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大气通量

合集下载

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反演研究进展

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反演研究进展

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反演研究进展杨珺越;徐正宁;裴祥宇;王志彬【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年(卷),期】2024(40)2【摘要】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评估相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当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基于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

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有效评估和修正排放清单结果,是对当前方法的有效补充。

国内温室气体的监测主要针对污染源和环境浓度,对于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研究较少。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2类:柱浓度空间分布结合三维风场数据反演排放通量;结合实测体积分数、大气扩散模型和统计优化模型修正先验排放通量结果,以获取更准确的后验排放通量。

通过分析和对比2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讨论不同通量反演方法的适用场景。

建议我国未来应构建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反演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以校核验证排放清单,并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提供技术支撑。

【总页数】13页(P19-31)【作者】杨珺越;徐正宁;裴祥宇;王志彬【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1【相关文献】1.城市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人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2.基于物联网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与在线监测方法3.夯实我国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基础的建议4.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直接监测方法综述5.气候变化下基于DayCent的旱地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模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环境名词解释

建筑环境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其中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还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温室效应的后果包括:(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2、病态建筑综合症许多人抱怨在室内环境中生活感觉不适,主要表现在:眼睛不适、鼻腔和咽喉不适、流鼻水或鼻塞、胸闷、空气有刺激性、头痛、精神无法集中和过敏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现象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

更有甚者,由于室内环境污染而导致中毒,直至出现癌症这种严重的疾病。

相对于没有空调的建筑物来说,这些症状似乎在设有空调的建筑中发生的几率更大,当受影响的对象离开相关建筑时,这些症状有所减轻或消失。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赤纬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根据赤纬的变化,确定夏至、秋分、春分以及冬至。

2、太阳时角当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OP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简称时角。

一般说来: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3、太阳常数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I0=1353 W/㎡。

4、大气环流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从而造成赤道和南北两极之间的温差,由此引发的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大气环流。

5、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按照逐时所测得的各个方位的风向出现次数,分别计算出各个方位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并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方位的方位线上标出,再将各点连接起来。

河流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河流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河流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 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升高及由其造成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CO2、CH4和N2O,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近80%(kiehl J T et al,1997)。

其中CO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最大,约占60%,并正以1.9ppmv的速度增长,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IPCC,2000)。

其次是CH4,其增温潜势是CO2的21~23倍左右,占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总份额的15%(Hansen J E et al,1990)。

N2O 是一种痕量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其在对流层中可以存在114年之久,在100年尺度上,N2O的辐射效应常数是CO2的296~310倍(IPCC,2007),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约占5%。

此外,N2O还会破坏和减少平流层臭氧。

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的浓度促使了大量的针对其从陆地和水生环境中释放的研究(Conrad R et al,1996)。

水生环境中,海洋、河流、河口、湖泊、湿地等天然水体是大气CO2、CH4、N2O重要的源。

自Craig等(Craig H et al,1963)首次对海洋中溶存N2O进行分析后,国际大量学者相继对全球各大洋、近岸、河口及河流等地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水体中温室气体的生消机制,源、汇转换,时间、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水体环境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的量。

全球范围内,由于占地面积大,湿地被认为是CH4和CO2的主要排放源(Le Mer J et al,2001;宋长春等,2006)然而,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如石油燃料、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管理等)对全球碳、氮循环产生显著的影响,使得碳、氮负荷成倍地从陆地生态系统进入水生生态系统(虞中杰,2011),同时营养盐和有机物质的大量输入剌激了底泥和水体环境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导致CH4和CO2、NaO在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中的分压经常超出大气平衡分压的数倍使得其在表层水体均为过饱和状态(Richey JE et al,2002),从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CH4、CO2、N2O的排放明显增加。

常见陆地温室气体通量测量方法比较

常见陆地温室气体通量测量方法比较
第3 8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6 8 . 2 0 1 3 . 0 2 . 0 0 5






