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数据处理-讲解

温室气体数据处理-讲解
温室气体数据处理-讲解

浙教版数据的分析初步知识点总结八下

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月日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浙教版 类型知识讲解:√考题讲解:√本人课时统计第()课时共()课时 学案主题八下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复习课时数量第()课时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并进行数据处理; 2、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难点:会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教学过程 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 12 1 ( n X x x x n =+++ ……)叫做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 加权平均数:若一组数据中x1、x2、……、x n的个数分别是f1、f2、……、f n,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122 1 () n n X x f x f x f n =+++ ……就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n=n) f1、f2、……、f n分别叫作x1、x2、……、x n的权。“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例题 (1)2、4、7、9、11、13.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_______;(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4)某人旅行100千米,前50千米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后50千米速度为为120千米/小时,则此人的平均速度估计为()千米/小时。A、100 B、109 C、110 D、115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相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几种趋势。 例题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试行) 二○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能源活动 (3) 一、概述 (3) 二、化石燃料燃烧活动 (5) 三、生物质燃烧活动 (19) 四、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排放 (20) 五、石油和天然气系统逃逸排放 (21) 六、能源部门清单报告格式 (23) 七、电力调入调出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核算 (24) 第二章工业生产过程 (26) 一、概述 (26) 二、水泥生产过程 (26) 三、石灰生产过程 (28) 四、钢铁生产过程 (29) 五、电石生产过程 (31) 六、己二酸生产过程 (32) 七、硝酸生产过程 (33)

八、一氯二氟甲烷生产过程 (35) 九、其他工业生产过程 (36) 十、工业生产过程清单报告格式 (44) 第三章农业 (46) 一、概述 (46) 二、稻田甲烷排放 (47) 三、省级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量 (53) 四、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57) 五、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61) 六、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格式 (68) 第四章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69) 一、概述 (69) 二、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 (71) 三、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 (79) 四、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清单报告格式 (83) 第五章废弃物处理 (84) 一、概述 (84) 二、固体废弃物处理 (85) 三、废水处理 (93)

四、清单报告格式 (102) 第六章不确定性 (103) 一、概述 (103) 二、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及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 (103) 三、量化和合并不确定性的方法 (105) 第七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8) 一、概述 (108) 二、质量控制程序 (108) 三、质量保证程序 (111) 四、验证、归档、存档和报告 (112) 附录一:温室气体清单基本概念 (115) 附录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汇总表 (118) 附录三: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势值 (120)

游戏数据分析基础知识

时间 2015-1-31 数据分析——基础知识 一、新登用户数 日新登用户数 每日新注 并登录游 的用户数 周新登用户数 本周7天日新登用户数累计之和 新登用户数: 本 30天日新登用户数累计之和 可解决的问题: 1)渠道贡献的新用户份额情况 2)宏 走势,是否需要进行投放 3)是否存在渠道作弊行 二、一次会话用户数 日一次会话用户数 即新登用户中只 一次会话,且会话时长 于规定阈值 周一次会话用户数: 本周7天日一次会话用户数累计之和 一次会话用户数: 本 30天日一次会话用户数累计之和 可解决的问题: 1) 广渠道是否 刷量作弊行

2)渠道 广 量是否合格 3)用户导入是否存在障碍点,如 网络状况 载时间等; 4)D步SU 于评估新登用户 量,进一 分析则需要定 活跃用户的 一次 会话用户数 三、用户获取 本 CAC 用户获 本义 广 本/ 效新登用户 可解决的问题: 1)获 效新登用户的 本是多少 2)如何选择 确的渠道优化投放 3)渠道 广 本是多少 四、用户活跃 Activation 日活跃用户数 DAU :每日登录过游 的用户数 周活跃用户数 WAU 截至当日,最 一周 含当日的7天 登录游 的用户数,一般按照自然周进行计算

