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七章 油层对比

合集下载

油层物理学.

油层物理学.

第一章油气藏流体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中的烃类及相态石油主要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种饱和烃类构成,原油中一般未发现非饱和烃类。

烷烃又称石蜡族烃,化学通式C n H2n+2,在常温常压(20℃,0.1MPa)下,C1~C4为气态,它们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5~C16是液态,它们是石油的主要成分;C17以上的烷烃为固态,即所谓石蜡。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也含有硫、氮、氧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一般碳、氢元素含量为95%~99%,硫、氮、氧总含量不超过1%~5%。

石油中的化合物可分为烃类化合物和非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主要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类化合物主要为各种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以及兼含有硫、氮、氧的胶质和沥青质。

300~1000),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通常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

原油的物理性质及影响因素包括颜色、密度与相对密度、凝固点、粘度、闪点、荧光性、旋光性、导电率等。

原油颜色的不同,主要与原油中轻、重组分及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有关,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则原油密度颜色变深。

凝固点与原油中的含蜡量、沥青胶质含量及轻质油含量等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则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则凝固点高。

ρo)与某一温度和压力下的水的密度(ρw)之比。

我国和前苏联国家指1atm、20℃时原油密度与1atm、4℃纯水的密度之比,欧美国家则以1atm、60℉(15.6℃)时的原油与纯水的密度之比,γo欧美国家还使用API度流体中任意一点上单位面积的剪应力与速度梯度的比值,是粘性流体流动时内部摩擦而引起的阻力大小的量度,表明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μ—流体粘度,又称动力粘度或绝对粘度,Pa·s,F/A—单位面积上的剪应力或内摩擦阻力,N/m2dv/dy—速度梯度,s-1p、T)下绝对粘度与密度之比。

单位:m2/s地面原油的分类(1)根据原油中硫的含量可分为:低硫原油、含硫原油、高硫原油(2)根据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可分为:少胶原油、胶质原油、多胶原油(3)根据原油中的含蜡量可分为:少蜡原油、含蜡原油、高含蜡原油(4)按原油的关键组分可分为:凝析油、石蜡基原油、混合基原油、环烷基原油(5)根据地面脱气原油相对密度可分为:轻质油、中质油、重质油地层原油的分类按粘度分为:低粘油、中粘油、高粘油、稠油。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干气:有时也称贫气,是指甲烷气含量很高,重烃含量很少,基本不含汽油蒸气的天然气。

湿气是指重烃气含量较高,甲烷气含量有所降低,可含有一定数量汽油蒸气的天然气。

3、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指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4、油气运移: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层中任何移动称为油气运移5、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6、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7、地质井:在盆地普查阶段为解决一定的地质任务(构造、地层分布)而钻的井。

8、地质录井(简称录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根据井的设计要求,应用专用的设备和一定的工作方法,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情况的各项资料,以判断井下地质及含油、气情况的工作。

9、油层对比: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储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目前地层划分对比常用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方法10、隔层: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的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较稳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般需3m以上)11、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在油田范围内,将油层对比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单油层。

油层单元级次越小,油层特性一致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越好。

重点12、沉积旋回:指在地层剖面上,若干相似的岩性在纵向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现象。

这种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可以在岩石的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岩石的粒度上,称之为韵律性。

13、标准层:岩性特征突出、岩性稳定、电性特征明显、分布范围较广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

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
2、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 1)四级沉积旋回(韵律)
※ ※ ※
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 该组合中,油层粒度最粗; 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变化而变化。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中感应、八侧向、中子伽马、井径等曲线。

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等。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1、岩性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

▲ ▲
2、沉积旋回
3、地球物理特征
岩性标准层 特殊标志层 岩石组合 矿物组合
4、油水关系及动态信息
1、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岩层变化规律及其特殊标志,等。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

油矿小结第一章钻井地质需要掌握的概念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水平井:井斜角在85-120读,并沿水平方向钻进一定长度的井。

丛式井:在一个井场或平台上,有计划地钻很多口井(直井或斜井),这些井统称为丛式井。

井斜角:测点处的井眼轴线同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α)井斜方位角:测点处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fai)钻井深度:用钻具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井深度:用电缆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深:测量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沿井轨迹测点处的实际长度。

垂深:垂直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井筒测点位置的垂直深度。

补心海拔: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拔深度:井筒中测点位置到海平面的铅直距离。

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进尺长度取心进尺:岩心归位:从最上的标志层开始,上推归位至取心井段顶部,再一次向下归位,达到岩性与电性吻合。