VO1 . 3 8 NO. 2
For e s t I nve nt or y a nd Pl a nn i ng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g r e e n h o u s e g a s me a s ur e me nt me t h o d wi t h o t he r d i s c i p l i n e s a s we l l a s t h e n e w t e c h n o l o g y wi l l b e c o me t he f u t u r e t r e nd s .
Ke y wo r d s: g r e e n ho us e c l i ma t e; f lu x e s me a s u r e me n t me t ho d s; c h a mb e r me t h o d; m i c r o — me t e o r o l o g y
Ap r . 2 0 1 3
常 见 陆地 温 室气 体 通 量 测 量 方 法 比较
张 鑫 , 林 茂 , 吴 京 科
( i . 北 京林 业 大 学 , 水土保持 学院, 北 京 1 0 0 0 8 3 ; 2 . 美 国环 保 协 会 , 北京 1 0 0 0 0 7 )
摘要 : 陆地 生态 系统对 温 室气体 的排放 有 重要 贡献 , 从 而影 响 着全 球 气候 变化 。通量 测 量主 Nhomakorabea 包括

温室气体通量

温室气体通量

• 2.3土壤浓度廓线法 该法是指假设土壤浓度均一,就可以通过测定土 壤剖面不同深度的气体浓度来计算土壤与大气间的 气体交换通量。土壤剖面温室气体浓度的测量方法 主要有2类:土壤气体采样管和多层采样探头,但是 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先破坏土壤基质再进行管路或 探头含有较轻原子(如12C)的化学键活化能 较低,产物中C浓度会由于化学或生物酶反应 增加,而反应基质中则是12C浓度增加,从而 可以鉴定土壤中排放出来的CH4的量。由于在 沉积物中氧化生成CH4,因此碳同位素比例上 有很大不同,因此可通过实验测定土壤产生的 CO2和CH4中的元素同位素组成。根据同样原 理,也可用同位素15N鉴定N20。但N20含量较 低,很难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引言
• 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加导致的全球气温升 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关注, 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 • CO2、CH4、N2O是大气中最主要的3种温室气体, 在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中,CO2占70%,CH4占23%, N2O占7%,它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分别 是60%、15%和5%。
2大气通量的测量方法
• 2.1箱法 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用来测量土壤和大气间微 量气体交换通量,工作原理简单,用特制箱子罩在一定面积 的下垫面上方,隔绝箱内外气体的交换,随时间的变化测定 箱内温室气体,根据计算得出气体交换通量。主要分为3种 类型:密闭式静态箱、密闭式动态箱和开放式动态箱。
• 密闭式静态箱又包括碱液吸收法和气相色谱法2种,碱液吸 收法是用溶液吸收CO2,形成碳酸根,主要是NaOH或 KOH溶液,吸收结束后进行滴定,计算出土壤在这一段时 间内的CO2排放量。采样箱分为透明箱和暗箱2种。 • 密闭式动态箱只是增加了气体的循环过程,具体测量原理 与静态箱原理相似。而开放式动态箱气体并不再回流,并 且是通过计算箱入口和出口处气体浓度差异来确定气体的 排放通量。箱内气体排放、吸收速率用通量的计算方法, 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观测箱内该气体质量的变化,正值表 示气体排放到大气,负值表示气体的吸收,用公式表示为: • • 式中,F为气体通量(mg•m-2•h-1),V为观测箱的容积(L),V 为观测时包围的土壤面积(m2),H为采样箱露出沉积物大气 界面的高度(m),Δv/Δc为采样箱内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率(mg•L-1•h-1)。

