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解读
陈情表解读

晋武帝征召蜀汉旧臣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召,于是写下这篇表文。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召的苦衷,请求不仕而为祖母养老送终。
为了免除晋武帝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不奉诏前往,绝非顾念前朝,而是为了尽孝难以远行。
全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晋武帝看后很受感动,于是应允了他的请求。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1],夙遭闵凶[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
祖母刘,愍臣孤弱[5],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6],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7],常在床蓐[8]。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9]。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0]。
猥以微贱[11],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12],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1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14],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1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16],岂敢盘桓[17],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8]。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解读:关注文本的语用层面

《陈情表》解读:关注文本的语用层面《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对《陈情表》这篇课文的处理,常规教法重点关注语义层面(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和情感层面(如“体味真切感人的孝情”等),而忽视了语用层面。
有些教师虽有模糊的语用教学意识,但仅仅关注文章的表达技巧,诸如“情理交融”“委婉畅达”等等。
其实,《陈情表》是有着突出的交际意图的文本,绝非一般的自抒怀抱或叙事说理之作,对这类文本的解读,要特别关注语用层面。
语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学问题,西方学者对语用问题的关注,甚至催生了语用学,即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学问。
笔者以为,要领略《陈情表》的精髓,文本解读就要从语用层面展开,即以具体的语用环境、明确的语用意图、巧妙的语用策略和成功的语用效果为切入点,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一、从语用环境看文本的语用意图解读《陈情表》,首先要厘清文本的语用环境和语用意图。
语用环境包括大方面的时代背景,也包括小方面的写作情境。
从前一方面看,当时司马炎刚废魏称帝,正是笼络人心之际。
由于皇位是巧取豪夺得来的,司马氏明智地选择了“以孝治天下”。
这一点,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既然“以孝治天下”,就需要以孝出名的“标杆”效忠新政权。
李密正是最佳人选。
他对祖母的孝敬名扬天下,又是曾经的敌国旧臣,对于晋武帝而言,是亟于笼络、志在必得的人才。
所以《陈情表》中才有“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样的话。
站在李密的立场,拒绝新政权的征召,不仅仅是因为祖母“供养无主”。
魏晋之交,政权更替,作为蜀汉旧臣,面对新政权的征召,李密心里是充满疑惧的。
古人讲究“忠臣不侍二主”的忠君观念,作为闻名天下的名士,李密当然不能不考虑自身的“名节”。
《陈情表》优秀课件图文

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 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
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 高教学质量。
05 《陈情表》的跨学科应用
历史学科中的应用
总结词
通过《陈情表》,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历 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详细描述
在哲学学科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陈情表》中体现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忠诚、孝道、仁义等。通过分 析这些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可以培养自 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陈情表》可以作为文学、语文、文化等学科的辅助教材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除了历史和哲学学科,教师还可以将《陈情表》作为文学 、语文、文化等学科的辅助教材。通过学习《陈情表》, 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同时了解 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陈情表 》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如将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学科 融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02 《陈情表》的内容与主题
内容概述
内容
李密向晋武帝陈情,表达自己不 能奉诏的原因,并请求准许自己 终养祖母。
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 诉家境困苦,第二部分是表达自 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是提出请求。
主题思想
主题
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和抉择。
分析
李密在尽忠与尽孝之间难以抉择,他既想奉诏入朝,又担心祖母无人照料,表现了忠臣与孝子的矛盾 和冲突。
文学价值
历史地位重要
《陈情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陈情表》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陈情表》课文解读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必修的经典篇目,《陈情表》以其情真意切、理情交融独放异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文言文《陈情表》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文言文《陈情表》课文解读臣密言:臣以险衅①,夙②遭闵凶③。
(臣李密说:我因为命运不济,年幼时就遭遇不幸。
①险衅: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
险,坎坷。
衅,xìn,祸患。
②夙:早,这里指幼年时。
③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闵,病困,凶丧。
)[“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
“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
有什么“险衅”?有什么“闵凶”?激起读者的极大关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①;行年②四岁,舅夺母志③。
(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我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就强迫母亲改嫁。
①见背:相弃,指丧亲。
背,背弃。
②行年:经历的年岁。
③舅夺母志:舅父逼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这是作者借用典故对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
”“舅夺母志”典出于此。
夺,丧失、改变。
)[这是紧扣险衅、闵凶四字写出自己幼年的两大不幸,很能激发人们对一个失怙无恃的年幼孤儿的同情。
]祖母刘悯①臣孤弱,躬亲②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③,零丁④孤苦,至于成立。
(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亲自将我抚养。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到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长大成人。
①悯:悲痛、怜惜。
②躬亲:亲自。
③不行:不会走路,这里是说体质虚弱。
④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从这里开始写自己苦难的成长经历,“孤弱”二字带起下文。
这几句写“弱”。
作者突出“多疾病”“九岁不行”这种特弱的体质,说明祖母把自己抚养成人,确实不易,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既无叔伯,终鲜①兄弟,门衰祚②薄,晚有儿息③。
(我既无叔叔伯伯,又无哥哥弟弟,门户衰微,福祚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李密《陈情表》“情”“理”相生,情真意切 ,结构严密,语言洗练,至今仍有很强的感染力,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晋初散文家。
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 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
《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xiǎn)马(官名,太子的老师)。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
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
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
《陈情表》教材深度解读

