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常识

合集下载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熬制方法:
1、分配中药:根据诊断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中药用量药量应以伤寒论定;
2、洗米法:根据病情要求洗米,洗取清水;
3、开水煎煮:将中药加入清水,放入锅中,用慢火加热,沸腾后减小火力熬煮;
4、裹药熬煮:将中药和水放入药袋中熬煮;
5、蒸煮:用沙锅中加水加热,将中药放入沙锅,加盖封住, 用慢火蒸煮;
6、加条熬煮:将中药放入清水中加热,待熬煮,再放入条料,继续熬煮。

二、注意事项:
1、要选择优质的中药,以保证其药效。

2、按照药物方剂量熬制,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不宜过热,过熬过煎。

3、防止中药中毒,尽量使用新鲜的中药。

4、中药液要温热,不宜过热,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药液发酸后若能完全混匀即可服用,如果不能及时服用,应改用冷开水冲服。

5、煎煮时留意时间,在熬制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不要过度煎煮损失中药的药效。

6、学会熬制中药时的技巧,比如:增湿药如海参、蟹壳是先加热再熬煮,燥药和涩药如甘草则先熬煮后加热,以及煎药时要不断搅拌以保持药效等。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

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2、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3、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4、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5、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6、复煎:一服中药在煎煮两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滋补类中药,可以煎煮3遍。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煎煮3遍。

7、搅拌: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

中药煎煮说明

中药煎煮说明

中药煎煮说明
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保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以下是中药煎煮的一些说明:
1. 清洗药材:将需要煎煮的中药材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

对于一些硬质的药材,如人参、黄芪等,可以用刷子轻轻刷洗。

2. 切割药材:对于一些大块的药材,如当归、川芎等,需要先切成小段或小块,以便更好地释放药效。

3. 浸泡药材:将清洗干净的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

这样可以使药材充分吸水膨胀,有利于提取有效成分。

4. 加热煎煮:将浸泡好的药材倒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般是药材的5-8倍水量。

然后将锅放在火上加热,先用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慢煎煮。

不同的药材煎煮时间不同,一般需要煎煮30分钟至1小时左右。

在煎煮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药渣粘底或溢出。

5. 过滤药液:当药材煎煮好后,用漏网或纱布将药渣过滤掉,只留下清澈的药液。

如果需要浓缩药液,可以将药液再次倒入锅中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殆尽。

6. 分装保存:将煎好的药液倒入干净的瓶子或玻璃杯中,密封保存。

一般来说,中药煎剂最好在当天内饮用完毕,以保证药
效和安全性。

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可以将药液冷冻保存。

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有些药材需要先炒制或炖煮后再加入水中煎煮;有些药材需要单独煎煮,然后再与其他药材混合使用;还有些药材需要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再进行煎煮等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

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

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中药煎煮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中药的质量、药效、用法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药煎煮的10条一般方法及详细描述:1.选材:在煎煮中药之前,必须要选择质量优良,干燥无虫蛀和霉变的中药材。

选择时还要根据配伍关系以及个体差异进行搭配,以达到理想的药效。

2.浸泡:将选好的中药材用冷水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浸泡可以使中药材变软,更容易煎煮出药效成分。

3.清洗:浸泡后,应该将中药材清洗干净,以去除浸泡过程中可能残留的杂质,确保中药干净卫生。

4.破碎:对于较大颗粒的中药材,需要先进行破碎,以便更好的释放药效成分。

采用破碎工具时,应该避免过度破碎,以免影响药效。

5.冷水入锅:将清洗干净的中药材用冷水加入炖锅中,不要事先加热水,以免影响药效。

6.加热:将中药材加入锅中后,点燃炉火,缓慢加热。

由于中药的煎煮时间较长,所以要采用小火缓慢煎煮,以充分释放药效成分。

7.煮沸:当水开始沸腾时,应该继续小火煮沸,煮沸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左右。

此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水位,及时添加水以免中药熬煮过度。

8.排渣:煎煮完成后,需要将煮好的中药渣过滤出来,以便于取药汁。

可以采用纱布或过滤器进行过滤,确保药汁清澈透明。

9.取药汁:将过滤好的药汁倒入药杯中,等待药汁冷却后即可服用。

药杯应该使用不锈钢、玻璃等无毒无害的材质制作,避免药汁被污染。

10.保存:中药煎煮后,药汁一般只能在冷藏状态下保存3-5天,冰冻保存则可达一个月。

在保存药汁时,应该使用密封容器,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避免影响药效。

中药煎煮是一项需要仔细细致的工作,只有采用正确的煎煮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更好地保证中药煎煮的质量和疗效。