艾比湖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艾比湖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物群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日变化研究发现温度是影响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15]。当下,关于干旱区的湿
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讨较少。
基于此,以干旱区较典型的高盐湖泊湿地艾比湖为研讨
区,于 2015-2017 年不同季节在艾比湖湖周区域采集温室气
体,探究土壤中 CO2、CH4 和 N2O 三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的排
2.1.2 艾比湖土壤 CH4 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如图 3 所示, 艾比湖湿地湖周不同区域的土壤 CH4 排放通量日变化特征有 所不同,但基本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形式。此实验段内土壤
2 结果与分析 2.1 艾比湖土壤 CO2、CH4 和 N2O 排放通量பைடு நூலகம்日变化特征 2.1.1 艾比湖土壤 CO2 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如图 2 所示, 艾比湖湿地湖周不同区域的土壤 CO2 排放通量日变化特征有 所不同,但基本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形式。随着每天时间的 变化,太阳辐射增强,温度上升,土壤 CO2 排放通量表现逐 渐增强的趋势,此实验段内土壤中 CO2 排放通量在 13:00、 17:00 出现日变化的最高值,且在 13:00 和 17:00 时段内
(3)土壤 CH4 排放通量与近地 5 cm 空气温度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 CO2、CH4、N2O 排放通量均与 5 cm 深土壤温度存
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室气体中只有 CO2 排放通量与土壤 pH 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艾比湖;环境因子
DOI:10.19394/ki.issn1674-4179.2019.24.086 CO2、CH4 和 N2O 被认为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1],
温室气体监测。结果表明:(1)CO2 排放通量日变化基本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日变化最高值在 13:00 或 17:00,且均表现为 CO2

n2o释放通量

n2o释放通量

N2O释放通量简介N2O,即二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主要来自于农业、化肥使用以及燃烧过程。

N2O的释放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大气中的N2O的量。

了解N2O释放通量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制定适当的减排策略非常重要。

N2O的来源虽然大气中N2O的浓度较低,但它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影响却是其他温室气体的296倍。

N2O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人为活动:1.农业:农业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牲畜的排泄物都是N2O的重要来源。

化肥中的氮转化为亚氮酸盐,再进一步转化为N2O释放到大气中。

2.燃烧过程:N2O释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燃烧过程,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和固体废弃物。

这些过程甚至比农业领域更大规模地释放N2O。

3.工业过程:一些特定的工业过程,如尿素生产,也会释放大量的N2O。

尿素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氨和二氧化碳,这些化学物质的反应会产生大量N2O。

N2O释放通量的影响因素N2O的释放通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土壤pH值:土壤的酸碱性(pH值)对N2O的释放通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酸性土壤通常会导致更高的N2O释放。

2.湿气条件:湿润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促进N2O的产生和释放。

3.化肥使用量:化肥中的氮是N2O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化肥的使用量会直接影响N2O的释放通量。

过量的化肥使用可能会导致更高的N2O排放。

4.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N2O的释放通量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林地通常以较低的速率释放N2O,而农田常常是N2O的主要源泉。

5.环境温度:温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较高的环境温度通常会导致更高的N2O释放。

减少N2O排放通量的方法减少N2O的释放对于缓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减少N2O排放通量的方法:1.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减少N2O的释放。

co2通量

co2通量

co2通量CO2通量:探索大气与海洋的息息相关CO2通量,即二氧化碳的传递速率,是人类及地球生态系统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索CO2通量对于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本文将从大气和海洋两个角度来进行描述。

一、大气中的CO2通量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今处于空前升高的状态,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气中的CO2通量主要通过两个过程实现:吸收和释放。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气中吸收CO2的重要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二氧化碳和阳光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减少了大气中的CO2含量。

另外,大气中的CO2还通过海洋吸收。

大海在全球二氧化碳的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中的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增加,导致了CO2通量的紊乱。

森林砍伐、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等都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

这种增加的CO2含量会导致大气温室效应的加强,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因此,探索和研究大气中的CO2通量对于未来的气候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中的CO2通量海洋在全地球生态系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其对CO2通量的调节作用也不可忽视。