《陈情表》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明确:这几句话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明确:这句话为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明确:这句话以落日比喻人的寿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极大地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心。
“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
四字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令人动容。
重点解读1.文章开端,作者提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作者起笔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坎坷的命运,举纲张目,紧接着作者写出了“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①慈父早丧,母亲改嫁;②柔弱孤苦,祖孙相依;③茕茕子立,形影相吊;④祖母多病,需要服侍。
2.“沐浴清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沐浴清化”具体指:①太守推举李密为“孝廉”,是对他德行的肯定;②刺史推举他为“秀才”,是对他才能的认可;③朝廷下诏“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这是最高统治者对他的赏识。
3.作者为什么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明确:这是因为“刘病日笃”使“报国恩”和“徇私情”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刘氏埋下伏笔。
4.李密是从哪些方面来打动晋武帝的?明确:①诉苦难身世。
幼年父死母嫁,孤苦伶仃,令人同情。
②表祖孙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
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地养大李密。
李密成人之后,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苦求皇上允许自己终养祖母,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其情可悯。
③如实表明两难处境。
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亲情与为朝廷做官的忠心之间处境狼狈,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
详尽注释:《陈情表》原文与翻译

详尽注释:《陈情表》原文与翻译《陈情表》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所作,为了向汉献帝陈述自己的忠诚和政见,此篇文章充分展现了曹操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
本文档将提供《陈情表》的原文及其注释和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臣曹操臣丕等言:昔皇天降非材之右,使臣以弊朽之余,当倾危之运,扶大厦之将倾,实自愧德薄,不足以康济时难。
伏望陛下鉴臣至诚,勿以臣等庸愚,疑臣等忠诚。
陛下即位之初,海内望风披靡,良由圣德神武,所向无敌。
而臣等犹有未喻之心,恐非明主之度。
陛下幸察,臣等不胜战栗待罪之至。
伏愿陛下审亦垂纳,有所不合,愿陛下明示更改。
臣等虽庸,敢忘国恩?但以圣明之世,而当竭尽忠孝,虽死无恨。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嗟来之计,不可专任。
昔田横五百士,犹守义不降,何况陛下之臣?愿陛下察臣等丹心,勿以臣等为不忠之臣。
臣等谨启。
注释1. 臣曹操臣丕等言:曹操及其子曹丕等人在上书时使用的谦称,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昔皇天降非材之右:意指天意让自己这样的平凡之人得以受宠。
3. 弊朽之余: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才能平庸,如同破旧的物品。
4. 扶大厦之将倾:比喻自己在国家危难之际,勉力支持。
5. 伏望陛下鉴臣至诚:希望皇帝能洞察自己的忠诚。
6. 圣德神武:赞扬皇帝具有神圣的德行和非凡的武略。
7. 陛下幸察:希望皇帝能够明察秋毫。
8. 审亦垂纳:希望皇帝能够审查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9. 圣明之世:指皇帝治理下的盛世。
10. 田横五百士:指的是田横和他的三百多名士兵,他们在汉朝初年拒绝投降,全部自杀,表现了极高的忠诚。
11. 丹心:赤诚的心,比喻忠诚。
翻译曹操及其子曹丕等人上书道:往昔,皇天赋予了我等平庸之才,使得我们得以在危难之际支持国家,尽管我们自感德行浅薄,不足以解决当前的困难。
我们衷心希望陛下能够洞察我们的忠诚,不要因为我们看起来愚昧无知,就怀疑我们的忠诚。
陛下即位之初,天下人都期待着新的气象,这确实是因为陛下具有神圣的德行和非凡的武略,无人可敌。
陈情表解读文学名篇中的智慧

