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变化考查方法说明及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教案(含解析)

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一、全球气候变化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1)变化特点:气候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
(2)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防止森林火灾;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种草。
(3)科学预测,采取政策手段,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影响着地面获取太阳辐射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要影响降水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
3.下垫面(1)海陆位置:同纬度内陆比沿海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一般近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2)地形:高山地区水热状况随海拔升高形成垂直变化;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洋流:暖流经过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经过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4.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等温室气体)和改变下垫面性质(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影响气候。
三、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类型2.亚热带气候类型3.温带气候类型4.亚寒带和寒带气候类型考点一全球气候变化(2018·全国Ⅰ卷,44)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如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
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思路点拨:本题以斯匹次卑尔根岛为区域背景,以世界种子库建设为主题,重点考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地理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地理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谈谈你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题题目: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你如何设计一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课,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大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第三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核心素养。
第四题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第五题题目: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人地关系”这一核心概念融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中,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第六题题目:请结合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谈谈如何有效设计一堂地理课的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九题题目:假设你是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这一地理现象。
请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你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谈谈你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地理面试的考生。
本题要求你根据给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一份适合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地理课教案。
课程主题为“板块构造理论”。
题目要求:根据以下提供的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个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有基本的认识,但对于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尚浅。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解释板块运动如何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单项选择题】以下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
A、澳大利亚西北部B、南美洲北部C、美国西部D、中亚地区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2【单项选择题】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
A、九分之一B、七分之一C、五分之一D、三分之一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3【判断题】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我的答案:√1【单项选择题】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年时间。
A、8年B、10年C、12年D、14年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2【单项选择题】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平均以每年〔〕的速度上升。
A、1-3毫米B、5-8毫米C、1-3厘米D、5-8厘米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3【判断题】我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预计2021年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判断题】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过7000个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在高速运动。
〔〕我的答案:√2.11【单项选择题】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
A、30米B、300米C、3000米D、30000米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2【单项选择题】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是〔〕。
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D、群体系统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3【判断题】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海洋上平均仅为5-8公里。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地表系统指地球外表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包括高空但不包括内部。
〔〕我的答案:×2.21【单项选择题】盖亚假说中提出Gaia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A、水B、土壤C、植物D、微生物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2【单项选择题】土壤来源于〔〕。
全球变化知识点总结初中

全球变化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气候变化气候是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潮湿度、风速等。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条件的改变,是由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等,它们具有吸收和发射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的特性,导致大气温度上升。
而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工业生产等。
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等。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二、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的整体。
生态系统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生态系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森林砍伐、湿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和工业废水排放等。