海洋起源的CO2通量主要分为两个过程:溶解和释放。

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溶解在海水中来实现传递。

这一过程由多种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和水体溶解度等综合影响。

海洋中的生物也是海洋CO2通量的重要调节者,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海洋中生物的存活和繁衍依赖于二氧化碳含量的合适范围,因此,海洋对于全球CO2通量的调节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地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等问题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和海水酸化,这对于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和CO2通量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海洋温度上升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进而影响CO2的吸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气体大气通量
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加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关注,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

CO2、CH4、N2O是大气中最主要的3
种温室气体,在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中,CO2占70%,CH4占23%,N2O占7%,它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分别是60%、15%和5%。

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CO2,体积分数从1800年的80×10-6增加到目前的345 X 10-6,而且目前正以每年0.5%的速度在增长;CH4是大气中除CO2外最为丰富的含碳化合物,虽然在大气中只有10a的存活时间,但它是一种红外辐射活性气体,其红外吸收能力是CO2的20~30倍,是一种很重要的温室气体。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气CH4含量随时间变化的监测工作开始在世界不同地方进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多项观测结果表明,大气中CH4体积分数从过去的0.72×10-6上升到现在的1.78×10-6,已经增长了一倍多,且目前正以每年0.8%-1.1%的年速率在增长。

据估计,全球每年排放CH4总量约为420×1012~620×1012g。

1.湿地温室气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自然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报道较少,中国的湿地温室气体研究主要集中若尔盖和青藏高原的草丛湿地。

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三江平原的草丛湿地和沿海红树林湿地等湿地的研究。

在若尔盖高原沼泽的研究中温度条件是影响沼泽湿地CH4排放的重要因之一,若尔盖高原沼泽地由于其气候条件影响,其CH4排放量平均值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排放量的1/5左右。

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是影响沼泽地CH4排放地域差异的主要因子。

对芦苇湿地温室气体CH4进行研究发现,其排放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性,大量的CH4发生在夏季,之前因土壤含水量低,表现为吸收CH4,秋季排水后,CH4排放明显减少。

芦苇植株不仅能通过其根系的作用促进CH4产生,而且还能将土壤中产生的CH4传到大气中去,芦苇湿地CH4排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

湿地稻田CH4抑制剂的研究、高产低CH4排放的水稻田品种的培育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也是最佳途径。

目前世界上研究较为完善的是日本等发达国家。

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的N20排放与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与之相关并不明显,积水环境条件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是N2O排放的源,冬季则表现为N2O的汇。

地壤温度是影响N2O排放通量季节性娈化的重要环境因素,生长季内的积水水位与土壤温度则会影响到N2O排放通量的年际变化。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N20与C02排放通量问相关性显著,促使二者之间产生这种内在联系的因素:温度、植物根系、有机质分解及植物气孔行为调节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N20与CO2。

排放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三江湿地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湿地草甸贴地气层中植物冠层附近CH4浓度相对较高,冠层以上随高度增加,CH4浓度递减明显。

2大气通量的测量方法
2.1箱法
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用来测量土壤和大气间微量气体交换通量,工作原理简单,用特制箱子罩在一定面积的下垫面上方,隔绝箱内外气体的交换,随时间的变化测定箱内温室气体,根据计算得出气体交换通量。

主要分为3种类型:密闭式静态箱、密闭式动态箱和开放式动态箱。

密闭式静态箱又包括碱液吸收法和气相色谱法2种,碱液吸收法是用溶液吸收CO2,形成碳酸根,主要是NaOH或KOH溶液,吸收结束后进行滴定,计算出土壤在这一段时间内的CO2排放量。

采样箱分为透明箱和暗箱2种。

透明箱一般用薄聚酯纤维或有机玻璃制成,在理想状况下该法可测得土壤界面或植被界面与大气间痕量气体的交换通量,但太阳辐射会使箱内温度升高进而影响结果。

暗箱是指避光的采样箱,其采样原理和操作方法基本与明箱一样,使用暗箱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

