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故事与简介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根”在河洛,客家⽂化源远流长⼀、河洛⽂化1、河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
洛河源出陕西东南、流经豫西数县,于巩义市北向注⼊黄河。
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郑州段的南岸,洛⽔、伊⽔及嵩⼭周围地区,包括颍⽔上游登封等地,⼤致包括北纬34°⾄35°、东经110°⾄114°之间的地区,概⾔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2、河洛⽂化指的是中国古河洛地区的⽂化。
河图洛书是中华⽂明之始。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
”孔安国注云:“河图者,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卦;洛书者,禹治⽔时,神龟负⽂⽽列于背,有数⾄九,禹遂因⽽第之成。
”“河图洛书”的出现,实是黄河流域原始社会在没有出现⽂字之前,先民⽣产与⽣活实践,经验⽂化总结的⼀种曲折反映。
3、河洛⽂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泉之⼀,是中华民族⽂化中⼼的核⼼⽂化。
河洛⽂化是以洛阳盆地为中⼼的古代黄河与洛⽔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化的总和。
“河图洛书”凝结了古代先哲的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
河洛⽂化产⽣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各代,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形成的物质⽂明,也包括由此产⽣的政治、经济、⽂化集俗、⼼理等政治⽂明和精神⽂明。
《河图》《洛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化,及集夏商周⽂化⼤成的周公制礼作乐的礼乐制度;还包括综合儒、道、法、兵、农、阴阳五⾏各家学说⽽形成的汉代经学、魏晋⽞学、宋明理学以及与儒、道思想互相融合的佛教⽂化等等,以上各种⽂化的总和就是河洛⽂化。
⼆、客家⽂化是河洛⽂化的传承和发展河洛⽂化是指产⽣的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化,由于河洛⽂化在闽、赣、粤等客家⼈聚集的地⽅⽣根和传播,所以河洛⽂化也是历史悠久博⼤精深的客家⽂化之源。
客家⽂化历史传承悠久区域分布⼴阔,中源河洛地区汉⼈南迁⽣活和⽣产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客家⽂化伴随着迁徙、发展孕育出成熟的客家⽂化散落世界各地。
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

苑
“ 洛 文 化 ” 是 指 河 洛 地 区 河
在 洛 河 边 的 偃 师 县 ,考 古 工 作 者在 偃 师二 里 头 发 现 了夏 文 化 , 命 名为 “ 里头 文 化 ” 。 “ 里头 二 二
究 所 在洛 阳偃师 城 西 尸 乡 沟发 现 商 代 都城 遗 址 一座 ,范 围 与郑 州 商城 相 仿 。这 座 古城 北 依 邙 山 ,南 临 洛
“ 底 沟 二期 文 化 ” 。 “ 底 沟二 庙 庙 期 文 化 ” 2 个 灰 坑 中 出 土 的 家 畜 6 骨骼 的 数 量 ,大 大 超过 了 同地 “ 仰
表 明 了 中 国 古 代 第 一 个 奴 隶 制 王
朝 一 一 夏 王 朝 在 此 建 立 的 奴 隶 制 王 朝 初 期 的 文 化 ,就 是 “ 洛 文 河
师 县 城 西 尸 乡 沟一 带 ,历史 上 称 为 “ 亳 ” 。 《 地 志 》日 : “ 南 西 括 河
文 化 ”生 产 力发 展 已产 生 了质 的 飞
跃 ,出现 了 青铜 器 、文 字 和城 市 , 因此 ,率 先 进入 文 明 时 代 。从 此 , 在 中国远 古 文 明核 心 河 洛地 区 ,先
化”。
历 史悠 久 ,源远 流 长 ,从 旧石 器 时 代 到新 石 器 时代 、青铜 器 时 代 、铁 器 时 代 ,一 直是 全 国政 治 、经 济 、
韶文 化 ” 1 8 灰 坑 所 出土 的 家畜 6个
骨骼 的总 和 ,并 且 出现 了畜 牛 ,充
文 化 交流 的 交汇 点 。文 化 发 展 序列 没 有 缺环 ,而生 产 又不 断发 展 ,年 年 增 长 ,在 这里 形 成 天下 之 中 的都
5 里 二 里 头 村 南 高 地 处 。在 此 , 公 考古 工 作 者发 掘 了夏 都斟 郡 遗 址 ,
巩义:从神话传说中走来的河洛文化

巩义:从神话传说中走来的河洛文化巩义的历史久远悠长,在黄河与洛河的交汇处,从考古工作者在此(洪沟遗址)发现大量的打制石器、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以及人类用火痕迹等遗迹现象我们知道,这里至少早在11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今天,这里仍有一个古老的村落,背靠绵延400里邙山之首的神都山,山势东西走向,顺河而立,似一道的自然堤坝守护者村子,故村名神堤,洛河在村东南环绕,黄河在村北流淌,黄河洛水在神都山下交汇。
洛河又名雒水,因发源于秦岭深山密林之中以山泉汇集成故水清明澈(当地人亦更喜欢称洛河为“清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裹挟大量泥沙至下游故黄河水混沌浊黄,清浊二水激荡交融之处形成太极奇观,即是我们说的“洛汭”。
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辛勤劳作生息,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洛河、神都山、黄河如同村名“神堤”和她背靠的“神都山”一样,河洛文化始终被一个“神”字贯穿。
以洛汭为中心,在周边广大的河洛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在先祖间世代相传,又见诸于煌煌史册,在落日的余晖中,老人们常常会给后生们讲述一个又一个美丽动听的神话传说……河洛汇流处的大王庙在遥远的洪荒时代,宇宙由混沌而渐渐清廓,轻清的物质上浮,重浊的物质下降,天上仅有太阳月亮,地上仅有草木山川,世间寂寞又荒凉。
人身龙尾的女祸在天地间自在遨游。
一天,她沿着黄河巡游,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
她决定用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造。
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了许多。
这些泥像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双腿,来代替龙尾巴。
女娲朝着泥像吹口气,那些小泥像便被灌注了生机,“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
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于是他们就成了刚健的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于是她们便成了柔顺的女人。
女娲一时兴起,顺手拔起一根缘山而上的参天紫藤,蘸足了泥浆,用力一挥,紫藤带著泥浆一道翻身,溅得地上星星点点,竟纷纷变成了她先前做的一个个小人。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河洛文化凝聚了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俗传承两个方面入手,介绍河洛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一、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社会时期和近现代社会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河洛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殷商时期,河洛地区的四个大都会,分别是陈、郑、鄢、宋。