由于这些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破碎,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系统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等。
三、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资源是指为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存在的各种自然资产,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资源消耗和人口增加的现象。
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过度的环境污染和城市化进程等。
由于这些活动导致了资源的过度耗竭和环境的恶化,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资源利用和人口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粮食安全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全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控制人口增长和发展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等。
生态需求分析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而生态需求分析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面试题目旨在考察应聘者对生态需求分析的认知、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面试题目1. 请简要介绍生态需求分析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您认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和挑战。
3. 举例说明生态需求分析在以下领域的应用:(1)城市规划与建设(2)工业生产与污染防治(3)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4)生态旅游与生态修复4. 生态需求分析通常包括哪些步骤?请详细阐述每个步骤的主要内容。
5. 在进行生态需求分析时,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 请谈谈您在生态需求分析过程中,如何处理以下问题:(1)数据缺失或不足(2)数据质量参差不齐(3)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7. 生态需求分析的结果如何应用于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8. 请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生态需求分析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
9. 在生态需求分析过程中,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0. 请谈谈您对未来生态需求分析发展趋势的看法。
三、面试评分标准1. 知识掌握程度(20分):考察应聘者对生态需求分析概念、作用、步骤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分析能力(30分):考察应聘者对生态环境形势、挑战、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解决问题能力(30分):考察应聘者针对生态需求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能力。
4. 案例分析能力(20分):考察应聘者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生态需求分析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
四、面试注意事项1. 面试过程中,应聘者应保持自信、诚恳的态度,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 回答问题时,应聘者应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突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作业1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L的邻二氮菲 ml、 ml、 ml、 ml、 ml、 ml、 ml、 ml;加入,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二、如何配制成L的铁标准溶液答: Fe + 4HNO3 = Fe(NO3)3+ 2H2O+NO×1 用天平称取无杂质的铁粉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L的HNO3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L的Fe(NO3)3溶液5 娶,浓度为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到L的铁标准溶液作业2一、 铁的质量浓度为×L 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为510mm 、比色皿厚度为2cm 时,测得A=1 求a ;2 求k 。
答:1 已知A=abc则 a =A bc =0.192×5.0×10−4=190L ·cm -1g -1 2 已知a=190L ·cm -1g -1且Fe 的摩尔质量为56g ·mol -1所以 k=a ×MFe=190L ·cm -1g -1×56 g ·mol -1=10640L ·cm -1·mol -1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作业3 一、 酸度(pH 值)的确定:答:去9只50ml 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 2OH ·HCl ),摇匀,放置2min ,各加入2ml ,L 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 ml 、 ml 、 ml 、 ml 、 ml 、 ml 、 ml 、 ml 、)的NaOH (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 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 值。
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学 术 论 坛211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8.211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①柳艺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摘 要:伴随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变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全球变化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该文对于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变化 课程教学 能动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11-02①作者简介:柳艺博(1982,8—),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遥感和全球变化生态。
自1983年“全球变化”概念首次提出以来,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迅速,在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
人类全球变化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根本性的变化。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全球变化相关课程正在由专业选修课向学科前沿课、学科交叉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性基础上谈了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全球变化教学提供参考。
1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被界定为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1]。
全球变化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在空间上既包括发生在全球尺度上的系统性变化,也包括由局地尺度上相同类型的变化累加而成的累积性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但全球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或者全球变暖,其内涵比气候变化丰富的多[2]。
全球变化研究

中国大陆地区全球变化研究——基于CNKI数据冯亮刘宁朱烨邱梦佳朱程周舟李翔超徐建胡其丹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221116摘要:全球变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对全球变化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在研究全球变化的30多年中实现了多次突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阶段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全球变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增多,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对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等国内主要机构与作者团队正在进行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东亚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影响的机理研究等的热点研究。
