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讲义

低 弯 顺 直 河 沉 积 ( 图 1 6 )
油层对比的原则和工作流程
•油层对比的原则——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 •油层对比的工作流程
确定井位、选取井号——以主井为中心,邻井不隔井、不重复、不漏井
利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砂岩组、小层界限;
12个 37个 97个 编写小层号——首先确定出砂体是否跨层 自上而下依次编写 “+”也表示本层层号 “-”表示跨层层号 跨层层号自上层顶号编到下层底号。 注意:特殊砂岩组界线也有与大界线(油层组界线)表示相同的。 萨III4-7底界、葡I2底界的砂岩组界线均与油层组界线相同。
标准层的概念、分类
标准层往往是沉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形成的特殊岩性,故多出现在 旋回界线上。是油层对比的基础,熟悉各级标准层的岩性、电性及厚 度特征是准确划分油层的关键。 •标准层的概念:指岩性、矿物、古生物及测井曲线特征明显,易于辨 认,层位稳定、能长距离追踪的岩层或岩层组合、岩层界面,如标准 化石层、油页岩、泥岩、泥灰岩、石灰岩等岩层或其组合。 一级标准层 标准层的分类 二级标准层 50% 90%
就是原来的小层。
劈分沉积单元的原则
在标准层的控制下,以“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为
前提,划分对比油层组和砂岩组 ,在砂岩组内部根据河流-
三角洲沉积的不同相带砂体发育的不同模式 ,分别采用相应 的方法划分对比沉积单元。
劈分沉积单元的方法
•三 角 洲 外 前 缘 相 及 稳 定 的 湖 弯 和 滨 外 坝 沉 积 , 仍 采 用 原 湖 相 沉积的小层对比方法——以小旋回界线为层位控制,按照同 一小层的席状砂体层位稳定、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 度 比 例 相 等 的 特 征 划 分 对 比 沉 积 单 元 。 ( 图 1 0 ) •泛 滥 - 分 流 平 原 相 及 枝 状 三 角 洲 的 内 前 缘 相 、 干 枝 状 三 角 洲 的
[理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
![[理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13cbd7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4.png)
二、地温场研究 地温测量
地温场特征 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油、气储量计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油、气储量 油、气储量计算容积法 油、气储量计算物质平衡法
第二节 油、气储量计算容积法
原理及公式 ——计算石油在地下岩石孔隙中所占的体积
N F he e So o ×100
Boi 参数的确定
——含油面积、油层有效厚度等
参数的平均方法
含油面积:油水界面、断层边界、岩性尖灭边界等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问答题 四、绘图、计算题
H
G
M
M
有一有气顶和边水的背斜的构造油气藏,具供水区而无 泄水区,测压面海拔200m,第一批探井钻在构造的不同 部位钻开油藏的含油、含气和含水部分(如图),试计 算各井的原始地层压力。(油的密度:0.85g/cm3,水的 密度:1g/cm3, 天然气相对于空气密0.8
(二)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
(三)已动用油层内未动用的厚度
(四)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
第七章 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
第一节 地层压力
一、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二、异常地层压力研究
概念及预测方法 三、油层压力研究
原始油层压力及分布、测定及成果和应用 目前油层压力 折算压力
第二节 地层温度
一、有关地层温度的概念
钻时的影响因素、钻时录井曲线的应用; 岩心描述内容、岩心归位、岩心录井资料的应用; 岩屑迟到时间、岩屑描述、岩屑录井资料的应用; 钻井液性能、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气测录井资料的解释 荧光录井资料的应用; 5.了解完井工作内容及其资料整理:
油层对比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
2、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 1)四级沉积旋回(韵律)
※ ※ ※
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 该组合中,油层粒度最粗; 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变化而变化。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中感应、八侧向、中子伽马、井径等曲线。
▲
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等。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
1、岩性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
▲
▲ ▲
2、沉积旋回
3、地球物理特征
岩性标准层 特殊标志层 岩石组合 矿物组合
4、油水关系及动态信息
