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减排研究目的及意义

合集下载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技术研究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技术研究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技术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中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主要的成因之一。

而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重点关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甲烷、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其中甲烷和一氧化氮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温室气体。

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使得甲烷排放量大幅增加,成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减排措施,降低农业对气候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是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在发酵分解过程中产生甲烷气体,并且畜禽的排泄物还会导致土壤中一氧化氮的释放。

因此,控制畜牧业的规模和管理畜禽的排泄物成为减排的重点。

采取科学的畜禽饲养和粪便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其次,农作物种植中的施肥也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化肥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其中包括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

因此,科学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是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同时,应该鼓励农民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化肥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田间管理也对温室气体排放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水稻田的灌溉管理对甲烷的排放有直接影响。

过度淹水会导致水稻田中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因此科学管理水稻田的灌溉系统,减少排水时期和降低灌水深度,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

同时,在农作物收获和处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减少机械操作对土壤和作物的损伤,也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另外,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和处理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

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分解和堆肥过程中会产生甲烷和一氧化氮等气体,严重影响大气环境。

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近些年来,环保话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尤其备受瞩目。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数据显示,与三十年前相比,现在全球CO2的排放量已经增长了约70%。

在这样的背景下,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十分紧迫。

一、CO2减排技术的种类和原理CO2减排技术可以根据基本原理分为三类:一是消减技术,即通过CO2的吸收、分离或固化等方式,将其从生产和使用流程中“拿走”;二是替代技术,即通过利用更低碳排放或无碳排放的能源替代高碳排放能源;三是储存技术,即通过地质封存或其他方式存储CO2,避免其释放到大气中。

消减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CO2减排技术,其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膜分离法、固化技术等。

其中,化学吸收法是最为成熟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将废气经过溶液,使其中的CO2和目标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化学吸收法可分为氨法、胺法、电化学吸收法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化学吸收法适用于不同的工业生产工艺。

物理吸收法则是利用介质吸附机理,将CO2从气流中吸收到介质中,并在介质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达到分离的效果。

物理吸收法主要包括活性碳吸附法、分子筛吸附法等,可用于工业废气的处理和二氧化碳的回收。

膜分离法则是将混有CO2的气体通过膜,在膜上形成分离层,从而实现CO2分离的技术。

膜分离法主要包括非选择性膜法、选择性膜法等。

非选择性膜法较为简单,但难以实现高纯度气体的产出;而选择性膜法可以实现高纯度气体的产出,但价格较高。

固化技术是利用CO2与某些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其固定在某种固体介质中,达到污染物的固化和处理的效果。

固化技术可以用于处理含CO2的水和气体,以及某些工业固体废料等。

二、 CO2减排技术的应用现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CO2减排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国际上,各种CO2减排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以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西欧国家和北美国家为主。

如何看节能减排的意义及措施

如何看节能减排的意义及措施

如何看节能减排的意义及措施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来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下,重视节能减排已成为一项紧迫且必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节能减排的意义以及可采取的措施。

首先,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到其重要性至关重要。

一方面,节能减排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过量的能源消耗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等严重问题。

而通过可持续的节能减排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一方面,节能减排也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节约能源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开支,提高企业竞争力。

同时,适当的节能减排措施能够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那么,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有哪些措施可以采取?首先,加强节能意识和教育非常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宣传,提高大众对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认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激发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加强节能思想的普及和培养。

其次是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目前,有许多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可供选择,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高效节能家电、照明设备、建筑材料等。

政府和企业应该在政策和资金层面给予支持,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并推广应用这些节能技术和设备。

此外,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通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和加强能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在工业领域,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线能效、使用高效设备和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在家庭和机关单位中,提倡节能行为、利用智能家居技术和设备,实施定时和自动化控制等,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

除了上述措施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规和标准,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人们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越来越关注。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二、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它们能够吸收太阳能中的短波辐射并阻止地球将热量释放到外部,从而使气温升高。

气温升高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大气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从而对人类社会、各种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逐渐成熟。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减排技术:1. 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技术)CCS技术是一种从工业排放源中捕捉二氧化碳的技术,并将其注入地下封存。

使用这种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

这种技术在煤制气、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炼油等有些特殊的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影响以后世代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平衡,减少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例如,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于供电能源中,如风力、太阳能、水力等。

3. 能源效率改良能源效率的改良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

改进这些能源系统,例如改进建筑外壳、改善农业等领域的效率来降低整体能源的消耗,因此也减少了碳排放量。

4. 其他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通过改变工业生产、燃料、交通和建筑等产生温室气体的地方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通过利用清洁的技术来发电、推广低碳出行、促使人们节约能源使用等等。

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从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来看,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有以下大趋势:1. 发展更加清洁的能源利用更加清洁的能源来代替石化能源是现在很多国家关注的重要目标。

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手段,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碳排放与温室气体减排