活跃用户数 正AU 截至当日,最 一个 含当日的30天 登录过游 的用户数,一般按照自然 计算 可解决的问题: 1)游 的 心用户规模是多少 游 的总体用户规模是多少 2)游 产品用户规模稳定性 游 产品周期 化趋势衡量 3)游 产品老用户流失 活跃情况 渠道活跃用户 存周期 4)游 产品的粘性如何 正AU结合 广效果评估 备注 正AU层级的用户规模 化相对较小,能够表现用户规模的稳定性,但某个时期的 广和版本更新对正AU的影响也可能比较明显 外游 命周期处于 同时期,正AU的 化和稳定性也是 同的 五、日参与次数 DEC 日参 次数 用户对移 游 的使用记 一次参 ,即日参 次数就是用户每日对游 的参 总次数 可解决的问题: 1)衡量用户粘性 日 均参 次数

数据分析作业

一、第4题方差分析 1.1 建立数据文件 由题意可知,在同一浓度和温度下各做两次实验,将每一次的实验结果看作一个样本量,共342=24 ??个样本量。 (1) 在“变量视图”下,名称分别输入“factor1”、“factor1”、“result”,类型设为“数值”,小数均为“0”,标签分别为“浓度”、“温度”、“收率”,factor1的值“1=A1,2=A2,3=A3”,factor2的值“1=B1,2=B2,3=B3,4=B4”,对齐选择“居中”。 (2) 在“数据视图”下,根据表中数据输入对应的数据。 数据文件如图1所示,其中“factor1”表示浓度,“factor2”表示温度,“result”表示收率。三种不同浓度分别用1、2、3表示,四种不同温度分别用1、2、3、4表示。 图1.1 SPSS数据文件格式 1.2 基本思路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 (1) 设“浓度对收率的影响不显著”为零假设H 该假设进行判定。 ,则可 (2) 设“它们间的交互作用对收率没有显著影响”分别依次为假设H 是否成立。 以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工具,利用得出的结果即能证明假设H 1.3 操作步骤 (1) 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操作 ①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因变量列表:收率;因子:浓度; ②两两比较:选中“LSD”复选框,定义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显著性水平:0.05,单击“继续”; ③选项:选中“方差齐次性检验”,单击“继续”; ④单击“确定”。 (2) 有交互作用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操作

①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因变量:收率;固定因子:温度、浓度; ②绘制。水平轴:factor1,选择浓度作为均值曲线的横坐标,单图:factor2,选择温度作为曲线的分组变量;单击添加—继续。 ③选项。显示均值:factor1,定义估计因素1的均值;显著性水平:0.05;单击“继续”; ④单击“确定”。 1.4 结果分析 (1) “浓度对收率有无显著影响”结果分析 执行上述操作后,生成下表。 表1.1 方差齐性检验 表1中Levene统计量的取值为0.352,Sig.的值为0.708,大于0.05,所以认为各组的方差齐次。 表1.2 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观测变量收率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19.58;如果仅考虑浓度单因素的影响,则收率总变差中,浓度可解释的变差为39.083,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80.875,它们的方差分别为19.542、3.851,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074,对应的概率P值为0.01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不同浓度对收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它对收率的影响效应不全为0。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详细全面

第五讲、数据分析 一、数据的代表 (一)、(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那么,)(121n x x x n x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注:如果有n 个数n x x x ,,,21 的平均数为x ,则①n ax ax ax ,,,21 的平均数为a x ; ②b x b x b x n +++,,,21 的平均数为x +b ; ③b ax b ax b ax n +++,,,21 的平均数为a x b +。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 21),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n f x f x f x x k k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权。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当所给数据,,,,21n x x x 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21n x x x n x +++= ②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n f x f x f x x k k ++=2211,其中n f f f k =++ 21。 ③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 a x x +='。其中,常数a 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a x x '11=,a x x '22=, …,a x x n n '=。)'''(1'21n x x x n x +++= 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21n x x x 叫做原数据,,',,','21n x x x 叫做新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①联系:都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均为1)。 ②区别:算术平均数就是简单的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指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比例把所有数乘以权值再相加,最后除以总权值。 (二)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不是唯一的,可存在多个) (三)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①在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②如果n 是奇数,则中位数是第21+n 个;若n 是偶数,则中位数处于第2n 和第2 n 1+个的平均数;③中位数一般都是唯一的) 二、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意义: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越大,波动越大。 (二)方差: (1)概念:在一组数据,,,,21n x x x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本报告由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特别工作组编写,经专门委员会认可但未详细批准。 尽管付印之时,本IPCC报告所言内容据信真实准确,但对任何可能的错误或疏漏,作者和出版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或义务。对于本报告中所提到任何网址的是否持续存在,作者和出版商均不承担责任,亦不能保证此等网站的任何内容现在或将来会一直准确或适当。 日本Hayama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为IPCC出版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权所有。 使用本指南时,请引作: IPCC2006,《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编写,编辑:Eggleston H.S., Buendia L., Miwa K., Ngara T. 和 Tanabe K.。 出版者: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 技术支持组 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转 2108 -11, Kamiyamaguchi Hayama, Kanagawa 日本,240-0115 传真: (81 46) 855 3808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 译自英文 马耳他国际翻译有限公司(ITA Ltd) 在法国印刷 ISBN 92-9169-520-3

