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针灸治疗[优质材料]

合集下载

脑卒中后遗症的中医调理方案

脑卒中后遗症的中医调理方案

脑卒中后遗症的中医调理方案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甚至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脑卒中后遗症是脑卒中发病后所遗留下的各种后果和不良后果,如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脑卒中后遗症的调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辩证施治方法,能够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不同症状和病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下面将从中医调理方案的角度,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

1. 药物调理:中医药物调理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情况,从而减轻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和影响。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颗粒和中药粉剂等。

药物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在使用时需由中医师根据病情判定。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缓解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合谷穴等。

针灸治疗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来进行综合选择。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中的一种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肌肉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拇指推法、揉捏法和推拉法等。

推拿按摩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以防止错误使用导致不良后果。

4. 中药粥调理:中药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适用于部分患者。

常用的中药粥包括红枣粥、山药粥和牛蒡粥等。

中药粥调理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制作成粥状,通过进食来起到调理作用。

总之,中医调理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个性化的开方和调理。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调理方法外,中医药还有其他饮食调理、穴位贴敷和中药熏蒸等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调理。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文|小贝壳来源|网络导读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救人无数。

CCTV10报道石学敏教授救命银针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法演示操作“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偏瘫等严重后遗症。

中风后,很多患者都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来帮助他们重获健康。

在中国,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针灸的原理、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策略以及临床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进行探讨。

一、中医针灸的原理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是由于脑脉络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等引起的。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改善脏腑功能,从而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

针刺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达到调整气血的目的。

灸疗则是通过在穴位上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使热量和药效渗入人体,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理脏腑功能。

这两种疗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二、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策略康复治疗是中风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功能训练、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中,针灸疗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

在康复治疗中,针灸疗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二是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和疼痛。

中风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肌肉的痉挛和疼痛,通过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三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中风患者常常会因为疾病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针灸疗法可以调整患者的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疾病。

三、临床效果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最新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最新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风偏瘫以其高发率、高致残率,日益引起人们载视,偏瘫后的恢复成为世界康复学的一大难题。

目前针对中风后偏瘫的治疗,现代医学的方式是药物、手术和功能训练;中医中药针灸的疗效己经得到普遍认同。

目前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方法包括传统针灸及现代针灸。

传统针灸包括体针、头针、固定取穴(醒脑升窍、华佗夹脊穴等)、透刺、腹针等,现代针灸有电针、分期取穴以及现代CT、MRI定位取穴法等。

此外,针灸结合其它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的临床、实验研究也越来越多。

例如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推拿以及现代医学的功能训练等。

标签: 脑卒中偏瘫针灸中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意外致大脑一定区域发生器质性病变而造成的肢体功能损害,偏瘫恢复是当今世界医学难题之一。

中医药近年来在治疗中风后偏瘫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中药、针灸以及和现代康复手段的整合综来进行合治疗。

本文仅就其针灸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传统针灸治疗1.1体针法1.1.1辨病辩证取穴根据中风偏瘫的表现不同,辨病辩证灵活取穴。

刘志顺[1]认为中风慢偏瘫的根本病机在于瘀阻脑络,髓海被扰。

因此治疗当以调理髓海、通阳柔筋为治则。

在此治则基础上,针对偏瘫特点,确定病位所及和病变经脉是以手足六阳经为主配以肩髃、透极泉、四渎、合谷透后溪、大肠俞、委中、承筋、丘墟透照海、八邪、八风、太冲透涌泉以促通阳经经气、柔筋止痉。

在提高川指数和BI指数和BI残疾度改善率、提高WHO QOI-100和卒中QOL量表评分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1.1.2循经取穴根据中医传统理沦“治痪独取阳明”,临床取穴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经、少阳经等。

马建功[2],针灸治疗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为治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初病单取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

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故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目的在于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脑卒中偏瘫不同恢复阶段针灸辨证治疗