1、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岩层变化规律及其特殊标志,等。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绪论单元测试1.在古代,石油用于( )。
A:防腐 B:照明 C:建筑 D:化工原料答案:防腐;照明;建筑2.世界上的常规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深度中。
A:>7000m B:>10000m C:<1000m D:500-3500m 答案:500-3500m3.中国新疆的含油气盆地包括()。
A:准噶尔盆地 B:松辽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渤海湾盆地答案: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4.以下哪些可能来源于石油石化产品()。
A:油漆 B:医药 C:化妆品 D:衣服答案:油漆;医药;化妆品;衣服5.开发地质学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地质依据,涉及到的工作包括()。
A:开发井位的调整 B:开发前的评价 C:开发井监控 D:油藏研究答案:开发井位的调整;开发前的评价;开发井监控;油藏研究6.开发地质学的作用包括()。
A:注采井网调整 B:部署井位 C:解决开发矛盾 D:分层开采答案:注采井网调整;部署井位;解决开发矛盾;分层开采7.目前,石油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医药等领域。
()A:错 B:对答案:对8.油气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A:对 B:错答案:对9.油气分布的差异性表现在地理位置、时代、埋藏深度等方面,总储量的一半分布在少数几十个特大油田中。
()A:对 B:错答案:对10.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新疆地区。
()A:错 B:对答案:错第一章测试1.石油中碳和氢累计含量的平均值约为。
A:51% B:87.5% C:67% D:97.5% 答案:97.5%2.一般,源于陆相烃源岩的石油具有以下特征?A:V/Ni 大于 1 B:Ni/V 等于 1 C:Ni/V 大于 1 D:V/Ni 等于 2 答案:Ni/V 大于 1 3.石油中的钒卟啉和镍卟啉属于()。
A:含氧化合物 B:含氮化合物 C:烃类化合物 D:含硫化合物答案:含氮化合物4.关于石油的颜色,下面那句比较准确。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

油矿小结第一章钻井地质需要掌握的概念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水平井:井斜角在85-120读,并沿水平方向钻进一定长度的井。
丛式井:在一个井场或平台上,有计划地钻很多口井(直井或斜井),这些井统称为丛式井。
井斜角:测点处的井眼轴线同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α)井斜方位角:测点处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fai)钻井深度:用钻具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井深度:用电缆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深:测量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沿井轨迹测点处的实际长度。
垂深:垂直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井筒测点位置的垂直深度。
补心海拔: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拔深度:井筒中测点位置到海平面的铅直距离。
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进尺长度取心进尺:岩心归位:从最上的标志层开始,上推归位至取心井段顶部,再一次向下归位,达到岩性与电性吻合。
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重点内容井别识别:哇塞岩心丈量和编号原则:丈量:清除岩屑泥饼等“假岩心”,断面吻合,摆放,由顶至底用尺子依次丈量,单位厘米,自上而下做记号,红黑两平行线,上位红,下为黑,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编号:第几次取心,共多少块岩心,这是第几块。
几又几分之几。
观察岩心油气水的方法类型:含气实验,含水观察,滴水实验。
岩心含有级别:根据储层特性不同分为:孔隙性含油: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
缝洞性含油:油浸、油斑、荧光。
岩心录井图的编制:岩心录井草图和岩心录井综合图。
综合:井深校正,岩心归位。
岩屑描述内容与岩心描述的差别:岩屑描述的重点是岩石定名和含油气情况描述。
差别:这。
岩屑录井对缝洞储层中的判别:缝洞发育系数:次生矿物总量/岩屑总量。
缝洞开启系数:自形晶矿物含量/次生矿物含量。
钻井液显示的类型:油花、气泡,油气侵,井涌,井喷,井漏(碳酸盐溶洞好东西。
)。
钻时录井优缺点:课件上没说啊。
第二章地层测试地层流动系数:地层流动系数反映地下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油层对比》课件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
一、 油层对比单元 二、 油层对比的依据 三、 油层对比的方法
(2)三级沉积旋回 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 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与砂层组大体相当。上下 泥岩隔层分布稳定。
第一节 油层对比
(3)二级沉积旋回 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三