下面介绍几点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

煎煮中药时必须使用陶瓷、玻璃或不锈钢等无毒、无味的容器。

二、用清水清洗煎煮器具。

在煎药前先将煎煮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免在煎煮过程中受到污染。

三、中药的煎煮时间。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煎煮时间需要按照配方要求和药性特点来决定。

对于常见的药材,需要煎煮2-3个小时左右。

四、中药的煎煮火候。

煎煮中药时火候的掌握非常重要,一般火力应该逐渐加大,但也不能烧开,以免破坏中药的有效成分。

五、中药的煎煮顺序。

在煎煮中药时,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中药的煎煮顺序,一般是先煎硬的药材,后煎软的药材。

六、中药的煎煮次数。

中药的煎煮次数也需要按照中药的性质和药性特点来决定,一般需要煎煮2-3次左右。

七、中药的煎煮温度。

煎煮中药的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正常情况下需要保持在80℃以上。

八、中药的煎煮量。

中药的煎煮量需要根据需要用药的人数和药物的剂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需要煎煮一定量的中药汁液。

九、存储中药汁液。

中药煎煮后的汁液需要在密封的容器中存放,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以上是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遵照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保证中药煎煮的质量和疗效。

煎中药的7大基本常识

煎中药的7大基本常识

煎中药的7大基本常识中药煎剂是中医治疗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严格按照中医理论和操作规范进行。

正确的制作能够保证中药的药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煎中药过程中,有七个基本常识需要注意,本文将一一为您介绍。

1、选择合适的配方和药材中药取材和配方分为南北两派,不同的中药取材和配方对药效不同。

选择配方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进行组合。

药材的选购也十分重要,应该选择外观整齐,无虫蛀和霉变的优质药材。

2、中药洗浸洗浸是煎剂制作中最基本的步骤之一,主要目的是清洗药材表面的杂质。

洗浸中药时应注意不要用太热的水或者冷水,最好用温水进行洗浸,同时药材需要反复清洗,直到水清为止。

3、煮开后调制火候煮开后,应在火候适度的情况下进行调制。

其中火候的调节十分关键,适度用大火,煎出来的汤不易混浊;火过旺则药性流失,治疗效果不佳;火过小则不易达到煎制的效果,药性不易释放。

4、煎制时间煎制时间过长会使药性流失,时间过短则药性不易释放。

煎制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药方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

在煎制过程中,可以根据药性的特点调整煎制时间。

5、倒汁法倒汁法是煎剂制作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其作用是将汤液中的沉淀物过滤掉,以便得到清汤。

在煎中药时,建议使用布袋倒汁,以免化学反应产生。

6、多次取汤多次取汤是制作煎剂的重要步骤之一,可以有效提高中药煎制的效果,使汤液药性更加浓缩。

当然,相应的操作要符合规范,切记不要重复煎制同一批药材。

7、药材遗漏处理药材遗漏是在煎制中不可避免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一般方法是将全药材出现遗漏时,退出部分原药,重新加入遗漏的药材,继续煎煮即可。

总之,正确制作中药煎剂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切实遵循规范和操作流程。

以上七大基本常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煎制过程中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因此,在制作中药煎剂时,最好找到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和操作,以确保中药煎制的安全和有效性。

煎煮中药九大注意事项

煎煮中药九大注意事项

煎煮中药九大注意事项
中药经用水煎煮后为煎剂,为中国传统最常用的一种制药法,煎煮方法是否合适与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

