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电大11年)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一》(导言及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2.生产资料,劳动力;3. 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5.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 抽象劳动,交换价值,价格;7. 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的速度;8. 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10.价值规律,政府干预。
二、名词解释: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三、单项选择题1. B2. A3.C4.C5.C6.C7.A8.D9.D 10.B四、多项选择题1. ABE2.CDE3.ABCDE4.ABCDE5.AC五、判断正误题1. ×2. ×3. ×4. √5. ×6. √7. √8. ×9. × 10. √六、简答题1.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南开24年秋新学期《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一

24秋学期《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1.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选项A: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形成的生产率不同选项B:地理位置不同选项C:肥沃程度不同选项D:经营权垄断参考答案:A2.加速可变资本周转可以()选项A:提高年剩余价值率选项B:提高剩余价值率选项C:节约预付的可变资本选项D:节约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参考答案:A3.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选项A:流通中创造的价值选项B: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选项C: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选项D: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参考答案:C4.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形成差额是()选项A:绝对地租选项B:级差地租选项C:矿山地租选项D:垄断地租参考答案:B5.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著作是选项A:《共产党宣言》选项B:《哲学的贫困》选项C:《政治经济学批判》选项D:《资本论》参考答案:D6.产业资本的最根本特征是()选项A:工人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选项B:能够给它的持有者带来利润选项C: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选项D:通过买卖活动获得利润参考答案:A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选项A: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选项B: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选项C: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选项D: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参考答案:D8.一定时期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包括的因素()选项A:流通中实际具有的货币量选项B:纸币发行量选项C:社会贮藏的金属货币量选项D: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参考答案:D9.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表现为()选项A:生产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选项B:生产价格与价值完全不一致选项C: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选项D: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参考答案:D。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有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来看,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政治经济学(19春新增)政治经济学第三次形考0001-XXX-课程号:5108669-[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19春新增)政治经济学第三次形考0001-XXX-课程号:5108669-[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c3bc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9.png)
政治经济学(19春新增)政治经济学第三次形考0001-XXX-课程号:5108669-[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学(19春新增)政治经济学第三次形考_0001四川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课程复资料、单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价值规律作用实现的动因是A.利益B.经济效益C.公共福利D.社会保障正确的答案是:A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自然经济体制C.建立产品经济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的答案是:D3.社会经济活动由市场来调节的经济是A.自然经济B.计划经济C.小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正确的答案是:D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B.落伍的生产力与先辈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正确的答案是:C5.市场调节是指A.由买卖双方平等交易调节的经济行为B.由买卖双方竞争调节的经济行为C.由商品供求关系和代价安排市场主体的经济行动,调节本钱配置D.由买卖双方自在挑选调节的经济行动正确的答案是:C、多项选择题(共4道试题,共20分。
)1.市场经济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表现在A.优化资源配置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C.激励创新D.有利于竞争E.有利于资产重组正确的答案是:ABC2.社会本钱配置的体式格局有A.企业配置B.地区配置C.供给制D.计划配置E.市场配置正确的答案是:DE3.以下关于供求机制的正确表述是A.供求机制是指在市场运行中反映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内在联系的机制B.供求机制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的过程来发挥作用C.供求决定代价D.供求机制就是价格机制E.供求机制强调商品按代价交换正确的答案是:ABCD4.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两个方面因素是A.制度因素B.物质技术因素C.效益因素D.文化因素E.供求因素正确的答案是:AB、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60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A) 研究社会财富分配和利用的学科B) 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C) 探讨政权与金融体系的运作的学科D) 研究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学科答案:B) 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 政府行为和经济行为B) 社会制度和社会福利C) 个体行为和企业行为D) 国际关系与全球市场答案:A) 政府行为和经济行为3.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主要指的是:A) 扩大国内生产总值B) 提高劳动生产率C)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D) 实现财富公平分配答案:A) 扩大国内生产总值4.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A) 由政府中央计划决定资源配置B) 由私人财产所有权和自由竞争决定资源配置C) 由政府直接控制企业和资源配置D) 由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决定资源配置答案:B) 由私人财产所有权和自由竞争决定资源配置5. 经济周期是指:A) 短期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B) 长期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C) 金融市场的周期性变化D) 资本市场的周期性变化答案:A) 短期内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二、判断题1. 市场经济是所有西方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
答案:错误。
市场经济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还有一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体制。
2.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调节机制。
答案:正确。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形成价格和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3. 经济增长可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受环境限制。
答案:错误。
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可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正确。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调控。
5. 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期是通货膨胀加剧的时期。
答案:错误。
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期是经济活动降低,产出减少,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期。
政治经济学(大学考试题库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一、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 物资资料的生产B . 人口的生产C . 精神产品的生产D . 劳动力的生产正确答案:A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A . 生产资料B . 劳动对象C . 生产工具D . 上层建筑正确答案:C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政治和经济B . 生产力C . 生产关系D . 生产方式正确答案:C4.生产关系是指()A .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 .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 . 人与自然的关系D . 都不是正确答案:A5.由抽象到具体是指()。
A . 由理论到实践B . 由特殊到一般C . 由本质到表象D . 由宏观到微观正确答案:C6.价值规律是()。
A . 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B . 所有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 . 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D . 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正确答案:C7.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是()。
A . 创立了劳动价值论B .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C . 创立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理论D .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确答案:C8.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是()A .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系的矛盾B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 经济基础和经济体系的矛盾正确答案:B9.交换价值的基础是()A . 货币B . 使用价值C . 价值D . 商品正确答案:C1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A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 .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C .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D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正确答案:A11.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A . 商品的生产B . 商品的交换C . 商品的价格D . 商品的购买正确答案:B12.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是()A 简单劳动B . 复杂劳动C . 个别劳动D . 具体劳动正确答案:A13.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形式是()A . 优胜劣势记住B . 商品机制B . 生产机制D . 价格机制正确答案:D14.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代码:05003习题参考答案江建强编写(2002年8月)第一章导论一、填空1.物质资料生产2.基础3.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4.劳动者生产资料5.生产力生产关系6.生产关系7.生产分配交换消费8.生产资料所有制9.阶级性阶级性科学性10.内在的本质的必然二、单项选择题1.①2.②3.②4.③5.①6.①7.①8.①9.④ 10.①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⑤ 2.①②③⑤ 3.①③⑤ 4.①③④⑤ 5.①③④⑤6.①②③④⑤7.②④⑤8.①②③④9.①②③⑤ 10.①④⑤四、辨析题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