目录 前言 序言 概述 词汇表及参加人员名单 第 1 卷一般指导及报告 第 2 卷能源 第 3 卷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 第 4 卷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第 5 卷废弃物

前言 在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后,世界气象组织(WM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在1988年共同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IPCC 的一项活动是,通过其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方面的工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支持。 本报告是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三年工作的结晶,是对其以前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更新。200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科技咨询附属机构(SBSTA )在新德里举行了第十七次会议,这项任务就是响应这次会议上发出的邀请而开始的。当时,IPCC 被邀请修订《1996年IPCC 指南》,以便反映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开展的相关工作1,旨在于2006年早期完成这项任务。 为回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出的邀请,IPCC 在其第20次会议(2003年2月于巴黎)上启动996年的指南包括《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3,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写本指南有赖主要协调作者、主要作者和供稿作者 —— 全世界有250余名专家供稿 —— 的专业技 Taka Hiraishi (日本)和 Thelma Krug (巴西)及 盛顿(美国)、阿鲁沙(坦桑尼见,第二次是政府和专家联 了一项进程,这项进程使其在第21次会议(2003年11月于维也纳)上就《2006年IPCC 指南》的职权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2达成了一致。工作计划旨在及时完成这项任务,以便在将于2006年4月召开的IPCC 第25次会议上予以批准和通过。 1和不确定性管理》4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作法指南》5。《2006年指南》正是依据这些大量工作逐步制定的,以便确保尽可能顺利地从前一些指南过渡到这些新的指南。新指南中纳入了新源和新气体,此外还根据以前指南发行之后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对以前出版的方法进行了更新。 编能、知识和合作。这些作者在IPCC 进程的各个起草和评审阶段,为编写本报告投入了精力、时间和努力,对此我们表示十分感谢。如上所说,本报告依据IPCC 以往的清单报告和有关清单专家利用IPCC 清单指南的经验的报告,没有这些报告作为基础,这项任务本会更加艰巨得多,我们十分感谢所有为这些报告供稿的人所做的贡献。 由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特别工作组联合主席Michael Gytarsky (俄罗斯联邦)、William Irving (美国)和 Jim Penman (英国)共同组成的指导小组对这些指南的编写进行指导,以确保各卷的一致性并与以前的IPCC 清单报告保持连续性。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在引导和指导本报告编写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谢。 编写报告期间,分别在奥斯陆(挪威)、Le Morne (毛里求斯)、华亚)、渥太华(加拿大)、马尼拉(菲律宾)、莫斯科(俄罗斯联邦)和悉尼(澳大利亚)召开了多次作者和专家会议。在此特别对组织这些会议的主办国和有关机构表示感谢。我们还希望感谢所有为作者和评审人提供过支持的政府,没有他们的贡献,本报告不可能完成。 本指南在2005年进行了两次评审。第一次是专家评审,提出了6000多条意合评审,又提出了8600多条意见。评审人所做的努力及其意见为最终报告的质量改进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我们希望对他们表示感谢。此外,评审编辑所做的工作确保了收到的所有意见得到适当的考虑,因此我们也希望对他们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1 尤其包括科技咨询附属机构和执行附属机构的工作,以及非《公约》附件一缔约方之国家通讯专家咨询小组的工作和附件一缔约方温室气体清单的技术评审工作。 2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提供有权限范围、目录和工作计划。 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7)。 Houghton J.T.,,Meira Filho L.G.,Lim B., Tréanton K.,Mamaty I.,Bonduki Y.,Griggs D.J. 和 Callander B.A. (编辑). 《199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 IPCC/OECD/IEA ,法国巴黎。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0)。Penman J.,Kruger D., Galbally I.,Hiraishi T.,Nyenzi B.,Emmanuel S.,Buendia L.,Hoppaus R.,Martinsen T.,Meijer J.,Miwa K.,和 Tanabe K. (编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IPCC/OECD/IEA/IGES ,日本叶山。 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2003), Penman J.,Gytarsky M.,Hiraishi T.,Krug, T.,Kruger D.,Pipatti R.,Buendia L.,Miwa K.,Ngara T.,Tanabe K.,Wagner F.,《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优良作法指南》。 IPCC/IGES ,日本叶山。

