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单元主题与教学目标单元主题:[单元主题名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具体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目标]2. 教材内容与结构课文:[课文题目及简要内容]写作:[写作主题及要求]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及内容]口语交际:[交际话题及要点]二、学情分析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列举学生之前学过的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2. 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分析学生的阅读水平,如理解、分析、概括等方面]写作能力:[描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结构组织等]自主学习能力:[考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重点内容 1][重点内容 2]2. 难点[难点内容 1][难点内容 2]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阅读指导法4. 写作训练法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入方式和内容]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作品风格,创作背景等]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生字词教师范读,正音正字整体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精读课文分析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小组讨论针对文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 第三课时(写作课)写作指导讲解写作主题和要求分析写作示例,提供写作思路写作实践学生独立写作作文评改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4. 第四课时(综合性学习课)活动导入介绍活动主题和目的活动开展分组进行活动,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成果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布置作业5. 第五课时(口语交际课)情境导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交际指导讲解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明确交际要求和注意事项口语实践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评价反馈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建议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教学资源1. 教材2. 多媒体课件3. 相关拓展阅读材料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发言质量:[评价学生发言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表现]2. 作业评价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作业质量:[分析学生作业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表现]3. 测试评价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在半学期或一学期内的学习成果]《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难点揣摩典雅而有精辟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时间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黑板,我写了一个“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 的本意就是言语真实。20 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代,由于邮政业务尚未普及 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便产生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来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 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2 二作者简介 三三、认识新朋友 课下大家已预习了课文,你们认识这些新朋友了吗?(出示课件) 唏嘘(xīxū)噩(è)耗呵(hē)斥诘(jié)问伎俩(jìliǎng)颠沛(pèi)吊 唁(yàn)文绉绉(zhōuzhōu)连声诺(nuò)诺猝(cù)然昏厥(jué) 四、我读我知 认识了这幺多新朋友,大家肯定很高兴。那幺,励行文字: 看,我有这幺多收获,与我一起分享吧!并配有相应美丽图片为背景。)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五、我说我惑 大家有这幺多收获,看来读得很仔细很认真,那幺在预习时有没有疑惑 呢?说出来,也让大家与你一起分享吧!说不定,有的同学还能帮助你呢! (生说出自己的疑惑。) 六、我行我秀
2、解词:匀称古朴惟妙惟肖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幺?它有什幺特点?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 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幺?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幺?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2)坚固(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 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 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 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 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 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8 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8 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 篇的一节。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 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 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 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我们不论是认识一个人,还是认识一种事物, 不能仅凭外在,而要通过内在去判断其美丑。外在 美是暂时的,经不起岁月的考验;而内在美却是永 恒的,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托尔斯泰的仁者风范
赵功强
1840年,喀山大学,夏天来临的时候,学校大门外 不远处有两个卖甜瓜的摊位。两个摊主为了招揽顾客, 展开了明里暗里的竞争。一天,两个卖主遇见了一个与 众不同的顾客。他来到摊位前,既不观察谁的甜瓜新鲜 ,也不在招牌上瞅来瞅去,不待两个卖主出言兜售,那 人先问一个卖主今天已经卖了多少斤。这个卖主一愣, 虽不知对方意欲何为,仍如实做了答复。那人又问了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粗织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赫立鸡群 B.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致疑 C.暗然失色 广袤无垠 气宇轩昂 引人注目 D.平淡无奇 能工巧匠 小巧玲珑 入木三分
课堂检测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1)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2)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3)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
文品即人品,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都闪射出璀璨的人文 主义光芒,谁能说他的那种慈善心怀和仁爱风范不是其作 品风格的本源呢?
拓展探究
1.请概括文章记叙的关于托尔斯泰的三件事。
2.结合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说托尔斯 泰是一个怎样的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 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 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制作: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2 芦花荡孙犁[课时按排] 2[教学设计]配备素材:抗日情景剧【白洋淀游击战】;群星- 游击队之歌;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合唱团- 救国军歌;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保卫黄河;白洋淀系列图片。

制作:PPT课件配套课件放在0826tp付费百度文库中[教学步骤]课前出示课题PPT第一课时一、情景剧导入课前请同学们看一段白洋淀抗日情景剧表演,注意一下当年活跃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队的名称。

雁翎队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课《芦花荡》,写的就是发生在白洋淀芦花荡雁翎队赋有传奇色彩的抗日故事。

体裁为小说。

由此我们可知本小说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导读中划出)。

具体背景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概,奋起抗战,表现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篇小说就是以此为背景,为中国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谱写的一曲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二、作家作品关于作家作品同学们可借助注①本文选自《孙犁文集》。

孙犁,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淀》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创作结集为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三、学习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及主旨(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练习一1)2、明确文中所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第一课时:《课文导入》教学目标:通过课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教材封面和目录,引导学生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2.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由翻阅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和篇目。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本册教材的特点和亮点。

4.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总结,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5.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对本册教材的期望和目标。

计划。

第二课时:《课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标题和作者,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猜测和期待。

2. 预读导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辅助解答。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并互相解释和理解。

5.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计划。

第三课时:《课文赏析》教学目标:通过课文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的插图和标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和意义进行猜测。

2. 阅读赏析: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并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本单元共4篇课文,共安排4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济南的冬天》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

(2)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4.精讲点拨(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济南的冬天》(续)1.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续)。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4.精讲点拨(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春》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春》。

(2)简介作者: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短文两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2.短文两篇【教学构想】《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咏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1.品味语言。

对语言的品味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读感受——品读领悟,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品味。

2.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情感,揣摩作品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自主性。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使探讨的问题更深入,更有代表性。

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短文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4.学会合作、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引导学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

难点:在自主阅读,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1.由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老师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情感。

2.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共同探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6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较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第18~28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经过。

请学生复述买书原因、经过、结果。

明确:事情起因:“我”曾在远方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山海经》。

可远方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有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事,他告假回家以后四五天,他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敬意。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态度?用了什么样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

这里用了对比写法,突出了长妈妈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关爱之情。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明确:“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
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二、合作探究
1.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作者对他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他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

2.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明确: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尊敬、喜爱的。

3.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真实写照。

这里用了在记叙中抒情手法。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5.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

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三、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

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

《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导练》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6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黄胖儿矮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饶舌多事
长睡觉在床中间摆“大”字不拘小节深
妈元旦早晨塞福橘淳朴善良切
妈繁琐的规矩关心孩子怀
“长毛”的故事无知愚昧念
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
乐于助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