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重点内容井别识别:哇塞岩心丈量和编号原则:丈量:清除岩屑泥饼等“假岩心”,断面吻合,摆放,由顶至底用尺子依次丈量,单位厘米,自上而下做记号,红黑两平行线,上位红,下为黑,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编号:第几次取心,共多少块岩心,这是第几块。

几又几分之几。

观察岩心油气水的方法类型:含气实验,含水观察,滴水实验。

岩心含有级别:根据储层特性不同分为:孔隙性含油: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

缝洞性含油:油浸、油斑、荧光。

岩心录井图的编制:岩心录井草图和岩心录井综合图。

综合:井深校正,岩心归位。

岩屑描述内容与岩心描述的差别:岩屑描述的重点是岩石定名和含油气情况描述。

差别:这。

岩屑录井对缝洞储层中的判别:缝洞发育系数:次生矿物总量/岩屑总量。

缝洞开启系数:自形晶矿物含量/次生矿物含量。

钻井液显示的类型:油花、气泡,油气侵,井涌,井喷,井漏(碳酸盐溶洞好东西。

)。

钻时录井优缺点:课件上没说啊。

第二章地层测试地层流动系数:地层流动系数反映地下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精细油层划分对比与沉积相研究

精细油层划分对比与沉积相研究

精细油层划分对比实例分析
01
实例区域地质概况
介绍实例所在区域的地质背景 ,包括构造、地层、沉积等方 面的特征。
02
油层划分与对比
详细阐述实例中油层的划分原 则、方法和对比标志,展示精 细油层划分对比的过程和结果 。
03
油藏特征与控油因素
分析实例中油藏的地质特征、 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等方面的 特点,探讨控制油藏形成和分 布的主要因素。
沉积演化
从下到上,沉积环境由河流相向湖泊相逐渐过渡,反映了盆地的沉 降和气候变化过程。
精细油层划分对比与沉积相关系探讨
油层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主力油层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中,受沉积微相控 制明显。
油层物性与沉积相的关系
不同沉积微相的油层物性差异较大,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 相的油层物性较好。
在旋回层序内,根据岩性、电性 、含油性等特征进一步细分油层 。
油层对比标志和依据
岩性标志
通过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等岩性特 征进行油层对比。
含油性标志
根据岩心含油级别、荧光显示、试油结果等 含油性特征进行油层对比。
电性标志
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幅度、梯度等电性特征 识别油层。
古生物标志
应用古生物化石组合、生态特征等古生物信 息进行油层对比。
储层物性
沉积相影响储层的物性特征, 如粒度、分选、胶结程度等, 进而影响储层的储油能力和开 发效果。
油气运移
沉积相控制了油气运移的通道 和路径,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 的油气运移通道具有不同的特 征和规律。
沉积相与油气藏类型密切相关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油气 藏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成藏 模式。
04
精细油层划分对比与沉积相关系研 究

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1、油层划分与对比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油田特征的了解,还是对油层空间构造形态的研究,或是研究生油层、储集层及其生储盖组合特征,都是在油层对比的前提下实现的。

所谓油层对比,系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有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

目前业已开始应用微体古生物、微量元素、粘土矿物等多种资料作为小层划分与对比,这无疑提高了小层对比的精度。

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四级。

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是组成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

同一油田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且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特征。

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砂层组是由若干相互临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基本一致,其上下均为较稳定的分隔层分隔。

油层组是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并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为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之内。

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其顶、底界面。

含油层系是由沉积成因相近、岩石类型相似、油水特征基本一致的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其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1)油层对比的依据本文来自阿果石油网在含油层系中,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演变过程、波及的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油层对比提供了地质依据。

岩性特征:是指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物质反映。

岩性特征用以进行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也不同。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内进行油层对比,依据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就可直接划分对比油层。

在地层横行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岩性组合特征也是油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典型油、气、水层特征及实例

典型油、气、水层特征及实例
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
1.纵向对比
在一定范围内,即在地层水基本相同的井 段内,对岩性相同的地层进行储层岩性、含 油性、电性的比较,找出纯水层及有把握的 油层,再互相比较,由易到难,逐层解释。
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
2.抓主要矛盾
在油水过渡带以上有利井段,抓住渗透性 变化,区分油气层、干层;
在油水过渡带,抓含油性变化,区分油气 层、油(气)水同层、水层;
典型含油水层
含油水层(18号层) GR≈60API;
SP负异常幅度较大, 幅度差相当于邻近的 水层;
AC≈120µs/ft, 这 说 明该层孔隙性较好;
RILD≈1.9Ω·m, 电 阻
率值略高于邻近的水