正在积极发展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生产,人口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同时,古籍中记载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和众多的文化名人,也在这里诞生和生活过。
2.古代社会时期从周代开始,河洛地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传承更加充实。
周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代河洛文化以礼仪、音乐、文学、铜器、陶瓷等为主要代表,汇聚了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化精华。
3.近现代社会时期清代到民国时期,河洛文化进一步地繁荣了起来,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
新洛学派在洛阳兴起,雷家鼓书在郑州广为流传,吕氏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
这些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悄然地成为了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二、河洛文化的民俗传承河洛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民俗,在一代代河洛人的传承中,成为了他们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
1.传统节日习俗河洛地区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河洛人有着对于祖先和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喜庆、欢乐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民间故事传说在河洛地区,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河图洛书

瑰丽的文化·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尚书》、《易传》、诸子百家多有记述。
太极、八卦、周易、六甲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河图洛书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
灿烂的文化·洛书洛宁县西约20公里的,有“洛出书处”遗址。
这里是贯穿河南、陕西两省,全长442.5公里的洛河上下游分界处。
大禹时,洛宁县境内西长水村的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收入《尚书》,名《洪范九畴》。
洛书上,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戴九履一,左七右三,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洛书包罗万象,奥妙无穷。
纵、横、斜每条直线上的3个数之和均等于15,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模式大多依洛书而定。
洛阳东周王城南北7里,东西8里;汉魏洛阳城南北9里,东西6里,两王城的长宽之和皆为15里。
西汉长安城和隋唐城经纬各长15里的方行结构;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的南北长皆为15里。
洛书仅用9个自然数(而河图则用了10个),排成方阵,形成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
洛书开了幻方世界的先河,它奇妙的结构和无穷变化,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
华罗庚对洛书非常推崇,称“洛书可能作为我们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
”洛书标志着中国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始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渊源。
悠久的历史·仓颉造字仓颉,轩辕黄帝的史官。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是指在中国河南地区的古代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万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河洛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影响,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
第一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河洛文化最初的形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遗产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出现在大约7000年前,其主要遗址分布在河南中南部的中原地区。
该文化的代表作是黑陶和红陶,同时也开创了人物雕塑和器物装饰的先河。
龙山文化则出现在约5000年前,其主要遗址分布在中国东部的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地,是一个汉字文字的前身。
第二阶段:商代文化的形成商代是河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商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商代文化的代表建筑是商城和商周祭祀文化中心。
同时,商代时期在铜器制作、巨型青铜器制作、甲骨文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开创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历程。
第三阶段:周代文化的制成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周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河洛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周代,中原地区的制度、礼仪、思想、文化和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周代文化的代表是夏代的典籍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第四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河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非常丰富,其主要的表现是思想、文学、艺术和农业等方面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表现为各国之间的不断争斗和战争打斗,同时也加速了思想、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阶段:秦汉文化的中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经典,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文化成就,如《史记》、《汉书》等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在以上五个时期里,河洛文化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河洛文化的小典故