数据分析spss作业

数据分析方法及软件应用 (作业) 题目:4、8、13、16题 指导教师: 学院:交通运输学院 姓名: 学号:

4、在某化工生产中为了提高收率,选了三种不同浓度,四种不同温度做试验。在同一浓度与温度组合下各做两次试验,其收率数据如下面计算表所列。试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分析 (1)给出SPSS数据集的格式(列举前3个样本即可); (2)分析浓度对收率有无显著影响; (3)分析浓度、温度以及它们间的交互作用对收率有无显著影响。 解答:(1)分别定义分组变量浓度、温度、收率,在变量视图与数据视图中输入表格数据,具体如下图。 (2)思路:本问是研究一个控制变量即浓度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收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因而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假设:浓度对收率无显著影响。 步骤:【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将收率选入到因变量列表中,将浓度选入到因子框中,确定。 输出: 變異數分析 收率 平方和df 平均值平方 F 顯著性 群組之間39.083 2 19.542 5.074 .016 在群組內80.875 21 3.851 總計119.958 23 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浓度对收率有显著影响。

(3)思路:本问首先是研究两个控制变量浓度及温度的不同水平对观测变量收率的独立影响,然后分析两个这控制变量的交互作用能否对收率产生显著影响,因而应该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假设,H01:浓度对收率无显著影响;H02:温度对收率无显著影响;H03:浓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收率无显著影响。 步骤:【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把收率制定到因变量中,把浓度与温度制定到固定因子框中,确定。 输出: 主旨間效果檢定 因變數: 收率 來源第 III 類平方 和df 平均值平方 F 顯著性 修正的模型70.458a11 6.405 1.553 .230 截距2667.042 1 2667.042 646.556 .000 浓度39.083 2 19.542 4.737 .030 温度13.792 3 4.597 1.114 .382 浓度 * 温度17.583 6 2.931 .710 .648 錯誤49.500 12 4.125 總計2787.000 24 校正後總數119.958 23 a. R 平方 = .587(調整的 R 平方 = .209) 第一列是对观测变量总变差分解的说明;第二列是观测变量变差分解的结果;第三列是自由度;第四列是均方;第五列是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第六列是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可以看到观测变量收率的总变差为119.958,由浓度不同引起的变差是39.083,由温度不同引起的变差为13.792,由浓度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引起的变差为17.583,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变差为49.500。浓度,温度和浓度*温度的概率p值分别为0.030,0.382和0.648。 浓度:显著性<0.05说明拒绝原假设(浓度对收率无显著影响),证明浓度对收率有显著影响;温度:显著性>0.05说明不拒绝原假设(温度对收率无显著影响),证明温度对收率无显著影响;浓度与温度: 显著性>0.05说明不拒绝原假设(浓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收率无显著影响),证明温浓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收率无显著影响。 8、以高校科研研究数据为例:以课题总数X5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投入人年数X2、投入科研事业费X4、专著数X6、获奖数X8;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详细全面