RFOC>RILM>RILD,
即感应电阻率高侵特
征明显。
典型含油水层
含油水层(18号层)
ML 正 幅 度 差 明 显 , 说 明该层渗透性较好;
RILD≈1.8Ω·m , 且深、中感应基本 重合,无侵入特征.
AC≈110µs/ft , 这说明该层泥质 较重,渗透性较差 ,偏干的可能性大 。
干层
干层(21号层)
SP负异常幅度较 小;
CON1≈520mS/ m;
ML 正 差 异 幅 度 差较小;这说明该 层泥质较重,渗透 性较差,偏干的可 能性大。
典型的油、气、水层
典型油层
④深探测电阻率高,是典型水层的3~5倍, 束缚水饱和度越低差别越大,深、中、浅 三电阻率组合显示为低侵电阻率模式,即 R深>R中>R浅(极高地层水矿化度的低电 阻率油层也可显示高侵电阻率模式或无侵 入模式);
典型的油、气、水层
典型油层
⑤成果图上,含油饱和度高,含水饱 和度低,且与束缚水饱和度几乎相等 (Sw≈Swir);有较好的可动油气孔 隙体积即残余油少,可动油多。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七章-地层压力与地层温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七章-地层压力与地层温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预测砂Leabharlann 泥岩剖面异常地层压力方法1、地震勘探法
地震波传播速度(层速度)或旅行时间与岩石密度密切相关 ◆ 正常压实情况下:泥岩、页岩密度随埋深增加而增加
--随埋深增加,层速度加大,旅行时间减小。
◆ 异常压力过渡带:由于页岩欠压实,页岩孔隙度增 大,密度减小,地震波传播的层速度将偏离正常压实 趋势线向着减小的方向变化,地震波传播旅行时间向 着增加的方向变化。
2、预测异常地层压力,实现平衡钻井 在高压异常地区钻探时,为了顺利地完成钻探任务,
并为油气开采提供优质井身,在开钻之前做两项工作:
● 确定两个关键地质参数: 孔隙流体压力、岩石破裂压力。
● 再根据上述两个关键地质参数进行钻探设计。 --主要包括:钻井液密度、套管程序。
三、原始油层压力研究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正常压实时:随埋深增加,声
波传播速度↑,传播时间↓。
高异常压力过渡带:声波传播 时间向增大方向偏离正常趋势。
声波时差与深度关系曲线
⑶ 页岩密度测井
预测方法与电阻率测井或声 波测井相同。右图2条曲线均 较清晰地反映出高异常地层压 力过渡带顶面约在3352.8m, 两种资料所得结果吻合较好。
密度测井受井眼大小影响,在 预测异常地层压力时,其精度和 效果不及电阻率及声波测井。
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 绘制研究井的d(dc)指数与深度关系曲线, 可预测过渡带的顶部位置和异常地层压力。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右图为同一口井 的d指数--深度、dc 指数--深度关系曲 线:高异常地层压 力过渡带顶面位置 约在2652m处。
d指数与dc指数曲线对比
由于dc指数消除了钻井液密度的影响, dc指数比d指数 更能清楚地反映出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9-2
沉积旋回级次对照表
区域地层对比
地层单元
系 组 段 砂层组
2012-6-28




