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导学案

合集下载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词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晏殊:生平、地位、词风。

2. 欣赏《浣溪沙》词牌的特点。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意境。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晏殊画像,简介其生平。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解读关键词语。

4. 讨论晏殊的词风,总结其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晏殊的词风。

2. 分析《浣溪沙》中的意境。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理解词语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理解句子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的情感内涵。

2. 学会欣赏词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探讨词人情感的表达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情感的表达手法,如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

3. 讨论词人的情感内涵,如忧国忧民、感慨人生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情感表达。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理解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3)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 author's emotional expression.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2)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词,理解词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体会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对词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浣溪沙》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心得体会。

7. 板书设计《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与其他唐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

《浣溪沙》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习如何运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来传达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浣溪沙》,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晏殊及其生平,引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生分享预习时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浣溪沙》,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教师逐句讲解《浣溪沙》的原文和译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例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新词”和“旧亭台”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轮回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感受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词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和惆怅。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默写一遍。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浣溪沙》经典教案作者:晏殊内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意象:新词、旧亭台、花落、燕归表达技巧:对比、象征、暗示情感表达:怀念、留恋、无奈、惆怅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浣溪沙》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余秋雨
:《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
,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
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
教学的基础。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1.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2.如果我们嗅一下呢?你闻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兰芽,松脂等)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胸怀及心志,理解古诗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理解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3)了解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音乐美。

(2)分析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2. 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词中的意象分析和意境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境的体会。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参考资料:关于晏殊的生平介绍、词牌《浣溪沙》的格式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浣溪沙》,让学生感受词的音乐美。

(2)介绍词牌《浣溪沙》的由来和格式特点。

2. 学习词牌《浣溪沙》(1)分析《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格式,让学生了解词牌的规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词牌中的韵律和节奏。

3. 了解晏殊(1)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4. 分析词中的意象(1)让学生反复朗读词,体会词的音乐美。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等。

5. 体会意境(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讨论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6.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发挥审美情趣,欣赏词的美。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7. 小结与作业(2)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并了解其他晏殊的词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晏殊的其他词作,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再一杯》的异同。

2. 让学生思考晏殊的词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浣溪沙》学案

《浣溪沙》学案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古诗文鉴赏学案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2.把握涵义。

熟读背诵诗词。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晏殊,字,北宋前期派词人之一,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主要作品有。

2.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二)目标突破
1.诵读诗词,把握涵义。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赏析。

3.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课堂小结
三、学习心得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导学案
1 、作者作品
晏殊( 9 9 1 - 1 0 5 5 ),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 神童” 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 晏溪” 。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 宰相 ) 兼枢密使。

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 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2 、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 1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 2 )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 3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 4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 5 )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 6 )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几时回。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 、诗词赏析
赏析上片:起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写对酒听
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 去年” 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夕阳西下” 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 几时回” 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上片小结: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板书:怀旧,感伤年华易逝;)
赏析下片: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 无可奈何” ,这一句承上“ 夕阳西下” ;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 几时回” 。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 无可奈何” 、“ 似曾相识” 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 似曾相识” 罢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下片小结: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下阙板书: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主旨探讨: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艺术赏析: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3 、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
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
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1、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

2、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3、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4、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5、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6、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7、整数的简单构成,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使数学获得新生的源泉。

8、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9、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10、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

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