第五讲、数据分析一、数据的代表 (一)、(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 i,X2, ,x n,那么,X =丄(X[ + x2+ + x n)叫做 n 这n个数的平均数,X读作“ X拔”。 注:如果有n个数X|,X2, ,X n的平均数为x,则① ax i,ax2, ,ax n 的平均数为a x ;②X i + b, X2 + b, , X n + b 的平均数为x + b ;③ ax i + b,ax2+b, ,ax n + b 的平均数为 a x +b o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 k出现f k次(这里f1+ f2+ f k二n ),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X= Xifi+X2f2+ Xkfk,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 , f k叫做权。 n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当所给数据x1,x2, , x n,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 _ 1 x= (X1+X2+ +X n) n ②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X= X1f1+X2 f2+__x k f l,其中f1+ f2+ f k 二 n o n ③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 x = x'+ a o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x '1 = X1 a , x'2= X2 a,…,X'n= X n a o x'= 1(X'1+ X'2+ + x'n)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为冷,冷,叫做原数据,n X 1,X*2, ,X n,叫做新数据)。 (4)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①联系:都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均为1)o ②区别:算术平均数就是简单的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是指各个数所占的比重不同,按照相应的比例把所有数乘以权值再相加,最后除以总权值。 (二)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不是唯一的,可存在多个) (三)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①在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②如果n是奇数,则中位数是第 吃个;若n是偶数,则中位数处于第卫和第n + 1个的平均数;③中位数一般都是唯一的) 2 2 2 二、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意义: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极差越大, 波动越大。

[数据分析] 神图 数据分析师的完整流程与知识结构体系

干货&神图:数据分析师的完整流程与知识结构体系 【编者注】此图整理自微博分享,作者不详。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议收藏此图仔细阅读。完整的数据分析流程:1、业务建模。2、经验分析。3、数据准备。 4、数据处理。 5、数据分析与展现。 6、专业报告。 7、持续验证与跟踪。 (注:图保存下来,查看更清晰) 作为数据分析师,无论最初的职业定位方向是技术还是业务,最终发到一定阶段后都会承担数据管理的角色。因此,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的数据分析师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1. 数据采集 了解数据采集的意义在于真正了解数据的原始面貌,包括数据产生的时间、条件、格式、内容、长度、限制条件等。这会帮助数据分析师更有针对性的控制数据生产和采集过程,避免由于违反数据采集规则导致的数据问题;同时,对数据采集逻辑的认识增加了数据分析师对数据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数据中的异常变化。比如: Omniture中的Prop变量长度只有100个字符,在数据采集部署过程中就不能把含有大量中文描述的文字赋值给Prop变量(超过的字符会被截断)。 在Webtrekk323之前的Pixel版本,单条信息默认最多只能发送不超过2K的数据。当页面含有过多变量或变量长度有超出

限定的情况下,在保持数据收集的需求下,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多个sendinfo方法分条发送;而在325之后的Pixel版本,单条信息默认最多可以发送7K数据量,非常方便的解决了代码部署中单条信息过载的问题。(Webtrekk基于请求量付费,请求量越少,费用越低)。 当用户在离线状态下使用APP时,数据由于无法联网而发出,导致正常时间内的数据统计分析延迟。直到该设备下次联网时,数据才能被发出并归入当时的时间。这就产生了不同时间看相同历史时间的数据时会发生数据有出入。 在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分析师需要更多的了解数据生产和采集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此才能更好的追本溯源。另外,这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垃圾数据进导致垃圾数据出”的问题。 2.数据存储 无论数据存储于云端还是本地,数据的存储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数据库那么简单。比如: o数据存储系统是MySql、Oracle、SQL Server还是其他系统。 o数据仓库结构及各库表如何关联,星型、雪花型还是其他。 o生产数据库接收数据时是否有一定规则,比如只接收特定类型字段。 o生产数据库面对异常值如何处理,强制转换、留空还是返回错误。

数值分析作业思考题汇总

¥ 数值分析思考题1 1、讨论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限)与有效数字之间的关系。 2、相对误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下式代替 3、查阅何谓问题的“病态性”,并区分与“数值稳定性”的不同点。 4、取 ,计算 ,下列方法中哪种最好为什么(1)(3 3-,(2)(2 7-,(3) ()3 1 3+ ,(4) ()6 1 1 ,(5)99- , 数值实验 数值实验综述: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是一切科学计算的基础与核心问题。求解方法大致可分为直接法和迭代法两大类。直接法——指在没有舍入误差的情况下经过有限次运算可求得方程组的精确解的方法,因此也称为精确法。当系数矩阵是方的、稠密的、无任何特殊结构的中小规模线性方程组时,Gauss消去法是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方法。如若系数矩阵具有某种特殊形式,则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计算量与存储量,需采用其他专门的方法来求解。 Gauss消去等同于矩阵的三角分解,但它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故需要选主元素。对正定对称矩阵,采用平方根方法无需选主元。方程组的性态与方程组的条件数有关,对于病态的方程组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求解。 数值计算方法上机题目1 1、实验1. 病态问题 实验目的: 算法有“优”与“劣”之分,问题也有“好”和“坏”之别。所谓坏问题就是问题本身的解对数据变化的比较敏感,反之属于好问题。希望读者通过本实验对此有一个初步的体会。 数值分析的大部分研究课题中,如线性代数方程组、矩阵特征值问题、非线性方程及方程组等都存在病态的问题。病态问题要通过研究和构造特殊的算法来解决,当然一般要付出一些代价(如耗用更多的机器时间、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等)。 $ r e x x e x x ** * ** - == 141 . ≈)61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 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 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 2、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得到一组数据我们要分析什么: ①、数据有什么特点? ②、数据怎样变化? ③、可以推测哪些情况? 3、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

