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原则

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原则在药物研发和制剂过程中,了解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口服固体制剂是最常见的药物给药形式之一,通过口腔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的原理及比较原则,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溶出曲线测定的原理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是评估药物释放速度和溶出特性的重要工具。
它通常通过体外试验进行,试验中固体制剂被置于体模型(如流体槽)中,模拟体内环境,然后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溶出量。
溶出曲线是描述药物溶出速率和时间关系的图形。
通常,溶出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溶出量或释放度(如百分比)为纵坐标。
曲线的形状和特征能提供关于制剂性能和药物释放机制的有用信息。
2. 比较原则2.1. 相似性比较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是评估不同产品(如不同厂家的仿制药)之间的溶出特性是否相似的重要方法。
相似性比较需要将参比制剂和待比制剂在相似条件下进行溶出曲线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两者之间的差异。
2.2. 生物等效性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比较不同制剂或药物给药形式之间是否具有相似的生物利用度的评估方法。
生物等效性评价一般是通过进行药物体内动力学研究,如测定血浆药物浓度、药动学参数等来进行的。
3. 我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可以评估不同制剂之间的溶出特性和生物利用度。
在仿制药评价中,比较待评价药物与原研制剂的溶出曲线可以确定仿制药是否具有与原研制剂相似的药效。
通过对溶出曲线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药物的释放机制、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等,有助于优化制剂的设计和改进。
总结与回顾: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原则是药物研发和制剂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溶出曲线测定,我们可以评估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特性和药效,并与其他制剂进行比较。
相似性比较和生物等效性评价是口服固体制剂研究中常用的比较原则。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制剂的质量和性能,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1. 引言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是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测定药物在给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可以评估药物的释放特性和溶出动力学,为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等效性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原则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确定测试条件在进行溶出曲线测定前,需要确定一系列测试条件,包括: - 溶媒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媒,常用的有酸性介质、中性介质和碱性介质。
- 温度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临床应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温度。
- 搅拌速度:搅拌速度对于药物释放速率有较大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采样时间间隔:根据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溶出动力学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间隔。
2.2 使用合适的仪器设备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需要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包括: - 溶出仪:常见的有旋转式溶出仪、流动式溶出仪等,根据药物特性和测试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
- 采样器:用于定时自动采集样品。
2.3 合理选择样品数量为了获得可靠和准确的结果,需要合理选择样品数量。
一般情况下,每个制剂至少应测定3个批次,并进行统计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与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计算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量、计算释放度等指标,并绘制溶出曲线图。
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多个批次之间进行比较,评估其相似性或差异性。
3. 方法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的一般方法如下:3.1 样品准备按照药物制剂的规定方法准备样品,包括粉碎、筛选和称量等步骤。
3.2 溶媒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媒,常见的有酸性介质、中性介质和碱性介质。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因素。
3.3 测试条件确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试条件,包括温度、搅拌速度和采样时间间隔等参数。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附件2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一、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二、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1.介质的选择应考察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推荐绘制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
在确定药物主成分稳定性满足测定方法要求的前提下,推荐选择不少于3种pH值的溶出介质进行溶出曲线考察,如选择pH值1.2、4.5和6.8的溶出介质。
对于溶解度受pH值影响大的药物,可能需在更多种pH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考察。