陈情表解读文学名篇中的智慧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李密于公元847年所写。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内容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借助陈情表这一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表达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陈情表以“犬之奋迅,非无道也”,“草木竭心,岂乏智哉”作为开篇,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冤屈之情。
这样的修辞手法不仅起到了为文章增加情感的作用,更是在娓娓道来之间透露出作者智慧的独特思考方式。
作者通过将自己的遭遇与普通人所熟知的动物和植物的反应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被逼迫的无奈与不甘,同时也在默默地批评和讽刺朝廷的荒谬决策。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李密提到了大臣奏章与陈述真相的关系,他巧妙地以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了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比较,强调出自己的忠诚与坚持。
这种通过列举事实来支持自己立场的方式,显示了作者深思熟虑和谨慎的智慧。
他不仅通过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言辞,还利用这些例子来揭示朝廷的虚伪与缺乏诚信的行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李密通过细腻而感人的自述,来打动读者的情感。
他描绘了自己的困境与苦痛之下的心情,通过表达自己的无私与忠诚,引发了人们对于正直和公平的共鸣。
尤其是在文末,李密以短短的几个字“臣心所向,痛陈百端”,扣人心弦地表达出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愿意为之奋斗到底的决心。
陈情表中,李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和自述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
这不仅展示出了作者自身的才华和智慧,更激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陈情表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思辨性的文学名篇。
通过对于古代人物李密的思考与表达,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智慧和智慧。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华,更可以思考和对比古代与现代社会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陈情表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和阅读的文学之作,它不仅让人叹为观止,更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解读
文中李密陈述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第一段,李密上来就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有哪些不幸,分几个层次?四层。
从以上的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顾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
他们之间的这种祖孙情和一般的一不一样?(不一样,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孝情)
这样他们祖孙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相依为命)。
作者开篇便诉说自身遭遇不幸的苦情,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第一段的描写是凄楚哀婉的,是感人肺腑的,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们在读这一段时,一定要注意语速要放得慢一些,语调要低沉一些,应该读出(沉重、凄苦),似乎在叙述一个悲惨的故事一样。
第二段,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我们把朝廷逼迫的句子读一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各级逼迫的那种“急”。
)
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忠孝不能两全)
“进”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退”又难在哪?(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朝廷的“知遇之恩”体现在哪?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李密列举这些想说明什么?——我不是一个心里没数的人,我对朝廷的器重充满了感激,就像他说的“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李密的真情流露,既有忠诚之心,又有孝顺之情,但忠孝不能两全,似乎让读的人也不由得为他着急。
我想晋武帝当时也一定会有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所以我们在读这一处时要读得快一些,读出前面的感激,后面的急和为难来。
晋武帝看到这里,应该能有点被这份苦情、孝情、忠情打动了。
但是,李密此时并没有直接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为什么呢?(时候还不到,时机还不成熟)。
因为啊,如果马上提出要求,凭他蜀汉旧臣的特殊身份,晋武帝一句话就可以把他驳得哑口无言。
下面我们就假设一下,你们就是晋武帝,李密说我和祖母都挺苦的,我现在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所以我不能出去做官,你们会怎么说?
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时你又出来做官呢?
这也就说明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李密之前多次“辞不就职”“辞不赴任”,晋武帝产生
猜疑之心这很正常。
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主的嫌疑,不事二主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
李密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下面他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
他是怎么说的?
(“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说了这么多,李密的意思想说明什么?
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
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第三段,听了这样的表白,感激之词,晋武帝还会有疑虑吗?(没有)甚至还有可能龙颜大悦呢。
再看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还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又有什么作用?
为自己孝敬祖母不能立即赴任,找到了理论依据,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
就是说,我李密尽孝心,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但也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
如果说前面是“动之以情”的话,那这一部分就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我们还可以再想像一下,晋武帝读到这里他一定会频频点头。
文章写到这,可以说李密已经完全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
第四段,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能够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先尽孝,后尽忠)
理由是什么?(“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即在短暂的时日里,我奉养祖母,以后所有的时间我都可以向您陛下尽忠。
也就是说,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我报效国家,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
最后李密又再表忠心,他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在李密这一番以“孝”为中心,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陈情之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就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了。
史书上记载:“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让照顾祖母的任务,由地方官和李密一起分担。
还感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从这惊人的效果中,可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李密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的读者,是晋武帝,有要求不能直接说,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篇精心构思的文章,以情动人,以理喻人,合情合理,环环相扣,不仅打动了晋武帝,我想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