统计与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作业

《统计与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实验作业 数据来源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 MG1655注释的4289个编码蛋白基因的长度l(单位:核苷酸,NT)及其GC含量r(%)。其中,第1列为基因序号,第2列为基因的长度l(单位:核苷酸,NT),第3列为基因的GC含量r(%)。试针对这一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工作: 一. 将全部4289个基因视为总体Y,请完成如下工作: 1. 严格按照要求(注意:软件自动生成的结果视为无效作业),分别画出基因长度l和基因GC含量r的频率直方图和箱线图,并对这两类数据的异常值进行分析; 2. 分别求出基因长度l和基因GC含量r的均值、标准差、极差、中位数、众数、变异系数,并在k≤10范围内依次、完整地检验Chebyshev定理; 3. 基于总体Y,考察l与GC含量r比值l/r,请设计抽样对l/r进行比值估计与单随机变量估计的抽样效率的比较分析,并以合适的图示表示比较结果; 4. 基于总体Y,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构造一个基于GC含量r值的模拟总体数据X,并以合适的图示表示,要求总体X为经过显著性水平α=0.01下的K-S检验的标准正态分布,且X的个体数目也为4289,取值可表示为R。(提示: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均值R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样本容量n自定。) 二. 基于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总体X,请完成如下工作: 1. 从中进行1次简单随机抽样(容量n=277),求出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并画出这一样本的频率直方图和箱线图;由此估计总体X的正态分布参数(方法不限,需写出具体求解过程),并分别采用自举法(Bootstrap)重复抽样1000次,分别确定该样本均值和该样本标准差是否处于90%的置信区间(以上下5%分位数来定义90%的置信区间),并以合适的图示表示自举法重复抽样1000次以及该置信区间的结果; 2. 进一步地,进行100次容量为n=61的简单随机抽样,分别画出样本均值、样本标准差的频率直方图,考察同样参数估计方法所估计参数的90%置信区间的情况,并以合适的图示表示(提示:(1)相关分布的分位数表可参考本课程讲义;(2)请参考本课程讲义的表示方式。)。 三. 对于总体Y,将全部4289个基因视为从某一总体中进行1次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n=4289),给定显著性水平为10%,试考察基因长度l与GC含量r是否相互独立。要求写出具体的分析过程。(提示:相关分布的分位数表可参考本课程讲义。) 要求: (1)本次数据分析以实验报告形式打印、装订提交,请在第一页注明学号、姓名; (2)请保证独立完成本作业,鼓励自行编程完成上述数据分析,也可使用相关软件(不限);(3)本作业占课程总成绩15%。