沉积旋回级次
一 二 三 四
油层单元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若干单油层 18
三、油层对比方法
这里介绍:“旋回对比,逐级控制”的对比方法。
1.单井资料准备及水平对比基线选择
油层对比主要是在岩性一电性关系搞清楚的基础上, 用测井曲线展开油层划分与对比。
82zhi
2012-6-28
单井电测资料图
20
水平对比基线选择:
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含油气层系中的各油层单元在各井 剖面上的深度位置相差往往较大。选择水平对比基线就是使各 井剖面中的油气层都处于沉积时层位相当的情况下进行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选择标准层的顶面或底面作为对比基 线。确定出水平对比基线后,按一定比例尺将各井剖面置于水 平对比基线上,绘出各井电测资料图,注意要把电测曲线与标 准层关系卡准。
C单油层间连通面积小于相邻两个单油层
叠合面积的50%; 16 D单油层相当四级旋回较粗的部分。
底界面
表9-1 大庆油田某区萨、葡油层层组划分表
油层对 比单元 油层组
萨Ⅰ组
砂层组
S Ⅰ 1~5
单油层
S Ⅰ 1、2、3、4+5
萨Ⅱ组 层组名 称
S Ⅱ 1 ~ 3 、 4 ~ 6 S Ⅱ 1 、 2 、 3 、4 、5+6 、7 、8 、 7 ~ 9 、 10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12、13~16 、15+16 S Ⅲ 1 ~ 3 、 4 ~ 7 S Ⅲ 1 、 2 、 3 、4 、5+6 、7 、8 、8~10 、9、10 P Ⅰ 1~4、5~7 PⅡ1 ~ 3 、4 ~6 、 7 ~ 9 、 10 1 ~ 10 2 15 P Ⅰ 1、2、3、4、5、6、7 P Ⅱ 1、2、3、4、5、6、7、8 、9、10 1 、10 2 45
2012-6-28
纵向上油层单元划分 横向上油层单元对比
1
2012-6-28
图9-1油层组及砂层组对比示意图
2
区域地层对比 油层对比是在 的基础上进行的。
油气层识别
油层对比:是在区域地层对比基础上进行的,即一个地区只有
在大套地层对比清楚、确定出含油层系的前提下,然后才能开 展油层对比工作。油层对比实质上是地层对比在油层内部的继 续和深化,它和区域地层对比不论在对比所依据的基础理论、 还是基本方法上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油层对比要求的 精度更高,对比单元划分的更细,对比所用资料更丰富、选用 方法综合性更强。
在钻井剖面中,抓住标准层的电性特征是认准标准层的关键。 标准层的电性特征一般有两种表现方式: (1)单一岩性特征:标准层在电测曲线上具明显特征,易与上下 邻层区别。如大庆油田葡 I组底灰色介形虫石灰岩或钙质粉砂 岩,在微电极曲线和2.5m底部梯度曲线上呈明显细长“尖峰” 。 (2)组合电性特征:不 同岩石类型组成的稳 定层组在电测曲线上 的反映。图 (b)为同一 油田嫩一段萨零-萨 I 组灰黑色泥岩内夹三 层油页岩或三层介形 虫层,在基值平缓的 视电阻率曲线和微电 极曲线上出现三个平 2012-6-28 缓的“小凸起”。 标准层电性特征示意图
2012-6-28 7
第 一 油 层 组
第 二 油 层 组
①号标准层为灰黑色泥岩和介形虫泥岩,为区域地层对比标准层。 ②号标准层为灰黑色泥岩层,层位稳定。 2012-6-28 8 ③号标准层为20-30cm深灰色介形虫泥岩层,在三级构造内普遍存在。
常见的标准层有两种情况:
(1)稳定沉积层。多形成于盆地均匀下沉、水域 最广的较深水相的沉积。特征:分布面积大,岩性、 厚度稳定,在时间上也是等时沉积。如陆相湖泊沉积 中的黑色页岩。 (2)大套同类岩性的地层中某些特殊岩性的夹层。 如陆相碎屑岩剖面中的煤(多形成于沼泽环境,分布 很广,如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 各有一煤层,厚度不大,但分布稳定,电测曲线上特 征非常明显,易于识别,是本区非常好的对比标准 层)、石灰岩、油页岩、凝灰岩(火山喷发出的火山 灰分布很广,具同时性)等。
通过取心井的岩心与电测曲线进行比较,研究各种岩性、各 级沉积旋回在电测曲线上的显示,搞清岩性-电性关系,从而可 用电测曲线特征来判别含油层系的岩性和沉积旋回特点。
目前各油田常使用2.5m底部梯度视电阻率、自然电 位和微电极三条测井曲线。在一口井完钻后将油层部 分上述三条曲线汇编成单井电测资料图,做为油层对 比基础资料,图幅格式如下图所示 2012-6-28 19
(2)二级旋回:在一级旋回中包含的次一级旋回。
在二级构造范围内可以对比,其旋回幅度相当一个地 层“段”。每个二级旋回可以是代表水进的正旋回或 代表水退的反旋回。二级旋回中可以包括几个 油层组, 每个油层组是二级旋回中油层特性相近的部分。一般 2012-6-28 14 都有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用来控制旋回界线。
2012-6-28 4
三、油层对比的地质理论依据
油层对比不是根据深度对比,也不是根据厚度对比。 地质理论依据:油层对比是以“同一沉积范围内,同一时代 沉积物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做为分层对比地质理论依据。 这些沉积特征包括:岩性 (颜色、成分)、岩石结构、 构造、电性等。 隔层:由于油层对比直接 为油田开发、开采服务,开 发层系的划分、层间连通情 况,很大程度取决于油层的 隔层条件,因此隔层厚薄以 及在平面上延续的稳定性是 油层划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A E D C B 基同有单上发油 若 本砂泥砂下育层 干 一岩岩层有段组 组 相 致组夹相较;内 合 互 。油层互稳 含 而 邻 层;靠定 油 成 近 岩 近隔 砂 ; 的 性 ,层 岩 单 特 其; 集 油 征 内 中 层
