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篇一:《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
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
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花的形态和特点。
教师引入课题《爱莲说》,并介绍作者周敦颐。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字音和节奏。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3. 深入研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分组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教师提问:文章题为《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莲的句子,体会莲的品质。
理解作者以莲自喻,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努力做一个有品德、有操守的人。
5. 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6.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版七下《爱莲说》教学设计6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4作者: 加入日期:06-12-07一、导入课文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1、识记疑难字词:颐蕃濯亵逸鲜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预习: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蕃濯亵逸鲜大家齐读两遍。
四、正课1、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
(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4 、(出示小黑板)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5、请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完整的说一遍。
6、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掌声鼓励。
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我把莲的这些特点,画在了黑板上,大家齐读一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爱莲说》的教案4篇

《爱莲说》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四)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
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字音字形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六)解读莲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味道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表里如一,正直无私美名远播,根基深厚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3、小结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教案4篇教学目标:学问和技能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
(重点)方法和过程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重点难点: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争论相结合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
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
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宠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周敦颐二、朗读(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濯()亵()玩淤()泥清涟()噫()隐逸()鲜()有闻新奇()(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一词多义香远益清远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有朋自远方来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4、古今义亭亭净植古义:直立。
今义:植物宜乎众矣古义:应当。
今义:适宜(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宠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宠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的根底上,思索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谈论性文体,用于阐述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2021年《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The easiest thing to do is to make simple things complicated, and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do is to make complicated things simple.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__的主旨。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一、导入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
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有“荷尽无遮雨盖”;屈原有“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姜夔有“一一风荷举”。
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
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
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__。
二、了解作者、体裁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了解__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德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珍贵的世风,表明白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日仍有其借鉴意义。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爱莲说》的优秀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爱莲说》的优秀教案1一、导入新课(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头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头导入。
)同学们,今日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是一篇格外漂亮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漂亮圣洁的象征。
我们一起先来赏识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确定)解说:莲花的确是诗意盎然的。
历来就有很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
不过,人们经常赏识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
我们今日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偏重于论述道理。
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说明呢?明确: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作者到底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老师补充:周敦颐格外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当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__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
计(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情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朱自清先生的配乐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片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宋代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配图课文
提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本课的生字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颐( yí)淤(yū )涟(lián)蔓( màn)亵( xiè)噫(yī )鲜(xiǎn)有闻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zhuó(洗涤)四、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五、朗读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六、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教师点评并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教师: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教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朵莲花的图片。
教师: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在不同组中选几名同学回答问题,最后教师点评并联系课文明确要点。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教师: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
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
教师: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教师: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
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
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教师: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
教师: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
结合课文的相关诗句并解释,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七、深入分析课文内涵,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既委婉隐晦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正如文章的主旨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九、作业:朗读、背诵《爱莲说》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独爱菊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出淤泥而不染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