脑卒中偏瘫不同恢复阶段针灸辨证治疗

脑卒中偏瘫不同恢复阶段的针灸辨证治疗【摘要】目的:治疗脑卒中偏瘫恢复阶段的针灸辩证,并探索其治疗机理,并详细进行分期治疗。

方法:通过对历代文献研究分析和临床验证,辩证腧穴的取穴姿势和针刺体位的不同及意义,分期并经络行针灸治疗。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力,取而代之是代位中枢控制下从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时偏瘫的恢复期分为6个阶段,进行分期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期)ⅰ期时间为起病数日到二星期,为完全性瘫,断联休克期,ⅱ期为起病约二星期后,此时肌张力逐渐增高,出现联合反应且轻度痉挛。

中医认为,脑为神明之府,脑卒中起病系诸邪挟风上犯脑病,蒙蔽清窍,以致神失所用,四肢经络无主,肌肉迟缓而瘫,治则以醒神开窍,疏风通络为主,故取百会、极泉、内关、涌泉及头皮针运动区以醒脑、取风池、太冲从息风,并以阳明之合谷、曲池、足三里、伏兔诸穴行气通络,以上各穴均接从电针,用疏波刺激20-30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2痉挛期(ⅲ期)三期时间为起病后3到4周,此时肌张力明显增高,痉挛明显,出现共同运动模式。

中医认为此系邪阻脑脉,神受所扰,同时肝肾阴虚肝阳亢盛,阴不制阳所致,阴虚则四肢肌肉失孺痉挛。

治则为平肝滋阴,行气止痉,故取外关、阳陵泉、太冲、三阴交、阴陵泉以平肝阳,滋肾阴,取肩醪、臂膈、四渎、八邪、环跳、殷门、悬针调气解痉,其中三阴交,阴陵永施以提插补法,3分钟后静留针20-30分钟,其余各穴以电针疏波针刺激20-30分钟,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不引起痉挛为度,对于痉挛剧烈者可以取天泉、郗门、伏兔、承山穴,先予密波电针强刺激30秒钟,待肢体松弛后再在其余穴位上予疏波轻刺激治疗。

3恢复期+后遗症期(ⅳ-ⅵ期)此阶段脑神渐清,静脉渐通,然久病之后肢体经筋仍失孺养,取合谷、中渚、外关、环跳、足三里、悬钟以通经气,取曲池、肩髃、阴陵泉、太冲,以畅血脉,各穴以电针20-30分钟。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165例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165例

针灸治疗脑卒 中后 功能 障碍 1 5 例 6
刘登 红
淄博广 电医院 6 1 0 9 山东 淄博 市张店 区柳 泉路 西二巷 1 号 2 37 O
摘 要 目的 : 观察针 灸 治疗脑 卒 中后功 能障碍 临床 疗效 。 法 :6 方 15 降低患者 的肩痛程度 , 而有利 于患 例脑卒 中后患者运用体针 、 进 头针和项针综合治疗,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结 肢 的功能锻炼 。 而单 纯康 复训 练由于 果 : 总有 效率9 . %, 69 6 基本 治愈 率3.6 69%。结论 : 体针 、 头针 和项 针综合 治
国脑 血 管 病 会议 通 过 的脑 卒 中诊 关 、 谷 、 溪 、 兔 、 海 、 三 合 后 伏 血 足
断 标 准 l经 头颅 C 检 查 及 颈 部 , T
里 、 隆 、 阴交、 丰 三 太冲 、 泉 等 穴 , 廉
取 坐位 , 针取 卧位 。 头针 以2 。 体 0一
血 管彩 色超 声检 查 , 确诊 为脑梗 死 随证加 减 。 ②操 作 方法 : 头针 、 项针
患肢的肩痛无法解 除 , 患者进行训 练 疗 脑卒 中后 功能 障碍疗 效 显著 。 时 由于牵拉 导致剧 烈的疼 痛而惧 怕 关键 词 脑 卒 中后功 能障碍 ; 头针 ; 体针 ; 项针
运动 , 响了患肢 的功能训 练 , 而 影 进 影响了治疗 的整体疗效。
中图分类 号 : 2 6 R 4. 6
障碍 , 效果 满意 , 报道 如 下。 现 1 临床 资料 11 一般 资 料 1 5 患者 均 为 . 6例
( )2 . 1 :3
针治疗。①取穴: 头针取健侧运动
区 、 觉 区 、 言2 感 语 区和 3 足 运感 区、