砂 层 组
单油层(小层或单层)
A 岩性、物性基本一致,具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 B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岩性、厚度的变化趋势) 和分布特征。 (2)研究油层空间构造形态。
(3)下一步打井时预测油层位置。 (4)了解油层的连通情况。 油层对比对于油田的开发和开采很重要,特别 是油田开发后期,能量低,需注水或注蒸汽进行。 二、三次采油时,了解油层的连通情况尤为重要。
萨Ⅲ组 葡Ⅰ组
葡Ⅱ组 合计 5
油层单元级次越小,油层特性一致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越好。 2012-6-28 17
以上讲述了沉积旋回级次、油层对比单元级次,二者的等 级是对应一致的。旋回划分是以岩性组合为依据,目的在于 提供单层对比的标准。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是以油层特性的 一致程度为依据,考虑岩相条件和隔层条件,目的是为研究 开发层系、部署开发井网提供地质依据。
2012-6-28 9
理想的标准层不会太多,对于那些条件稍差 的,可做为“辅助标准层”(又叫标志层)。为了 区别其使用价值,要对标准层分级。 (1)一级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 造范围内稳定分布。稳定程度达90%以上。用于 确定油层组界线。如黑色泥岩、页岩、介形虫泥 岩、钙质砂岩等。
(2)二级标准层(辅助标准层或标志层):岩性、电 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范围具有稳定 性,稳定程度在50%一90%。在已确定油层组界 线的基础上,配合沉积旋回特征划分砂岩组和单 油层。岩性一般为钙质粉砂岩与灰绿色、深灰色 泥岩组合。 2012-6-28 10
旋回
旋回
13 地壳升降规模与沉积旋回幅度的关系
在油、气田地质研究中,将地层沉积旋回分为四级:
“沉积旋回”的分级: (1)一级旋回:相当在整个沉积盆地升降运动背景 下的区域性复合沉积旋回,反映了—个完整的水进-稳 定-水退的沉积过程。分布范围受盆地内一级构造单元 控制,旋回幅度相当于1—2个连续沉积的地层“组”, 与同级沉积旋回以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一级 沉积旋回中岩性较粗的部分相当一个含油层系。
第七章 油层分层对比
油气田进入到详探阶段以后,人们把地质研究工作的 重点转移到油(气)层研究上来,纵向上详细划分油层, 横向上掌握其分布范围及变化规律,此项工作即为油层对 比。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对于油气田的勘探 和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油层对比的概念
一、油层对比的概念
油层分层对比: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 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油层进行分层对比。 分层对比
2012-6-28
岩性对比示意图
5
四、油层对比所用资料
油、气田地质研究的大量资料来源于测 井资料,油层对比也主要借助于测井曲线并结 合岩心、岩屑资料综合完成。
1:200组合测井。
采用的对比曲线:1、视电阻率(R)
2、自然电位(SP) 3、自然伽玛(GR) 4、井径(CAL) 5、微电极(ML,NL) 6、中子(CNL)
在利用旋回对比油层时,可从大到小分级次进行 对比。这就是“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道理。 15 2012-6-28
二、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多油层、多旋回是我国陆相碎屑岩油气层的固有特征,根据油层特
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
顶界面
沉积相1 1)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 组组合而成; 2)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 盖、底层; 3)分布于同一个沉积相段内; 4)油层分布状况和油层性质 (岩性、物性)相近; 5)可做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
2012-6-28 6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的方法
一、油层对比依据 主要包括标准层、沉积旋回。 1、标准层 标准层:是指油层剖面上岩性稳定、厚度不 大、特征明显(颜色、岩性、化石、特殊矿物、电 性等)、分布面积较广的岩层。
取得标准层应距目的层较近,实际工作中把标准层 当作等时面。标准层易识别、易对比,把标准层卡住后, 依靠标准层的控制,标准层上下的油层也就可以对比清 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