碳排放与温室气体减排

碳排放与温室气体减排在当今社会,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作为一个严重的环境挑战,碳排放和温室气体减排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碳排放的定义、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以及全球减排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碳排放的定义碳排放是指由各种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过程。

人类活动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如工业、交通、农业等行业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碳排放逐年增加,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加剧,进而引起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恶化。

2.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在人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过程。

其次,甲烷通常来自农业活动,如牧场、稻田和废物处理。

再次,氧化亚氮主要来自化肥的使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这些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加速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3. 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减少碳排放是每个人都应该参与的责任。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途径:(1)能源利用的优化:优化能源的使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限制碳排放;(2)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3)节约能源:促进节能减排意识,采用高效节能技术,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4)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5)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排放标准,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释放。

4. 全球减排的意义全球减排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减少碳排放可以有效控制地球的温度上升,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其次,全球减排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环境破坏,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全球减排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扩大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和就业机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减排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减排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减排技术研究气候变化是当今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和减排技术研究是目前在环保领域中炙手可热的话题。

本文旨在讨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减排技术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现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是指通过测量、估算和核算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程,以确定整个国家或一个特定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在国际上,联合国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行动框架。

其中包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其特别提出了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计划(NDC)。

各国都必须依据NDC报告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所需的数据涉及到各个产业、区域的能源消耗量、污染排放量等等,需要依赖政府等机构提供的官方数据,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核算结果至关重要。

2.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标准化。

各个国家和地区计算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以及指标体系有所不同,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计算方法,导致难以进行国家间的比较和交流。

3. 排放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排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结构等,这些都会对排放量的估算造成影响。

因此,排放量估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 监测和审核的难度。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监测和审核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而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和共享信息的难度也不容小觑。

二、减排技术研究的现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核心是发展和采用新的减排技术。

目前的减排技术包括:1. 能源效率提高。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利用这些能源可以避免使用传统的化石燃料,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 燃料的替代。

例如使用低碳燃料或氢燃料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这也能够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4. 碳捕集和封存技术。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进行探讨。

一、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随着近些年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显著增加。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的值为22.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至2016年已经上升至5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其中,中国、印度、美国等国家是主要的排放国家。

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成分,其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80%左右。

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变化等。

而甲烷和氧化亚氮则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生物质燃烧等方面。

二、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们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从而提高地球的平均温度。

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左右,极端天气频率也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

未来,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排放水平,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

三、温室气体减排的策略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需采取一系列措施。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推广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不但不会排放温室气体,而且使用寿命长,可以为人们提供可靠而清洁的能源。

2. 降低交通运输的碳排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排放的碳越来越多。

因此,可以通过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鼓励公共交通、推广电动车等方式减少交通排放。

3. 推广低碳生产工艺。

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进清洁生产等方式,从根本上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4. 加强碳排放监管。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制定标准、实施税收政策等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和监管。

四、结论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减少排放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开展技术研发、加强协作和宣传等方式,逐步实现降低碳排放,共建可持续的绿色地球。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政策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政策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政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人类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的迫切需求。

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不可逆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积极探索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政策,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变暖效应的目标。

温室气体主要由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氟利昂(CFCs)等成分构成。

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大部分。

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任务。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

一方面,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减排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从根本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关键,通过改进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如优化发电效率、改进工业生产方式、推广节能用电等举措,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对于推动减排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促使各个行业和企业改变现有的排放模式。

例如,实施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推动企业减排,并为低碳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增加能源价格等方式,倒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减排工作中。

除了技术与政策的创新与实施外,国际合作也是探索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方向。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只有各国携手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

各国可以共享减排技术和经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协议和机构合作,建立国际碳市场、共享减排成果,共同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进程。

然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政策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遏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还需要实现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与日剧增。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增垃圾约为100亿吨1,英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巧年增加一倍,美国增长率达到4%以上,排出量为全球之冠,欧盟国家生活垃圾平均增长率为3%,德国为4%,瑞典2%2。

据社科院2010 年城市蓝皮书显示,截至2009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6%,城镇人口6.2 亿,城镇化人口已居全球第一[3]。

我国城市人均垃圾产生量达到440 kg/a,且每年还在以8-10%的速度递增[4]。

2009 年我国生活垃圾年处理量超过1.4 亿t,历年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总量已超过60 亿t,占用耕地面积 5 亿km2,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80亿元[1]。

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包括焚烧、堆肥和填埋。

垃圾焚烧是一种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处理方式,与填埋法相比,它具有占地少、减量化显著、无害化彻底等优点。

但是其显著的缺点也导致其使用的限制:(1)焚烧法工程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高,占用资金周期长;(2)焚烧对垃圾的热值有一定要求,一般不能低于5000kJ/kg,而我国生活垃圾中灰渣、厨余含量较高,造成垃圾的燃烧值较低;(3)当前国产垃圾焚烧炉就总体水平较国外的还有很大差距,垃圾在焚烧过程中易产生引起二次污染的SO X、NO X、粉尘、HCI和毒性极强的二恶英,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现在我国已建成垃圾焚烧厂或焚烧发电厂的较少。