级沉积旋回,相当于油层组。油层分布状况与油层特 征基本相近,是一套可以组合成一个开发层系的油层 组合。其顶底应有相当厚度的泥岩将它与相邻油层组 完全分隔。 (4)一级沉积旋回
地壳下降 地壳上升
发生水进 发生水退
正旋回(下粗上细) 完整旋回 反旋回(上粗下细)
测井曲线只能响应岩石在粒度上的旋回性
沉积旋回:美国亚利 桑那大峡谷剖面
细 粗
第一节 油层对比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不均衡的,表现在升降的规模 (时间、幅度、范围)有大有小,而且在总体上升 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因此,地 层剖面上的旋回就表现出级次来,即在较大的旋回 内套有较小的旋回。
● 旋回对比可用于盆地范围内地层对比; 绝大多数沉积旋回: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引起, 影响范围广;
● 旋回界限:多以水进开始部分的粗粒沉积或间断面为界 ● 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中间粗上下细) ● 旋回对比所选用曲线:
碎屑岩地区:一般利用SP曲线和R曲线; 碳酸盐岩地区:一般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②第四纪
⑥二叠纪
地层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陆相和海相)。发生于石炭 纪的海西运动,到二叠纪时更为激烈。在我国北方形成 了几个陆相盆地,与石炭纪连续沉积,一般称石炭二叠 纪;在南方发生大规模海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石灰岩, 海水退去后,又开始新的海侵。 主要生物为纺锤虫、珊瑚、腕足类和菊石等,前一时 期极盛一时的三叶虫、四射珊瑚等逐渐灭绝。出现了高 级爬虫类——锯齿龙。植物中封印木、鳞木开始衰落, 代之而起的是松相类、苏铁类以及大羽羊齿等。
表3 地层顺序表
续表3 地层顺序表
三、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的关系
表4 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对照表
四、各地质时代单位的含义
1、太古代
(1)定义
从地壳形成到原始生物出现前为止,这一段地 质时代叫太古代或隐生宙,也叫前寒武纪。外 国地质学者也将太古代和以后的元古代合称为 前寒武纪。
(2)主要特征
③志留纪
志留纪仍然是一个平静的海侵时期。奥陶纪 末期部分地区海退;到志留纪海侵又继续发生 ,开始沉积碎屑岩;中志留纪时海侵继续扩展 ,沉积岩主要为石灰岩;到上志留纪时发生海 退,沉积泥质灰岩与硅质页岩互层,构成许多 小的沉积旋回。海退期间在我国西南还造成了 一些内海盆地。 主要生物有笔石、层孔虫、温瑚、苔醉虫、 三叶虫、腕足类等。
地层、油层 纲
绪论
第—章 地质时代与地层
第—节 地质时代 第二节 地层单元的划分与命名
第二章 地层对比
第一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应用实例
第三章 油层对比
第—节 单层(小层)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油层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油层对比应用实例
④泥盆纪
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到泥盆 纪时期发展剧烈,在震旦纪陆台的周围形成了 许多山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高原和盆地。 主要生物有三叶虫和笔石衰落,水中出现了 鱼类,陆地上出现了大量棵蔗植物群,还有古 鳞木和古芦木等。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3-油层对比

纵向上:由大到小逐级划分,再由小到大逐级对比检查。 横向上:由点—线----面进行对比,再由面—线—点进行检查验证。
标准层1 标准层2
(1) 利用标准 层划分油层组
用标准层、辅助 标准层确定油层 组的层位界线。
1井
2井
(2)利用沉积旋 回对比砂层组
(3)利用岩性和 厚度对比单油层
(4)连接对比线
(5)区块统层
40 50 60 70 80 90
3460
3480
3500
3520
3540
3560
3580
3600
3620
3640
3660
3680
3700
3720
150 120 90 60 30 0
40 50 60 70 80 90
4000
4020
4040
4060
4080
4100
4120
4140
4160
4180
砂层对比图
界 系 组 统 层位 2 10000
0 150
岩性描述
C2hl3 7~12.5
古 石 黄 上
生炭龙
统 组 C2hl2 20~30.5 系 界
4310
4300
4290
灰褐色,灰带褐色云岩,及 角砾云岩加溶孔角砾云岩,角砾 含硅质云岩,含硅质云岩,硅质 云岩局部见砂屑或陆屑,少见藻 迹及藻砂屑。
上部为灰褐色,灰带褐色溶 孔云岩,溶孔角砾云岩为主,次 为灰褐色、灰带褐色、浅灰褐色 云岩角砾云岩、溶洞角砾云岩、 角砾含灰质云岩、含灰质云岩、 砂屑云岩、角砾砂屑云岩、溶 孔生屑云岩。
③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 分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二级沉积旋回 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三 级沉积旋回,相当于油层组。油层分布状况与油层特 征基本相近,是一套可以组合成一个开发层系的油层 组合。其顶底应有相当厚度的泥岩将它与相邻油层组 完全分隔。 (4)一级沉积旋回
由若干个二级沉积旋回组成。它相当于含油层系。 每套含油层系一般都有古生物或微体古生物标准层来