关键词:中国全球变化;重要突破;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学;热点研究;生态系统引言: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全球变化引起的。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为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
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参与了全球变化科学重大国际计划的研究,并且实施了一批全球变化重大研究项目,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宏观决策、参与UNFCCC谈判等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为了准确而及时地掌握全球变化的研究动态,揭示该领域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作者、研究机构、有关项目等,本文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全球变化的文献进行了定量研究及分析。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环境变化》课程考查办法
考查说明:
1.考查采用期末作业、出勤情况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
2.考查总分为100分,其中本次考查作业占60分,出勤情况占40分。
考查题目: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气候突变事件,各对全球环境造成哪些
影响。
(一)气候快速变换事件
1. D-O事件(Dansgaard-Oescheger Oscillations)
格陵兰不同地点的冰芯记录显示,末次冰期(距今最近的冰期)期间存在多次短期变暖事件,温度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6℃~7℃,从较现代低12℃~13℃增加到较现代低5℃~6℃,同时降尘减少4倍多,每次变暖持续的时间尺度约0.5ka~2ka,在110~15kaB.P. 期间共有23次。
2. Heinrich事件
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层中普遍
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沉积事件,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
融化过程。
并且,Heinrich事件与D-O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
几次D-O事件,就出现一次Heinrich事件,Heinrich事件正
是发生在D-O旋回的显著寒冷阶段。
(二)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包括两个冰阶和一个间冰阶,但前一个冰阶冰
川所造成的地貌常被后一个冰阶的冰川所改造,目前所能见
到的主要是盛冰期(25~15kaB.P.)的冰川遗迹。
研究表明,盛冰期的气温约比现今低8℃~13 ℃,而中
纬西风带气温比现在低15 ℃。
雪线也明显低于现在,降水比
现在少(相当于现在80%),中国季风区可能降水更少,蒸
发量也明显减少。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
1. 定义:在1
2.9kaB.P.,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
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
2. 得名由来:在欧洲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沉积层中,发
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
的残骸。
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
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
件。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YD)
3.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过程
冰河世纪(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地球气候大约在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回升。
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上升。
到了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就在这时,在1.26万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
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万年前,气温又突然回升。
4.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原因:
第一种理论认为:大约1.29万年前,有一颗小彗星撞击地球爆炸所产生的热量和压力可能融化了格陵兰冰层,致使墨西哥的海洋流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气流并对气候产生影响,并造成大量灰尘,而这些灰尘遮蔽了太阳光,降低了气温,最后危及到植物和动物,像北美长毛猛犸象、剑齿虎、树獭、美洲狮等灭绝,与此同时,克劳维斯人也突然消失。
第二种理论认为:第四纪冰期结束时,全球气温升高,北美大陆的劳伦泰德冰架开始融化,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冰川融解开始加速,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终止,高纬度地区气温骤降,积聚了大量冰雪,冰雪反射增强导致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进一步降低,而更低的气温又导致冰雪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张,如此反复,是的地球在短时间内变得极其寒冷。
5. 新仙女木事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温骤降,年平均气温降低6℃~12℃,北大西
洋表层海水降温达10℃。
(2)整个欧洲地区植被退化,,形成冻土苔原或干草原
景观。
土壤退化、湖泊干枯。
(3)大量大型食草类动物死亡,如披毛犀、长毛猛犸象、
爱尔兰巨鹿等彻底灭绝。
(4)古代农业文明开始出现,如西南亚和我国长江三角洲
地区诞生了农业。
2. 全球海气相互作用变化是造成当前气候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请说明
海气相互作用变化包括哪些主要类型,各自发生的机制是什么,以及对全球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view/d4e2f942336c1eb91a375d94.html?from=rec&p os=1&weight=4&lastweight=4&count=5
3. 全球海平面上升是人类面临的现实灾害,请分析海平面上升的机制是
什么,海平面上升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构造—海平面变化
●当海底板块扩张加速、洋脊增长和地壳上升时,会导致洋盆容积
减少,使海平面上升;反之,板块运动减速、洋脊萎缩和地壳下降导致洋盆容积增大,使海平面下降。
这类称地动型海平面变化。
大地水准面—海平面变化
●由于地球重力不均,海面除其固有的大地水准球体曲率外,还有
地区性“隆丘”与“凹陷”。
如在新几内亚近代大地水准面有+76m “隆丘” ,马尔代夫有-140m的“凹陷”;在经度50°~60°的距离内垂直高差达180米。
这种海平面变化与地壳内部结构、构造密度和地球转动有关。
冰川—海平面变化
●冰期时海水蒸发转移到大陆,形成冰川凝固在大陆上,使海平面
下降;间冰期时冰川融化成水汇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第四纪多次冰期、间冰期交替,使海平面发生多次升降,导致沿海和岛屿环境多变。
海温—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变化。
如在厄
尔尼诺时,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因水温升高海平面有1m左右的跷板式变化。
沉积—海平面变化
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减少,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在堆积旺盛的河口地区较为显见。
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及其可能影响
●1、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水质恶化,使生态
环境和资源也遭到破坏。
●2、海平面上升也会使得海洋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高,如台风、
暴雨、风暴潮等。
●3、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区带来的灾害。
4. 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存在哪些影响?当前
控制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一种“自然现象”。
二、论述题(共20分)
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是探明地球环境演变过程和预测今后环境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根据本课程学习的内容,说明全球变化重建的方法有哪些,并分析各种方法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
作答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观点鲜明,力求展现自我见解
任课教师:于亚军
2011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