煎煮中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煎药器皿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及玻璃烧锅也可,切勿用铝锅、
铜锅、铁锅等以免金属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疗效或不良反应。

二、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用水量煎一至二次,补药也可煎
三次,每次煎成药汁一饭碗,大约250至300毫升。

三、煎药前,切勿用水洗净,因药性可能降低,另一些粉状及细粒
或轻浮药物易流失,降低药性。

四、煎药火候有武(大)火与文(小)火。

表证药或其他有气味芳
香的药,适宜用武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略煮片刻即可,以防挥发性有效成份因此丧失。

五、【先煎】即先煎沸10至2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如矿物、
贝壳类药物。

六、【后下】有一些药物因久煎后有效成份因而丧失,如薄荷、藿
香、砂仁等,即要其他药物煎好时加入煎3至5分钟即可。

七、【包煎】当一些细小、粉末体轻茸毛状易浮于液面,或使药液
粘稠易起焦或饮入对咽喉有刺激类中药用纱布包起再煎叫【包煎】八、【另炖】、【另煲】、【另煎】指一些名贵药物如人参、鹿茸当充
分利用,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降低或减少药效时应单味放入容器。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熬制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熬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熬制中药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

注意事项:1.选择优质药材:在熬制中药时,选择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的疗效。

因此,应该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等情况的药材进行使用。

2.掌握配方比例:中药熬制的配方比例非常关键,必须根据处方中各药材的功效、用途等因素,准确把握各药材的比例,以保证中药的药效。

3.根据药材特性合理搭配:中药熬制时,根据药材的性味、功效等特性合理搭配,以达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4.熬制时间掌握:熬制中药时,一般情况下需掌握好熬制时间,不可过长或过短。

过长时间熬制容易导致药材成分损失,过短时间熬制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疗效。

5.熬制温度控制:熬制中药时需要根据药材特性来控制熬制温度。

一般来说,苦寒性的药材用小火慢熬,温热性的药材用大火煎煮。

6.保持熬制容器的清洁:熬制中药时,容器的清洁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使用非常重要。

熬制前要对容器进行清洗消毒。

7.避免中药与金属接触:在熬制中药时,应避免药材与金属容器接触,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中药的疗效。

正确方法:1.根据处方要求加水:根据处方要求,将药材置于砂锅或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一般药材与水的比例是1:10左右。

2.浸泡药材:加水后,将药材浸泡片刻,药材可以适当地吸收水分,有助于煎煮出药效。

3.用文火加热:将砂锅或炖盅置于炉火上,用文火加热。

初烧时,不宜急火猛烧,避免造成药材的损失。

4.加热时间:煎煮过程中,一般药汁开始出现后再加热20分钟左右,熬制时间约1-2小时。

5.不间断观察:在熬制过程中,应不间断观察药液的沸腾情况,要避免煎煮过程中发生溢出。

6.熬制完成:当药物的颜色渐变为黄褐色或焦糊味逐渐显现时,即可关火,熬制完成。

7.过滤药液:将熬制好的中药药液过滤,去除药残渣。

过滤时可以利用纱布、滤纸等进行过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煎煮常识
一、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以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为主,忌用铁锅、铝锅、铜锅。

二、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厘米,浸泡30~60分钟为宜。

三、煎煮方法:每剂煎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的药物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

煎煮时最好加盖。

四、煎药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15~-25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5~15分钟,滋补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40~60分钟。

五、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具体决定。

成人服用,每次以250~300毫升为宜,一剂若煎2次,总量即500~600毫升;若煎3次,总量即750~900毫升。

儿童酌减。

六、服用时间: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

七、特殊药物的煎煮:
1、先煎即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

包括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磁石等;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

2、后下待药物快煎成时再投入煎煮数分钟。

如薄荷、大黄、白豆蔻等。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药物宜包煎,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等;含绒毛类药物如旋复花宜包煎。

4、另煎贵重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宜单独煎汤兑入其它药汁服用。

5、烊化即溶化。

阿胶、鹿角胶等药物宜先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冲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