动态箱法测定温室气体通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这种方法是指气体在气室和传感器之间循环,利用传感器来测量气室内待测气体浓度的变化。

分为密闭式动态箱和开放式动态箱。

密闭式动态箱只是增加了气体
的循环过程,具体测量原理与静态箱原理相似。

而开放式动态箱气体并不再回流,并且是通过计算箱入口和出口处气体浓度差异来确定气体的排放通量。

箱内气体排放、吸收速率用通量的计算方法,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观测箱内该气体质量的变化,正值表示气体排放到大气,负值表示气体的吸收,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F为气体通量(mg·m-2·h-1),V为观测箱的容积(L),V为观测时包围的土壤面积(m2),
为采样箱内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H为采样箱露出沉积物大气界面的高度(m),Δv
Δc
(mg·L-1·h-1)。

2.2微气象学法
微气象学法包括空气动力学方法、涡度相关法、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等。

(1)空气动力学方法。

该方法认为,近地面层温度、水汽压和风速等各种物理属性的垂直梯度,受大气传导性的制约,根据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梯度及廓线方程,用不同的积分公式求解出农田上的蒸发潜热和显热通量。

(2)涡度相关法。

用特制的涡动通量仪直接测算下垫面显热和潜热的湍流脉动值,而求得植被腾发量的方法。

其计算式为:
式中:E为瞬时蒸发值;ρ是空气密度;是垂直风速;q是湿度的瞬时脉动值。

在计算时取它们乘积的半小时或长时间的平均值。

(3)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以下垫面的水热交换为基础,在假定热量交换系数和水汽的湍流交换系数相等的情况下,根据相似理论引入波文比显热通量与潜热通量之比,并将β微分化为差分后代入湿度常数系数,简化下垫面的能量平衡方程而求得植被腾发量的方法。

2.3土壤浓度廓线法
该法是指假设土壤浓度均一,就可以通过测定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气体浓度来计算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通量。

土壤剖面温室气体浓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2类:土壤气体采样管和多层采样探头,但是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先破坏土壤基质再进行管路或探头的埋设。

2.4同位素法
该法是指含有较轻原子(如12C)的化学键活化能较低,产物中C浓度会由于化学或生物酶反应增加,而反应基质中则是12C浓度增加,从而可以鉴定土壤中排放出来的CH4的量。

由于在沉积物中氧化生成CH4,因此碳同位素比例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可通过实验测定土壤产生的CO2和CH4中的元素同位素组成。

根据同样原理,也可用同位素15N鉴定N20。

但N20含量较低,很难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3方法比较
箱法操作简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

但密闭静态箱对观测有扰动,并且多种因素都会对气体交换通量的测量产生影响。

而所有微气象法对观测下垫面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

从测量原理分析,土壤浓度廓线法可以获得真实的气体交换通量,但测量土壤剖面CO2浓度时,都必须先破坏土壤基质,采样过程中也同样会存在压差问题。

而同位素法价格昂贵,难以广泛采用。

综上所述,现有的测量方法没有哪一种是完美的。

具体的方法比较见表1。

具体的方法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4温室气体通量测量方法应用
与发展方向
4.1与遥感技术结合
近年来,新兴的遥感技术被逐渐应用在通量研究中,尤以Rs和GIS 技术应用广泛。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库及其动态变化所用的就是GIS
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建立了气候变化和碳通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由于RS的连续动态监测能力和GIS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使它们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通量研究中。

4.2与高精度仪器结合
测量仪器的精密、准确程度决定了气体通量测量的准确性。

近年来新兴的技术有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和美国LICOR公司的
LI-8150系统,其中前者为快速测定温室气体浓度提供了新的手段,可实现多种土壤温室气体同步观测,而后者则可实现多点测定。

因此,高精度仪器的研发及其各项功能的拓展有助于获得更精确的碳通量研究结果,并进一步推动气体通量及其相关研究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