推荐使用的各种pH值溶出介质的制备方法见附件。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附件2之阳早格格创做一般心服固机造剂溶出直线测定与比较指挥准则本指挥准则适用于仿造药品量普遍性评介中一般心服固机造剂溶出直线测定要领的修坐战溶出直线相似性的比较.一、背景固机造剂心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支与决于药物从造剂中的溶出或者释搁、药物正在死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正在胃肠讲的渗透等,果此,药物的体内溶出战溶解对付吸支具备要害做用.体中溶出考查时常使用于指挥药物造剂的研收、评介造剂批内批间品量的普遍性、评介药品处圆工艺变动前后品量战疗效的普遍性等.一般心服固机造剂,可采与比较仿造造剂与参比造剂体中多条溶出直线相似性的要领,评介仿造造剂的品量.溶出直线的相似本来没有料味着二者一定具备死物等效,但是该法可落矮二者出现临床疗效好别的危害.二、溶出考查要领的修坐溶出考查要领应能客瞅反映造剂特性、具备符合的敏捷度战区别力.可参照有闭文件,相识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本量,观察溶出拆置、介量、搅拌速率战与样隔断期等考查条件,决定相宜的考查要领.(一)溶出仪溶出仪需谦脚相闭的技能央供,应不妨通过板滞考证及本能考证考查.需要时,可对付溶出仪举止符合改拆,但是需充分评介其需要性战可止性.溶出考查推荐使用桨法、篮法,普遍桨法采用50—75转/分钟,篮法采用50—100转/分钟.正在溶出考查要领修坐的历程中,转速的采用推荐由矮到下.若转速超出上述确定应提供充分证明.(二)溶出介量溶出介量的钻研应根据药物的本量,充分思量药物正在体内的环境,采用多种溶出介量举止,需要时可思量加进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增加物.应试察药物正在分歧pH值溶出介量中的溶解度,推荐画造药物的pH-溶解度直线.正在决定药物主身分宁静性谦脚测定要领央供的前提下,推荐采用很多于3种pH值的溶出介量举止溶出直线观察,如采用pH值1.2、4.5战6.8的溶出介量.对付于溶解度受pH值做用大的药物,大概需正在更多种pH值的溶出介量中举止观察.推荐使用的百般pH值溶出介量的造备要领睹附件.当采与pH7.5以上溶出介量举止考查时,应提供充分的依据.火可动做溶出介量,但是使用时应试察其pH值战表面弛力等果素对付药物及辅料的做用.推荐采用500ml、900ml或者1000ml.(三)溶出直线的测定与样时间面可为5战/或者10、15战/或者20、30、45、60、90、120分钟,今后每隔1小时举止测定.以下所有一个条件均可动做观察停止时间面采用的依据.(1)连绝二面溶出量均达85%以上,且好值正在5%以内.—3.0)中观察时间没有超出2小时.(2)正在其余各pH值溶出介量中观察时间没有超出6小时.(四)溶出条件的劣化正在停止时间内,药物正在所有溶出介量中仄衡溶出量均达没有到85%时,可劣化溶出条件,直至出现一种溶出介量达到85%以上.劣化程序为普及转速,加进适量的表面活性剂、酶等增加物.表面活性剂浓度推荐正在0.01%—1.0%(W/V)范畴内依次递加,特殊品种可适度减少浓度.某些特殊药品的溶出介量可使用人为胃液战人为肠液.(五)溶出要领的考证要领修坐后应举止需要的考证,如:准确度、粗稀度、博属性、线性、范畴战耐用性等.三、溶出直线相似性的比较溶出直线相似性的比较,多采与非模型依好法中的相似果子(f2)法.该法溶出直线相似性的比较是将受试样品的仄衡溶出量与参比样品的仄衡溶出量举止比较.仄衡溶出量应为12片(粒)的均值.估计公式:R t为t时间参比样品仄衡溶出量;T t为t时间受试样品仄衡溶出量;n为与样时间面的个数.(一)采与相似果子(f2)法比较溶出直线相似性的央供相似果子(f2)法最符合采与3—4个或者更多与样面且应谦脚下列条件:1.应正在真足相共的条件下对付受试样品战参比样品的溶出直线举止测定.2.二条溶出直线的与样面应相共.时间面的采用应尽大概以溶出量仄分为准则,并兼瞅整数时间面,且溶出量超出85%的时间面没有超出1个.3.第1个时间面溶出停止的相对付尺度偏偏好没有得过20%,自第2个时间面至末尾时间面溶出停止的相对付尺度偏偏好没有得过10%.(二)溶出直线相似性判决尺度1.采与相似果子(f2)法比较溶出直线相似性时,普遍情况下,当二条溶出直线相似果子(f2)数值没有小于50时,可认为溶出直线相似.2.当受试样品战参比样品正在15分钟的仄衡溶出量均没有矮于85%时,可认为溶出直线相似.四、其余(一)溶出直线相似性的比较应采与共剂型、共规格的造剂.(二)当溶出直线没有克没有及采与相似果子(f2)法比较时,可采与其余相宜的比较法,但是正在使用时应赋予充分论证.附:溶出介量造备要领附溶出介量造备要领一、盐酸溶液与表1中确定量的盐酸,用火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表1 盐酸溶液的配造二、醋酸盐慢冲液与表2中确定物量的与样量,用火溶解并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表2 醋酸盐慢冲溶液的配造2mol/L醋酸溶液:与冰醋酸120.0g(114ml)用火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三、磷酸盐慢冲液与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50ml与表3中确定量的0.2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同,用火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表3 磷酸盐慢冲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与磷酸二氢钾27.22g,加火溶解并稀释至1000ml.0.2mol/L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8.00g,加火溶解并稀释至1000ml.以上为推荐采与的溶出介量配造要领,如有需要,钻研者也可根据简直情况采与其余的溶出介量以及相映的配造要领.。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附件2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一、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二、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1.介质的选择应考察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推荐绘制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
在确定药物主成分稳定性满足测定方法要求的前提下,推荐选择不少于3种pH值的溶出介质进行溶出曲线考察,如选择pH值、和的溶出介质。
对于溶解度受pH值影响大的药物,可能需在更多种pH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考察。
推荐使用的各种pH 值溶出介质的制备方法见附件。
当采用以上溶出介质进行试验时,应提供充分的依据。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发布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等3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发布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等3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为规范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指导原则2.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3.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6年3月18日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用参比制剂的选择和确定。
一、术语仿制药是指与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