但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01任务02任务参考答案

01任务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B. 科学性C. 实践性D. 以上各项都正确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生产方式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 人与自然的关系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B. 由一般到特殊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D. 由宏观到微观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B. 揭示矛盾C. 解决矛盾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B. 将来是什么C. 过去是什么D. 以上各项都包括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C. 一门社会科学D. 以上各项都包括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B. 改造世界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B. 掌握知识C. 获得必修学分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11. 商品的二重性是()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交换价值和价值C. 价值和使用价值D. 费用和效用12. 商品是()。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B. 交换价值的基础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D. 以上各项都正确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A. 死劳动和活劳动B.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15.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
一、单选(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C
2.A
3.D
4.A
5.A
6.A
7.B
8.A
9.B
10.A
11.B
12.A
13.C
二、多选(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符合项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1.B,D
2.A,C,D
3.A,B
4.A,B,C
5.D,E
6.A,B,D,E
三、判断(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正确的填涂√、错误填涂×。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错误
7.错误
8.正确
四、问答(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⑵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
⑶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⑴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并行不悖,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二重结果。
因为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会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且会引起资本量、从而可变资本量的增加,因而利润量也会增加。
⑵二者同时并存的条件是积累时总资本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利润率下降比例的倒数。
⑶因此,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一个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就是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矛盾。
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的加深。
⑴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⑵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⑶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⑷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上述矛盾的展开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3.联系(1)二者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遵循的主要经济规律相同。
(3)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者是其产生、存在的基础。
(4)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
商品经济是根据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方式来划分的,是相对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
市场经济是依据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来划分的,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的。
(2)反映问题的层次不同。
商品经济反映的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经济较抽象、更接近本质层次的问题。
市场经济反映的是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经济较具体、更接近现象形态的问题。
4.⑴平均利润率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⑵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平均利润率形成同一过程的二重结果。
⑶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都以平均利润率形成为前提,生产价格又以平均利润为前提。
⑷三者是一种逻辑递进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5.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
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上资本的职能形式不同但都统一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目的。
⑵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表明资本离不开运动,资本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运动,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就不能增殖,因而也就不成为资本。
⑶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处在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处在生产过程,因此,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6.①由于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客观因素不同,其利润率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②由于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转投。
其结果: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会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增加,生产能力增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
直至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投才会暂停。
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③平均利润率(Pˊ)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其公式为:Pˊ=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④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P),即各部门预付总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其公式为:在
Pi=P′·Ci。
其中,C是预付资本;i是某部门。
⑤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定相等,从而使利润是资本产生的假象最终完成,利润的本质和真正源泉被进一步掩盖。
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和要求,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7.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在于
⑴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为保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克服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立起适合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运行和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
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保证协调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必须实行宏观调控。
⑶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市场不是万能的,经常会发生“市场失灵”,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为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⑷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要求。
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一致的。
但也有矛盾。
这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行为的矛盾,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8.⑴资本国际运动的发展要求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活动连结在一起。
各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⑵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
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⑶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发展,既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也反映了各国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竞争的加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与投资,推动了生产国际化的巨大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融合与冲突、集团之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矛盾与摩擦、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即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总的来看,经济一体化还会呈现加强的趋势。
⑷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
积极的一面主要指经济全球化会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
消极的一面包括: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球化的节奏和格局,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全球利益的分配不均;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世界市场危机的一些新的因素,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又使得一国经济危机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出来,影响着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⑸信息通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目前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远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