应用。
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
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
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
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
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
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凶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寿延年,娄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
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
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
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
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厂里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7.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络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8.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杨澜访谈》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
因为媒体变
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
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
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
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
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
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
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
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4分)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