脑卒中的针灸治疗

脑卒中的针灸治疗

脑卒中与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针灸治疗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针灸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应用
针灸治疗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脑卒中患者的病机为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针灸治疗原则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解毒。
针灸技术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技术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温针灸等,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技术。
要点一
要点二
针灸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方法学
从研究设计、样本量计算、随机分组、盲法、对照等方面,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特点。
针灸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评价指标
介绍针灸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要点三
针灸治疗脑卒中基础研究
针灸治疗脑卒中基础研究现状
诊断
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02
针灸治疗脑卒中理论基础
针灸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它们所络属的穴位和脏腑。
经络系统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经络系统具有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传导感应、濡养脏腑等作用,能够传递针灸刺激信号并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头针治疗方案
选取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枕上旁线等头针刺激区,根据患者症状选取相应的刺激区,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一次。
针灸治疗脑卒中常见方案
针灸治疗脑卒中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前应明确诊断,排除禁忌症,如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
针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体位舒适自然,避免压迫血管神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针灸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患者过度紧张,注意针刺强度的掌握,避免晕针、滞针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针灸在脑卒中的应用探讨

针灸在脑卒中的应用探讨

材料 。但在临床治疗操作难易程度 和其他 方面 , 固定术则 外 相 对简单实用 , 无需手 术或 手术 损伤轻 微 , 对组织 的二 次损 害明显 小 , 临床 疗效 也肯 定 。内固定术 手术 操作 较复杂 , 并 会产生 由此带来 的一 系列全 面和 局部性 的 问题和 风险 。如 发生感染 , 错合 、 神经损伤 、 板外露 、 钛 骨坏死 、 牙损伤 等并发 症 J 。所 以 , 我们 主张 在治疗 颌 面 骨 骨折 时应 首选 内 固定
中 国现 代 药 物 廊 用 2 1 00年 5月第 4卷 第 9期
C i Mo mgA p, v2 1 , o. N . hnJ dD plMa 0 0 V 1 4, o9