在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一般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
(1)四级沉积旋回(或称韵律) 它是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
的一个组合。它的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 变化而有所不同。
(2)三级沉积旋回 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 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与砂层组大体相当。上下 泥岩隔层分布稳定。
3、二级沉积旋回 -- 油层组
--指由不同沉积的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 ●
包含若干砂岩组所组成的几个油层组。 是一套可以组成开发单元的油层组合。
▲
上、下有适当厚度(10m左右)的泥岩
与相邻油层完全隔开; 一般都有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用来控制旋回界线。
▲
(二)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4、一级沉积旋回
指由一套包含若干油层组在内的旋回性沉积组成。 相当于:
横向分布相对稳定,特征突出,易于识别的岩性组合相
当于标志层作用
如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的大安寨组地层,其中的薄层灰岩与暗色泥岩不等 厚互层,其特征十分突出,成为一个良好的岩性组合标志层。
岩性对比工作中, 首先,确定各个剖面 中的标志层; 其次,依标志层将各
含砾砂岩 砂泥互层 黑色页岩 标准层
剖面连接起来;
▴ ▴
生油层和储油层的组合 或储油层与盖层的组合
含油层系
★
每套含油层系一般都有
古生物 或 微体古生物标准层来控制旋回界线。
区域地层单元、油层单元、旋回级次关系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对照表
区域地层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 地层单元 一 二 三 四 系 组 段 砂层组 一 二 三 四 含油层系 若干油层组 砂层组 若干单油层 油 层 对 比 沉积旋回级次 油层单元
层分隔,具有一定分布范围。
● 油层对比的最小单元,为沉积韵律中的较粗部分; ● 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岩性和物性基本一致; ● 单油层之间有隔层分隔,分隔面积>连通面积。
2、砂层组– 又称复油层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 同一砂层组 内的油层岩性特征基本一致; ● 砂层组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油层单元对照表
区域地层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 一 二 三 四 地层单元 系 组 段 砂层组 一 二 三 四 含油层系 若干油层组 砂层组 若干单油层 油 层 对 比 沉积旋回级次 油层单元
沉积旋回的级次: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从小到大按
四级划分:四级、三级、二级、一级。
⑴ 四级沉积旋回(或称韵律):
※ ※ ※
第三章
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是指建立研究区域及层段内的等时地层关系 单井地层剖面划分 →地层对比 →地层特性及 岩层空间构造形态
世界范围的对比
地 层 对 比
大区域的对比
古生物群 岩石绝对年龄 古地磁
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油气勘探阶段 和开发初期
区域对比--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油层对比--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第一节
⑴ 原理:同一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搬运条件及沉积环境 近似,其矿物组成及某些矿物含量基本不变或 有规律变化(或在平面上呈现规律性变化)。 ⑵ 矿物对比法的主要依据(标志)
矿物成分变化--用不同矿物组合作为对比标志; ● 矿物含量变化--用各种矿物含量百分数作对比标志; ● 特殊标准矿物--用特殊颜色、形状矿物作对比标志。
●
三、地球物理资料对比
1、测井
使用测井资料进行对比时,应注意如下3个方面:
▲ ▲
必须搞清岩性-电性关系,作出各类岩性的定性解释; 选择岩性特征明显的测井曲线进行对比-碎屑岩剖面--自然电位、微电极、电阻率曲线等; 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
▲
对比单位(单元)不同,参考电测曲线精细程度不同-大单位对比→主要考虑曲线大幅度变化、组合关系 小单位对比→主要考虑单层曲线形状、厚度及电性变化等
● ● ●
旋回界限:多以水进开始部分的粗粒沉积或间断面为界
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中间粗上下细) 旋回对比所选用曲线: 碎屑岩地区:一般利用SP曲线和R曲线; 碳酸盐岩地区:一般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
等时面 正韵律 等时面 反韵律
等时面 正韵律 等时面 反韵律
根据沉积韵律对比地层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 4、重矿物法
隔层
夹层
夹层则往往是 砂岩中的泥质条 带、钙质条带, 或泥、钙质粉砂 岩薄层条带。