垃圾堆肥处理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酵母菌、真
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形成一种类似腐蚀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并用来改良土壤。

堆肥在处理垃圾的同时产生土壤改良剂,可减少化肥的使用,是一种较有前景的处理方式。

但也存在以下缺点:(1)堆肥生产规模受市场需求限制;(2)由于我国多数城市的垃圾并未进行分类收集,堆肥的肥料质量较差、成本高、销路不好;(3)垃圾堆肥中重金属含量高,对农作物有伤害。

上述缺点使其不能广泛应用。

卫生填埋是一种在工程上通过对填埋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和填埋气体进行控制,从而使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化的固体废弃物土地处置方法,填埋法有如下特点:(1)是完全独立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方法;(2)处理的垃圾量相对较大;(3)建设费、运行管理及处理成本相对较低;(4)处理技术已成熟,也相对简单,利于推广普及。

据调查,截至2010年,全国654个市城市的567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填埋场有447座,处理能力达26.2万t/d,实际处理量为8896万t/a,约占总处理量的79.4%[5]。

目前全国县级填埋场建设数量和投入运行的数量都处于较高的状态,卫生填埋场的数量和处理能力也都还在增长之中。

垃圾填埋后,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成份被逐渐分解,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水解/好氧降解阶段,水解/发酵阶段,酸化阶段,产甲烷阶段,氧化阶段。

垃圾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包括CH4(55%-60%,(v/v))、CO2(40%-45%,(v/v))、NMVOCs、
H2S、N2O、NH3等的填埋气。

垃圾填埋降解过程可以看出,填埋气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尽管准确地预测填埋气的产生无论对填埋场建设与管理,以及填埋气的回收利用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填埋降解过程的复杂性,填埋气产生量及气体成分的准确预测仍是一个问题。

CH4已被IPCC确定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5倍,对日前全球温室效应的潜在贡献率约在15%左右[6]。

而填埋场作为全球范围内CH4的第四大人为源,每年向全球贡献的CH4量可高达20-70Tg[7],约占CH4全球总释放量的5-10%[8]。

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对于全球CH4排放的贡献达11%,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2.6%。

此外,该调查显示,2005年北京整座城市的CH4排放量中,来自填埋场的CH4就占了39.5%[6]。

而填埋场产生的其他气体量虽少,却也对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N2O也是一种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

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并可输送到平流层,同时,N2O也是导致臭氧层损耗的物质之一。

与二氧化碳相比,但其单分子增温潜势却是二氧化碳的310倍;对全球气候的增温效应在未来将越来越显著,大气中N2O浓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据统计,全球约60%的N2O源于土壤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9]9。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田、草地、湿地以及森林土壤等生态系统,而对碳、氮源转化更为急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系统,释放研究较匮乏。

仅有的文献已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场是N2O的重要释放源:芬兰
Ammassuo填埋场N2O的释放通量比欧洲北部农田和森林最高释放通量高出1~2个数量级[10]10;而采用污水厂污泥覆盖的瑞典Hogbytorp 填埋场,与芬兰Ammassuo及瑞典的其他2 个填埋场相比,其释放通量又要高出1~2个数量级[11]11。

由此可见,填埋场的CH4减排对减少大气中CH4的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2.研究意义
[1] 赵晓青,彭宏光.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与设备[J].机械开发.1999, 2:8 -12, 22.
[2] 杨慧芬,张强.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
[3] 胡一蓉. 从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看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向[J]. 环保前线,
2011, (1): 48-50.
[4] 宋建利, 石伟勇, 倪亮, 王亮. 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J]. 河北农业科
学, 2009, 13 (7): 58-61.
[5]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2010年发
展综述[J]. 中国环保产业, 2011,4: 32-37.
[6] S. Ait-Benichou a, Louis-B. Jugnia b, Charles W. Greerb, Alexandre R. Cabral.
Methanotrophs and methanotrophic activity in engineered landfill biocovers[J]. Waste Management, 29 (2009) : 2509–2517.
[7] Wen-Jing Lu, Zi-Fang Chi, Zi-Shen Mou, Yu-Yang Long, Hong-TaoWang, Yong Zhu. Can a
breathing biocover system enhance methane emission reduction from landfill?[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1 (2011) : 228–233.
[8] Eun-Hee Lee, Hyunjung Park, Kyung-Suk Cho. Characterization of methane, benzene and
toluene-oxidizing consortia enriched from landfill and riparian wetland soil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84 (2010) : 313–320.
9
[10] Rinne J, Pihlatie M, Lohila A, et al.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a municipal landfil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39:7790-7793
[11] Borjesson G, Svensson BH.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landfill cover soils in Sweden.
Tellus, 1997, 49B:357-3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