参比制剂是指用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对照药品,通常为被仿制的对象,如原研药品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
参比制剂应为处方工艺合理、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药品。
原研药品是指境内外首个获准上市,且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的药品。
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是指在欧盟、美国、日本获准上市并获得参比制剂地位的仿制药。
二、选择原则(一)参比制剂首选国内上市的原研药品。
作为参比制剂的进口原研药品应与其原产国上市药品一致。
若原研企业能证明其地产化药品与原研药品一致,地产化药品也可作为参比制剂使用。
(二)若原研药品未在国内上市或有证据证明原研药品不符合参比制剂的条件,也可以选用在国内上市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作为参比制剂,其产品应与被列为参比制剂国家的上市药品一致。
(三)若原研药品和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均未在国内上市,可选择在欧盟、美国、日本上市并被列为参比制剂的药品。
三、提出和推荐(一)药品生产企业应按照上述原则,自行选择参比制剂,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办公室(以下简称一致性评价办公室)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
则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附件2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
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一、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
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二、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
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
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
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1.介质的选择
应考察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推荐绘制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
在确定药物主成分稳定性满足测定方法要求的前提下,推荐选择不少于3种pH值的溶出介质进行溶出曲线考察,如选
择pH值、和的溶出介质。
对于溶解度受pH值影响大的药物,可能需在更多种pH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考察。
推荐使用的各种pH值溶出介质的制备方法见附件。
当采用以上溶出介质进行试验时,应提供充分的依据。
水可作为溶出介质,但使用时应考察其pH值和表面张力等因素对药物及辅料的影响。
2.介质体积
推荐选择500ml、900ml或1000ml。
(三)溶出曲线的测定
1.溶出曲线测定时间点的选择
取样时间点可为5和/或10、15和/或20、30、45、60、90、120分钟,此后每隔1小时进行测定。
2.溶出曲线考察截止时间点的选择
以下任何一个条件均可作为考察截止时间点选择的依据。
(1)连续两点溶出量均达85%以上,且差值在5%以内。
一般在酸性溶出介质—中考察时间不超过2小时。
(2)在其他各pH值溶出介质中考察时间不超过6小时。
(四)溶出条件的优化
在截止时间内,药物在所有溶出介质中平均溶出量均达不到
85%时,可优化溶出条件,直至出现一种溶出介质达到85%以上。
优化顺序为提高转速,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表面活性剂浓度推荐在%—%(W/V)范围内依次递增,特殊品种可适度增加浓度。
某些特殊药品的溶出介质可使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
(五)溶出方法的验证
方法建立后应进行必要的验证,如: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线性、范围和耐用性等。
三、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多采用非模型依赖法中的相似因子(f2)法。
该法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是将受试样品的平均溶出量与参比样品的平均溶出量进行比较。
平均溶出量应为12片(粒)的均值。
计算公式:
}100])()/1(1{[505.0122•-+•=-=∑n
t t t T R n f lg
R t 为t 时间参比样品平均溶出量; T t 为t 时间受试样品平均溶出量; n 为取样时间点的个数。
(一)采用相似因子(f 2)法比较溶出曲线相似性的要求
相似因子(f2)法最适合采用3—4个或更多取样点且应满足下列条件:
1.应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受试样品和参比样品的溶出曲线进行测定。
2.两条溶出曲线的取样点应相同。
时间点的选取应尽可能以溶出量等分为原则,并兼顾整数时间点,且溶出量超过85%的时间点不超过1个。
3.第1个时间点溶出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得过20%,自第2个时间点至最后时间点溶出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得过10%。
(二)溶出曲线相似性判定标准
1.采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溶出曲线相似性时,一般情况下,当两条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数值不小于50时,可认为溶出曲线相似。
2.当受试样品和参比样品在15分钟的平均溶出量均不低于85%时,可认为溶出曲线相似。
四、其他
(一)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应采用同剂型、同规格的制剂。
(二)当溶出曲线不能采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时,可采用其他适宜的比较法,但在使用时应给予充分论证。
附:溶出介质制备方法
附
溶出介质制备方法
一、盐酸溶液
取表1中规定量的盐酸,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
表1 盐酸溶液的配制
二、醋酸盐缓冲液
取表2中规定物质的取样量,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
表2 醋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
2mol/L醋酸溶液:取冰醋酸(114ml)用水稀释至
1000ml,摇匀,即得。
三、磷酸盐缓冲液
取L磷酸二氢钾溶液250ml与表3中规定量的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
表3 磷酸盐缓冲液
L磷酸二氢钾溶液:取磷酸二氢钾,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L氢氧化钠溶液:取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0ml。
以上为推荐采用的溶出介质配制方法,如有必要,研究者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的溶出介质以及相应的配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