河洛文化的小典故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以下是几个与河洛文化相关的小典故:
1.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形容书籍广泛流传,人人争相传抄,一时成为流行语。
其典故源于唐代,当时唐代京都长安有一位名叫崔湜的文人,他家中有许多藏书,并且非常珍视。
有一天,他的朋友薛涛向他借阅一本书,崔湜因为这本书珍贵,一时无法借给薛涛,于是写下了一句话:“洛阳纸贵”,表示这本书非常珍贵,无法轻易借出。
2. 洛水女神
洛水女神是河洛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被视为爱情、美丽和纯洁的象征。
洛水女神的传说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宓妃的女神,她被困在洛水中,被伏羲帝解救。
后来,宓妃成为了河洛文化中的重要形象,被后人描绘成美丽的女子,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3.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的龙门山上。
其开凿始于北魏,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历代,历时约 400 年之久。
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其石刻造像风格独特,造型精美,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以上是几个与河洛文化相关的小典故,它们展现了河洛文化的丰
富内涵和悠久历史。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精髓,值得每一个人去珍视和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绎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绎河洛文化是指中国河南地区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之一、河洛地区作为中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曾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遗产。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绎可以追溯到古代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中原文化的起源地。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发展了铜器文化和商代文字,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阶段。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发展了礼乐制度和文字,对中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繁荣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诸侯国,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和较量。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竞争,推动了中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著名的文化人物如孔子、荀子、墨子等也在这个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开始走向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并修筑了遍布中原的长城,加强了中原地区的防御能力。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各族,发展了中原文化。
随着中原地区政治的转移和南方地区的崛起,河洛地区渐渐失去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地位,但是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忽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唐朝政权的中心地位曾经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多次流转,这也使得河洛文化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以其繁荣的经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闻名于世,与中原文化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唐文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北宋时期,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中心。
南宋时期,由于金朝灭亡北宋,南方成为中国政权的中心,但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仍然保持着。
明清时期,河洛地区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重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
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
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
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
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
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
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
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
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
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
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
所以,洛阳被作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都说明河洛地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次是正统性,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豫州”时,是这样写的:“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伊、洛、瀍、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