八年级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归纳与例题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归纳与经典例题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 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 x x a =+,其中a 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甲、乙、丙三台包装机同时分装质量为400克的茶叶.从它们各自分装的茶叶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0盒,测得它们的实际质量的方差如下表所示: 2.甲、乙、丙三台机床生产直径为60mm 的螺丝,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三台机床生产的螺丝中各抽查了20个测量其直径,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这三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60mm , 它们的方差依次为S 2甲=,S 2乙=,S 2 丙=.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生产螺丝质量最好的是__ __机床。 3.一组数据:2,-2,0,4的方差是 。 4.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希望中学开展了“环境与人类生存”主题研讨活动,活动之一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社会调查,并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评比。初三(3)班将本班50篇学生调查报告得分进行整理(成绩均为整数),列出了频率分布表,并画出了频率分组 频率 ~ ~ ~ ~ ~ 合计 1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90分以上(含90分)的调查报告共有________篇; (2)该班被评为优秀等级(80分及80分以上)的调查报告占_________%; (3)补全频率分布直方图。 5.据资料记载,位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1918~1958这4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mm ;1959~1969这1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mm ,那么1918~1969这52年间,平均每年倾斜约_________(mm)(保留两位小数)。 6.为了缓解旱情,我市发射增雨火箭,实施增雨作业,在一场降雨中,某县测得10个面积相等区域的降雨量如下表: 区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降雨量(mm) 10 12 13 13 20 15 14 15 14 14 则该县这10个区域降雨量的众数为________(mm);平均降雨量为________(mm)。 7.一个射箭运动员连续射靶5次,所得环数分别是8,6,10,7,9,则这个运动员所得环数的标准差为________。 8.下图显示的是今年2月25日《太原日报》刊登的太原市2002年至2004年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图中数据精确到1亿元,根据图中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2003年比2002年财政总收入增加了_______亿元; (2)2004年财政总收入的年增长率是_______;(精确 到1%) (3)假如2005年财政总收入的年增长率不低于2004年 甲包装机 乙包装机 丙包装机 方差 (克2 ) 31.96 7.96 16.3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认为三台包装机 中, 包装机包装的茶叶质量最稳 定。

数据分析知识点

数据分析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成都市某周内日最高气温的折线统计图,关于这7天的日最高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极差是8℃B.众数是28℃C.中位数是24℃D.平均数是26℃【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数据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由图可得, 极差是:30-20=10℃,故选项A错误, 众数是28℃,故选项B正确, 这组数按照从小到大排列是:20、22、24、26、28、28、30,故中位数是26℃,故选项C 错误, 平均数是:202224262828303 25 77 ++++++ =℃,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折线统计图、极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能够判断各个选项中结论是否正确. 2.甲、乙、丙三个不同品种的苹果树在同一地区进行对比试验,从每个品种的苹果树中随机各抽取10棵,对它们的产量进行统计,绘制统计表如下: 品种甲乙丙 平均产量/(千克/棵)9090

若从这三个品种中选择一个在该地区推广,则应选择的品种是() A.甲B.乙C.丙D.甲、乙中任选一个【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平均数、方差等数据的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根据平均数、方差等数据的比较可以得出甲品种更适在该地区推广.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均数、方差,掌握平均数、方差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3.某单位招考技术人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按6:4记入总成绩,若小李笔试成绩为80分,面试成绩为90分,则他的总成绩为() A.84分B.85分C.86分D.87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按照笔试与面试所占比例求出总成绩即可. 【详解】 根据题意,按照笔试与面试所占比例求出总成绩: 64 ?+?=(分) 809084 1010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含义. 4.甲、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6次射击训练,训练成绩(单位:环)如下表 对他们的训练成绩作如下分析,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他们训练成绩的平均数相同B.他们训练成绩的中位数不同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泰州市彩虹装饰工具有限公司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目录 一、概念 ` 以政府、企业等为单位计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称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目的 通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 有利于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掌握与管理 2. 提高社会形象 3. 对于确认减排机会及应对气候变化决策起重要参考作用 4. 发掘潜在的节能减排项目及CDM项目 5. 积极应对国家政策及履行社会责任 6. 为参与国内自愿减排交易做准备 三、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程序 《

对于需要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政府及企业,首先要根据政府及企业的特点开放专门的编制指南,然后再根据该指南进行数据搜集及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使决策者对该政府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更加一目了然。最后为了证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可靠性,需要选定有资格的核查机关对排放清单进行核查。 为了方便政府和企业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管理,跟据需要,还可以为其温室气体排放创建数据库,以方便随时查询与更新。 具体程序如下: 一、开发编制指南 1.碳排放计算标准 2.计算方法学开发 3.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二、排放计算 1.资料收集 2.温室气体排放计算 ! 三、编写报告 1.排放结果分析 2.根据开发的编制指南编写报告 四、核查 1.选定有资格的核查机关 2.对排放清单进行核查 四、温室气体排放分类 为了更加明确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以及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排放分为直接排放(SCOPE1),基于电热或热能使用的间接排放(SCOPE2)和其他间接排放(SCOPE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