4 ・ 9
颏 孔 区骨 折 。这 三 种 骨 折 , 能 引起 舌 后 坠 。 引 起 呼 吸 困 J 都 难 , 至 发 生 窒 息 的 危 险 。及 时 清 除 口 腔 内 分 泌 物 及 异 物 , 甚 彻 底 止 血 , 舌 固定 于 口处 , 牵 以解 除 舌 后 坠 , 持 呼 吸 道 的 通 保 畅, 为骨 折 复位 争 取 时 间 。 对 于 上颌 骨 骨 折 端 向下 后 移 位 的
里 、 隆、 丰 太冲 ; 阴亏 血虚加 肝俞 、 肾俞 、 阴郄 、 溪 、 间、 太 行 神
门 ; 性 延 髓 麻 痹 加 风 池 、 风 ; 压 高 加 人 迎 ; 动 障 碍 加 假 翳 血 运
痉挛等病 。本病 的中 医辨 证分 型 : 中脏 : ① 阳闭证 、 阴闭 证 、 脱 证 ; 中腑 : 阳亢 盛 、 ② 肝 气虚血瘀 、 阴亏血 虚 ; 中经络 : ③ 风
痰 阻 络 、 亏 阳亢 型 。 阴
1 中脏
委中 ; 失语加哑 门 、 廉泉 、 合谷 、 风池 、 涌泉 ; 瘫者 , 偏 上肢加肩 髂、 曲池 、 外关 、 合谷 。下肢加环 跳 、 足三里 、 阳陵泉 、 昆仑 、 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专业资料
21
靳三针
➢ 手三针
➢ 定位:合谷、曲池、外关。
➢ 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 足三针
➢ 定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 主治:下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 肩三针
➢ 定位: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 寸为第三针。
专业资料
20
靳三针
➢ 颞三针
➢ 定位: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 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脑动脉硬化、耳 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 舌三针
➢ 定位: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廉泉 )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 脑三针 ➢ 定位: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 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
专业资料
19
靳三针
➢ 定神针 ➢ 定位: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 上0.5寸为定神Ⅲ针。 ➢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 降。
➢ 晕痛针 ➢ 定位:四神针、印堂、太阳。 ➢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 2.顶旁1线【足运感区】 定位:在头顶部,自通天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3.顶旁2线定位:在头顶部,自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 线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专业资料
12
头皮针
➢ 顶区
➢ 5.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定位:在头顶部侧面,自前神聪至悬厘穴的连线。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
专业资料
4
脑卒中的症状
神志昏迷
偏瘫 偏麻 偏盲 面瘫
言语障碍 吞咽障碍 认知障碍 情绪性格改变
大小便障碍
…… 专业资料
5
脑卒中的症状
同 向 性 偏 盲
专业资料
6
一、脑卒中定义与症状 二、头皮针 三、靳三针 四、体 针
专业资料7头皮针➢针灸 Nhomakorabea作用:略。
➢头皮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 的一种方法。
➢ 主治:肩周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专业资料
22
靳三针
➢ 手智针 ➢ 定位:内关、神门、劳宫。 ➢ 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专业资料
10
头皮针
➢ 额区
➢ 额中线 定位: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 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神志病,神志病/鼻病。包括:癫痫,精神失 常,鼻病、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等 。
专业资料
11
头皮针
➢ 顶区
➢ 1.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自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腰腿疼痛,下肢瘫痪、麻木、疼痛,及皮 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 头顶痛等。
➢ 言语一区,即顶颞前斜线下2/5段。
➢ 言语二区 定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 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 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 言语三区 部位:率谷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率谷),向
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 附【舞蹈震颤控制区】
专业资料
13
定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头皮针
➢ 颞区
➢ 颞前线 定位:头的颞部,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头面颈病症,如面瘫、面神经麻痹、麻木、疼痛、齿 病、眼病、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 疾病。
专业资料
14
头皮针
➢ 枕区
➢ 1.枕上正中线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一段,长1.5寸。 主治:眼病、足癣等。
➢ 2.枕上旁线【视区】 定位:在后头部,由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起,平脑户穴向 上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 3.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后头部,自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脊柱两侧痛等 。
专业资料
15
头皮针
➢其它,以前版本,现在经常提到
专业资料
16
一、脑卒中定义与症状 二、头皮针 三、靳三针 四、体 针
专业资料
17
靳三针
➢发展沿革 ➢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上世纪80年代。
专业资料
18
靳三针
➢ 四神针 ➢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 智三针 ➢ 定位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第三针。 ➢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 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全线分为5等分,上 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 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
➢ 6.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顶部侧面,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全线5等分,上1/5治疗对 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 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脑卒中的针灸治疗
欧武 主治医师
专业资料
1
一、脑卒中定义与症状 二、头皮针 三、靳三针 四、体 针
专业资料
2
一、脑卒中定义与症状 二、头皮针 三、靳三针 四、体 针
专业资料
3
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CVA),中医诊断为中风,是 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痉挛、 闭塞、破裂)疾病的总称。
➢理论依据:
➢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
➢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 应的穴线。
专业资料
8
头皮针
➢历史沿革 ➢为现代针灸学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受国家激励鼓舞 ,结合中西医理论,创新发明。
专业资料
9
头皮针
➢标准化国际方案
➢ 根据国标,在四大区域内共有14条标准线(MS1~MS14)。 ➢ 额区: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 ➢ 顶区: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 颞区:颞前线、颞后线。 ➢ 枕区: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