这四条河至今也是洛阳市行政区划的标志。
而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瀍、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禹贡》中有如此特殊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华夏早期文明中独有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就是“河洛为王者之里”!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到今天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王者之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所谓正统就是说河洛地区的文化在当时就是人们追求、信仰的标志。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无须争议。
此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洛阳。
东汉时期,经学盛行。
洛阳作为都城,经学大师云集都城。
尤其是郑玄,所创郑学成为官定儒经标本。
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五星聚奎,伊洛钟秀”。
洛学兴起,理学萌生。
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
颐等在洛阳著书讲学。
程颢、程颐继承周敦颐和邵雍学说,融合佛道内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学体系,被称为“洛学”,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后经朱熹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长期统治中国思想领域。
可见儒学发展于东汉经学,成熟于北宋洛学,影响中国数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永恒不变的主线和核心,儒学在河洛体现的确实是正统位置。
在史学方面,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是我国正史的模本,其创始人是《汉书》的作者班固,他自幼随父在洛阳求学,16岁入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任兰台令史。
他一面撰修国史,一面继承父业撰写《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基本完成。
和帝时命其妹班昭、同乡马续在东观续写八表和《天文志》。
汉书以其“包举一代”、“上下洽通,祥而有体”的特点成为历代纪传体史书的模本。
在哲学、文学、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无不如此。
所以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段话道明了河洛地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正统地位和中心作用。
《战国策?赵策》写道:“中国(中原即河洛地区)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而事实也是这样,河洛地区作为数代帝王定都所在地,其文化引导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是兼容性,河洛居天下之中,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因此它又有超越于一般地域文化的特征。
因此有人将它比作一个“旋涡”,言其既有强大的吸引、包容、凝聚的力量,能把周围的文化吸纳过来;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辐射、渗透力,能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
我们不妨把目光驻足于河洛地区的考古和佛教:在历史上,洛阳曾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而且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在洛阳发现的外国钱币,有东罗马金币、波斯萨珊朝银币、日本和同开尔银币、尼泊尔银币等。
大量外国钱币在洛阳的出土,使得众多学者不得不以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评价洛阳在丝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洛阳东郊的福先寺,既有女皇武则天御书浮图碑文、画家吴道子的力作“地狱变相”壁画;还有印度僧人阿弥真那、善无畏、菩提仙那,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禅居修法的场所。
佛教源于印度,来中国后,扎根于洛土,并在河洛发扬广大,河洛人对外来的思想和艺术体现出了高度的理解和接纳的心胸,以至北魏时,洛阳被称为“佛国”,今天留存的——龙门石窟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第四是奇异性,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当河洛文化以正统自居的时候,它的奇异性似乎就蕴藏其中。
河洛人以“王者之里”的人自居,在文化上敢于标新立异,追求奇异独特的风格,这似乎也是个文化传统。
“河出图,洛出书”率先独具一格,留下千古难解之谜;《周易》的玄妙思维一直启迪着后世哲学家的思想;老子久居洛阳,历经乱世,似乎看破人世的一切,西出函谷关时,给关令尹喜留下《道德经》一书,却世世流传,代代称奇,被称为“万经之王”;鬼谷子神出鬼没,弟子个个不同凡响,也给后世留下不少神奇故事;曹植的《洛神赋》堪称千古绝唱,左思的《三都赋》换来“洛阳纸贵”。
周公定鼎、楚庄王问鼎、齐宣王求鼎、秦武王举鼎、秦昭王迁鼎等都发生在河洛地区,鼎成为洛阳市的市建的标志之一;还有被贬
的牡丹在洛阳受到人们的钟爱,以至形成“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洛阳之俗,大抵好花”的风情;皇家宫宴叫做“水席”,至今还用“真不同”的字号作为洛阳水席的标志;洛阳人大清早起来,喝各种咸汤的习惯,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等;更有洛阳的邙岭,成为中国陵墓文化史的真实遗存,“生于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伴随的发明有闻名遐迩的洛阳铲,明器中独特的洛阳唐三彩等等……这些特征使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了非常殊异的地位。
司马光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条件,使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核心地位。
我们并不否认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与河洛地区相比,它们的地位和作用确实是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的。
河洛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
因此,精确界定和系统研究河洛文化,对探讨华夏文明之源,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加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历史意义。
河洛文化,炎黄大业,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