二、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根据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 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单油层
油层特性一致性越高,垂向连通性愈好 1、单油层-- 通常称小层或单层
单油层岩性、储油物性基本一致,具有一定厚度,上下为隔
⑷ 对于
岩性和厚度变化剧烈 有不整合发育地区 经受强烈构造运动的地区 井资料少的地区
应采用 岩相对比法
页岩 砂岩
石灰岩 砂岩
岩 相 对 比
3、沉积旋回
●
沉积旋回--指在纵向剖面上一套岩层按一定生成顺序
★★
有规律地交替重复。
其规律重复,可从岩石的颜色、岩性、结构(如粒度)、
构造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
●
3、油层组
▲
▲ ▲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控制旋回界线。
沉积旋回级次对照表
区域地层对比 沉积旋回级次 地层单元 一 二 三 四 系 组 段 砂层组 一 二 三 四 含油层系 若干油层组 砂层组 若干单油层 油 层 对 比 沉积旋回级次 油层单元
旋回对比法注意事项:
●
旋回对比可用于盆地范围内地层对比; 绝大多数沉积旋回: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引起, 影响范围广;
然后,根据相似或相 同岩性段逐层对比。
灰岩
砂泥互层
岩性对比示意图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
★
利用岩性对比法的 注意事项
⑴ 只适用于具有相同地质条件的较小范围; ⑵ 应尽量参照岩心、岩屑、试油等第一手资料;
⑶ 覆盖区,岩性对比大多数使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
1、标准化石法
--利用标准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
标准化石--指地理上分布广泛,地史上生存时间短、演 化快、标志清楚(特征明显)、数量多、保存较好的化石。★★
特点(优点):方法简便、可靠,不受岩性变化限制, 可以进行大区域地层对比(特别是地面地质大区域对比)
缺点:因个体大,在岩心、岩屑中很难得到完整化石, 钻井剖面地层对比时受到限制。
二.油层对比的一般方法(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1.对比步骤
①选择 标志层 岩性特征突出、岩性稳 定、电性特征明显、分布范 围较广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 层。利用标地层一般可以确 定油层组的界线。 特 殊 矿 物 层 化 石 层 、
碳 酸 盐 岩 以 及
泥 岩 、 油 页 岩
② 建立
典型井剖面
油挑 料 性 层 选 层选 和 , 发 做 综几 测 较 育 标 合口 井 全 好 准 油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 柱井 资 的 , 剖 油藏的标准剖面。它是进行 状组 料 岩 具 面 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 剖 合 。 心 全 的 面汇 也 录 区 井 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层和全 图编 可 井 代 要 区统层的标准。 成以资表油
伸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以渗透性储层横
向连续情况和隔层分布情况的横向追踪。
油层对比 的特点 :
一是细,剖面上要求划分对比到单油层; 二是注重连通性,油层平面与剖面的连通情
况和隔层的分布情况都是对比研究的重点。
2.隔、夹层概念
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 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隔层的 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较稳 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般需3m 以上) 是指夹在连续油层(或渗透 层)内部的非有效油层(或非 储层)。夹层的特点是平面分 布不稳定,厚度较小。有的夹 层不具渗透性,有的也具一定 的渗透性甚至还具油迹以下的 含油显示,但基本无可动油。 隔层一般由泥 岩、页岩或泥质 含量很高胶结比 较致密的泥质粉 砂岩等非储层岩 性充当
或 岩性变化较大,但有规律可循的地区。
●
注意:不能用于不同盆地间的地层对比;
同一盆地,岩性变化太大,也不能单独使用。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
1、 标志层
标志层--在地层剖面中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较稳定
且厚度变化不大,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
殊沉积。
★★
如:碎屑岩中夹致密薄层灰岩、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稳定的黑色页岩,砂泥岩组合中的灰岩、白云岩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
2、化石组合法--微体古生物对比法
化石组合法--利用地层中所含全部化石或 某一类化石的自然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原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种群
▲
微体古生物特点:体积小、分布广泛、种属繁多、 演化快、生物群分区现象明显;在岩心、岩屑中 易保存--适用于钻井地质地层对比。
●
原理:在同一盆地内,地壳升降运动过程大体一致,
且不可逆→同期形成的地层具有相同类型的沉积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